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離心風扇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離心風扇裝置。
背景技術:
以往,公知一種利用馬達的驅動力使葉輪旋轉,從而將沿軸向吸進的氣體向周向排出的離心風扇裝置。離心風扇裝置例如作為吸塵器的吸氣機構或電子設備的空氣冷卻機構而使用。關于以往的離心風扇裝置的結構,例如,記載在美國專利申請公開第2008/0069689號說明書中。該文獻的離心風扇裝置具有機殼、配置于機殼內的葉輪以及使葉輪旋轉的驅動裝置(權利要求1、圖1A、圖3B)。并且,在該文獻的離心風扇裝置中,在機殼的頂殼形成有吸氣孔(權利要求5、圖1A、圖3B)。專利文獻1:美國專利申請公開第2008/0069689號說明書但是,在美國專利申請公開第2008/0069689號說明書的離心風扇裝置中,在吸氣孔的周圍,在頂殼的下表面設有槽。并且,葉輪的頂面板的上端部插入于該槽中(圖3B)。在這樣的結構中,在吸氣孔的周圍,頂殼的振動或噪音容易變大。特別是,在使離心風扇裝置高速驅動時,上述振動和噪音問題變得明顯。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能夠降低驅動時的振動和噪音的離心風扇裝置。本申請例 示性的第一方面的離心風扇裝置具有:葉輪,其被支撐為以上下延伸的中心軸線為中心能夠旋轉;馬達,其使所述葉輪旋轉;以及機殼,其包圍所述葉輪,所述機殼具有:吸氣部,其位于所述葉輪的上方;以及排氣部,其位于所述葉輪的徑向外側,所述葉輪具有:基底,其沿與所述中心軸線正交的方向延展;環狀的護罩,其位于所述基底的上方,且隨著朝向上方而直徑縮小;以及葉片,其介于所述基底與所述護罩之間,所述吸氣部具有:圓筒部,其在比所述護罩的上端部靠徑向內側的位置沿軸向延伸;頂板部,其從所述圓筒部的上端部朝向徑向外側延展;以及外殼部,其從所述頂板部的徑向外側的端緣部朝向下側以及徑向外側延展,所述機殼還具有從所述吸氣部的內側的面朝向所述護罩側突出的肋部。根據本申請例示性的第一方面,機殼的圓筒部配置于比護罩的上端部靠徑向內側的位置。因此,能夠高效地從吸氣部將氣體吸入基底與護罩之間。并且,通過肋部能夠提高機殼的吸氣部的剛性。因此,能夠降低驅動時的振動和噪音。根據本申請例示性的第二方面,在本申請例示性的第一方面涉及的離心風扇裝置的基礎上,所述肋部的徑向內側的端緣位于比所述護罩的上端部靠徑向外側的位置,所述肋部與所述頂板部的下表面連接。根據本申請例示性的第三方面,在本申請例示性的第一方面或者第二方面涉及的離心風扇裝置的基礎上,在包括所述中心軸線與所述肋部的縱剖面中,所述肋部的下緣部與所述外殼部的下表面平滑連續,并且所述外殼部中位于比所述肋部靠徑向外側的位置的部分的下表面位于比所述肋部的下端部靠下側的位置。根據本申請例示性的第四方面,在本申請例示性的第一方面涉及的離心風扇裝置的基礎上,所述肋部具有:第一肋部,其位于比所述護罩的上端部靠徑向外側的位置;以及第二肋部,其位于比所述護罩的上端部靠徑向內側的位置。根據本申請例示性的第五方面,在本申請例示性的第四方面涉及的離心風扇裝置的基礎上,所述肋部在所述第一肋部與所述第二肋部之間具有切口。根據本申請例示性的第六方面,在本申請例示性的第四方面涉及的離心風扇裝置的基礎上,所述第二肋部與所述頂板部的下表面連接。根據本申請例示性的第七方面,在本申請例示性的第一、第二、第四、第五、第六方面中的任一方面涉及的離心風扇裝置的基礎上,所述肋部包括沿徑向延伸的多個板狀肋。根據本申請例示性的第八方面,在本申請例示性的第七方面涉及的離心風扇裝置的基礎上,所述機殼所具有的所述板狀肋的個數與所述葉輪所具有的所述葉片的個數、所述馬達的極數以及所述馬達的齒槽數中的任意一個都不一致。根據本申請例示性的第九方面,在本申請例示性的第七方面涉及的離心風扇裝置的基礎上,所述肋部還包括在所述護罩的上端部的徑向外側沿周向延伸的環狀肋部,所述環狀肋部與所述肋部中的兩個或者兩個以上連接。根據本申請例示性的第十方面,在本申請例示性的第一或者第二方面涉及的離心風扇裝置的基礎上,所述圓筒部的下端部位于比所述護罩的上端部靠下側的位置。根據本申請例示性的第i^一方面,在本申請例示性的第一或者第二方面涉及的離心風扇裝置的基礎上, 在將所述肋部的徑向內側的端緣部與所述護罩的上端部的外周面間的徑向距離設為dl、將所述外殼部的徑向內側的端緣部與所述護罩的上端部的外周面間的徑向距離設為d2、將所述外殼部中位于比所述肋部靠徑向外側的位置的部分的下表面與所述護罩的上表面間的軸向距離設為d3時,d2 > d3 > dl。根據本申請例示性的第十二方面,在本申請例示性的第一或者第二方面涉及的離心風扇裝置的基礎上,所述頂板部的上表面為平坦面。根據本申請例示性的第十三方面,在本申請例示性的第一或者第二方面涉及的離心風扇裝置的基礎上,所述機殼為樹脂成型品。
圖1是第一實施方式所涉及的離心風扇裝置的縱剖視圖。圖2是第二實施方式所涉及的離心風扇裝置的立體圖。圖3是第二實施方式所涉及的離心風扇裝置的縱剖視圖。圖4是第二實施方式所涉及的上機殼部件以及葉輪的局部縱剖視圖。圖5是第二實施方式所涉及的上機殼部件的仰視圖。圖6是第二實施方式所涉及的下葉輪部件的縱剖視圖。圖7是第二實施方式所涉及的下葉輪部件的俯視圖。圖8是第二實施方式所涉及的上葉輪部件的縱剖視圖。圖9是第二實施方式所涉及的上葉輪部件的仰視圖。[0030]圖10是變形例所涉及的上機殼部件以及葉輪的局部縱剖視圖。圖11是變形例所涉及的上機殼部件以及葉輪的局部縱剖視圖。圖12是變形例所涉及的機殼部件的仰視圖。標號說明1、IA離心風扇裝置9、9A中心軸線10、IOA 馬達20、20A、20B、20C 葉輪21下葉輪部件22、22B上葉輪部件3O、3OA 機殼31下機殼部件32、32B、32C 上機殼部件61、61A、61C 基底62、62A、62B、62C 護罩63、63A 葉片71、71A、71B、71C 吸氣部72、72A 排氣部73、73C 板狀肋73A 肋部74C環狀肋211 第一凹部212 第二凹部212s大徑第二凹部622 開口部710、7IOC 吸氣口720 排氣 口711、711A、711B、711C 圓筒部712、712A、712B 頂板部713、713A、713B 外殼部714 槽73IB第一板狀肋732B第二板狀肋733B 切 口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參照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例示性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另外,在本申請中,分別將沿馬達的中心軸線的方向稱作“軸向”,與馬達的中心軸線正交的方向稱作“徑向”,沿以馬達的中心軸線為中心的圓弧的方向稱作“周向”。并且,在本申請中,以軸向為上下方向,相對于葉輪以吸氣部側為“上”,來說明各部分的形狀和位置關系。但是,這只是為了方便說明而定義的上下,并不限定本實用新型所涉及的離心風扇在使用時的方向。1.第一實施方式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第一實施方式所涉及的離心風扇裝置IA的縱剖視圖。如圖1所示,離心風扇裝置IA具有馬達10A、葉輪20A以及機殼30A。葉輪20A被支撐為以中心軸線9A為中心能夠旋轉。并且,葉輪20A借助馬達IOA而旋轉。如圖1所示,葉輪20A具有基底61A、護罩62A以及葉片63A。基底61A沿與中心軸線9A正交的方向延展。護罩62A位于基底61A的上方。護罩62A為環狀,且所述護罩62A的直徑隨著朝向上方而縮小。換言之,護罩62A隨著朝向徑向內側而向相對于中心軸線9A所成的角度變小的方向傾斜,在該例子中,護罩62A在最內緣處與中心軸線9A大致平行。葉片63A介于基底6IA與護罩62A之間。機殼30A包圍葉輪20A。并且,機殼30A具有吸氣部71A和排氣部72A。吸氣部71A位于葉輪20A的上方。排氣部72A位于葉輪20A的徑向外側。并且,如圖1所示,吸氣部71A具有圓筒部711A、頂板部712A以及外殼部713A。圓筒部71IA在比護罩62A的上端部靠徑向內側的位置沿軸向延伸。頂板部712A從圓筒部711A的上端部朝向徑向外側延展。外殼部713A從頂板部712A的徑向外側的端緣部朝向下側以及徑向外側延展。如此,在該離心風扇裝置IA中,機殼30A的圓筒部71IA配置于比護罩62A的上端部靠徑向內側的位置。因此,能夠高效地從吸氣部7IA將氣體送入基底61A與護罩62A之間。并且,機殼30A還具有從吸氣部7IA的內側的面朝向護罩62A側突出的肋部73A。通過該肋部73A能夠提高機殼30A的吸氣部7IA的剛性。其結果是,能夠降低離心風扇裝置IA的驅動時的振動和噪音。2.第二實施方式接下來,對本實用新型的第二實施方式進行說明。2-1.離心風扇裝置的整體結構圖2是第二實施方式所涉及的離心風扇裝置I的立體圖。圖3是離心風扇裝置I的縱剖視圖。該離心風扇裝置I搭載于自走式清潔機器人、手持清潔機、吸塵器等吸氣型的清掃裝置,作為該清掃裝置的吸氣機構而使用。如圖2以及圖3所示,本實施方式的離心風扇裝置I具有馬達10、葉輪20以及機殼30。馬達10具有靜止部40以及旋轉部50。靜止部40相對于機殼30相對靜止。旋轉部50被支撐為相對于靜止部40能夠旋轉。靜止部40具有安裝板41、軸承保持架42、套筒43、定子鐵芯44、線圈45以及電路板46。旋轉部50具有軸51、轉子保持架52以及多個磁鐵53。安裝板41為沿與中心軸線9正交的方向延展的大致板狀的部件。安裝板41固定于下機殼部件31。軸承保持架42是固定于安裝板41的杯狀的部件。套筒43保持于軸承保持架42的內部。套筒43具有與軸51的外周面對置的大致圓筒狀的內周面。定子鐵芯44固定于軸承保持架42的外周面。定子鐵芯44具有多個呈放射狀延伸的齒441。線圈45由纏繞于各齒441的導線構成。并且,電路板46固定于安裝板41的上表面。在電路板46裝配有用于向線圈45提供驅動電流的電路。軸51為沿軸向延伸的柱狀的部件。軸51由套筒43以及軸承保持架42支撐為以中心軸線9為中心能夠旋轉。軸51的上端部向比套筒43的上表面靠上方的位置突出。轉子保持架52固定于軸51,且與軸51共同旋轉。多個磁鐵53在定子鐵芯44的徑向外側固定于轉子保持架52。并且,多個磁鐵53以N極和S極交替排列的方式排列在周向。如果通過電路板46向線圈45提供驅動電流,則會在定子鐵芯44的多個齒441產生磁通。并且,通過齒441與磁鐵53之間的磁通作用而產生周向的轉矩。其結果是,旋轉部50相對于靜止部40以中心軸線9為中心旋轉。葉輪20被支撐為能夠與馬達10的旋轉部50共同旋轉。本實施方式的葉輪20由下葉輪部件21和配置于下葉輪部件21的上側的上葉輪部件22構成。如圖3所示,下葉輪部件21包括沿與中心軸線9正交的方向延展的大致圓板狀的基底61。軸51的上端部壓入于設在基底61的下表面的安裝孔611中。由此,軸51與基底61相固定。上葉輪部件22包括護罩62和多個葉片63。護罩62在基底61的上方呈環狀延展。護罩62以隨著靠近中心軸線9而變高的方式傾斜。因此,護罩62的直徑隨著朝向上方而減小。換言之,護罩62隨著朝向徑向內側而向相對于中心軸線9所成的角度變小的方向傾斜。并且,在護罩62的上端部的內側設有用于吸入氣體的圓形的開口部622。多個葉片63從護罩62的下表面朝向下方延伸。因此,葉片63介于基底61與護罩62之間。各葉片63相對于徑向以及周向傾斜地延伸。葉片63的下端部焊接于基底61的上表面。由此,下葉輪部件21與上葉輪部件22相固定。關于下葉輪部件21與上葉輪部件22之間的固定結構的詳細情況在后面敘述。機殼30具有下機殼部件31和配置于下機殼部件31的上側的上機殼部件32。下機殼部件31具有:位于葉輪20的下方的底板部311 ;和位于底板部311的徑向外側的槽部312。底板部311從馬達10的外周部附近朝向徑向外側延展。槽部312在比葉輪20靠徑向外側的位置以將底板部311包圍的方式沿周向延伸。如圖3所示,槽部312具有在剖視時呈大致U字狀的上表面。上機殼部件32為將葉輪20的上表面以及側部覆蓋起來的環狀的部件。上機殼部件32的外周部的下端部固定于下機殼部件31的外周部的上端部。葉輪20被下機殼部件31和上機殼部件32包圍。并且,機殼30具有:位于葉輪20的上方的吸氣部71 ;和位于葉輪20的徑向外側的排氣部72。在吸氣部71設有用于從外部吸入氣體的吸氣口 710。在排氣部72設有用于將氣體向外部排出的排氣口 720。如果使馬達10驅動,則葉輪20與馬達10的旋轉部50共同旋轉。如此一來,氣體從吸氣口 710被吸入到機殼30的內部。被吸入到機殼30的內部的氣體借助葉輪20而加速。其結果是,氣體沿下機殼部件31的槽部312的上表面在周向流動。此后,氣體通過排氣口 720而向機殼30的外部排出。2-1.上機殼部件接下來,對上機殼部件32的更詳細的結構進行說明。圖4是上機殼部件32以及葉輪20的局部縱剖視圖。并且,圖5是上機殼部件32的仰視圖。如上所述,上機殼部件32具有吸氣部71。吸氣部71具有圓筒部711、頂板部712以及外殼部713。圓筒部711在吸氣口 710的周圍沿軸向呈圓筒狀延伸。頂板部712從圓筒部711的上端部朝向徑向外側延展。外殼部713從頂板部712的徑向外側的端緣部朝向下側以及徑向外側延展。并且,上機殼部件32在吸氣部71的下表面具有圓環狀的槽714。并且,護罩62的上端部配置于該槽714的內部。圓筒部711位于比護罩62的上端部靠徑向內側的位置。由此,能夠抑制氣體從吸氣口 710向護罩62與上機殼部件32之間流動。從外部吸進的氣體能夠高效地通過吸氣口710被吸入到基底61與護罩62之間。特別是,在本實施方式中,圓筒部711的下端部位于比護罩62的上端部靠下側的位置。因此,氣體能夠更加高效地從吸氣口 710被吸入到基底61與護罩62之間。其結果是,能夠提高離心風扇裝置I的靜壓。并且,如圖4以及圖5所示,上機殼部件32還具有多個板狀肋73。各板狀肋73從吸氣部71的內側的面朝向護罩62側突出。在本實施方式中,通過這些板狀肋73能夠提高吸氣部71的剛性。其結果是,能夠抑制在離心風扇裝置I驅動時的上機殼部件32的振動和噪音。如果要在吸氣部的外側的面設置板狀肋的話,則在將離心風扇裝置向清掃裝置安裝時,對清掃裝置側的結構上的制約大。但是,在本實施方式中,在吸氣部71的內側的面設置板狀肋73。因此,不會在吸氣部71的外側的面形成由于肋部而導致的大的凹凸。因此,對離心風扇裝置I的安裝的制約小。特別是,在本實施方式中,頂板部712的上表面成為與中心軸線9大致正交的平坦面。因此,容易使頂板部712的上表面與清掃裝置側的部件緊密接觸。如果使頂板部712的上表面與清掃裝置側的部件緊密接觸,則能夠抑制氣體從頂板部712附近泄漏。其結果是,能夠進一步提高在搭載于清掃裝置狀態下的離心風扇裝置I的靜壓。板狀肋73從吸氣部71的內側的面沿徑向以及軸向延伸。因此,特別能夠降低吸氣部71的多個振動成分中的徑向以及軸向的振動成分。并且,本實施方式的板狀肋73與頂板部712的下表面以及外殼部713的徑向內側的面這兩方連接。板狀肋73如此沿兩個面延伸,由此能夠更加提高吸氣部71的剛性,且能夠更加抑制振動。并且,在本實施方式中,板狀肋73的徑向內側的端部配置于比護罩62的上端部靠徑向外側的位置。如此一來,能夠防止板狀肋73與護罩62的上端部接觸,且能夠使護罩62的上端部與頂板部712的下表面接近。其結果是,能夠抑制離心風扇裝置I的軸向尺寸。并且,在本實施方式中,多個板狀肋73的徑向的長度隨著朝向徑向外側而減少。并且,在包括中心軸線9與板狀肋73的縱剖面中,板狀肋73的下緣部與外殼部713的下表面平滑連續。并且,在該縱剖面中,板狀肋73以及外殼部713的下表面以隨著朝向徑向外側而逐漸下降的方式傾斜。因此,外殼部713中位于比板狀肋73靠徑向外側的位置的部分的下表面位于比板狀肋73的下端部靠下側的位置。因此,能夠防止板狀肋73與護罩62接觸,且容易使板狀肋73與護罩62的上表面接近。板狀肋73與護罩62的上表面接近的話,能夠更加抑制氣體從吸氣口 710向護罩62與上機殼部件32之間流動。在此,如圖4所示,設板狀肋73的徑向內側的端緣部與護罩62的上端部的外周面間的徑向距離為dl。并且,設外殼部713的徑向內側的端緣部與護罩62的上端部的外周面間的徑向距離為d2。并且,設外殼部713中位于比板狀肋73靠徑向外側的位置的部分的下表面與護罩62的上表面間的軸向距離為d3。[0099]為了抑制氣體向護罩62與上機殼部件32間流入,優選使板狀肋73與護罩62的上端部間的距離接近。因此,優選d3>dl。并且,為了進一步提高吸氣部71的剛性而優選加大板狀肋73的徑向的尺寸。因此,優選d2 > d3 > dl。并且,如圖5所示,在本實施方式中,在上機殼部件32設有七個板狀肋73。七個板狀肋73大致等間隔排列在周向。上機殼部件32所具有的板狀肋73的個數也可為七以外的個數。但是,板狀肋73的個數優選與葉輪20所具有的葉片63的個數、馬達10的極數以及馬達10的齒槽數中的任意一個都不一致。如此一來,能夠抑制板狀肋73與其他部件間的共振。另外,極數與馬達10所具有的磁鐵的磁極數相等。并且,齒槽數與馬達10所具有的齒441的個數相等。并且,本實施方式的上機殼部件32為通過注塑成型而得到的樹脂成型品。如果使用注塑成型,則能夠容易地將多個板狀肋73成型。并且,如果不設置板狀肋,而是要將吸氣部的厚度整體加厚來獲得剛性的話,則在冷卻固化熔融樹脂時,容易在吸氣部的表面產生局部凹陷。但是,在本實施方式中,能夠抑制吸氣部71的厚度,而且能夠通過多個板狀肋73提高吸氣部71的剛性。由此,能夠抑制局部凹陷的產生。并且,與使吸氣部整體加厚的情況相比,還能夠降低樹脂的使用量。2-3.關于下葉輪部件與上葉輪部件間的固定結構接下來,對下葉輪部件21與上葉輪部件22間的固定結構進行說明。圖6是下葉輪部件21的縱剖視圖。圖7是下葉輪部件21的俯視圖。圖8是上葉輪部件22的縱剖視圖。圖9是上葉輪部件22的仰視圖。如圖6以及圖7所示,在下葉輪部件21的基底61的上表面設有多個第一凹部211。各第一凹部211相對于徑向以及周向傾斜地延展。多個第一凹部211以與多個葉片63對應的方式大致等間隔地排列在周向。并且,在基底61設有從第一凹部211進一步朝向下方凹陷的第二凹部212。第二凹部212為在俯視時比第一凹部211小的大致圓形的凹陷。另一方面,如圖8以及圖9所示,在上葉輪部件22的各葉片63的下表面設有第一凸部221和第二凸部222。第一凸部221沿葉片63延伸。即,第一凸部221相對于徑向以及周向傾斜地延伸。并且,第一凸部221的下端部朝向下方呈尖銳狀。并且,第二凸部222為在仰視時比葉片63小的大致圓柱狀的突起。多個第二凸部222分別配置于與多個第二凹部212對應的位置。在制造葉輪20時,將葉片63的下端部分別嵌合于基底61的各第一凹部211。并且,將葉片63的第二凸部222分別嵌合于基底61的各第二凹部212內。此時,葉片63的各第一凸部221的下端部分別與基底61的第一凹部211的底部接觸。之后,對下葉輪部件21以及上葉輪部件22中的至少一方施加超聲波振動。如此一來,在基底61的上表面與葉片63的第一凸部221之間產生摩擦熱,第一凸部221通過該摩擦熱而溶化。其結果是,下葉輪部件21與上葉輪部件22相焊接。在此,在制造上難以使下葉輪部件21以及上葉輪部件22的各部件的重心的位置與中心軸線9完全一致。如果下葉輪部件21的重心的偏移與上葉輪部件22的重心的偏移在相同方向重疊的話,則葉輪20整體的重心的偏移變大。因此,在制造葉輪20時,優選以使下葉輪部件21的重心的偏移與上葉輪部件22的重心的偏移相抵消的方式來確定兩部件相對于中心軸線9的相對旋轉位置。[0109]在本實施方式中,形成為多個第二凹部212中的一個第二凹部212s的直徑比其他第二凹部212的直徑大。并且,形成為多個第二凸部222中的一個第二凸部222s的直徑比其他第二凸部222的直徑大。在以下,將直徑大的一個第二凹部212s稱為大徑第二凹部212s。并且,將直徑大的一個第二凸部222s稱為大徑第二凸部222s。在制造葉輪20時,使大徑第二凸部222s與大徑第二凹部212s嵌合。無法使大徑第二凸部222s與大徑第二凹部212s以外的第二凹部212嵌合。因此,下葉輪部件21與上葉輪部件22間的相對旋轉位置被唯一確定。本實施方式的葉輪20為通過注塑成型得到的樹脂成型品。在制造葉輪20時,預先確定下葉輪部件21以及上葉輪部件22各自的重心的偏移的傾向。然后,以在組合了下葉輪部件21和上葉輪部件22時使這兩個部件的重心的偏移呈大致相反方向的方式分別設定大徑第二凹部212s以及大徑第二凸部222s的位置。如此一來,即使在下葉輪部件21以及上葉輪部件22分別存在重心偏移,也能夠降低葉輪20整體的重心偏移。并且,在組合下葉輪部件21和上葉輪部件22后,能夠簡化或者省略校正葉輪20的重心的工序。其結果是,能夠縮短葉輪20的制造工序。3.變形例以上,對本實用新型例示性的實施方式進行了說明,但本實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圖10是一變形例所涉及的上機殼部件32B以及葉輪20B的局部縱剖視圖。在圖10的例子中,在吸氣部71B的內側的面設有多個第一板狀肋731B和多個第二板狀肋732B。第一板狀肋731B位于比護罩62B的上端部靠徑向外側的位置。而第二板狀肋732B位于比護罩62B的上端部靠徑向內側的位置。通過如此將板狀肋設置在徑向的多個部位,能夠更加提高吸氣部7IB的剛性。并且,在圖10的例子中,在第一板狀肋731B與第二板狀肋732B之間設置有切口733B。而且,護罩62B的上端部配置于該切口 733B的內部。如此一來,能夠防止護罩62B的上端部與第一板狀肋731B以及第二板狀肋732B間的接觸。并且,因為使護罩62B的上端部與頂板部712B的下表面接近,所以能夠減少空氣的逆流從而能夠提高離心風扇的靜壓。在此結構中,能夠使護罩62B的上端部與上葉輪部件22B的頂板部712B的下表面在軸向接近。因此,也能夠抑制離心風扇裝置的軸向尺寸。并且,在圖10的例子中,第一板狀肋731B與頂板部712B的下表面以及外殼部713B的徑向內側的面這兩方連接。并且,第二板狀肋732B與頂板部712B的下表面以及圓筒部711B的外周面這兩方連接。通過各板狀肋如此沿吸氣部71B的兩個面延伸,能夠更加抑制吸氣部71B的振動。并且,還不需頂板部712B是平坦的。軸向截面也可為弧狀。此時,頂板部是指位于護罩62B的上端部的上方且截面為弧狀的部位。圖11是其他變形例所涉及的上機殼部件32C以及葉輪20C的局部縱剖視圖。圖12是該變形例所涉及的上機殼部件32C的仰視圖。在圖11以及圖12的例子中,在吸氣部71C的內側的面設有多個板狀肋73C和一個環狀肋74C。環狀肋74C在護罩62C的上端部的徑向外側圍繞上端部而沿軸向延伸。設置這樣的環狀肋74C的話,能夠更加提高吸氣部7IC的剛性。并且,如圖11所示,在這個例子中,環狀肋74C的下端部位于比護罩62C的上端部靠下方的位置。而且,環狀肋74C、護罩62C的上端部以及圓筒部711C在徑向重疊。如此一來,能夠更加抑制氣體從吸氣口 710C向護罩62C與上機殼部件32C之間流動。因此,能夠更加高效地從吸氣口 710C向基底61C與護罩62C之間吸入氣體。其結果是,能夠更加提高離心風扇裝置的靜壓。并且,作為其他變形例,也可省略板狀肋,而在上機殼部件的吸氣部的內側的面只設置環狀肋。并且,葉輪20以及機殼30的材料也可如上述實施方式那樣為樹脂,也可為其他材料。例如,葉輪20以及機殼30中的一方或者兩方也可由金屬形成。并且,也可在下葉輪部件設置多個第二凸部,在上葉輪部件設置多個第二凹部。并且,也可以是,下葉輪部件包括基底以及多個葉片,上葉輪部件只由護罩構成。此時,例如在葉片的上表面與護罩的下表面之間通過焊接以及嵌合進行定位即可。并且,葉輪也可由一個部件構成,也可由三個以上的部件構成。并且,也可形成為多個第二凹部212中的一個第二凹部212s的直徑比其他第二凹部212的直徑小。并且,也可形成為多個第二凸部222中的一個第二凸部222s的直徑比其他第二凸部222的直徑小。并且,本實用新型的離心風扇也可搭載于清掃裝置以外的裝置。例如,本實用新型的離心風扇也可作為內部冷卻用而搭載于電腦等電子設備中。并且,本實用新型的離心風扇也可搭載于其他各種OA設備、醫療設備、家電產品或者輸送設備中。并且,離心風扇裝置的細節部位的結構也可與上述實施方式和變形例不同。并且,也可在不發生矛盾的范圍內將上述實施方式和變形例中出現的各要素進行適當組合。4.從上述實施方式提取出的其他實用新型另外,如果以“確定下葉輪部件與上葉輪部件相對于中心軸線的相對旋轉位置”為第一課題,則能夠從上述實施方式中提取出“肋部”不是必須要件、而用于確定旋轉位置的“凹部”以及“凸部”是必須要件的實用新型。該實用新型例如構成為“具有被支撐為以上下延伸的中心軸線為中心能夠旋轉的葉輪、使所述葉輪旋轉的馬達以及包圍所述葉輪的機殼,所述機殼具有位于所述葉輪的上方的吸氣部和位于所述葉輪的徑向外側的排氣部,所述葉輪具有下葉輪部件和配置于所述下葉輪部件的上側的上葉輪部件,在設于所述下葉輪部件以及所述上葉輪部件中的一方的多個凹部中嵌合有設于所述下葉輪部件以及所述上葉輪部件中的另一方的多個凸部,所述多個凹部包括一個直徑比其他凹部的直徑大的大徑凹部,所述多個凸部包括一個直徑比其他凸部的直徑大的大徑凸部,所述大徑凸部嵌合于所述大徑凹部中。”根據該實用新型,通過大徑凹部與大徑凸部間的嵌合,能夠確定下葉輪部件與上葉輪部件相對于中心軸線的相對旋轉位置。并且,在本實用新型中,也能夠將上述實施方式和變形例中出現的各要素進行組合。產業上的可利用性本實用新型能夠用于離心風扇裝置。
權利要求1.一種離心風扇裝置,其特征在于,該離心風扇裝置包括: 葉輪,其被支撐為以上下延伸的中心軸線為中心能夠旋轉; 馬達,其使所述葉輪旋轉;以及 機殼,其包圍所述葉輪, 所述機殼具有: 吸氣部,其位于所述葉輪的上方;以及 排氣部,其位于所述葉輪的徑向外側, 所述葉輪具有: 基底,其沿與所述中心軸線正交的方向延展; 環狀的護罩,其位于所述基底的上方,且隨著朝向上方而直徑縮小;以及 葉片,其介于所述基底與所述護罩之間, 所述吸氣部具有: 圓筒部,其在比所述護罩的上端部靠徑向內側的位置沿軸向延伸; 頂板部,其從所述圓筒部的上端部朝向徑向外側延展;以及 外殼部,其從所述頂板部的徑向外側的端緣部朝向下側以及徑向外側延展, 所述機殼還具有從所述吸氣部的內側的面朝向所述護罩側突出的肋部。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離心風扇裝置, 所述肋部的徑向內側的端緣位于比所述護罩的上端部靠徑向外側的位置, 所述肋部與所述頂板部的下表面連接。
3.根據權利要求1或者權利要求2所述的離心風扇裝置, 在包括所述中心軸線與所述肋部的縱剖面中,所述肋部的下緣部與所述外殼部的下表面平滑連續, 并且所述外殼部中位于比所述肋部靠徑向外側的位置的部分的下表面位于比所述肋部的下端部靠下側的位置。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離心風扇裝置, 所述肋部具有: 第一肋部,其位于比所述護罩的上端部靠徑向外側的位置;以及 第二肋部,其位于比所述護罩的上端部靠徑向內側的位置。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離心風扇裝置, 所述肋部在所述第一肋部與所述第二肋部之間具有切口。
6.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離心風扇裝置, 所述第二肋部與所述頂板部的下表面連接。
7.根據權利要求1、2、4、5、6中的任一項所述的離心風扇裝置, 所述肋部包括沿徑向延伸的多個板狀肋。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離心風扇裝置, 所述機殼所具有的所述板狀肋的個數與所述葉輪所具有的所述葉片的個數、所述馬達的極數以及所述馬達的齒槽數中的任意一個都不一致。
9.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離心風扇裝置, 所述肋部還包括在所述護罩的上端部的徑向外側沿周向延伸的環狀肋部,所述環狀肋部與所述肋部中的兩個或者兩個以上連接。
10.根據權利要求1或者權利要求2所述的離心風扇裝置, 所述圓筒部的下端部位于比所述護罩的上端部靠下側的位置。
11.根據權利要求1或者權利要求2所述的離心風扇裝置, 在將所述肋部的徑向內側的端緣部與所述護罩的上端部的外周面間的徑向距離設為dl、將所述外殼部的徑向內側的端緣部與所述護罩的上端部的外周面間的徑向距離設為d2、將所述外殼部中位于比所述肋部靠徑向外側的位置的部分的下表面與所述護罩的上表面間的軸向距離設為d3時,d2 > d3 > dl
12.根據權利要求1或者權利要求2所述的離心風扇裝置, 所述頂板部的上表面為平坦面。
13.根據權利要求1或者權利要求2所述的離心風扇裝置, 所述機殼為樹脂成型品。
專利摘要一種離心風扇裝置,所述離心風扇裝置的機殼具有位于葉輪的上方的吸氣部。吸氣部具有圓筒部、頂板部以及外殼部。圓筒部在比葉輪的護罩的上端部靠徑向內側的位置沿軸向延伸。因此,能夠高效地從吸氣部將氣體吸入葉輪的基底與護罩之間。并且,機殼還具有從吸氣部的內側的面朝向護罩側突出的肋部。通過該肋部,能夠提高吸氣部的剛性。其結果是,能夠降低驅動時的振動和噪音。
文檔編號F04D29/42GK203009381SQ20122064540
公開日2013年6月19日 申請日期2012年11月29日 優先權日2011年12月15日
發明者石川和志 申請人:日本電產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