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噪音離心式排風柜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一種低噪音離心式排風柜,包括柜體、安裝于柜體上的電機、安裝于柜體內的排風葉輪、穿設于排風葉輪中心的轉軸,該轉軸上設有第一樞接部和第二樞接部,該第一樞接部的外端延伸出皮帶連接部,電機的主軸通過皮帶驅動皮帶連接部以帶動排風葉輪轉動,針對該轉軸,于柜體上設有第一支撐梁和第二支撐梁,該第一樞接部樞接于第一支撐梁且位于第一支撐梁背向電機的一方,該第二樞接部樞接于第二支撐梁且位于第二支撐梁朝向電機的一方。這樣,可以使電機主軸與排風葉輪的轉軸之間的皮帶轉動受力均衡,從而降低轉軸轉動受力不均產生的摩擦噪音,避免震動產生松動等問題,使排風柜整體能處于超靜音狀態,使用壽命更長。
【專利說明】低噪音離心式排風柜【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排風柜領域技術,尤其是指一種低噪音離心式排風柜。
【背景技術】
[0002]現有的離心通風柜機都包括箱體、進風口、機殼、葉輪、電機以及電機架等內部分,隨著抽風設備進入大眾化時代,作為空調系統、廚房抽風系統的配套設備,市場上現有的各種配套通風柜機由于噪音高,風量小、風壓低等諸多不足,很難滿足不同客戶的需求。
[0003]市場上現有的離心通風柜機,其電機和葉輪的轉軸是通過皮帶連接,將葉輪的轉軸通過軸套安裝于箱體的支撐梁上,使皮帶的兩端套于轉軸的端部和電機主機之間,以實現電機驅動葉輪轉動。上述轉軸的安裝一般是朝向電機,即當電機位于機殼上端時,則轉軸的兩端均是加于支撐梁上方,這種安裝方式存在不足之處體現如下:皮帶牽引電機主軸與葉輪的轉軸,當轉軸是位于支撐梁朝向電機的一側時,受皮帶的牽引力,會使轉軸拉向電機,長期使用,會造成轉軸的兩端受力不平衡,導致連接部件之間松動,轉動時產生機械摩擦,出現噪音問題,影響產品性能和使用壽命。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有鑒于此,本實用新型針對現有技術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種低噪音離心式排風柜,具有噪音低、風流量大、風壓高、使用壽命長的效果。
[0005]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之技術方案:
[0006]一種低噪音離心式排風柜,包括柜體、安裝于柜體上的電機、安裝于柜體內的排風葉輪、穿設于排風葉輪中心的轉軸,該轉軸上設有第一樞接部和第二樞接部,該第一樞接部的外端延伸出皮帶連接部,·電機的主軸通過皮帶驅動皮帶連接部以帶動排風葉輪轉動,針對該轉軸,于柜體上設有第一支撐梁和第二支撐梁,該第一樞接部樞接于第一支撐梁且位于第一支撐梁背向電機的一方,該第二樞接部樞接于第二支撐梁且位于第二支撐梁朝向電機的一方。
[0007]優選的,所述電機安裝于柜體頂部,該第一、第二支撐梁固設于柜體的中部,轉軸的第一樞接部位于第一支撐梁下方,第二樞接部位于第二支撐梁的上方。
[0008]優選的,所述轉軸水平設置,所述第一撐桿與第二支撐梁之間有用于安裝轉軸的聞低差。
[0009]優選的,所述轉軸的第一樞接部與第一支撐之間、第二樞接部與第二支撐梁之間是通過法蘭或軸承連接。
[0010]優選的,所述排風葉輪是多翼式直聯的風葉結構。
[0011]優選的,所述柜體具有進風口和出風口,該進風口和出風口之間形成排風風道,該排風葉輪位于排風風道內。
[0012]優選的,所述進風口位于柜體的側面,該出風口位于柜體的頂部。
[0013]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明顯的優點和有益效果,具體而言,由上述技術方案可知,其主要是使轉軸第一樞接部樞接于第一支撐梁且位于第一支撐梁背向電機的一方,該第二樞接部樞接于第二支撐梁且位于第二支撐梁朝向電機的一方,這樣,可以使電機主軸與排風葉輪的轉軸之間的皮帶轉動受力均衡,從而降低轉軸轉動時受力不均產生的摩擦噪音,避免因受力不平衡帶來的震動使連接結構易產生松動等問題,使排風柜整體能處于超靜音狀態,使用壽命更長。
[0014]為更清楚地闡述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特征和功效,下面結合附圖與具體實施例來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說明。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5]圖1是本實用新型之實施例的主視圖;
[0016]圖2是本實用新型之實施例的左視圖;
[0017]圖3是本實用新型之實施例的內部結構示意圖;
[0018]圖4是本實用新型之實施例中轉軸與第一、第二支撐梁的連接圖;
[0019]圖5是本實用新型之實施例中電機與轉軸的連接圖。
[0020]附圖標識說明。
[0021]10、柜體11、鍍鋅板或冷板
[0022]12、角鐵13、進風口
[0023]14、出風口15、第一支撐梁
[0024]16、第二支撐梁20、電機
[0025]21、連體油冷軸承座22、電機主軸
[0026]30、排風葉輪40、轉軸
[0027]41、第一樞接部42、第二樞接部
[0028]43、皮帶連接部44、法蘭或軸承
[0029]50、皮帶。
【具體實施方式】
[0030]請參照圖1至圖5所示,其顯示出了本實用新型之較佳實施例的具體結構,該低噪音離心式排風柜包括有柜體10、安裝于柜體10上的電機20、安裝于柜體10內的排風葉輪30、穿設于排風葉輪30中心的轉軸40,該電機20通過皮帶50連接轉軸40,以驅動轉軸40轉動,從而帶動排風葉輪30旋轉排風。
[0031]其中,所述柜體10是由多片鍍鋅板或冷板11焊接角鐵12圍合而成,整機采用焊接形成全密封結構,不存在漏油漏氣的現象,使用時環保潔凈,尤其是這種全密封的結構能大大降低噪音量,使產品運行在超靜音狀態。
[0032]該柜體10上具有進風口 13和出風口 14,該進風口 13設于柜體10的側面,出風口14設于柜體10的頂部,于進風口 13和出風口 14之間形成排風風道。當然,可以依據需要將進風口 13和出風口 14設成相互平行(左進風、右出風;左進風、前排風;或右進風、前排風),進風口 13和出風口 14相互垂直(左進風、上排風;右進風、上排風)等多種形式,從而實現柜機的多種使用方式。
[0033]該排風葉輪30位于排風風道內,將空氣從進風口 13吸入吹向出風口 14排出,本實施例的排風柜采用多翼式風葉結構,在同等功率的風機下,每小時排出空氣量大,具有風量大、風壓高、抽排風效率高,風壓比現有的排風柜高出2-3倍,具有高效、節能的優點。
[0034]如圖1、5所示,所述電機20采用外置式連體油冷軸承座21安裝于柜體10頂部,連體油冷軸承座21的設計結構緊湊,使用壽命能得到有效延長,使產品經久耐用。
[0035]所述排風葉輪30的轉軸40上設有第一樞接部41和第二樞接部42,該第一樞接部41的外端延伸出皮帶連接部43,針對該轉軸40,于柜體10上固設有第一支撐梁15和第二支撐梁16,該第一樞接部41樞接于第一支撐梁15且位于第一支撐梁15背向電機20的一方,該第二樞接部42樞接于第二支撐梁16且位于第二支撐梁16朝向電機20的一方。
[0036]本實施例中,該第一、第二支撐梁15、16固設于柜體10的中部,藉由上述提及電機20安裝于柜體10頂部,電機20的主軸通過皮帶50連接和驅動轉軸40的皮帶連接部43,為了達到結構受力平衡、不易松動、摩擦小,能夠實現超靜音效果,本實施例將轉軸40的第一樞接部41位于第一支撐梁15下方,第二樞接部42位于第二支撐梁16的上方。并且,該轉軸40水平設置,使第一支撐梁15與第二支撐梁16之間必然存在用于安裝轉軸40的高低差H。
[0037]為了達到轉軸40旋轉潤滑順暢效果,該轉軸40的第一樞接部41與第一支撐梁15之間、第二樞接部42與第二支撐梁16之間最好是通過法蘭或軸承44連接,使之連接可靠穩定,有效減小機械摩擦損耗,以進一步降低系統噪音。
[0038]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的設計重點在于,其主要是使轉軸40第一樞接部41樞接于第一支撐梁15且位于第一支撐梁15背向電機20的一方,該第二樞接部42樞接于第二支撐梁16且位于第二支撐梁16朝向電機20的一方,這樣,可以使電機主軸22與排風葉輪30的轉軸40之間的皮帶50轉動受力均衡,從而降低轉軸40受力不均產生的摩擦噪音,避免因受力不平衡帶來的震動使連接結構易產生松動等問題,使排風柜整體能處于超靜音狀態,使用壽命更長。
[0039]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非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范圍作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細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仍屬于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范圍內。
【權利要求】
1.一種低噪音離心式排風柜,包括柜體、安裝于柜體上的電機、安裝于柜體內的排風葉輪、穿設于排風葉輪中心的轉軸,該轉軸上設有第一樞接部和第二樞接部,該第一樞接部的外端延伸出皮帶連接部,電機的主軸通過皮帶驅動皮帶連接部以帶動排風葉輪轉動,其特征在于:針對該轉軸,于柜體上設有第一支撐梁和第二支撐梁,該第一樞接部樞接于第一支撐梁且位于第一支撐梁背向電機的一方,該第二樞接部樞接于第二支撐梁且位于第二支撐梁朝向電機的一方。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低噪音離心式排風柜,其特征在于:所述電機安裝于柜體頂部,該第一、第二支撐梁固設于柜體的中部,轉軸的第一樞接部位于第一支撐梁下方,第二樞接部位于第二支撐梁的上方。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低噪音離心式排風柜,其特征在于:所述轉軸水平設置,所述第一撐桿與第二支撐梁之間有用于安裝轉軸的高低差。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低噪音離心式排風柜,其特征在于:所述轉軸的第一樞接部與第一支撐之間、第二樞接部與第二支撐梁之間是通過法蘭或軸承連接。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低噪音離心式排風柜,其特征在于:所述排風葉輪是多翼式直聯的風葉結構。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低噪音離心式排風柜,其特征在于:所述柜體具有進風口和出風口,該進風口和出風口之間形成排風風道,該排風葉輪位于排風風道內。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低噪音離心式排風柜,其特征在于:所述進風口位于柜體的側面,該出風口位于柜體的頂部。
【文檔編號】F04D29/42GK203430816SQ201320511906
【公開日】2014年2月12日 申請日期:2013年8月21日 優先權日:2013年8月21日
【發明者】徐德景 申請人:徐德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