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液壓油泵閥體自動控制機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建設施工設備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用于張拉控制的液壓油泵閥體自動控制機構。
背景技術:
在施工建設中,預應カ張拉就是在構件中提前加拉力,使得被施加預應カ張拉構件承受拉應力,進而使得其產生一定的形變,來應對鋼結構本身所受到的荷載,例如屋面自身重量的荷載、風荷載、雪荷載、地震荷載作用等等。目前市面上的液壓油泵均為手動操作,通過操作左右閥體上的旋鈕來實現供油、保壓、回油等功能。因此在施工過程中,通常都是人為手動操作進行張拉,因此很容易使得兩端的張拉不能精確同歩,張拉質量得不到保證。因此,亟需ー種能改善上述技術問題的技術方案。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ー種能實現全自動控制、保證張拉質量的液壓油泵閥體自動控制機構。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為提供一種液壓油泵閥體自動控制機構,包括機架、固定于機架上的閥體、連接于閥體上的旋鈕開關,以及設置于機架上的驅動裝置,所述驅動裝置的輸出端與所述旋鈕開關連接以控制旋鈕開關的開關功能,整個操作過程實現全自動操作,取代了傳統的人為手動操作,確保在施工過程中能對工程兩端的張拉同步到位,有效保證張拉質量。較佳地,所述驅動裝置的輸出端與所述旋鈕開關軸向連接并通過連軸器固定,結構緊湊。較佳地,所述驅動裝置為步進電機。較佳地,所述機架上設有滑軌,所述步進電機與所述滑軌軸向滑動連接。較佳地,所述旋鈕開關為螺旋開關桿,所述螺旋開關桿與所述閥體螺紋傳動連接。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包括機架、固定于機架上的閥體、連接于閥體上的旋鈕開關,以及設置于機架上的驅動裝置,所述驅動裝置的輸出端與所述旋鈕開關連接以控制旋鈕開關的開關功能,整個操作過程實現全自動操作,取代了傳統的人為手動操作,確保在施工過程中能對工程兩端的張拉同步到位,有效保證張拉質量,且全自動控制,可以減少人力資源,同時也降低工程施工中的事故隱患。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使用狀態示意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另ー使用狀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優選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ー步說明。請參照圖1 3所示,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液壓油泵閥體2自動控制機構,包括機架1、固定于機架I上的閥體2、連接于閥體2上的旋鈕開關3,以及設置于機架I上的驅動裝置4,所述驅動裝置4的輸出端與所述旋鈕開關3連接以控制旋鈕開關3的開關功能,整個操作過程實現全自動操作,其取代了傳統的人為手動操作,確保在施工過程中能對工程兩端的張拉同步到位,有效保證張拉質量。具體地,所述驅動裝置4的輸出端與所述旋鈕開關3軸向連接并通過連軸器5固定,結構緊湊。所述旋鈕開關3為螺旋開關桿,所述螺旋開關桿與所述閥體2螺紋傳動連接。所述驅動裝置4為步進電機,所述機架I上設有滑軌11,所述步進電機與所述滑軌11軸向滑動連接。工作吋,驅動所述驅動裝置4,所述驅動裝置4的輸出端帶動所述旋鈕開關3轉動,利用所述旋鈕開關3的轉動從而實現閥體2的開和關,且在工作過程中所述驅動裝置4沿所述滑軌11往復移動,如圖2所示為閥體2處于關閉時的結構狀態圖,圖3所示為閥體2處理打開時的結構狀態圖。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包括機架1、固定于機架I上的閥體2、連接于閥體2上的旋鈕開關3,以及設置于機架I上的驅動裝置4,所述驅動裝置4的輸出端與所述旋鈕開關3連接以控制旋鈕開關3的開關功能,整個操作過程實現全自動操作,取代了傳統的人為手動操作,確保在施工過程中能對工程兩端的張拉同步到位,有效保證張拉質量,且全自動控制,可以減少人力資源,同時也降低工程施工中的事故隱患。以上所揭露的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而已,當然不能以此來限定本實用新型之權利范圍,因此依本實用新型申請專利范圍所作的等同變化,仍屬本實用新型所涵蓋的范圍。
權利要求1.一種液壓油泵閥體自動控制機構,其特征在于:包括機架、固定于機架上的閥體、連接于閥體上的旋鈕開關,以及設置于機架上的驅動裝置,所述驅動裝置的輸出端與所述旋鈕開關連接以控制旋鈕開關的開關功能。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液壓油泵閥體自動控制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驅動裝置的輸出端與所述旋鈕開關軸向連接并通過連軸器固定。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液壓油泵閥體自動控制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驅動裝置為步進電機。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液壓油泵閥體自動控制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機架上設有滑軌,所述步進電機與所述滑軌軸向滑動連接。
5.如權利要求1 4任一項所述的液壓油泵閥體自動控制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旋鈕開關為螺旋開關桿,所述螺旋開關桿與所述閥體螺紋傳動連接。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一種建設施工設備技術領域的液壓油泵閥體自動控制機構,包括機架、固定于機架上的閥體、連接于閥體上的旋鈕開關,以及設置于機架上的驅動裝置,所述驅動裝置的輸出端與所述旋鈕開關連接以控制旋鈕開關的開關功能,整個操作過程實現全自動操作,取代了傳統的人為手動操作,確保在施工過程中能對工程兩端的張拉同步到位,有效保證張拉質量。
文檔編號F04B49/22GK202954951SQ20122061823
公開日2013年5月29日 申請日期2012年11月20日 優先權日2012年11月20日
發明者張江庭, 陳光健, 張寶龍, 馮就芝 申請人:柳州市友健機械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