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壓縮機及冷凍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壓縮機及冷凍裝置。
背景技術:
過去,在空調裝置等中使用的壓縮機采用潤滑油來提高壓縮機內部的軸承部的潤滑性。這種壓縮機具有使壓縮機內部的潤滑油高效循環的機構,但是在長時間的運轉中有時產生油流失。所謂油流失是指壓縮機內部的潤滑油由于被卷入到壓縮制冷劑的制冷劑流中等,而向壓縮機外部的制冷劑回路中排出的現象。如果壓縮機內部的潤滑油由于油流失而不足,則在壓縮機內部的軸承部產生摩擦熱,從而產生軸承部的燒結等問題。并且,潤滑油由于油流失而被排出到壓縮機外部,在潤滑油流入熱交換器或冷凝機等時,會產生這些裝置的性能下降及故障等問題。因此,專利文獻I (日本特開2003 - 293954號公報)公開的渦旋壓縮機具有抑制油流失的發生的機構。該壓縮機具有這樣的構造:能抑制對支架的軸承部與曲柄軸之間的滑動面進行潤滑的潤滑油從支架的下端漏出。如果潤滑油從支架的下端漏出,則潤滑油被供給到與壓縮制冷劑的排出管連通的高壓空間中,因而容易成為油流失的原因。因此,該壓縮機的支架具有給油路徑,該給油路徑用于將對滑動面進行潤滑后的潤滑油引導到支架的軸承部的上方的空間即曲柄室中。但是,在這種壓縮機中,如果馬達的運轉頻率及運轉壓差增加而使得對滑動面的給油量增加,將導致潤滑油過剩地流入曲柄室中。并且,在向曲柄室的流入量超過來自曲柄室的排油量時,曲柄室被潤滑油充滿,曲柄室內的壓力上升,因而來自支架下端的潤滑油的泄漏量增加,導致油流失增加。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有效抑制油流失的發生的壓縮機。本實用新型的第一方面的壓縮機具有外殼、壓縮機構、曲柄軸、支架、給油機構和噴射機構。外殼在底部具有貯存潤滑油的油貯存部。壓縮機構被收納在外殼的內部。壓縮機構對制冷劑進行壓縮。曲柄軸被收納在外殼的內部。曲柄軸驅動壓縮機構。支架被收納在外殼的內部。支架具有軸承部。軸承部支撐曲柄軸使其旋轉自如。在支架形成有壓縮制冷劑流路。壓縮制冷劑流路將從壓縮機構排出的壓縮制冷劑引導到外殼的內部的高壓空間中。給油機構將貯存在油貯存部中的潤滑油供給到軸承部。壓縮制冷劑流路在端部具有狹窄部。在支架還形成有油貯存空間和油返回流路。油貯存空間用于貯存被供給到軸承部的潤滑油。油返回流路與油貯存空間連通,并在狹窄部的附近的空間中開口。噴射機構具有制冷劑加速流路和油吸引流路。制冷劑加速流路通過使壓縮制冷劑在狹窄部流過來增大壓縮制冷劑的流速。油吸引流路從油返回流路吸引潤滑油,并與制冷劑加速流路合流。第一方面的壓縮機是高低壓圓頂型的渦旋壓縮機等。在該壓縮機中,被貯存在外殼的底部的潤滑油例如在形成于曲柄軸的豎直方向的給油路徑中借助壓差而上升,從而供給到支架的軸承部。在該軸承部,支架與曲柄軸滑動。對軸承部進行潤滑后的潤滑油的一部分貯存在形成于支架的油貯存空間中。該油貯存空間與形成于支架的油返回流路連通。另一方面,在具有該壓縮機的制冷劑回路中循環的制冷劑經由壓縮機構被壓縮后,在形成于支架的壓縮制冷劑流路中通過,從而供給到高壓空間中。在該壓縮制冷劑流路中的高壓空間側的端部形成有狹窄部。支架的油返回流路與該狹窄部的附近的高壓空間連通。在該壓縮機中,從壓縮機構排出的壓縮制冷劑在支架的壓縮制冷劑流路的狹窄部通過,由此流速上升。被加速后的壓縮制冷劑借助噴射效應而使支架的油返回流路內產生負壓。其結果是,在油返回流路中產生從油貯存空間朝向高壓空間的吸引力,因而被貯存在油貯存空間中的潤滑油通過油返回流路被向高壓空間中吸引。被吸引的潤滑油在與壓縮制冷劑合流后落下到外殼底部的油貯存部。即,該壓縮機的噴射機構包括由支架的壓縮制冷劑流路及高壓空間構成的制冷劑加速流路、和由支架的油返回流路構成的油吸引流路。在該壓縮機中,對軸承部進行潤滑后的潤滑油被貯存在形成于支架的油貯存空間中,然后由噴射機構直接吸引到高壓空間中。因此,對軸承部進行潤滑后的潤滑油不會從支架的下端漏出到高壓空間中。從支架的下端漏出的潤滑油有可能朝向將壓縮制冷劑排出到外殼外部的排出管而飛散,并容易成為油流失的原因。因此,第一方面的壓縮機能夠有效抑制油流失的發生。本實用新型的第二方面的壓縮機是根據第一方面所述的壓縮機,油貯存空間是設于軸承部的內周面的圓周槽。在第二方面的壓縮機中,圓周槽形成于支架的下端部。對支架的軸承部進行潤滑而流下的潤滑油被貯存在圓周槽中,不會從支架的下端漏出到高壓空間中。本實用新型的第三方面的壓縮機是根據第一方面或者第二方面所述的壓縮機,支架具有軸套。軸套在比油貯存空間靠上方處安裝于軸承部的內周面,且與曲柄軸接觸。在第三方面的壓縮機中,支架與曲柄軸的滑動性借助軸套而提高。軸套沒有安裝在比油貯存空間靠下方的密封部。對曲柄軸與軸套之間進行潤滑而流下并貯存在油貯存空間中的潤滑油,不會從支架的下端漏出到高壓空間中。本實用新型的第四方面的壓縮機是根據第一方面 第三方面中任意一個方面所述的壓縮機,支架具有將供給軸承部的潤滑油引導到軸承部的上方的空間中的油回收流路。在第四方面的壓縮機中,供給到軸承部的潤滑油的一部分在油回收流路中上升并供給到軸承部的上方的空間中。所謂軸承部的上方的空間,例如是指在支架的上端面形成的凹狀的曲柄室。流入曲柄室的潤滑油在形成于支架的排油路徑中通過,并落下到外殼底部。在該壓縮機中,馬達的運轉頻率及運轉壓差增加,由此對滑動部的給油量增加,在支架的油貯存空間有可能被供給允許量以上的潤滑油的情況下,過剩量的潤滑油通過油回收流路供給到曲柄室中。因此,通過對油貯存空間供給允許量以上的潤滑油,由此能夠抑制潤滑油從支架的下端漏出到高壓空間中。因此,第四方面的壓縮機能夠更有效地抑制油流失的發生。本實用新型的第五方面的冷凍裝置具有冷凝器、膨脹機構、蒸發器和第一方面 第四方面中任意一個方面所述的壓縮機。[0018]第五方面的冷凍裝置具有能夠有效抑制油流失的發生的壓縮機。因此,該冷凍裝置能夠抑制壓縮機的冷凍能力及制冷系數的降低。實用新型效果本實用新型的第一方面 第四方面所述的壓縮機能夠有效抑制油流失的發生。本實用新型的第五方面的冷凍裝置能夠抑制壓縮機的冷凍能力及制冷系數的降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的渦旋壓縮機的縱剖視圖。圖2是具有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的渦旋壓縮機的制冷劑回路的概略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的渦旋壓縮機的支架的外觀圖。圖4是包括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的渦旋壓縮機的支架的縱剖視圖的外觀圖。圖5是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的渦旋壓縮機的曲柄軸的上部的外觀圖。圖6是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的渦旋壓縮機的噴射機構的附近的縱剖視圖。圖7是包括本實用新型的變形例C的渦旋壓縮機的支架的縱剖視圖的外觀圖。標號說明10外殼;15壓縮機構;17曲柄軸;23支架;32上部軸承(軸承部);33軸套;34圓周槽(油貯存空間);35油返回流路;36油回收流路;48第2壓縮制冷劑流路(壓縮制冷劑流路);61主給油路徑(給油機構);91噴射機構;94狹窄部;95a制冷劑加速流路;95b油吸引流路;101渦旋壓縮機(壓縮機);103冷凝器;104膨脹機構;105蒸發器;P油貯存部;S1高壓空間。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參照附圖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的壓縮機。本實施方式的壓縮機是高低壓圓頂型的渦旋壓縮機。渦旋壓縮機是相互嚙合的兩個渦旋件中的一個渦旋件不進行自轉而是相對于另一個渦旋件進行公轉,由此對制冷劑進行壓縮的壓縮機。(I)壓縮機的結構渦旋壓縮機101主要由外殼10、壓縮機構15、馬達16、曲柄軸17、支架23和噴射機構91構成。渦旋壓縮機101在反復進行使制冷劑循環的冷凍循環的制冷劑回路中,發揮將制冷劑氣體壓縮的作用。圖1是渦旋壓縮機101的縱剖視圖。圖2是具有渦旋壓縮機101、冷凝器103、膨脹機構104和蒸發器105的制冷劑回路的概略圖。(1-1)外殼外殼10由大致圓筒狀的主體部外殼部11、呈氣密狀焊接于主體部外殼部11的上端部的碗狀的上壁部12、和呈氣密狀焊接于主體部外殼部11的下端部的碗狀的底壁部13構成。外殼10是利用剛性部件成型的,當在外殼10的內部及外部壓力或溫度變化的情況下,該剛性部件不容易產生變形及破損。外殼10被設置成為使主體部外殼部11的大致圓筒狀的軸向沿著豎直方向。在外殼10的內部收納有壓縮機構15、配置于壓縮機構15的下方的支架23、配置于支架23的下方的馬達16、以沿著豎直方向延伸的方式而設置的曲柄軸17等。吸入管19和排出管20呈氣密狀焊接于外殼10的壁部。在外殼10的底部形成有用于貯存潤滑油的空間即油貯存部P。潤滑油被用于在渦旋壓縮機101的運轉中良好地保持壓縮機構15等的滑動部的潤滑性。(I — 2)壓縮機構壓縮機構15被收納在外殼10的內部,其吸引低溫低壓的制冷劑氣體并將其壓縮,然后排出高溫高壓的制冷劑氣體(下面稱為“壓縮制冷劑”)。壓縮機構15主要由固定渦旋部件24和回轉渦旋部件26構成。固定渦旋部件24具有第I端板24a、以及在第I端板24a上直立形成的渦旋形狀(漸開線狀)的第I渦卷24b。在固定渦旋部件24形成有主吸入孔(未圖示)、和與主吸入孔相鄰的輔助吸入孔(未圖示)。主吸入孔將吸入管19和后述的壓縮室40連通。輔助吸入孔將后述的低壓空間S2和壓縮室40連通。并且,在第I端板24a的中央部形成有排出孔41,在第I端板24a的上表面形成有與排出孔41連通的擴大凹部42。該擴大凹部42是凹設于第I端板24a的上表面的沿水平方向擴展的空間。在固定渦旋24的上表面,以堵住該擴大凹部42的方式利用螺栓44a固定有蓋體44。并且,通過在擴大凹部42上覆蓋蓋體44,從而形成由使壓縮機構15的運轉聲音消音的膨脹室構成的消聲空間45。固定渦旋部件24和蓋體44隔著襯墊(未圖示)緊密貼合而被密封。并且,在固定渦旋部件24形成有與消聲空間45連通并在固定渦旋部件24的下表面開口的第I壓縮制冷劑流路46。回轉渦旋部件26具有第2端板26a、以及在第2端板26a上直立形成的渦旋形狀(漸開線狀)的第2渦卷26b。在第2端板26a的下表面中央部形成有上端軸承26c。在第2端板26a的內部形成有給油細孔63。給油細孔63將第2端板26a的上表面外周部和上端軸承26c的內側的空間連通。固定渦旋部件24和回轉渦旋部件26通過第I渦卷24b和第2渦卷26b的嚙合,形成由第I端板24a、第I渦卷2 4b、第2端板26a和第2渦卷26b包圍的空間即壓縮室40。該壓縮室40的體積根據回轉渦旋部件26的公轉運動而增減。(I — 3)支架圖3是支架23的外觀圖。圖4是包括支架23的縱剖面的外觀圖。支架23被配置于壓縮機構15的下方,其外周面呈氣密狀地接合于外殼10的內壁。因此,夕卜殼10的內部被劃分為支架23的下方的高壓空間SI和支架23的上方的低壓空間S2。支架23通過利用螺栓等進行固定來載置固定渦旋部件24,并通過后述的十字頭聯軸器(才^夕' A継手)39與固定渦旋部件24 —起夾持回轉渦旋部件26。在支架23的外周部,沿豎直方向貫通形成有第2壓縮制冷劑流路48。該第2壓縮制冷劑流路48在支架23的上端面中與第I壓縮制冷劑流路46連通,在支架23的下端面中通過排出口 49而與高壓空間SI連通。第2壓縮制冷劑流路48在高壓空間SI側的端部具有狹窄部94,該狹窄部94的水平方向的截面積從上方朝向下方逐漸減小。在支架23的上表面凹設有曲柄室S3。并且,在支架23形成有支架貫通孔31。支架貫通孔31是從曲柄室S3的底面中央部到支架23的下端面中央部沿豎直方向貫通支架23形成的空間。下面,將支架23的一部分且是形成有支架貫通孔31的部分稱為上部軸承32。上部軸承32支撐曲柄軸17使其旋轉自如。在上部軸承32的內周面安裝有軸套33。軸套33是將內表面作為滑動面的圓筒狀的部件。另外,在曲柄室S3配置有回轉渦旋部件26的上端軸承26c。在本實施方式中,在支架23還形成有圓周槽34、油返回流路35和油回收流路36。圓周槽34是如圖4所示的環狀的槽,其在支架23的下端面的附近的高度位置處形成于上部軸承32的內周面。油返回流路35是在形成有圓周槽34的高度位置處沿水平方向形成的通路。油返回流路35的一個端部與圓周槽34連通,另一個端部在支架23的外周面開口并與高壓空間SI連通。油回收流路36是在上部軸承32的內周面的附近沿豎直方向形成的通路。油回收流路36的上端在曲柄室S3中開口,下端位于比圓周槽34靠上方的位置。油回收流路36的下端部如后面所述與在曲柄軸17的外周面形成的環狀的槽即外周槽17a連通。(I 一 4)十字頭聯軸器十字頭聯軸器39是用于防止回轉渦旋部件26的自轉運動的環狀的部件。十字頭聯軸器39嵌入長圓形狀的十字槽23a中,該十字槽23a形成于支架23。(I — 5)馬達馬達16被收納在外殼10的內部,是設于支架23的下方的無刷DC馬達。馬達16主要由被固定于外殼10的內壁的定子51、和以與定子51隔開微小間隙(氣隙)的方式旋轉自如地收納在該定子51的內側的轉子52構成。定子51由卷繞有導線的線圈部、和通過焊接或者鉚接將電磁鋼板進行層壓而成的層壓部構成,并且具有形成于線圈部的上方及下方的線圈末端53。并且,在定子51的外周面設有多個鐵芯切割部(未圖示),該鐵芯切割部從定子51的上端面一直到下端面沿周向隔開預定間隔切口形成。該鐵芯切割部形成馬達冷卻通路55,該馬達冷卻通路55在主體部外殼部11與定子51之間沿豎直方向延伸。轉子52與曲柄軸17連接,該曲柄軸17沿豎直方向貫通轉子52的旋轉中心。轉子52通過曲柄軸17而與壓縮機構15連接。轉子52在其下端面安裝有下部平衡重54。下部平衡重54的下表面及側面被下部平衡罩54a覆蓋。(I —6)下部軸承下部軸承60配置于馬達16的下方,是在其外周面呈氣密狀接合于外殼10的內壁的部件。下部軸承60支撐曲柄軸17使其旋轉自如。(I —7)油分離板油分離板73是被收納在外殼10的內部的平板狀的部件。油分離板73被固定于下部軸承60的上端面。(I —8)曲柄軸圖5是曲柄軸17的上部的外觀圖。曲柄軸17被收納在外殼10的內部,并以其軸向沿著豎直方向的方式進行設置。曲柄軸17如圖1所示具有這樣的形狀:曲柄軸17的上端部的軸心相對于除上端部之外的部分的軸心稍微偏心。曲柄軸17在處于支架23的下方而且是馬達16的上方的高度位置處的外周面上貼緊固定有上部平衡重18。上部平衡重18的上表面及側面被上部平衡罩18a覆蓋。曲柄軸17以沿豎直方向貫通轉子52的旋轉中心的方式與轉子52連接。曲柄軸17的上端部嵌入上端軸承26c,由此與回轉渦旋部件26連接。并且,曲柄軸17由上部軸承32和下部軸承60支撐著。即,曲柄軸17的外周面與上端軸承26c、上部軸承32、下部軸承60進行滑動。曲柄軸17在內部具有沿軸向延伸的主給油路徑61。主給油路徑61的上端與由曲柄軸17的上端面和第2端板26a的下表面形成的油室83連通。該油室83通過第2端板26a的給油油孔63而與固定渦旋部件24和回轉渦旋部件26的滑動部(下面稱為“壓縮機構15的滑動部”)連通,最終與低壓空間S2連通。并且,主給油路徑61的下端與高壓空間SI的油貯存部P連通。曲柄軸17具有從主給油路徑61分支的第I副給油路徑61a、第2副給油路徑61b和第3副給油路徑61c。第I副給油路徑61a、第2副給油路徑61b和第3副給油路徑61c分別形成為與主給油路徑61正交。第I副給油路徑61a在與上端軸承26c進行滑動的曲柄軸17的外周面開口。第2副給油路徑61b在與上部軸承32進行滑動的曲柄軸17的外周面開口。第3副給油路徑61c在與下部軸承60進行滑動的曲柄軸17的外周面開口。曲柄軸17具有在與上部軸承32進行滑動的外周面上形成的環狀的槽即外周槽17a。外周槽17a形成于支架23的圓周槽34的上方而且是比第2副給油路徑61b靠下方的高度位置。外周槽17a與支架23的油回收流路36的下端部連通。(I —9)噴射機構噴射機構91位于支架23的第2壓縮制冷劑流路48的下端附近。圖6是噴射機構91的附近的、渦旋壓縮機101的縱剖視圖。噴射機構91由制冷劑加速流路95a和油吸引流路95b構成。制冷劑加速流路95a是存在于具有狹窄部94的第2壓縮制冷劑流路48以及第2壓縮制冷劑流路48的下方的高壓空間SI中的流路。在第2壓縮制冷劑流路48的下方的高壓空間SI中配置有氣體引導件92。氣體引導件92是貼緊固定于外殼10的內壁面的板狀的部件。氣體引導件92與外殼10的內壁面之間的空間在上端及下端開口,而且從上方朝向下方逐漸變窄。在制冷劑加速流路95a中,被壓縮機構15壓縮后的制冷劑在第2壓縮制冷劑流路48中通過并流入高壓空間SI,并朝向下方在氣體引導件92與外殼10的內壁面之間的空間中流過。油吸引流路95b是存在于油返回流路35以及第2壓縮制冷劑流路48的下方的高壓空間SI中的流路。油吸引流路95b在高壓空間SI中與制冷劑加速流路95a合流。在油吸引流路95b中,被貯存在圓周槽34中的潤滑油在油返回流路35中通過并流入高壓空間SI,并在高壓空間SI中與在制冷劑加速流路95a中流過的壓縮制冷劑合流。(1-10)吸入管吸入管19是用于從外殼10的外部向壓縮機構15導入制冷劑回路的制冷劑的管狀部件。吸入管19呈氣密狀地嵌入外殼10的上壁部12。吸入管19沿豎直方向貫通低壓空間S2,并且吸入管19的內端部嵌入固定渦旋部件24中。(I — 11)排出管排出管20是從高壓空間SI向外殼10的外部排出壓縮制冷劑的管狀部件。排出管20呈氣密狀地嵌入外殼10的主體部外殼部11中。排出管20沿水平方向貫通高壓空間SI,并且該排出管20的位于外殼10內的開口部20a位于支架23的附近。(2)壓縮機的動作說明本實施方式的渦旋壓縮機101的動作。首先,說明在具有渦旋壓縮機101的制冷劑回路中循環的制冷劑的流動。然后,說明潤滑油在渦旋壓縮機101內部的流動。(2— I)制冷劑的流動首先,馬達16進行驅動,由此轉子52旋轉。由此,被固定于轉子52的曲柄軸17進行軸旋轉運動。曲柄軸17的軸旋轉運動通過上端軸承26c傳遞給回轉渦旋部件26。曲柄軸17的上端部的軸心相對于曲柄軸17的軸旋轉運動的軸心而偏心。并且,回轉渦旋部件26不進行自轉而是相對于固定渦旋部件24進行公轉。壓縮前的低溫低壓的制冷劑從吸入管19經由主吸入孔或者從低壓空間S2經由輔助吸入孔,被吸引到壓縮機構15的壓縮室40中。通過回轉渦旋部件26的回轉運動,壓縮室40逐漸減小體積,并從固定渦旋部件24的外周部朝向中心部移動。其結果是,壓縮室40的制冷劑被壓縮成為壓縮制冷劑。壓縮制冷劑從排出孔41朝向消聲空間45排出,然后經由第I壓縮制冷劑流路46和第2壓縮制冷劑流路48,從排出口 49供給到高壓空間SI中。進而,壓縮制冷劑在氣體引導件92與主體部外殼部11之間的空間中朝向下方流動,然后在馬達冷卻通路55中下降并到達馬達16的下方的高壓空間SI中。然后,壓縮制冷劑使流動的方向反轉而在另一個馬達冷卻通路55及氣隙中上升。最終,壓縮制冷劑從排出管20排出到渦旋壓縮機101的外部。(2 - 2)潤滑油的流動首先,馬達16進行驅動,由此轉子52旋轉。由此,被固定于轉子52的曲柄軸17進行軸旋轉運動。通過曲柄軸17的軸旋轉運動,壓縮機構15進行驅動,當壓縮制冷劑被排出到高壓空間SI中時,高壓空間SI的壓力上升。另一方面,主給油路徑61的上端通過油室83及給油細孔63而與低壓空間S2連通。由此,在主給油路徑61的上端與下端之間產生壓力差。其結果是,主給油路徑61作為采用壓差泵的給油機構發揮作用,因而在高壓空間SI側的油貯存部P中貯存的潤滑油在主給油路徑61中上升,并被向低壓空間S2側的油室83吸引。在主給油路徑61中上升并到達油室83的潤滑油經由給油細孔63供給到壓縮機構15的滑動部。對壓縮機構15的滑動部進行潤滑后的潤滑油漏出到低壓空間S2和壓縮室40中。此時,高溫高壓的潤滑油將位于低壓空間S2和壓縮室40中的被壓縮前的制冷劑加熱。并且,潤滑油以油滴的狀態包含在壓縮制冷劑中。包含在壓縮制冷劑中的潤滑油通過與壓縮制冷劑相同的路徑,從壓縮室40向高壓空間SI中排出。并且,潤滑油與壓縮制冷劑一起在馬達冷卻通路55中下降,然后一部分碰到油分離板73。此時,附著在油分離板73上的潤滑油在高壓空間SI中落下并貯存在油貯存部P中。另一方面,在主給油路徑61中上升的大量潤滑油供給至第I副給油路徑61a、第2副給油路徑61b和第3副給油路徑61c。在第I副給油路徑61a中流過的潤滑油中的、對曲柄軸17與上端軸承26c的滑動部進行潤滑后流到上端軸承26c的下端側的潤滑油流入曲柄室S3,而流到上端軸承26c的上端側的潤滑油則泄漏到油室83中,與在主給油路徑61中直接上升的潤滑油進行合流。在第2副給油路徑61b中流過的潤滑油在對曲柄軸17與上部軸承32的滑動部即軸套33進行潤滑后,流出到油回收流路36和圓周槽34中。流出到油回收流路36中的潤滑油在油回收流路36中上升并流到曲柄室S3中。流出到圓周槽34中的潤滑油如后面所述通過噴射機構91經由油返回流路35被吸引到高壓空間SI中。在第3副給油路徑61c中流過的潤滑油在對曲柄軸17與下部軸承60的滑動部進行潤滑并漏出到高壓空間Si中后,在高壓空間SI中落下并貯存在油貯存部P中。下面,說明通過噴射機構91對曲柄軸17與上部軸承32的滑動部進行潤滑后的潤滑油經由油返回流路35被吸引到高壓空間SI中的機構。從壓縮機構15排出的壓縮制冷劑在通過噴射機構91時,在制冷劑加速流路95a中流過。此時,由于利用第2壓縮制冷劑流路48的狹窄部94使流路變狹窄,因而壓縮制冷劑的流速增大。制冷劑加速流路95a在壓縮制冷劑通過狹窄部94的地點的高壓空間SI中與油吸引流路95b合流,因而借助噴射效應在構成油吸引流路95b的油返回流路35中產生負壓。由此,與油返回流路35連通的圓周槽34的潤滑油經由油返回流路35被吸引到高壓空間SI中。被吸引到高壓空間SI中的潤滑油與制冷劑加速流路95a中的壓縮制冷劑的制冷劑流合流,然后在高壓空間SI中落下并貯存在油貯存部P中。(3)壓縮機的特征(3 -1)在本實施方式的渦旋壓縮機101中,被貯存在外殼10底部的貯存部P中的潤滑油在曲柄軸17的主給油路徑61中上升,并供給到外殼10內的滑動部。在主給油路徑61中上升的潤滑油的一部分經由第2副給油路徑61b,被供給到曲柄軸17與上部軸承32的滑動部,對軸套33進行潤滑。對軸套33進行潤滑并流下的潤滑油被貯存在圓周槽34中,通過噴射機構91直接經由油返回流路35被吸引到高壓空間SI中。然后,潤滑油與壓縮制冷劑的制冷劑流合流,在高壓空間SI中落下并被回收在油貯存部P中。在本實施方式中,在支架23的上部軸承32的內周面設置圓周槽34,由此將對軸套33進行潤滑后的潤滑油暫時貯存在圓周槽34中,能夠抑制潤滑油從支架23的下端(SP曲柄軸17與上部軸承32的滑動部的下端)漏出到高壓空間SI中。從支架32的下端漏出的潤滑油附著在覆蓋上部平衡重18的上部平衡罩18a的上端面上,有可能借助作用于曲柄軸17的離心力而朝向排出管20的開口部20a飛散。因此,如果潤滑油從支架23的下端漏出,將容易產生油流失。因此,在本實施方式的渦旋壓縮機101中,通過在支架23的上部軸承32的內周面設置圓周槽34,能夠有效抑制油流失的發生。(3 - 2)在本實施方式的渦旋壓縮機101中,在支架23形成有油回收流路36。油回收流路36是使對軸套33進行潤滑后的潤滑油中漏出到下端側的潤滑油返回到曲柄室S3中的通路。在支架23未形成油回收流路36的渦旋壓縮機中,如果馬達16的運轉頻率及運轉壓差增加而使得對軸套33的給油量增加,則有可能允許量以上的潤滑油流出到圓周槽34中。在這種情況下,被過剩地貯存在圓周槽34中的潤滑油使圓周槽34內的壓力上升,因而有可能從支架23的下端漏出。在本實施方式中,對軸套33進行潤滑后的潤滑油的一部分通過油回收流路36返回到曲柄室S3中。返回到曲柄室S3中的潤滑油通過形成于支架23的排油路徑(未圖示)流到高壓空間SI中,在高壓空間SI中落下并貯存在油貯存部P中。因此,在本實施方式的渦旋壓縮機101中,不會有過剩的潤滑油流入圓周槽34中,因而能夠有效抑制油流失的發生。(3 - 3)在本實施方式的渦旋壓縮機101中,用于將對軸套33進行潤滑并貯存在圓周槽34中的潤滑油吸引到高壓空間SI中的噴射機構91,主要由形成于支架23的第2壓縮制冷劑流路48和油返回流路35構成,且不具有可動部。因此,在本實施方式的渦旋壓縮機101中,噴射機構91的安裝及維護比較方便。[0087](4)變形例(4— I)變形例 A在本實施方式中,壓縮機采用具有由固定渦旋部件24和回轉渦旋部件26構成的壓縮機構15的渦旋壓縮機101,但也可以采用具有其它類型的壓縮機構的壓縮機。例如,也可以采用旋轉式壓縮機或螺桿式壓縮機。(4 —2)變形例 B在本實施方式中,在支架23形成有油回收流路36,但也可以不形成油回收流路36。(4 —3)變形例 C在本實施方式中,在支架23形成的第2壓縮制冷劑流路48的狹窄部94如圖6所示,形成于第2壓縮制冷劑流路48的高壓空間SI側的端部。但是,也可以是如圖7所示,在支架23形成的第2壓縮制冷劑流路148的狹窄部194形成于第2壓縮制冷劑流路148的兩端部之間的高度位置處。在本變形例的渦旋壓縮機201中,通過第2壓縮制冷劑流路148的壓縮制冷劑的流速增大,因而被貯存在圓周槽34中的潤滑油借助噴射效應經由油返回流路35被吸引到高壓空間SI中。因此,在本變形例的渦旋壓縮機201中,能夠有效抑制油流失的發生。產業上的可利用性本實用新型的壓縮機能夠有效抑制油流失的發生。
權利要求1.種壓縮機(101),該壓縮機(101)具有: 外殼(10),其在底部具有貯存潤滑油的油貯存部(P); 壓縮機構(15),其被收納在所述外殼的內部,用于對制冷劑進行壓縮; 曲柄軸(17),其被收納在所述外殼的內部,用于驅動所述壓縮機構; 支架(23),其被收納在所述外殼的內部,具有支撐所述曲柄軸使其旋轉自如的軸承部(32),并形成有將從所述壓縮機構排出的壓縮制冷劑引導到所述外殼的內部的高壓空間(SI)中的壓縮制冷劑流路(48); 給油機構(61),其用于將貯存在所述油貯存部的潤滑油供給到所述軸承部;以及 噴射機構(91), 所述壓縮機的特征在于, 所述壓縮制冷劑流路在端部具有狹窄部(94), 在所述支架還形成有:用于貯存被供給到所述軸承部的潤滑油的油貯存空間(34);和與所述油貯存空間連通并在所述狹窄部的附近的空間中開口的油返回流路(35), 所述噴射機構具有:制冷劑加速流路(95a),其通過使所述壓縮制冷劑在所述狹窄部流過來增大所述壓縮制冷劑的流速;以及油吸引流路(95b),其用于從所述油返回流路吸引潤滑油,并與所述制冷劑加速流路合流。
2.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壓縮機,所述油貯存空間是設于所述軸承部的內周面的圓周槽(34)。
3.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壓縮機,所述支架具有軸套(33),該軸套在比所述油貯存空間靠上方處安裝于所述軸承部的內周面,且與所述曲柄軸接觸。
4.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壓縮機,所述支架具有用于將供給到所述軸承部的潤滑油引導到所述軸承部的上方的空間中的油回收流路(36 )。
5.種冷凍裝置,其特征在于,該冷凍裝置具有冷凝器(103)、膨脹機構(104)、蒸發器(105)以及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壓縮機。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壓縮機及冷凍裝置。渦旋壓縮機(101)具有外殼(10)、壓縮機構(15)、曲柄軸(17)、支架(23)、主給油路徑(61)和噴射機構(91)。支架(23)具有上部軸承(32),并形成有第2壓縮制冷劑流路(48)。第2壓縮制冷劑流路將從壓縮機構(15)排出的壓縮制冷劑引導到外殼(10)的內部的高壓空間(S1)。主給油路徑(61)將貯存在油貯存部(P)中的潤滑油供給到上部軸承。第2壓縮制冷劑流路在端部具有狹窄部(94)。在支架形成有圓周槽(34)和油返回流路(35)。圓周槽貯存被供給到上部軸承的潤滑油。油返回流路與圓周槽連通,并在狹窄部(94)的附近的空間中開口。噴射機構(91)具有制冷劑加速流路(95a)和油吸引流路(95b)。
文檔編號F04C18/02GK202926628SQ20122060125
公開日2013年5月8日 申請日期2012年11月14日 優先權日2011年11月18日
發明者外山俊之 申請人:大金工業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