廢氣再循環冷卻水泵結構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滿足排放用柴油機使用的廢氣再循環冷卻水泵結構,包括柴油機發電機殼體,在柴油機發電機殼體內轉動安裝有發電機轉軸,在發電機轉軸輸出端對應的柴油機發電機殼體上固定有水泵殼體,在水泵殼體上設有進水接頭與出水接頭,在水泵殼體內設有泵轉子,泵轉子與所述發電機轉軸呈同軸固定,在泵轉子上設有葉片。本實用新型利用發電機驅動水泵,從水箱直接引水對廢氣再循環結構進行冷卻,以滿足廢氣冷卻需要,達到降低NOx,滿足了排放法規;本實用新型具有結構簡單、緊湊、使用方便等優點。
【專利說明】廢氣再循環冷卻水泵結構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滿足排放用柴油機使用的廢氣再循環冷卻水泵結構,本實用新型屬于柴油機【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0002]廢氣再循環(EGR)技術是目前減少車用柴油機NOx排放的首選。由于柴油機排放的廢氣是一種惰性氣體(已經過燃燒,因此是非反應型氣體),進氣與再循環廢氣混合后將減少混合氣體的含氧量,同時減小熱容。這將降低最高燃燒溫度和NOx的形成量。但如果將再循環廢氣冷卻,增加EGR密度,就能最大程度地降低進氣與廢氣之間的容量沖突。
[0003]目前,廢氣再循環冷卻系統如附圖1所示,冷卻水從氣缸體水套流出,經第一冷卻膠管11進入EGR冷卻器總成12,在EGR冷卻器總成12里水對廢氣進行冷卻,從EGR冷卻器總成12的另一側流出,流經第二冷卻膠管13進入柴油機水泵負壓腔,流入氣缸體形成循環。因從氣缸體水套引出的冷卻水已冷卻過柴油機缸體、缸套,溫度已很高(達到70°C左右),對再循環廢氣的冷卻效果不是很理想。
【發明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種能使再循環廢氣得到更好的冷卻、加大廢氣密度、降低NOx生成的廢氣再循環冷卻水泵結構。
[0005]按照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技術方案,所述廢氣再循環冷卻水泵結構,包括柴油機發電機殼體,在柴油機發電機殼體內轉動安裝有發電機轉軸,在發電機轉軸輸出端對應的柴油機發電機殼體上固定有水泵殼體,在水泵殼體上設有進水接頭與出水接頭,在水泵殼體內設有泵轉子,泵轉子與所述發電機轉軸呈同軸固定,在泵轉子上設有葉片。
[0006]在發電機轉軸與柴油機發電機殼體之間設有水封圈。
[0007]在水泵殼體與柴油機發電機殼體之間設有O型密封圈。
[0008]本實用新型利用發電機驅動水泵,從水箱直接引水對廢氣再循環結構進行冷卻,以滿足廢氣冷卻需要,達到降低NOx,滿足了排放法規;本實用新型具有結構簡單、緊湊、使用方便等優點。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09]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0010]圖2是目前常用廢氣再循環冷卻系統結構圖。
[0011]圖3是使用本實用新型水泵的廢氣再循環冷卻系統結構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2]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0013]該廢氣再循環冷卻水泵結構,包括柴油機發電機殼體1,在柴油機發電機殼體I內轉動安裝有發電機轉軸2,在發電機轉軸2輸出端對應的柴油機發電機殼體I上固定有水泵殼體3,在水泵殼體3上設有進水接頭4與出水接頭5,在水泵殼體3內設有泵轉子6,泵轉子6與所述發電機轉軸2呈同軸固定,在泵轉子6上設有葉片7。
[0014]在發電機轉軸2與柴油機發電機殼體I之間設有水封圈8。
[0015]在水泵殼體3與柴油機發電機殼體I之間設有O型密封圈9。
[0016]本實用新型在普通柴油機發電機殼體I的基礎上去掉發電機后蓋板,再固定上水泵殼體3,在水泵殼體3內安裝泵轉子6與葉片7,在水泵殼體3上固定進水接頭4與出水接頭5,發電機轉軸2采用加長發電機軸。
[0017]使用時,發電機帶動廢氣再循環水泵使低溫冷卻水從水箱經第二冷卻膠管13與進水接頭4,進入本實用新型的廢氣再循環水泵,在水泵腔內經過加壓,高壓冷卻水從出水接頭5流出,經過第一冷卻膠管11,進入EGR冷卻器總成12,對高溫廢氣進行冷卻,冷卻后的高溫水經第三冷卻膠管14回到水箱,形成冷卻再循環。
【權利要求】
1.一種廢氣再循環冷卻水泵結構,包括柴油機發電機殼體(I),在柴油機發電機殼體(O內轉動安裝有發電機轉軸(2),其特征是:在發電機轉軸(2)輸出端對應的柴油機發電機殼體(I)上固定有水泵殼體(3),在水泵殼體(3)上設有進水接頭(4)與出水接頭(5),在水泵殼體(3)內設有泵轉子(6),泵轉子(6)與所述發電機轉軸(2)呈同軸固定,在泵轉子(6)上設有葉片(7)。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廢氣再循環冷卻水泵結構,其特征是:在發電機轉軸(2)與柴油機發電機殼體(I)之間設有水封圈(8 )。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廢氣再循環冷卻水泵結構,其特征是:在水泵殼體(3)與柴油機發電機殼體(I)之間設有O型密封圈(9)。
【文檔編號】F04D13/06GK203476728SQ201320560223
【公開日】2014年3月12日 申請日期:2013年9月10日 優先權日:2013年9月10日
【發明者】莫富林, 薛松, 黃敏勤, 陳曙敏, 陸伯良 申請人:江蘇四達動力機械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