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用于雙離合器自動變速箱的油泵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汽車自動變速箱用油泵技術領域,具體涉及用于雙離合器自動變速箱的油泵。
背景技術:
典型的雙離合器變速器傳動裝置由兩個同軸嵌套或平行布置的離合器,同軸、內外嵌套布置的兩根輸入軸,兩根平行布置的輸出軸,布置在輸出軸上的多個同步器裝置、多個換檔撥叉以及1個差速器組成。而雙離合器自動變速箱的油泵則是作為液壓系統的動力源,滿足雙離合器自動變速箱雙離合器液壓控制用油,換檔執行機構液壓用油,液壓模塊液壓用油,以及變速箱齒輪、離合器、軸承等零部件的冷卻潤滑用油。現有雙離合器自動變速箱油泵存在以下缺陷1、油泵布置在變速箱后端,增加了變速箱的軸向長度。2、油泵靠一根細長軸驅動,細長軸長度達330mm,直徑為10mm,加工難度比較大,要求有比較高的直線度, 否則泵軸高速旋轉,擺差過大,導致油泵有很大的噪聲,甚至導致油泵早期失效。3、油泵齒數齒差為1,油泵泵腔內無月牙形隔板,油泵在高轉速高壓力時容積效率比較低。4、其他自動變速箱油泵無回油口,液壓系統多余的流量只能返回到油底殼內。
發明內容為了滿足雙離合器自動變速箱換檔系統,冷卻潤滑系統的需求,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用于雙離合器自動變速箱的油泵。實現上述目的的技術解決方案如下用于雙離合器自動變速箱的油泵包括前殼體、油泵后蓋、驅動軸、內轉子齒輪和外轉子齒圈,所述外轉子齒圈嵌設在前殼體內;驅動軸貫穿于前殼體和油泵后蓋,驅動軸的一端設有凸臺,所述凸臺與油泵后蓋配合,另一端為動力輸入端;內轉子齒輪設于驅動軸中部,且配合位于外轉子齒圈內;所述油泵后蓋上設有出油口和回油口中;所述前殼體底部設有吸油口 ;所述驅動軸的動力輸入端上設有從動齒輪,還包括與從動齒輪嚙合的驅動齒輪; 所述從動齒輪與前殼體之間留有軸向間隙;所述前殼體內設有月牙形隔板,月牙形隔板的外圓弧面與外轉子齒圈上部的內側齒頂對應,其內圓弧面與內轉子齒輪的齒頂對應;所述內轉子齒輪與驅動軸的圓周之間均布設有三個驅動銷;內轉子齒輪兩側的驅動軸上分別套設有襯套A和襯套B。所述從動齒輪中部設有安裝孔,安裝孔的兩側分別設有沉孔,其中一側沉孔與驅動軸的動力輸入端配合,且二者通過定位銷和螺栓定位連接,所述螺栓的頭部位于從動齒輪的另一側沉孔內。所述從動齒輪與前殼體之間的軸向間隙為0. 2 mm,以形成油膜。所述月牙形隔板,其外圓弧面是與外轉子齒圈的齒頂圓相配合,間隙為0. 03mm 0. 09mm,內圓弧面是與內轉子齒輪的頂圓相配合,間隙為0. 03 0. IOmm ;月牙形隔板的外圓弧表面與外轉子齒圈同心,其內圓弧表面與內轉子齒輪同心;月牙形隔板中部的厚度為 5. 5 mm,兩側的厚度為4 mm,且由中部向兩側光滑過渡,其中部的最厚之處即為偏心距。所述內轉子齒輪的齒數為9,外轉子齒圈的齒數為11,二者的齒數差為2。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技術效果體現在以下方面1、本油泵靠雙離合器上的驅動齒輪驅動,放置在變速箱的前端,縮短了變速箱的軸向長度,更大限度的滿足整車小型化的需求;2、本油泵采用了帶月牙形隔板的內嚙合齒輪泵,齒數為9/11,比其他變速箱泵有著更高的效率,滿足整車的經濟性和排放的需求;3、本油泵設置了油泵回油口,可以使液壓系統中多余的流量,返回到油泵吸油口, 提高油泵的吸油效率,也可以防止油泵氣蝕的產生,提高油泵的壽命;4、本油泵同時設置了徑向和軸向的支承,使油泵整機的壽命大大提高,為變速箱的正常工作提供了保證。
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油泵主視圖。圖3為圖2的A-A剖視圖。圖4為油泵內轉子和油泵驅動軸配合結構示意圖。圖5為圖4的B-B剖視圖。圖6為打開油泵后蓋的內部結構示意圖。圖中所示,從動齒輪1、定位銷2、螺栓3、驅動軸4、襯套A5、前殼體6、內轉子齒輪 7、連接螺栓8、襯套B9、外轉子齒圈10、油泵后蓋11、吸油口 12、出油口 13、回油口 14、月牙形隔板15、吸入式過濾器16、連接管17、雙離合器18、驅動齒輪19、轉子驅動銷20、唇形密封圈21。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通過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地說明。實施例參見圖1和圖3,用于雙離合器自動變速箱的油泵包括前殼體6、油泵后蓋11、驅動軸4、內轉子齒輪7和外轉子齒圈10,外轉子齒圈10嵌設在前殼體6內;內轉子齒輪7的齒數為9,外轉子齒圈10的齒數為11,二者的齒數差為2。驅動軸4貫穿于前殼體6和油泵后蓋11,驅動軸4的一端設有凸臺,所述凸臺與油泵后蓋11配合,另一端為動力輸入端;內轉子齒輪7套裝于驅動軸4中部,且配合位于外轉子齒圈10內。油泵后蓋11上設有出油口 13和回油口 14,前殼體6底部設有吸油口 12,吸油口 12內設有唇形密封圈21,見圖2, 吸油口 12連接著吸入式過濾器16的出油口,且通過唇形密封圈21實現密封。參見圖3,驅動軸4的動力輸入端上固定安裝有從動齒輪1,從動齒輪1中部開設有安裝孔,安裝孔的兩側分別設有沉孔,其中一側沉孔與驅動軸4的動力輸入端配合,且二者通過定位銷2和螺栓3定位連接,螺栓3的頭部位于從動齒輪的另一側沉孔內。與從動齒輪1嚙合的驅動齒輪19焊接在雙離合器18的外鼓上,與外鼓同心。從動齒輪1與前殼體6之間留有軸向間隙,軸向間隙為0. 2 mm,以形成油膜。參見圖3和圖6,前殼體6內設有月牙形隔板15,月牙形隔板15的外圓弧面與外轉子齒圈10上部的內側齒頂圓相配合,間隙為0. 03mm 0. 09mm,其內圓弧面與內轉子齒輪 7的齒頂圓相配合,間隙為0. 03 0. IOmm ;月牙形隔板15外圓弧表面與外轉子齒圈10同心,內圓弧表面與內轉子齒輪7同心;月牙形隔板15中部的厚度為5. 5 mm,兩側的厚度為4 mm,且由中部向兩側光滑過渡,中部最厚處的厚度5. 5 mm即為偏心距值。參見圖4和圖5,內轉子齒輪7與驅動軸4的圓周之間均布安裝設有三個驅動銷 20,通過三個驅動銷20來實現扭矩的傳遞。內轉子齒輪7兩側的驅動軸4上分別套裝有襯套A5和襯套B9。
權利要求1.用于雙離合器自動變速箱的油泵,包括前殼體、油泵后蓋、驅動軸、內轉子齒輪和外轉子齒圈,所述外轉子齒圈嵌設在前殼體內;驅動軸貫穿于前殼體和油泵后蓋,驅動軸的一端設有凸臺,所述凸臺與油泵后蓋配合,另一端為動力輸入端;內轉子齒輪設于驅動軸中部,且配合位于外轉子齒圈內;所述油泵后蓋上設有出油口和回油口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殼體底部設有吸油口;所述驅動軸的動力輸入端上設有從動齒輪,還包括與從動齒輪嚙合的驅動齒輪;所述從動齒輪與前殼體之間留有軸向間隙;所述前殼體內設有月牙形隔板,月牙形隔板的外圓弧面與外轉子齒圈上部的內側齒頂對應,其內圓弧面與內轉子齒輪的齒頂對應;所述內轉子齒輪與驅動軸的圓周之間均布設有三個驅動銷;內轉子齒輪兩側的驅動軸上分別套設有襯套A和襯套B。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雙離合器自動變速箱的油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從動齒輪中部設有安裝孔,安裝孔的兩側分別設有沉孔,其中一側沉孔與驅動軸的動力輸入端配合,且二者通過定位銷和螺栓定位連接,所述螺栓的頭部位于從動齒輪的另一側沉孔內。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雙離合器自動變速箱的油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從動齒輪與前殼體之間的軸向間隙為0. 2 mm,以形成油膜。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雙離合器自動變速箱的油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月牙形隔板,其外圓弧面是與外轉子齒圈的齒頂圓相配合,間隙為0. 03mm 0. 09mm,內圓弧面是與內轉子齒圈的頂圓相配合,間隙為0. 03 0. IOmm ;月牙形隔板的外圓弧表面與外轉子齒輪同心,其內圓弧表面與內轉子齒輪同心;月牙形隔板中部的厚度為5. 5 mm,兩側的厚度為 4 mm,且由中部向兩側光滑過渡,其中部的最厚之處即為偏心距。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雙離合器自動變速箱的油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內轉子齒輪的齒數為9,外轉子齒圈的齒數為11,二者的齒數差為2。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用于雙離合器自動變速箱的油泵。該油泵包括前殼體、油泵后蓋、驅動軸、內轉子齒輪和外轉子齒圈,所述前殼體底部設有吸油口;所述驅動軸的動力輸入端上設有從動齒輪,還包括驅動齒輪;所述前殼體內設有月牙形隔板,月牙形隔板的外圓弧面與外轉子齒圈上部的內側齒頂對應,其內圓弧面與內轉子齒輪的齒頂對應;所述內轉子齒輪與驅動軸的圓周之間均布設有三個驅動銷。本實用新型使用時安裝在變速箱的前端,縮短了變速箱的軸向長度,滿足整車小型化的需求;采用了帶月牙形隔板的結構,齒數差為2,具有更高的效率;設置了油泵回油口,使多余的油返回油泵吸油口,提高吸油效率,也可以防止油泵氣蝕的產生,提高油泵的壽命。
文檔編號F04C2/10GK202140306SQ20112023728
公開日2012年2月8日 申請日期2011年7月7日 優先權日2011年7月7日
發明者尹良杰, 王中華, 翁曉明, 鄭海兵 申請人:安徽江淮汽車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