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半封式壓縮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半封式壓縮機。
背景技術:
壓縮機按照密封類型可以分為全封式壓縮機、半封式壓縮機和開放式壓縮機。在全封式壓縮機中,驅動機構和壓縮機構等都密封地設置在壓縮機的殼體中,因此,當壓縮機中的部件出現故障時,無法對其進行維修而只能更換整臺壓縮機。在開放式壓縮機中,動力源設置在壓縮機殼體的外部,因此動力傳輸部分的密封要求非常高。在半封式壓縮機中,壓縮機的殼體、隔板和前端蓋以及后端蓋通過螺栓連接。因此,當壓縮機出現故障或需要維護時,能夠在現場拆卸壓縮機而進行維修或維護。特別是在大型制冷應用中,由于壓縮機本身占整個制冷系統總成本的相當大的比例,因此經常采用半封式壓縮機。中國專利申請公開公報CN101900113A公開了一種半封式壓縮機。如本申請的附圖15所示,該壓縮機包括殼體212、前端蓋214、后端蓋216和隔板218,其中前端蓋214、隔板218通過螺栓與殼體212固定連接,后端蓋216也通過螺栓與殼體212固定連接。在潤滑油回路中,潤滑油管230在230A處從前端蓋214伸出并且在經過板式換熱器280后在230B 處與后端蓋216連接而將潤滑油引入壓縮機中。在設置有噴氣增焓(也稱為蒸汽噴射)功能的壓縮機中,氣態制冷劑管在260A處引入隔板218并最終噴射到壓縮腔中。在該壓縮機中,前端蓋214與外部管路之間存在一個連接點230A,后端蓋216與外部管路之間存在一個連接點230B,隔板218與外部管路之間存在一個連接點^0A。當拆卸前端蓋214、隔板218 和后端蓋216以對壓縮機進行維修或維護時,必須首先在連接點230A、260A和230B處斷開這些部件與外部管路之間的連接。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中國專利申請公開公報CN101900113A公開的半封式壓縮機中,當拆卸前端蓋 214、隔板218和后端蓋216以對壓縮機進行維修或維護時,必須首先在連接點230AJ60A 和230B處斷開這些部件與外部管路之間的連接。這不便于拆卸工序和后續的組裝工序,而且在多次拆卸和組裝壓縮機后,這些連接點處容易發生泄漏。因此,需要一種拆卸和組裝更加容易的半封式壓縮機。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拆卸和組裝更加容易的半封式壓縮機。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個方面,提供了一種半封式壓縮機,包括殼體,所述殼體限定有前部和后部;通過緊固件與所述殼體固定連接的前端蓋;夾置在所述殼體與所述前端蓋之間的隔板,所述隔板將壓縮機的內部空間分隔成高壓側和低壓側;通過緊固件與所述殼體固定連接的后端蓋;以及從所述高壓側延伸到所述低壓側的潤滑油回路;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潤滑油回路的至少一部分延伸穿過所述隔板并且進入所述殼體前部的基體材料中。[0010]優選地,所述潤滑油回路包括設置在所述前端蓋的基體材料中并且與所述前端蓋的內部流體連通的第一潤滑油通道,設置在所述隔板的基體材料中并且與所述第一潤滑油通道流體連通的第二潤滑油通道,和設置在所述殼體前部的基體材料中并且與所述第二潤滑油通道流體連通的第三潤滑油通道。優選地,所述第一潤滑油通道包括從所述前端蓋的內壁沿所述前端蓋的徑向向外延伸的第一徑向潤滑油通道和與所述第一徑向潤滑油通道流體連通并且沿所述前端蓋的軸向延伸到所述前端蓋的后端面上的第一軸向潤滑油通道。優選地,所述第二潤滑油通道與所述第一潤滑油通道對齊并且沿所述隔板的軸向延伸穿過所述隔板的兩個端面。優選地,所述第三潤滑油通道包括與所述第二潤滑油通道對齊并且從所述殼體的前端面沿所述殼體的軸向延伸的第三軸向潤滑油通道和與所述第三軸向潤滑油通道流體連通并且沿所述殼體的徑向向外延伸到所述殼體的外表面的第三徑向潤滑油通道。優選地,所述潤滑油回路包括設置在所述隔板的基體材料中并且與所述前端蓋的內部流體連通的第二潤滑油通道,和設置在所述殼體前部的基體材料中并且與所述第二潤滑油通道流體連通的第三潤滑油通道。優選地,所述第二潤滑油通道包括沿所述隔板的徑向設置的徑向潤滑油通道和與所述徑向潤滑油通道流體連通并且沿所述隔板的軸向延伸到所述隔板的后端面上的軸向潤滑油通道。優選地,所述第三潤滑油通道包括與所述第二潤滑油通道的軸向潤滑油通道對齊并且從所述殼體的前端面沿所述殼體的軸向延伸的第三軸向潤滑油通道和與所述第三軸向潤滑油通道流體連通并且沿所述殼體的徑向向外延伸到所述殼體的外表面的第三徑向潤滑油通道。優選地,在所述殼體后部的基體材料中設置有第四潤滑油通道,并且在所述后端蓋的基體材料中設置有與所述第四潤滑油通道流體連通的第五潤滑油通道。優選地,所述第四潤滑油通道包括從所述殼體的外表面沿徑向向內延伸的第四徑向潤滑油通道和與所述第四徑向潤滑油通道流體連通并且沿所述殼體的軸向延伸到所述殼體的后端面的第四軸向潤滑油通道。優選地,所述第五潤滑油通道包括與所述第四潤滑油通道對齊并且從所述后端蓋的前端面沿所述后端蓋的軸向延伸的第五軸向潤滑油通道和與所述第五軸向潤滑油通道流體連通并且沿所述后端蓋的徑向向內延伸的第五徑向潤滑油通道。優選地,所述第三潤滑油通道與所述第四潤滑油通道通過外部潤滑油管路流體連
ο優選地,所述第三潤滑油通道與所述第四潤滑油通道通過所述殼體中的通道流體連通。優選地,所述第三潤滑油通道通過外部潤滑油管路與所述低壓側直接連通。優選地,在所述殼體前部的基體材料中設置有與外部的工作流體噴射管路流體連通的第一工作流體通道,并且在所述隔板的基體材料中設置有與所述第一工作流體通道流體連通的第二工作流體通道。優選地,所述第一工作流體通道包括從所述殼體的外表面沿所述殼體的徑向向內延伸的第一徑向工作流體通道和與所述第一徑向工作流體通道流體連通并且沿所述殼體的軸向延伸到所述殼體的前端面的第一軸向工作流體通道。[0023]優選地,所述第二工作流體通道包括與所述第一工作流體通道對齊并且從所述隔板的后端面沿所述隔板的軸向延伸的第二軸向工作流體通道、與所述第二軸向工作流體通道流體連通并且沿所述隔板的徑向向內延伸的第二徑向工作流體通道、以及與所述第二徑向工作流體通道流體連通并且沿所述隔板的軸向延伸到所述隔板的后端面的第三軸向工作流體通道。優選地,所述第二工作流體通道通過連接管路與所述壓縮機內的壓縮機構中的工作流體噴射通道流體連通。優選地,壓縮機的高壓側限定了存儲潤滑油的油槽,存儲在所述油槽中的潤滑油通過所述潤滑油回路供應到壓縮機的低壓側。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個方面,提供了一種半封式壓縮機,包括殼體,所述殼體限定有前部和后部;通過緊固件與所述殼體固定連接的前端蓋;夾置在所述殼體與所述前端蓋之間的隔板,所述隔板將壓縮機的內部空間分隔成高壓側和低壓側;通過緊固件與所述殼體固定連接的后端蓋;以及從所述高壓側延伸到所述低壓側的潤滑油回路;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潤滑油回路的至少一部分延伸穿過所述隔板,其中所述潤滑油回路包括沿徑向穿過所述隔板的基體材料的徑向潤滑油通道。優選地,所述徑向潤滑油通道通過外部潤滑油管路與所述低壓側直接連通。有益效果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或幾種實施例的半封式壓縮機的優點在于如下方面。從壓縮機的高壓側延伸到壓縮機的低壓側的潤滑油回路的至少一部分延伸穿過隔板。這可以例如包括如下三種情況(1)潤滑油回路延伸穿過前端蓋、隔板和殼體前部的基體材料并且在殼體的外表面上開口 ;( 潤滑油回路延伸穿過隔板和殼體前部的基體材料并且在殼體的外表面上開口 ;(3)潤滑油回路直接延伸穿過隔板并且在隔板的外表面上開口。無論在上述哪種情況下,都無需在前端蓋上設置與外部管路例如潤滑油管路連接的連接點,因此可以方便的拆卸前端蓋而沒有由于多次拆卸和組裝引起的連接點泄漏的風險。特別是對于情況(1)和O),在前端蓋和隔板上都沒有設置與外部管路例如潤滑油管路或工作流體噴射管路連接的連接點,因此可以方便的拆卸前端蓋和隔板而沒有由于多次拆卸和組裝引起的連接點泄漏的風險。在殼體后端和后端蓋中設置有與壓縮機內部流體連通的潤滑油通道,在可拆卸部件如后端蓋上沒有與外部管路連接的連接點。因此后端蓋可以容易地拆卸和組裝,并且能夠避免由于多次拆卸和組裝引起的管路泄漏的問題。在殼體前端和隔板中設置有與外部的工作流體噴射管路流體連通的制冷劑通道, 在可拆卸部件如前端蓋和隔板上沒有與外部管路連接的連接點。因此前端蓋和隔板可以容易地拆卸和組裝,并且能夠避免由于多次拆卸和組裝引起的管路泄漏的問題。殼體前端和后端的潤滑油通道可以通過殼體內的通道彼此流體連通,因此壓縮機可以更容易的拆卸和組裝,能夠更好地避免管路泄漏,并且壓縮機的管路布置更加簡單和緊湊。
通過以下參照附圖的描述,本實用新型的一個或幾個實施例的特征和優點將變得更加容易理解,其中圖1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方式的半封式壓縮機的立體圖;圖2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方式的半封式壓縮機的主視圖;圖3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方式的半封式壓縮機的右視圖;圖4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方式的半封式壓縮機的I-I剖視圖;圖5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方式的半封式壓縮機的左視圖;圖6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方式的半封式壓縮機的II-II剖視圖;圖7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方式的半封式壓縮機的立體圖;圖8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方式的半封式壓縮機的主視圖;圖9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方式的半封式壓縮機的右視圖;圖10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方式的半封式壓縮機的III-III剖視圖;圖11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方式的半封式壓縮機的左視圖;圖12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方式的半封式壓縮機的IV-IV剖視圖;圖13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方式的半封式壓縮機的V-V剖視圖;圖14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方式的半封式壓縮機所應用的制冷系統的示意圖;圖15類似于圖6,示出了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方式的一種變型;圖16是現有技術的半封式壓縮機的立體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對優選實施方式的描述僅僅是示范性的,而絕不是對本實用新型及其應用或用法的限制。下面將參照圖1-6對本實用新型的第一實施方式進行詳細說明。其中,圖1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方式的半封式壓縮機的立體圖;圖2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方式的半封式壓縮機的主視圖;圖3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方式的半封式壓縮機的右視圖;圖4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方式的半封式壓縮機的I-I剖視圖;圖5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方式的半封式壓縮機的左視圖;圖6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方式的半封式壓縮機的II-II剖視圖。如圖1-6所示,半封式壓縮機(下文中簡稱為“壓縮機”)10包括殼體12、通過諸如螺栓M等緊固件與殼體12固定連接的前端蓋14和隔板18、以及通過諸如螺栓沈等緊固件與殼體12固定連接的后端蓋16。殼體12限定有前部和后部(見圖幻。相應地,在殼體12的前端面和后端面上分別設置有接收螺栓M和沈的螺紋孔,在前端蓋14和隔板18 上設置有與殼體12的前端面中的螺紋孔相對應的通孔,在后端蓋16上設置有與殼體12的后端面中的螺紋孔相對應的通孔。在殼體12上設置有用于吸入制冷劑的吸氣接頭20,在前端蓋14上設置有用于排出制冷劑的排氣接頭22。在殼體12中設置有對工作流體例如制冷劑進行壓縮的壓縮機構、驅動壓縮機構的驅動機構、支撐壓縮機構和驅動機構的軸承座等部件。通過隔板18將壓縮機10的內部空間分隔成高壓側和低壓側。具體地,由殼體12、后端蓋16和隔板18圍起的空間構成低壓側用于吸入低壓的制冷劑(工作流體)。由隔板18和前端蓋14圍起的空間構成高壓側用于排出壓縮后的高壓制冷劑(工作流體)。在本實施方式中,潤滑油主要存儲在高壓側,即存儲在有前端蓋14和隔板18圍起的空間中。換言之,壓縮機的高壓側限定了存儲潤滑油的油槽。壓縮機10內的其他具體構造可參見中國專利申請公開公報CN101900113A,該文獻的全部內容通過引用并入本文中。為了保證壓縮機各運動部件之間的潤滑,壓縮機中設置有從高壓側延伸到低壓側的潤滑油回路。存儲在油槽中的潤滑油通過潤滑油回路供應到壓縮機的低壓側。如圖6和 4所示,潤滑油一般存儲在前端蓋14中,并且通過外部的潤滑油管路30從前端蓋14供應到后端蓋16處并進入壓縮機10內部,然后通過驅動軸中的供油通道供應到各種運動部件, 并且還通過與制冷劑混合而從低壓側循環到高壓側,含有潤滑油的制冷劑在高壓側通過油氣分離器觀分離,分離后的制冷劑通過排氣接頭22排出,而分離后的潤滑油聚集在前端蓋 14中用于下一次潤滑油循環。在本實用新型的第一實施方式中,在前端蓋14、隔板18、殼體12和后端蓋16的基體材料中設置有內部潤滑油管路。具體地,如圖6所示,在前端蓋14的基體材料中設置有第一潤滑油通道32。第一潤滑油通道32包括從前端蓋14的內壁沿前端蓋14的徑向向外延伸的第一徑向潤滑油通道3 和與所述第一徑向潤滑油通道3 流體連通并且沿前端蓋14的軸向延伸到前端蓋 14的后端面(此處以及下文中的方位詞“前”、“后”請參見圖2中所示的方向)的第一軸向潤滑油通道32b。在隔板18的基體材料中設置有與第一潤滑油通道32流體連通的第二潤滑油通道 34。換言之,第二潤滑油通道34與第一潤滑油通道32對齊并且沿隔板18的軸向延伸穿過隔板18的前后兩個端面。在殼體12前部的基體材料中設置有與第二潤滑油通道34流體連通的第三潤滑油通道36。具體地,第三潤滑油通道36包括與第二潤滑油通道34對齊并且從殼體12的前端面沿殼體12的軸向延伸的第三軸向潤滑油通道36a和與第三軸向潤滑油通道36a流體連通并且沿殼體12的徑向向外延伸到殼體12的外表面的第三徑向潤滑油通道36b。 第三徑向潤滑油通道36b的出口設置有第一連接接頭30A,第一連接接頭30A與外部的潤滑油管路30連接。潤滑油管路30通過第二連接接頭30B與殼體12后部的第四潤滑油通道37流體連通。具體地,如圖4所示,在殼體12后部的基體材料中設置有與潤滑油管路30流體連通的第四潤滑油通道37。第四潤滑油通道37包括從殼體12的外表面沿徑向向內延伸的第四徑向潤滑油通道37a和與第四徑向潤滑油通道37a流體連通并且沿殼體12的軸向延伸到殼體12的后端面的第四軸向潤滑油通道37b。第四徑向潤滑油通道37a的入口設置有與潤滑油管路30連接的第二連接接頭30B。在后端蓋16的基體材料中設置有與第四潤滑油通道37流體連通的第五潤滑油通道38。具體地,第五潤滑油通道38包括與第四潤滑油通道37對齊并且從后端蓋16的前端面沿后端蓋16的軸向延伸的第五軸向潤滑油通道38a和與第五軸向潤滑油通道38a流體連通并且沿后端蓋16的徑向向內延伸的第五徑向潤滑油通道38b。此后,后端蓋16中的第五潤滑油通道38與驅動軸40中的供油通道流體連通,并且通過這些通道輸送的潤滑油對壓縮機內的運動部件進行潤滑,并且最終循環回到前端蓋 14中。在上述實施方式中,通過連接接頭30A和30B使得殼體12中的內部潤滑油通道與殼體12外的外部潤滑油管路30流體連通。但是,本領域技術人員應該理解,可以將殼體12 前部的第三潤滑油通道36和殼體12后部的第四潤滑油通道37形成為通過殼體12中的通道彼此流體連通而省去外部的潤滑油管路30以及連接接頭30A和30B。在上述實施方式中,殼體12前部和后部的基體材料中都設置有潤滑油通道。但是由于壓縮機構處于前端蓋14和隔板18—側,該側的拆卸維修可能較多,因此可以僅在殼體 12的前部、隔板18和前端蓋14中設置內部的潤滑油通道。在這種情況下,殼體12后部的潤滑油管路連接可采用中國專利申請公開公報CN101900113A中所采用的設計。殼體12、前端蓋14、隔板18和后端蓋16中的各個潤滑油通道可以通過鉆銷形成, 也可以在鑄造這些部件時通過模具一體形成,還可以采用本領域所公知的任何其他方法形成,在此不再贅述。在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中,壓縮機的前端蓋14、隔板18、后端蓋16上沒有與外部管路連接的連接點。因此,當拆卸前端蓋14、隔板18和后端蓋16時,無需像現有技術那樣斷開這些連接點。此外,在組裝這些部件時,由于這些部件本身具有一定的定向,因此只要將這些部件正確組裝就可以將這些部件中的各個潤滑油通道對齊而形成整體流體連通的潤滑油通道。因此,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方式的壓縮機,拆卸和組裝非常容易。此外,外部的潤滑油管路30僅通過連接接頭30A和30B與殼體12連接,在拆卸前端蓋14、隔板18 和后端蓋16時,這些連接接頭30A和30B無需拆卸,因此避免了現有技術中因多次拆卸連接接頭而導致泄漏的問題。在省去外部潤滑油管路30而在殼體12中使第三潤滑油通道36和第四潤滑油通道37彼此流體連通的情況下,殼體12外部也沒有連接接頭,管路布置更加簡單、緊湊。下面將參照圖7-14對本實用新型的第二實施方式進行詳細說明。其中,圖7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方式的半封式壓縮機的立體圖;圖8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方式的半封式壓縮機的主視圖;圖9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方式的半封式壓縮機的右視圖;圖10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方式的半封式壓縮機的III-III剖視圖;圖11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方式的半封式壓縮機的左視圖;圖12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方式的半封式壓縮機的IV-IV剖視圖;圖13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方式的半封式壓縮機的V-V剖視圖;圖14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方式的半封式壓縮機所應用的制冷系統的示意圖。在圖7-14中,采用與圖1-6中相同的附圖標記表示相同的部件,因此將省略這些部件的詳細描述。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方式所示的壓縮機是一種帶有噴氣增焓(即,工作流體噴射)管路的壓縮機。如圖14所示,制冷系統包括壓縮機10、冷凝器110、板式換熱器180、第一膨脹閥122和蒸發器120,這些部件通過制冷劑管路150彼此流體連通。該制冷系統還包括潤滑油管路30以及工作流體噴射管路160。工作流體噴射管路160在板式換熱器180 的下游從制冷劑管路150分支出來,經過第二膨脹閥IM后進入板式換熱器180,然后進入壓縮機10中向壓縮機構噴射制冷劑蒸汽。制冷劑管路50、潤滑油管路30和工作流體噴射管路160分別通過板式換熱器中的換熱通道180A、180B和180C彼此進行熱交換。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方式的第一潤滑油通道32、第二潤滑油通道34、第三潤滑油通道36、第四潤滑油通道37和第五潤滑油通道38與第一實施方式的相同,在此不再贅述。如圖7和13所示,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方式的壓縮機IOA還包括形成在殼體12 前部的基體材料中并且與外部的工作流體噴射管路160流體連通的第一工作流體通道42。 具體地,第一工作流體通道42包括從殼體12的外表面沿殼體12的徑向向內延伸的第一徑向工作流體通道4 和與第一徑向工作流體通道4 流體連通并且沿殼體12的軸向延伸到殼體12的前端面的第一軸向工作流體通道42b。在第一徑向工作流體通道4 的入口處設置有與工作流體噴射管路160連接的第三連接接頭160A。在隔板18的基體材料中設置有與第一工作流體通道42流體連通的第二工作流體通道44。具體地,第二工作流體通道44包括與第一工作流體通道42對齊并且從隔板18的后端面沿隔板18的軸向延伸的第二軸向工作流體通道44a、與第二軸向工作流體通道4 流體連通并且沿隔板19的徑向向內延伸的第二徑向工作流體通道44b、以及與第二徑向工作流體通道44b流體連通并且沿隔板18的軸向延伸到隔板18的后端面的第三軸向工作流體通道Mc。第三軸向工作流體通道Mc通過連接管路46與壓縮機構中的工作流體噴射通道流體連通。在本實施方式中,除了潤滑油管路30與殼體12連接之外,工作流體噴射管路160 也通過第三連接接頭160A與殼體12連接。因此,在拆卸前端蓋14、隔板18和后端蓋16 時,也無需對工作流體噴射管路160進行拆卸,因此方便了壓縮機的拆卸和組裝,并且避免了由于多次拆卸和組裝引起的潤滑油和制冷劑的泄漏。除了上述結合圖1-14所述的第一和第二實施方式之外,本發明還可以進行如下變型。如圖15所示,可以省去第一實施方式中設置在前端蓋14中的第一潤滑油通道32。 在這種情況下,可以在隔板18的基體材料中形成與前端蓋14的內部流體連通的第二潤滑油通道34A。具體地,第二潤滑油通道34A可包括沿隔板18的徑向設置的徑向潤滑油通道 34A1和與徑向潤滑油通道34A1流體連通并且沿隔板18的軸向延伸到隔板18的后端面上的軸向潤滑油通道34A2。可替代地,第二潤滑油通道34A也可以形成為一段傾斜的通道或者Z字形的通道,而不是如圖15所示的大致L形的通道。作為另一種變形,可以在隔板18的基體材料中形成徑向延伸到隔板18外表面的徑向潤滑油通道,然后通過外部管路延伸到殼體12的后端。在這種情況下,可以同時省去設置在前端蓋14和殼體12前部的基體材料中的潤滑油通道。盡管本實用新型以臥式半封壓縮機為例進行了說明,但是本領域技術人員應該可以理解本實用新型同樣適用于立式半封壓縮機。此外,本實用新型不但適用于如圖所示的渦旋壓縮機,而且適用于其他類型的壓縮機,例如活塞式壓縮機、轉子式壓縮機、螺桿式壓縮機等。此外,本領域技術人員應該理解本實用新型不但適合于結合在壓縮機構設置在低壓區中的低壓側壓縮機,而且適合于結合在壓縮機構設置在高壓區中的高壓側壓縮機。盡管在此已詳細描述本實用新型的各種實施方式,但是應該理解本實用新型并不局限于這里詳細描述和示出的具體實施方式
,在不偏離本實用新型的實質和范圍的情況下可由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實現其它的變型和變體。所有這些變型和變體都落入本實用新型的范圍內。而且,所有在此描述的構件都可以由其他技術性上等同的構件來代替。
權利要求1.一種半封式壓縮機,包括殼體(12),所述殼體(1 限定有前部和后部;通過緊固件與所述殼體(1 固定連接的前端蓋(14);夾置在所述殼體(1 與所述前端蓋(14)之間的隔板(18),所述隔板(1 將壓縮機的內部空間分隔成高壓側和低壓側;通過緊固件與所述殼體(12)固定連接的后端蓋(16);以及從所述高壓側延伸到所述低壓側的潤滑油回路;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潤滑油回路的至少一部分延伸穿過所述隔板(18)并且進入所述殼體(1 前部的基體材料中。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半封式壓縮機,其中所述潤滑油回路包括設置在所述前端蓋(14)的基體材料中并且與所述前端蓋(14)的內部流體連通的第一潤滑油通道(32),設置在所述隔板(18)的基體材料中并且與所述第一潤滑油通道(3 流體連通的第二潤滑油通道(34),和設置在所述殼體(1 前部的基體材料中并且與所述第二潤滑油通道(34)流體連通的第三潤滑油通道(36)。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半封式壓縮機,其中所述第一潤滑油通道(3 包括從所述前端蓋(14)的內壁沿所述前端蓋(14)的徑向向外延伸的第一徑向潤滑油通道(32a)和與所述第一徑向潤滑油通道(32a)流體連通并且沿所述前端蓋(14)的軸向延伸到所述前端蓋 (14)的后端面上的第一軸向潤滑油通道(32b)。
4.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半封式壓縮機,其中所述第二潤滑油通道(34)與所述第一潤滑油通道(32)對齊并且沿所述隔板(18)的軸向延伸穿過所述隔板(18)的兩個端面。
5.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半封式壓縮機,其中所述第三潤滑油通道(36)包括與所述第二潤滑油通道(34)對齊并且從所述殼體(1 的前端面沿所述殼體(1 的軸向延伸的第三軸向潤滑油通道(36a)和與所述第三軸向潤滑油通道(36a)流體連通并且沿所述殼體(12) 的徑向向外延伸到所述殼體(1 的外表面的第三徑向潤滑油通道(36b)。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半封式壓縮機,其中所述潤滑油回路包括設置在所述隔板(18)的基體材料中并且與所述前端蓋(14)的內部流體連通的第二潤滑油通道(34A),和設置在所述殼體(1 前部的基體材料中并且與所述第二潤滑油通道(34A)流體連通的第三潤滑油通道(36)。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半封式壓縮機,其中所述第二潤滑油通道(34A)包括沿所述隔板(18)的徑向設置的徑向潤滑油通道(34A1)和與所述徑向潤滑油通道(34A1)流體連通并且沿所述隔板(18)的軸向延伸到所述隔板(18)的后端面上的軸向潤滑油通道(34A2)。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半封式壓縮機,其中所述第三潤滑油通道(36)包括與所述第二潤滑油通道(34A)的軸向潤滑油通道(34A》對齊并且從所述殼體(1 的前端面沿所述殼體(1 的軸向延伸的第三軸向潤滑油通道(36a)和與所述第三軸向潤滑油通道(36a)流體連通并且沿所述殼體(1 的徑向向外延伸到所述殼體(1 的外表面的第三徑向潤滑油通道(36b)。
9.如權利要求2-8中任一項所述的半封式壓縮機,其中在所述殼體(1 后部的基體材料中設置有第四潤滑油通道(37),并且在所述后端蓋(16)的基體材料中設置有與所述第四潤滑油通道(37)流體連通的第五潤滑油通道(38)。
10.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半封式壓縮機,其中所述第四潤滑油通道(37)包括從所述殼體(1 的外表面沿徑向向內延伸的第四徑向潤滑油通道(37a)和與所述第四徑向潤滑油通道(37a)流體連通并且沿所述殼體(1 的軸向延伸到所述殼體(1 的后端面的第四軸向潤滑油通道(37b)。
11.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半封式壓縮機,其中所述第五潤滑油通道(38)包括與所述第四潤滑油通道(37)對齊并且從所述后端蓋(16)的前端面沿所述后端蓋(16)的軸向延伸的第五軸向潤滑油通道(38a)和與所述第五軸向潤滑油通道(38a)流體連通并且沿所述后端蓋(16)的徑向向內延伸的第五徑向潤滑油通道(38b)。
12.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半封式壓縮機,其中所述第三潤滑油通道(36)與所述第四潤滑油通道(37)通過外部潤滑油管路(30)流體連通。
13.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半封式壓縮機,其中所述第三潤滑油通道(36)與所述第四潤滑油通道(37)通過所述殼體(1 中的通道流體連通。
14.如權利要求2-8中任一項所述的半封式壓縮機,其中所述第三潤滑油通道(36)通過外部潤滑油管路與所述低壓側直接連通。
15.如權利要求1-8中任一項所述的半封式壓縮機,其中在所述殼體(1 前部的基體材料中設置有與外部的工作流體噴射管路(160)流體連通的第一工作流體通道(42),并且在所述隔板(18)的基體材料中設置有與所述第一工作流體通道0 流體連通的第二工作流體通道G4)。
16.如權利要求15所述的半封式壓縮機,其中所述第一工作流體通道02)包括從所述殼體(1 的外表面沿所述殼體(1 的徑向向內延伸的第一徑向工作流體通道(42a)和與所述第一徑向工作流體通道(42a)流體連通并且沿所述殼體(1 的軸向延伸到所述殼體 (12)的前端面的第一軸向工作流體通道G2b)。
17.如權利要求15所述的半封式壓縮機,其中所述第二工作流體通道04)包括與所述第一工作流體通道G2)對齊并且從所述隔板(18)的后端面沿所述隔板(18)的軸向延伸的第二軸向工作流體通道0如)、與所述第二軸向工作流體通道(44a)流體連通并且沿所述隔板(19)的徑向向內延伸的第二徑向工作流體通道G4b)、以及與所述第二徑向工作流體通道(44b)流體連通并且沿所述隔板(18)的軸向延伸到所述隔板(18)的后端面的第三軸向工作流體通道G4c)。
18.如權利要求15所述的半封式壓縮機,其中所述第二工作流體通道04)通過連接管路G6)與所述壓縮機內的壓縮機構中的工作流體噴射通道流體連通。
19.如權利要求1-8中任一項所述的半封式壓縮機,其中壓縮機的高壓側限定了存儲潤滑油的油槽,存儲在所述油槽中的潤滑油通過所述潤滑油回路供應到壓縮機的低壓側。
20.一種半封式壓縮機,包括殼體(12),所述殼體(1 限定有前部和后部;通過緊固件與所述殼體(1 固定連接的前端蓋(14);夾置在所述殼體(1 與所述前端蓋(14)之間的隔板(18),所述隔板(1 將壓縮機的內部空間分隔成高壓側和低壓側;通過緊固件與所述殼體(12)固定連接的后端蓋(16);以及從所述高壓側延伸到所述低壓側的潤滑油回路;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潤滑油回路的至少一部分延伸穿過所述隔板(18),其中所述潤滑油回路包括沿徑向穿過所述隔板(18)的基體材料的徑向潤滑油通道。
21.如權利要求20所述的半封式壓縮機,其中所述徑向潤滑油通道通過外部潤滑油管路與所述低壓側直接連通。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半封式壓縮機,包括殼體(12),所述殼體(12)限定有前部和后部;通過緊固件與所述殼體(12)固定連接的前端蓋(14);夾置在所述殼體(12)與所述前端蓋(14)之間的隔板(18),所述隔板(18)將壓縮機的內部空間分隔成高壓側和低壓側;通過緊固件與所述殼體(12)固定連接的后端蓋(16);以及從所述高壓側延伸到所述低壓側的潤滑油回路;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潤滑油回路的至少一部分延伸穿過所述隔板(18)并且進入所述殼體(12)前部的基體材料中。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半封式壓縮機的拆卸和組裝更加容易。
文檔編號F04C29/02GK202091204SQ20112011849
公開日2011年12月28日 申請日期2011年4月18日 優先權日2011年4月18日
發明者詹宏宏, 黃幼玲 申請人:艾默生環境優化技術(蘇州)研發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