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干式-濕式兩用泵組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離心泵組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特別適用于礦山生產主排水、強排水和淹井后復礦排水的干式-濕式兩用泵組。
背景技術:
離心泵組由電機和離心泵組成,現有的電機分為干式電機和濕式電機兩種。所謂干式電機也即電機只能在空氣中運行,而不能在被水淹沒或半淹沒的工況下工作。所謂濕式電機則是在電機內部設置有冷卻流道,當電機在被淹沒的工況下工作時,環境水通過電機內部的冷卻流道對電機進行冷卻,從而保證了濕式電機的穩定工作;但是當濕式電機在空氣中運行時,由于沒有環境水對電機進行冷卻,將使得電機會由于高溫的原因被燒毀而不能工作。目前礦山通常采用耐磨多級離心泵與電機相配套以作為生產主排水設備,所述耐磨多級離心泵的水泵轉軸采用短圓柱滾子軸承作為兩端支撐,所述的短圓柱滾子軸承采用油脂或稀油潤滑,這種支撐結構在空氣中運行也即處在干式工況下運行時將能夠保持較好的工作狀態,但其最大的缺點是不能潛水運行,當耐磨多級離心泵潛水運行時,由于水泵轉軸兩端的短圓柱滾子軸承內部的潤滑冷卻系統進水,從而導致軸承發熱損壞,進而離心泵停止工作并失去排水作用。然而在礦山生產時,離心泵組將時常需要在空氣中也即干式工況或被淹沒的情況下也即濕式工況下交替工作,如圖I所示,低位點A所示即為干式運行水位,高位點B所示則為濕式運行水位,也即當水位為B時,離心泵組中的電機和水泵均浸沒在水中。當礦山突發透水乃至發生淹礦現象時,水位將達到B處,此時干式電機和普通耐磨多級離心泵不但不能工作,還會因為被水淹沒而可能遭到損壞;濕式離心泵組雖然能在被淹沒的狀況下正常工作以排水,但當水位由B逐漸下降時,濕式離心泵組中的濕式電機和水泵也將逐漸暴露在空氣中,從而使得濕式電機內部產生的熱量難以及時散發掉,濕式電機的工作將受到嚴重影響,當水位繼續降低時,則濕式電機可能被燒毀而無法工作。由此可見,現有的離心泵組在礦山突發透水時將會被動地失去排水作用而導致淹礦,甚至造成人員傷亡事故,給礦山造成重大的經濟損失,因此亟待改進。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干式-濕式兩用泵組,本泵組不但能夠在空氣中也即在干式工況下運行,而且能夠在被淹沒或半淹沒的狀況下也即在濕式工況下運行,同時本泵組結構簡單,工作安全可靠。為實現上述發明目的,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干式-濕式兩用泵組,本泵組包括電機、由電機驅動運行的離心泵以及設置在電機外側的冷卻單元;所述電機通過電機殼體上的開口以及冷卻水管道與冷卻單元相連通以構成對電機內部進行冷卻的冷卻循環系統;所述離心泵包括用于支撐水泵轉軸端部的軸承體,所述軸承體與水泵轉軸、之間設置有滑動軸承,且離心泵上設置有引用離心泵的級間壓差水以使滑動軸承保持正常工作的軸承潤滑冷卻機構。同時,本實用新型還可以通過以下技術措施得以進一步實現所述電機內部設有電機轉軸,電機轉軸的軸身上穿設固定有隨電機轉軸轉動的轉子,轉子的外側套設有固定在電機殼體內側的定子,所述電機轉軸的遠離離心泵的一端設置有驅動冷卻循環系統中的冷卻水循環的葉輪。所述冷卻水管道包括冷卻水供水管道和冷卻水回水管道,冷卻水供水管道的一端與設置在電機殼體上的供水口相連,冷卻水供水管道的另一端與冷卻單元的冷卻水進水口相連,冷卻水回水管道的一端與設置在電機殼體上的回水口相連,冷卻水回水管道的另一端與冷卻單元的冷卻水出水口相連;所述電機殼體上的供水口設置在定子的靠近離心泵的一偵彳,所述電機殼體上的回水口設置在葉輪的遠離離心泵的一端。優選的,所述冷卻單元即為冷卻器,冷卻器包括封閉狀的冷卻器殼體以及自冷卻器殼體中穿過的輸水管,所述輸水管與離心泵的出水口相連通,所述冷卻器殼體的內壁與輸水管的外壁之間設置有供冷卻水流通的冷卻水通道,所述冷卻水進水口、冷卻水出水口分設在冷卻器殼體上;所述冷卻器殼體呈圓筒狀,且冷卻器殼體和輸水管的軸線彼此重合。所述冷卻水進水口設置在冷卻器殼體的下側,冷卻水出水口設置在冷卻器殼體的上側;所述冷卻水通道設置在冷卻水進水口和冷卻水出水口之間且設置有多個,多個冷卻水通道均勻地環繞布設在輸水管的周側,所述冷卻水通道的軸線與輸水管的軸線相平行。優選的,所述輸水管的伸出在冷卻器殼體的兩端部均設置有連接法蘭,以便于輸水管與水泵出水口或其他管道的連接。所述滑動軸承的材質為混雜纖維自潤滑材料也即F102高分子復合材料,所述水泵轉軸的外側設有與滑動軸承相配合的襯套,滑動軸承的內壁面與所述襯套的外壁面之間設置有供級間壓差水通過的軸承潤滑間隙。所述離心泵包括依次相連的進水段、中段和出水段,所述中段由多級彼此串聯在水泵轉軸上的泵段組成,且自進水段一側至出水段一側泵段的級數逐漸增加;所述軸承潤滑冷卻機構包括與較高一級泵段相連通的潤滑冷卻供水管路,還包括與較低一級泵段相連通的潤滑冷卻回水管路,所述潤滑冷卻供水管路、軸承潤滑間隙、潤滑冷卻回水管路以及提供級間壓差水的泵段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軸承潤滑冷卻機構。所述軸承體的沿水泵轉軸延伸方向的外側設置有軸承壓蓋,且軸承壓蓋壓靠在滑動軸承的端部;所述潤滑冷卻供水管路與所述軸承潤滑間隙之間的供水連通管路設置在軸承壓蓋的靠近軸承體的一端,所述潤滑冷卻回水管路與所述軸承潤滑間隙之間的回水連通管路設置在軸承體上,且設置在滑動軸承的遠離軸承壓蓋的一端。所述供水連通管路與回水連通管路沿水泵轉軸的軸線分設在水泵轉軸的兩側。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I)、本實用新型中的冷卻器和設置在電機轉軸上的葉輪相配合,當電機工作時,電機轉軸轉動并驅動干、濕兩用離心泵工作,離心泵將水通過冷卻器上的輸水管排出,此時電機轉軸上的葉輪驅動冷卻水流經電機內部,從而帶走電機內部的熱量并被加熱,被加熱的冷卻水通過冷卻水供水管道進入冷卻器中的冷卻水通道,冷卻水在冷卻水通道內通過時與輸水管內的冷水產生熱交換而被降溫,降溫后的冷卻水經冷卻水回水管道再次進入電機殼體內部,并對電機進行降溫冷卻,由此不斷循環,保證了電機安全穩定的工作。2)、本實用新型采用了滑動軸承作為水泵轉軸端部的支撐軸承,同時采用水對滑動軸承進行潤滑冷卻,這種支撐裝置使多級離心泵既能暴露在空氣中工作,又能在礦山突發透水時潛入水中正常工作,也即采用本實用新型的多級離心泵既可以在干式工況下運行,也能在濕式工況下工作,從而不會影響整個泵組的排水性能。3)、進一步的,本實用新型既能暴露在空氣中正常工作,又能在礦山突發透水時潛入水中正常工作,也即本實用新型中的泵組既可以在干式工況下運行,也能在濕式工況下工作,從而不會影響泵組的排水性能。4)、本實用新型中的葉輪為驅動部件,冷卻器為冷卻部件,由此本實用新型改變了以往泵組只能被動散熱或冷卻的方式,只要電機和離心泵開始工作,由葉輪和冷卻器構成 的冷卻循環系統即開始工作,從而實現對電機的主動且實時高效地冷卻作用,確保了本泵組在干式或濕式工況下均能夠安全穩定的工作。5)、本實用新型中滑動軸承的材質為混雜纖維自潤滑材料也即F102高分子復合材料,因此滑動軸承具有磨合性高、耐磨性好、耐腐蝕性好等優點,同時由多級離心泵本身供水對滑動軸承進行潤滑和冷卻,降低了滑動軸承的噪聲和溫升,并大大提高了滑動軸承的機械效率和運行可靠性。
圖I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圖I的左視圖。圖3是電機與冷卻器的連接結構示意圖。圖4是冷卻器的結構示意圖。圖5是多級離心泵的結構示意圖。圖6是本支撐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圖中標記的含義如下10—電機 11一定子 12—轉子 13—電機轉軸14 一葉輪 15—電機殼體 20—離心泵 21—/K泵進水管22—出水管 201—軸承體 202—進水段 203—第一級泵段204—第二級泵段 205—出水段 206—平衡環 207—平衡盤208—潤滑冷卻回水管路 209—潤滑冷卻供水管路210—軸承壓蓋 211—滑動軸承 212—中段213—水泵葉輪 214—水泵轉軸 215—襯套30—冷卻器 31—冷卻水供水管道 32—冷卻水回水管道33—冷卻器殼體 34—輸水管 35—冷卻水通道36—第一連接法蘭 37—第二連接法蘭A一干式運行水位 B—濕式運行水位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2所示,一種干式-濕式兩用泵組,本泵組包括電機10、由電機10驅動運行的離心泵20以及設置在電機10外側的冷卻單元;所述電機10通過電機殼體15上的開口以及冷卻水管道與冷卻單元相連通以構成對電機10內部進行冷卻的冷卻循環系統;所述離心泵20包括用于支撐水泵轉軸214端部的軸承體201,所述軸承體201與水泵轉軸214之間設置有滑動軸承211,且離心泵20上設置有引用離心泵的級間壓差水以使滑動軸承211保持正常工作的軸承潤滑冷卻機構。所述的冷卻單元既可以為單獨的冷卻部件,也可以為驅動部件和冷卻部件的組合,比如冷卻單元可以為變頻水泵與冷卻器的組合,此時變頻水泵可根據電機轉速的快慢而調整冷卻水量的大小,以確保對電機的冷卻效果。進一步的,如圖3所示,所述電機10內部設有電機轉軸13,電機轉軸13的軸身上穿設固定有隨電機轉軸13轉動的轉子12,轉子12的外側套設有固定在電機殼體15內側的定子11,所述電機轉軸13的遠離離心泵20的一端設置有驅動冷卻循環系統中的冷卻水循環的葉輪14。所述葉輪14既可以直接固定在電機轉軸13上,也可以通過連接部件與電機轉軸·13相連。由上述技術方案可知,本實用新型以固設在電機轉軸13端部的葉輪14為驅動部件,從而充分利用了電機的能量,簡化了結構,同時也實現了對電機進行實時冷卻的功能,確保了冷卻效果。優選的,如圖1、3所示,所述冷卻水管道包括冷卻水供水管道31和冷卻水回水管道32,冷卻水供水管道31的一端與設置在電機殼體15上的供水口相連,冷卻水供水管道31的另一端與冷卻單元的冷卻水進水口相連,冷卻水回水管道32的一端與設置在電機殼體15上的回水口相連,冷卻水回水管道32的另一端與冷卻單元的冷卻水出水口相連;所述電機殼體15上的供水口設置在定子11的靠近離心泵20的一側,所述電機殼體15上的回水口設置在葉輪14的遠離離心泵20的一端。如圖1、3、4所示,所述冷卻單元即為冷卻器30,冷卻器30包括封閉狀的冷卻器殼體33以及自冷卻器殼體33中穿過的輸水管34,所述輸水管34與離心泵20的出水口相連通,所述冷卻器殼體33的內壁與輸水管34的外壁之間設置有供冷卻水流通的冷卻水通道35,所述冷卻水進水口、冷卻水出水口分設在冷卻器殼體33上。進一步的,所述冷卻器殼體33呈圓筒狀,且冷卻器殼體33和輸水管34的軸線彼此重合。如圖3、4所示,所述冷卻水進水口設置在冷卻器殼體33的下側,冷卻水出水口設置在冷卻器殼體33的上側;所述冷卻水通道35設置在冷卻水進水口和冷卻水出水口之間且設置有多個,多個冷卻水通道35均勻地環繞布設在輸水管34的周側,所述冷卻水通道35的軸線與輸水管34的軸線相平行。所述輸水管34的伸出在冷卻器殼體33的兩端部均設置有連接法蘭,也即如圖3、4所示,輸水管34的上端設置有第一連接法蘭36,下端設置有第二連接法蘭37,以使得輸水管34便于和離心泵20的出水口或其他管道相連接。更進一步的,所述冷卻器殼體33呈圓筒狀,且冷卻器殼體33和輸水管34的軸線彼此重合。所述冷卻水進水口設置在冷卻器殼體33的下側,冷卻水出水口設置在冷卻器殼體33的上側;所述冷卻水通道35設置在冷卻水進水口和冷卻水出水口之間且設置有多個,多個冷卻水通道35均勻地環繞布設在輸水管34的周側,所述冷卻水通道35的軸線與輸水管34的軸線相平行。如圖 5、6所示,離心泵20包括用于支撐水泵轉軸214端部的軸承體201,所述軸承體201與水泵轉軸214之間設置有滑動軸承211,且離心泵20上設置有引用離心泵的級間壓差水以使滑動軸承211保持正常工作的軸承潤滑冷卻機構。進一步的,所述滑動軸承211的材質為混雜纖維自潤滑材料也即F102高分子復合材料,所述水泵轉軸214的外側設有與滑動軸承211相配合的襯套215,滑動軸承211的內壁面與所述襯套215的外壁面之間設置有供級間壓差水通過的軸承潤滑間隙。如圖5所示,離心泵20包括依次相連的進水段202、中段212和出水段205,所述中段212由多級彼此串聯在水泵轉軸214上的泵段組成,且自進水段202 —側至出水段205一側泵段的級數逐漸增加;所述軸承潤滑冷卻機構包括與較高一級泵段相連通的潤滑冷卻供水管路209,還包括與較低一級泵段相連通的潤滑冷卻回水管路208,所述潤滑冷卻供水管路209、軸承潤滑間隙、潤滑冷卻回水管路208以及提供級間壓差水的泵段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軸承潤滑冷卻機構。所述泵段也即如第一級泵段203或第二級泵段204所示的那樣,泵段由葉輪213、葉輪213所在位置處的泵殼所以相應泵殼所圍成的空腔構成。所述較高一級泵段與較低一級泵段可以是彼此相鄰的泵段,也可以是不相鄰的泵段。由于較高一級泵段處的水的壓力大于較低一級泵段處的水的壓力,因此較高一級泵段處的水在壓差的作用下依次經過潤滑冷卻供水管路209、軸承潤滑間隙、潤滑冷卻回水管路208而進入較低一級泵段,從而實現了潤滑冷卻滑動軸承211的目的。如圖6所示,所述軸承體201的沿水泵轉軸214延伸方向的外側設置有軸承壓蓋210,且軸承壓蓋210壓靠在滑動軸承211的端部;所述潤滑冷卻供水管路209與所述軸承潤滑間隙之間的供水連通管路設置在軸承壓蓋210的靠近軸承體201的一端,所述潤滑冷卻回水管路208與所述軸承潤滑間隙之間的回水連通管路設置在軸承體201上,且設置在滑動軸承211的遠離軸承壓蓋210的一端。進一步的,所述供水連通管路與回水連通管路沿水泵轉軸214的軸線分設在水泵轉軸214的兩側。圖4中所示的水連通管路與回水連通管路即分設在水泵轉軸214的上下兩側,以有利于水對滑動軸承211實現充分地潤滑。優選的,所述潤滑冷卻供水管路209與第二級泵段204相連通,潤滑冷卻回水管路208與第一級泵段203相連通,潤滑冷卻供水管路209與潤滑冷卻回水管路208相配合使得第二級泵段204與第一級泵段203之間的級間壓差水通過軸承潤滑間隙以使滑動軸承211保持正常工作。第二級泵段204與第一級泵段203彼此相鄰,二者之間的水壓差不但能夠滿足潤滑冷卻滑動軸承211的需要,而且不會破壞滑動軸承211兩側的密封結構,有利于離心泵的正常穩定的工作。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工作過程作進一步說明。如圖I所示,電機10與離心泵20也即干、濕兩用離心泵相連,離心泵20的進水口與水泵進水管21相連,離心泵20的出水口與輸水管34下端的第二連接法蘭37相連,輸水管34通過其上端的第一連接法蘭36與出水管22相連。[0064]如圖1、3所示,冷卻器殼體33上的冷卻水進水口通過冷卻水供水管道31與電機殼體15上的供水口,冷卻器殼體33上的冷卻水出水口通過冷卻水回水管道32與電機殼體15上的回水口相連。圖3中所示的葉輪14、電 機內部定子11和轉子12之間的冷卻通道、電機殼體15上的供水口、冷卻水供水管道31、冷卻器30、冷卻水回水管道32以及電機殼體15上的回水口彼此相連以構成一個完整的冷卻循環系統,冷卻水在冷卻循環系統中循環流動以對電機10進行冷卻。如圖5所示,離心泵20包括依次相連的進水段202、中段212和出水段205,所述中段212由多級彼此串聯在水泵轉軸214上的泵段組成,所述水泵轉軸214的兩端均設置有軸承體201,軸承體201的沿水泵轉軸214的延伸方向的外側罩設有軸承壓蓋210,所述軸承壓蓋210與水泵轉軸214之間以及軸承體201靠近泵段處的一端均設置有密封裝置。第二級泵段204通過三通和潤滑冷卻供水管路209分別向水泵轉軸214兩端的滑動軸承供應潤滑冷卻水,潤滑冷卻水再通過兩潤滑冷卻回水管路208和三通回流至第一級泵段203處。圖1、2中的虛線箭頭所示為離心泵20中的水流方向,圖3、4中的實線箭頭所示為冷卻循環系統中的冷卻水流向,圖6中的實線箭頭所示為軸承潤滑冷卻機構中的潤滑冷卻水流向。當電機10工作時,電機轉軸13轉動并驅動干、濕兩用離心泵工作,離心泵20將水通過冷卻器30上的輸水管34排出,此時電機轉軸13上的葉輪14驅動冷卻水流經電機10內部,也即冷卻水自定子11和轉子12之間的間隙中流過,從而帶走電機內部的熱量并被加熱,被加熱的冷卻水通過冷卻水供水管道31進入冷卻器30中的冷卻水通道35,冷卻水在冷卻水通道35內通過時與輸水管34內的冷水產生熱交換而被降溫,降溫后的冷卻水經冷卻水回水管道32再次進入電機殼體15內部,并對電機10進行降溫冷卻,由此不斷循環,保證了電機10安全穩定的工作。與此同時,水泵轉軸214帶動其上的水泵葉輪213轉動,由此離心泵20通過水泵進水管21抽水,并通過供水管22排水,此時離心泵20的內腔中充滿了水。較高一級泵段也即第二級泵段204處的水壓比較低一級泵段也即第一級泵段203處的水壓高,因此第二級泵段204的水通過三通和潤滑冷卻供水管路209分別向水泵轉軸214兩端的滑動軸承211供應潤滑冷卻水,潤滑冷卻水通過滑動軸承211和襯套215之間的軸承潤滑間隙,從而實現了對滑動軸承211的潤滑和冷卻,潤滑冷卻水隨后通過潤滑冷卻回水管路208和三通回流至第一級泵段203處,由此不斷循環,保證了離心泵20安全穩定的工作。
權利要求1.一種干式-濕式兩用泵組,其特征在于本泵組包括電機(10)、由電機(10)驅動運行的離心泵(20 )以及設置在電機(10 )外側的冷卻單元;所述電機(10 )通過電機殼體(15 )上的開口以及冷卻水管道與冷卻單元相連通以構成對電機(10)內部進行冷卻的冷卻循環系統;所述離心泵(20)包括用于支撐水泵轉軸(214)端部的軸承體(201),所述軸承體(201)與水泵轉軸(214 )之間設置有滑動軸承(211),且離心泵(20 )上設置有弓I用離心泵的級間壓差水以使滑動軸承(211)保持正常工作的軸承潤滑冷卻機構。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干式-濕式兩用泵組,其特征在于所述電機(10)內部設有電機轉軸(13),電機轉軸(13 )的軸身上穿設固定有隨電機轉軸(13)轉動的轉子(12 ),轉子(12)的外側套設有固定在電機殼體(15)內側的定子(11),所述電機轉軸(13)的遠離離心泵(20)的一端設置有驅動冷卻循環系統中的冷卻水循環的葉輪(14)。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干式-濕式兩用泵組,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卻水管道包括冷卻水供水管道(31)和冷卻水回水管道(32),冷卻水供水管道(31)的一端與設置在電機殼體(15)上的供水口相連,冷卻水供水管道(31)的另一端與冷卻單元的冷卻水進水口相連,冷卻水回水管道(32)的一端與設置在電機殼體(15)上的回水口相連,冷卻水回水管道(32)的另一端與冷卻單元的冷卻水出水口相連;所述電機殼體(15)上的供水口設置在定子(11)的靠近離心泵(20)的一側,所述電機殼體(15)上的回水口設置在葉輪(14)的遠離離心泵(20)的一端。
4.根據權利要求I或2或3所述的干式-濕式兩用泵組,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卻單元即為冷卻器(30),冷卻器(30)包括封閉狀的冷卻器殼體(33)以及自冷卻器殼體(33)中穿過的輸水管(34),所述輸水管(34)與離心泵(20)的出水口相連通,所述冷卻器殼體(33)的內壁與輸水管(34)的外壁之間設置有供冷卻水流通的冷卻水通道(35),所述冷卻水進水口、冷卻水出水口分設在冷卻器殼體(33)上;所述冷卻器殼體(33)呈圓筒狀,且冷卻器殼體(33)和輸水管(34)的軸線彼此重合。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干式-濕式兩用泵組,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卻水進水口設置在冷卻器殼體(33)的下側,冷卻水出水口設置在冷卻器殼體(33)的上側;所述冷卻水通道(35 )設置在冷卻水進水口和冷卻水出水口之間且設置有多個,多個冷卻水通道(35 )均勻地環繞布設在輸水管(34)的周側,所述冷卻水通道(35)的軸線與輸水管(34)的軸線相平行。
6.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干式-濕式兩用泵組,其特征在于所述輸水管(34)的伸出在冷卻器殼體(33)的兩端部均設置有連接法蘭。
7.根據權利要求I或2或3所述的干式-濕式兩用泵組,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動軸承(211)的材質為混雜纖維自潤滑材料也即F102高分子復合材料,所述水泵轉軸(214)的外側設有與滑動軸承(211)相配合的襯套(215),滑動軸承(211)的內壁面與所述襯套(215)的外壁面之間設置有供級間壓差水通過的軸承潤滑間隙。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干式-濕式兩用泵組,其特征在于所述離心泵包括依次相連的進水段(202)、中段(212)和出水段(205),所述中段(212)由多級彼此串聯在水泵轉軸(214)上的泵段組成,且自進水段(202) —側至出水段(205) —側泵段的級數逐漸增加;所述軸承潤滑冷卻機構包括與較高一級泵段相連通的潤滑冷卻供水管路(209),還包括與較低一級泵段相連通的潤滑冷卻回水管路(208),所述潤滑冷卻供水管路(209)、軸承潤滑間隙、潤滑冷卻回水管路(208)以及提供級間壓差水的泵段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軸承潤滑冷卻機構。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干式-濕式兩用泵組,其特征在于所述軸承體(201)的沿水泵轉軸(214)延伸方向的外側設置有軸承壓蓋(210),且軸承壓蓋(210)壓靠在滑動軸承(211)的端部;所述潤滑冷卻供水管路(209)與所述軸承潤滑間隙之間的供水連通管路設置在軸承壓蓋(210)的靠近軸承體(201)的一端,所述潤滑冷卻回水管路(208)與所述軸承潤滑間隙之間的回水連通管路設置在軸承體(201)上,且設置在滑動軸承(211)的遠離軸承壓蓋(210)的一端。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干式-濕式兩用泵組,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水連通管路與回水連通管路沿水泵轉軸(214)的軸線分設在水泵轉軸(214)的兩側。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屬于離心泵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特別適用于礦山生產主排水、強排水和淹井后復礦排水的干式-濕式兩用泵組。本干式-濕式兩用泵組包括電機、由電機驅動運行的離心泵以及設置在電機外側的冷卻單元;所述電機通過電機殼體上的開口以及冷卻水管道與冷卻單元相連通以構成對電機內部進行冷卻的冷卻循環系統。本實用新型既能暴露在空氣中正常工作,又能在礦山突發透水時潛入水中正常工作,從而不會影響泵組的排水性能。本實用新型改變了以往泵組只能被動散熱或冷卻的方式,只要電機和離心泵開始工作,冷卻循環系統即開始工作,從而實現對電機的主動且實時高效地冷卻作用,確保了本泵組在干式或濕式工況下均能夠安全穩定的工作。
文檔編號F04D29/00GK202483899SQ20122002218
公開日2012年10月10日 申請日期2012年1月18日 優先權日2012年1月18日
發明者單麗, 張帥, 張解, 李莉, 閆化龍 申請人:合肥三益江海泵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