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水自動上升到揚程高處的壓力泵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靜水自動上升到楊程高處的壓力泵涉及到抽水領域中用電或用油作動力抽水,成本造價高揚的問題。采用在水庫或江河邊挖坑建造安裝上下蓄水池,水自動流入上蓄水池中,上下蓄水池右邊連接通井,左邊連接通道,上蓄水池底部連接直通管,直通管頂端套連水塞、尼龍繩,尼龍繩的另一端固聯浮筒,上蓄水池底部再連接進水管道,進水管道的另-端與壓力泵連接,壓力泵中部連接豎向管道再連接出水管道,另-端連接吸水管道,壓力泵頂端連接輔壓管道,空罐,利用上蓄水池內落差水流慣性,迅速產生最大圧力進行碰撞,得到多次水錘效應將超高強壓的水自動擠圧上升到揚程高處,其成本低廉,結構簡單實用,使用壽命長。因此;具有較好的經濟效益和廣泛推廣使用的實用價值。
【專利說明】靜水自動上升到揚程高處的壓力泵
【技術領域】
[0001] 本發明涉及到抽水領域中靜水自動上升到揚程高處的活塞壓力泵。
【背景技術】
[0002] 目前,人們抽水到揚程高處,大都采用電動機帶動旋轉式的抽水機,或者采用汽柴 油機旋轉帶動抽水機,將地面上或地下的水抽到揚程高處,滿足各行各業的用水需要。查詢 專利文獻有數百種大同小異的專利技術,它們都需使用電能或者氣柴油、以及其它燃料來 作動力,迫使軸心旋轉抽水,費工費時,浪費了資源,抽水成本造價高。為有效解決人們對水 資源的低成本的使用需要。本發明提供了靜水自動上升到揚程高處的壓力泵,利用錘子敲 打金屬一樣的水錘效應碰撞原理,有效的解決了將低洼水擠壓到了揚程高處,滿足了各行 各業對用水的需要。
【發明內容】
[0003]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如下:靜水自動上升到揚程高處的壓力泵,首先在水庫或江河 邊挖坑,建造安裝四周連接立柱與圍墻及上下蓄水池,上下蓄水池右邊連接通井(1 ),通井 (1)內壁連接鋼筋梯(2),底端設置門洞(3),左邊連接通道(20),上蓄水池(11)靠來源水 的一方再設置進水槽(14),進水槽前端連接篩網(13)后端連接有提升閘門的引水渠,上 蓄水池(11)底部再與直通管(8)密封連接,直通管(8)頂端套連水塞(9),定位柱(7)滑輪 (5),尼龍牽引繩(4)與水塞(9)連接,另一端直到與空心浮筒(6)再固聯,1至若干條進水 管道(16)也同樣與上蓄水池(11)底部連接,每條進水管道(16)的另一端再連接一臺壓 力泵(17-A),壓力泵(17-A)中部連接堅向管道(24)再連接出水管道(26)與通道(20)壁 固連,堅向管道(24)中部的另一端連接吸水管道(21 )直到與下蓄水池(10)內吸水,堅向 管道(24)的頂端連接輔壓管道(22),輔壓管道(22)頂端再連接空罐(27),壓力泵(17-A) 的法蘭盤(18)連接直向活塞座(32)和連接兩個堅向活塞座(25),其中兩個活塞座前后設 置一個至多個通圓孔,通圓孔外端固連一層膠圈,每條長圓軸(29)底端固連軸蓋再同樣固 連一層膠圈(28),長圓軸(29)套連在兩個活塞座(32) (25)和堅向管道(24)中的活塞止 回閥的每個通圓孔中,螺帽墊圈(30)固連每條長圓軸(29)中部再套連彈簧(31)與活塞座 (32) (25)內壁連接,堅向管道(24)頂端固連抱箍(23)與八字腳(33)連接下蓄水池(10) 底部。
[0004]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靜水自動上升到揚程高處的壓力泵,首先在水庫或江河邊 挖坑,安裝四周多層金屬剪刀架連接的立柱與板材密封的圍墻及塑膠板焊接密封的上下蓄 水池,上下蓄水池右邊連接通井,通井內壁連接鋼筋梯,底端設置門洞。使安裝人員進出維 修方便靈活。左邊連接通道,解決出水管道安裝問題。上蓄水池靠水庫的一方再設置進水 槽,進水槽的墻壁前端連接篩網,后端連接有提升閘門的引水渠,底部低于水庫或江河中最 低水位1 一 2米,引水渠與庫水或江河水連接時,施工方便省工省力,只需連通最未端的來 源水,水就能自動流入上蓄水池中,滿足了上蓄水池底端1至多臺壓力泵24小時不停的用 水需要。上蓄水池底部又再與直通管密封連接,直通管頂端套連水塞,定位柱、滑輪與尼龍 牽引繩再與水塞連接,另一端直到與空心浮筒固聯,有效的解決了下蓄水池抽水后,仍然能 保持原有的水量儲存,防止吸水管不能進入空氣。1至若干條進水管道也同樣與上蓄水池 底部連接,每條進水管道的另一端再連接一臺壓力泵,充分利用落差水流的慣性碰撞活塞 座內的彈性軸蓋排氣水,落差水將根椐自然規律能迅速產生出最大壓力,彈簧伸出輔助水 回流再與落差來源水碰撞,得到了人們公認的水錘效應。有壓力的水被擠壓到了壓力泵中 部連接的堅向管道內第三次碰撞頂端連接的空罐壁,于是増加了內壓力的水又回流在出水 管道口第四次碰撞,得到超高強的內壓力水經過通道壁上多個緊固樁固連的出水管道將內 壓水擠壓到了揚程高處的終點。其不用油、氣、電作動力的壓力泵結構如下;堅向管道中 部一端連接出水管道,另一端連接吸水管道至下蓄水池吸水,解決下蓄水池水滿為患的問 題,堅向管道的頂端連接輔壓管道,輔壓管道頂端再連接空罐,充分發揮水錘效應多次碰撞 產生出超高強的內壓力。壓力泵(17-A)的法蘭盤連接直向活塞座和兩個堅向活塞座,兩 個活塞座前后兩端頭平面上設置一個至多個通圓孔,通圓孔外端固連一層膠圈,每條長圓 軸底端固連軸蓋再固連一層膠圈,長圓軸套連在兩個活塞座和堅向管道(24)中設置的活 塞止回閥的每個通圓孔中,有效的利用了軟性材料在與來源水碰撞彈性軸蓋時發出的聲音 得到控制,同時活塞止回閥又有效的解決了出水管道中出水回流反增內壓力的問題。堅向 管道頂端固連抱箍與八字腳連接下蓄水池底部,使獨立負重的壓力泵長期穩固。靜水自動 上升到揚程高處的壓力泵有效的利用了水庫或江河中大量的水資源自動流入上蓄水池內, 通過進水管道的落差水進行了 4次自然規律的碰撞,達到了人們公認的水錘效應壓力的増 力口。所以得到了超高強壓的壓力水能自動上升到揚程高處,幾十米至幾百米高,主要決定于 落差水的壓力大小。減少了電能源的損耗,其成本造價低廉,結構簡單實用,使用壽命長。因 此;具有較好的經濟效益和廣泛推廣使用的實用價值。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05]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0006] 圖1是本發明靜水自動上升到揚程高處的壓力泵,上下蓄水池管道連接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靜水自動上升到揚程高處的壓力泵,即圖1中A處壓力泵結構示意圖; 圖中所示: 1 一通井、2-鋼筋梯、3 -門洞、4一牽引繩、5-滑輪、6-浮筒、7-定位柱、8-直通 管、9 一水塞、10-下蓄水池、11 一上蓄水池、12 -閥門、13-篩網、14 一進水槽、15-彎 頭、16-進水管道、17-壓力泵、18-法蘭盤、19 一緊固樁、20-通道、21-吸水管 道、22-輔壓管道、23-抱箍、24-堅向管道、25-堅向活塞座、26-出水管道、27-空罐、 28一|父圈、29-長圓軸、30-螺帽塾圈、31-彈黃、32-直向活塞座、33-八字腳。
【具體實施方式】
[0007] 圖1所示:靜水自動上升到揚程高處的壓力泵,首先在水庫或江河邊挖坑,安裝 四周多層金屬剪刀架連接的立柱與板材密封的圍墻及塑膠板焊接密封的上下蓄水池,上下 蓄水池右邊設置連接從底端直到超過最高洪水位的通井(1 ),通井(1)內壁等距離連接若 干個η形鋼筋梯(2),底端設置人工進出的門洞(3),左邊設置連接安裝管道的長方形通道 (20),上蓄水池(11)底部低于水庫或江河中最低水位1 一 2米與上蓄水池(11)靠水源的 一方再設置堅式長方型進水槽(14),進水槽(14)的壁前端全部連接篩網(13),后端連接 有提升閘門的塑膠板引水渠,上蓄水池(11)底部與有喇叭口的多條金屬直通管(8)密封連 接,直通管(8)頂端活動套連圓錐型空心水塞(9),水塞(9)旁邊再連接幾條空管水塞定位 柱(7),定位柱(7)直到超過上畜水池(11)頂部再固連滑輪(5),尼龍牽引繩(4) 一端連接 水塞(9)中心,另一端套連滑輪(5)再穿過空管定位柱(7)內又再與下蓄水池(10)水平面 上全部密封的空心浮筒(6)中心連接。1至多條頂端有喇叭口底端有閥門(12)的大彎進 水管道(16)也同樣與上蓄水池(11)底部密封連接,每條大彎進水管道(16)的另一端再連 接金屬壓力泵(17-A),壓力泵(17-A)中部連接金屬堅向管道(24),堅向管道(24)的中部 一端連接出水管道(26)再與通道(20)壁上的緊固樁(19)多處固連直到揚程高處的終點, 堅向管道(24)中部的另一端連接吸水管道(21)再連接彎頭(15)直到下蓄水池(10)內吸 水,堅向管道(24)的頂端連接喇叭口金屬輔壓管道(22),輔壓管道(22)頂端再連接圓柱形 兩端拱型端蓋焊接成的空罐(27)。
[0008] 圖2中所示:壓力泵(17-A)的法蘭盤(18)連接一個直向活塞座(32)和連接兩個 堅向活塞座(25),其中兩個活塞座前后兩端頭平面上設置一個至多個通圓孔,通圓孔外端 固連一層膠圈,每條同樣形狀的長圓軸(29)底端連接軸蓋再同樣固連一層膠圈(28),長 圓軸(29)套連在兩個活塞座(32) (25)和堅向管道(24)中設置的活塞止回閥的每個通圓 孔中,螺帽墊圈(30)固連每條長圓軸(29)中部再套連彈簧(31)與活塞座(32) (25)內壁 連接,堅向管道(24)頂端的外圓部位固連金屬抱箍(23)與金屬八字腳(33)連接在下蓄水 池(10)底部。
[0009] 以上所訴本發明靜水自動上升到揚程高處的壓力泵,僅是較佳的實施案例而已, 并非對本發明作任何形勢上的限制。凡是依據本發明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案例,所作的 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屬本發明技術方案范圍內,特此申明。
【權利要求】
1. 靜水自動上升到揚程高處的壓力泵,由通井、鋼筋梯、門洞、牽引繩、滑輪、浮筒、定 位柱、直通管、水塞、下蓄水池、上蓄水池、閥門、篩網、進水槽、彎頭、進水管道、壓力泵、法蘭 盤、緊固樁、通道、吸水管道、輔壓管道、抱箍、堅向管道、堅向活塞座、出水管道、空罐、膠圈、 長圓軸、螺帽墊圈、彈簧、直向活塞座、八字腳組成,其特征在于:首先在水庫或江河邊挖坑, 建造安裝四周連接立柱與圍墻及上下蓄水池,上下蓄水池右邊連接通井(1 ),通井(1)內壁 連接鋼筋梯(2),底端設置門洞(3),左邊連接通道(20),上蓄水池(11)靠來源水的一方再 設置進水槽(14),進水槽前端連接篩網(13)后端連接有提升閘門的引水渠,上蓄水池 (11)底部再與直通管(8)密封連接,直通管(8)頂端套連水塞(9),定位柱(7)滑輪(5),尼 龍牽引繩(4)與水塞(9)連接,另一端直到與空心浮筒(6)再固聯,1至若干條進水管道 (16)也同樣與上蓄水池(11)底部連接,每條進水管道(16)的另一端再連接一臺壓力泵 (17-A),壓力泵(17-A)中部連接堅向管道(24)再連接出水管道(26)與通道(20)壁固連, 堅向管道(24)中部的另一端連接吸水管道(21 )直到與下蓄水池(10)內吸水,堅向管道 (24)的頂端連接輔壓管道(22),輔壓管道(22)頂端再連接空罐(27),壓力泵(17-A)的 法蘭盤(18)連接直向活塞座(32)和連接兩個堅向活塞座(25),其中兩個活塞座前后設置 一個至多個通圓孔,通圓孔外端固連一層膠圈,每條長圓軸(29)底端固連軸蓋再同樣固 連一層膠圈(28),長圓軸(29)套連在兩個活塞座(32) (25)和堅向管道(24)中的活塞 止回閥的每個通圓孔中,螺帽墊圈(30)固連每條長圓軸(29)中部再套連彈簧(31)與活塞 座(32) (25)內壁連接,堅向管道(24)頂端固連抱箍(23)與八字腳(33)連接下蓄水池 (10) 底部。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靜水自動上升到揚程高處的壓力泵,其特征在于:首先在水 庫或江河邊挖坑,安裝四周多層金屬剪刀架連接的立柱與板材密封的圍墻及塑膠板焊接密 封的上下蓄水池,上下蓄水池右邊設置連接從底端直到超過最高洪水位的通井(1),通井 (I) 內壁等距離連接若干個Π形鋼筋梯(2 ),底端設置人工進出的門洞(3 )。
3.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靜水自動上升到揚程高處的壓力泵,其特征在于:左邊設置 連接安裝管道的長方形通道(20),上蓄水池(11)底部低于水庫或江河中最低水位1 一 2 米與上蓄水池(11)靠來源水的一方再設置堅式長方型進水槽(14),進水槽(14)的壁前端 全部連接篩網(13),后端連接有提升閘門的塑膠板引水渠。
4.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靜水自動上升到揚程高處的壓力泵,其特征在于:上蓄水池 (11) 底部與有喇叭口的多條金屬直通管(8)密封連接,直通管(8)頂端活動套連圓錐型空 心水塞(9),水塞(9)旁邊再連接幾條空管水塞定位柱(7),定位柱(7)直到超過上畜水池 (II) 頂部再固連滑輪(5),尼龍牽引繩(4) 一端連接水塞(9)中心,另一端套連滑輪(5)再 穿過空管定位柱(7)內又再與下蓄水池(10)水平面上全部密封的空心浮筒(6)中心連接。
5.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靜水自動上升到揚程高處的壓力泵,其特征在于:1至多條 頂端有喇叭口底端有閥門(12)的大彎進水管道(16)也同樣與上蓄水池(11)底部密封連 接,每條大彎進水管道(16)的另一端再連接金屬壓力泵(17-Α),壓力泵(17-Α)中部連接 金屬堅向管道(24),堅向管道(24)的中部一端連接出水管道(26)再與通道(20)壁上的 緊固樁(19)多處固連直到揚程高處的終點。
6.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靜水自動上升到揚程高處的壓力泵,其特征在于:堅向管道 (24)中部的另一端連接吸水管道(21)再連接彎頭(15)直到下蓄水池(10)內吸水,堅向管 道(24)的頂端連接喇叭口金屬輔壓管道(22),輔壓管道(22)頂端再連接圓柱形兩端拱型 端蓋焊接成的空罐(27)。
7.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靜水自動上升到揚程高處的壓力泵,其特征在于:壓力泵 (17-A)的法蘭盤(18)連接一個直向活塞座(32)和連接兩個堅向活塞座(25),其中兩個活 塞座前后兩端頭平面上設置一個至多個通圓孔,通圓孔外端固連一層膠圈,每條同樣形狀 的長圓軸(29)底端連接軸蓋再同樣固連一層膠圈(28)。
8.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靜水自動上升到揚程高處的壓力泵,其特征在于;長圓軸 (29)套連在兩個活塞座(32) (25)和堅向管道(24)中設置的活塞止回閥的每個通圓孔 中,螺帽墊圈(30)固連每條長圓軸(29)中部再套連彈簧(31)與活塞座(32) (25)內壁連 接,堅向管道(24)頂端的外圓部位固連金屬抱箍(23)與金屬八字腳(33)連接在下蓄水 池(10)底部。
【文檔編號】F04F1/00GK104061190SQ201310313286
【公開日】2014年9月24日 申請日期:2013年7月24日 優先權日:2013年3月21日
【發明者】賀紹瑜 申請人:賀紹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