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封閉式壓縮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封閉式壓縮機,尤其涉及一種能夠改善排出閥裝配件的裝配性并且有效降低在排出閥裝配件的裝配過程中發生的不合格率的封閉式壓縮機。
背景技術:
通常,封閉式壓縮機是指使用在冰箱或者空調機的制冷循環系統用以壓縮制冷劑的裝置。這種封閉式壓縮機通過密閉容器形成外觀。密閉容器的一側上連接有將處于未壓縮的狀態的制冷劑引導至密閉容器內部的吸入引導管,而密閉容器的另一側上連接有將在密閉容器內部被壓縮的制冷劑引導至密閉容器外部的排出引導管。并且,密閉容器的內部設置有執行制冷劑的壓縮作用的壓縮單元和提供制冷劑的壓縮驅動力的驅動單元。壓縮單元具備由內部空間形成壓縮室的氣缸和設置于壓縮室內部的活塞,該活塞接收來自驅動單元的驅動力而進行直線往復運動,并且氣缸結合有用于密閉壓縮室的氣缸
至
ΓΤΠ ο氣缸蓋具備與所述吸入引導管連接的制冷劑吸入室以及與所述排出引導管連接的制冷劑排出室,在這種氣缸蓋和氣缸之間設置用于限制從制冷劑吸入室吸入到壓縮室或者從壓縮室排出到制冷劑排出室的制冷劑的流量的閥門裝置。因此,通過驅動單元的驅動,活塞在壓縮室內部進行直線往復運動時,壓縮室內部和外部之間形成壓力差,據此通過吸入引導管流入到密閉容器內部的制冷制經由所述制冷劑吸入室被吸入到壓縮室而被壓縮,并且在壓縮室被壓縮而排出的制冷劑經由所述制冷劑排出室而沿著所述排出引導管引導至密閉容器外部。另外,所述閥門裝置包括形成有排出孔和吸入孔的閥板;設置于閥板的一側表面的排出閥裝配件,用以限制通過排出孔的制冷劑的流量;設置在閥板另一側表面的吸入閥,用以限制通過吸入孔的制冷劑的流量。通常,排出閥裝配件具備設置成覆蓋排出孔的排出閥,用于開啟和關閉排出孔; 布置在排出閥外側的閥門止動件,用以限制排出閥的開啟角度;布置在閥門止動件外側的閥門鎖片,用以限制閥門止動件的運動。這種排出閥裝配件通過鉚釘固定在閥板上。鉚釘通常被設置成一對,其中一個通過閥門鎖片的一側端部固定在閥板,而另一個通過閥門鎖片的另一側端部固定在閥板。并且,排出閥通常形成為具有撓性的簧片閥的形態,通過向制冷劑的排出方向彎曲而開啟和關閉排出孔。閥門止動件以薄的板簧形態形成,通過一端限制排出閥的打開程度。但是,這種排出閥和閥門止動件通過一側端部與結合于閥門鎖片的一對鉚釘中的一個鉚釘結合而固定在閥板。即,排出閥和閥門止動件的一側端部通過結合在閥門鎖片的一端的鉚釘而一起固定在閥板,閥門鎖片的另一側端部通過另一個鉚釘固定于閥板。但是,如上所述,對于通過僅在一側端部上結合鉚釘而將排出閥固定到閥板的結構來說,在排出閥裝配件的裝配過程中,會增加排出閥以鉚釘為軸旋轉而脫離準確位置的隱患,而且在這種狀態下會降低開啟和關閉排出孔的排出閥的運作可靠性,從而會增加排出閥裝配件的不合格率。因此,最近為了減少在排出閥裝配件的裝配過程中所發生的排出閥裝配件的不合格率,致力于在排出閥側增加掛在閥門鎖片而進行固定的構件以限制在排出閥裝配件的裝配過程中排出閥進行旋轉,但是這種方案在裝配排出閥時會增加作業時間,從而會導致排出閥裝配件的裝配性降低的其他問題。
發明內容
本發明是為了解決上述問題而提出的,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改善排出閥裝配件的裝配性并且有效減少在排出閥裝配件的裝配過程中發生的不合格率的封閉式壓縮機。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根據本發明的封閉式壓縮機,具有排出閥裝配件,包含設置在閥板一側表面并用以開啟和關閉所述閥板的排出孔的排出閥;結合部件,用以將所述排出閥裝配件固定到所述閥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結合部件包含第一結合部件以及第二結合部件,所述排出閥的兩端分別通過所述第一結合部件以及第二結合部件而固定到所述閥板。本發明的封閉式壓縮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出閥裝配件還包含設置在排出閥的外側的閥門止動件,用以限制所述排出閥的開啟角度;設置在所述閥門止動件的外側的閥門鎖片,用以限制所述閥門止動件的運動。所述閥門止動件的一端和所述閥門鎖片的一端通過所述第一結合部件而與所述排出閥裝配件的一端一起固定在所述閥板上,而所述閥門鎖片的另一端通過所述第二結合部件而與所述排出閥的另一端一起固定在所述閥板上。本發明的封閉式壓縮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出閥布置成具有撓性的片材形態,并且包含支撐部,設置成被支撐在所述閥板表面上;開閉部,設置成一端與所述支撐部一體延伸,另一端覆蓋所述排出孔。本發明的封閉式壓縮機,其特征在于所述開閉部以除了一端以外的周圍被切割的形態沿著所述支撐部的長度方向設置在所述支撐部的內側,所述第一結合部件以及第二結合部件分別設置成結合在所述開閉部兩側的所述支撐部的兩端。本發明的封閉式壓縮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部的兩端形成有第一結合孔和第二結合孔,用以安裝所述第一結合部件以及第二結合部件。所述開閉部的末端形成有覆蓋所述排出孔的覆蓋部。所述第一結合孔和第二結合孔的中心與所述覆蓋部的中心位于同一條直線上。本發明的封閉式壓縮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部的兩端形成有第一結合孔和第二結合孔,以安裝所述第一及第二結合部件。所述開閉部的末端形成有覆蓋所述排出孔的覆蓋部。在所述第一結合孔以及第二結合孔中靠近所述覆蓋部的結合孔與所述開閉部之間的距離大于在所述第一結合孔以及第二結合孔中遠離所述覆蓋部的結合孔與所述開閉部之間的距離。如上所述,根據本發明的封閉式壓縮機裝配成排出閥裝配件的排出閥通過用于固定閥門鎖片的兩端并結合在閥板上的一對結合部件,其兩端固定在閥板上。
據此,根據本發明,在排出閥裝配件的裝配過程中,防止排出閥以結合部件為軸進行旋轉等排出閥的自由移動,從而在排出閥裝配件的裝配過程中,可以有效抑制由于排出閥錯位而導致排出閥裝配件被裝配成不合格品。并且,為了能夠在兩端固定結合部件,排出閥相比現有的排出閥,在結構上改變了較多部分,但是這種排出閥直接利用用于將閥門鎖片固定到閥板的結合部件而固定在閥板上。據此,根據本發明的封閉式壓縮機由于對排出閥的結構進行改進以能夠減少排出閥裝配件的不合格率,同時排出閥裝配件可以僅通過與現有操作相同的簡單的結合部件的結合作業而裝配到閥板,因此會有利于排出閥裝配件的裝配性。
圖1是大體示出根據本發明優選實施例的封閉式壓縮機的整體結構的剖視圖;圖2是從根據本發明優選實施例的封閉式壓縮機中分解而示出氣缸蓋和閥門裝置側的結構的立體圖;圖3是從根據本發明優選實施例的封閉式壓縮機的閥門裝置中分解而示出排出閥裝配件的結構的立體圖;圖4是示出根據本發明優選實施例的封閉式壓縮機中用于排出閥裝配件的排出閥的結構的俯視圖;圖5是示出根據本發明優選實施例的封閉式壓縮機中的排出閥裝配件的動作狀態的圖,表示通過排出閥來關閉排出孔的狀態;圖6是示出根據本發明優選實施例的封閉式壓縮機中的排出閥裝配件的動作狀態的圖,表示通過排出閥來開啟排出孔的狀態。主要符號說明34為閥門裝置,40為閥板,41為排出孔,44為第一固定孔,45為第二固定孔,70為排出閥,71為支撐部,72為開閉部,72a為覆蓋部,73為第一結合孔,74為第二結合孔,80為閥門止動件,81a為第三結合孔,90為閥門鎖片,91a為第四結合孔,9 為第
五結合孔。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參照附圖來詳細說明根據本發明優選實施例的封閉式壓縮機的結構。如圖1所示,根據本發明的封閉式壓縮機由密閉容器1形成外觀。密閉容器1的一側連接有將處于壓縮前狀態的制冷劑引導至密閉容器1內部的吸入引導管2,密閉容器1 的另一側連接有將在密閉容器1內部被壓縮后排出的制冷劑引導至密閉容器1外部的排出引導管3。并且,密閉容器1的內部布置執行制冷劑的壓縮作用的壓縮單元30和提供制冷劑的壓縮驅動力的驅動單元20,壓縮單元30和驅動單元20通過框架4設置于密閉容器1內部,該框架4通過由緩沖裝置如設置成彈性支撐狀態。壓縮單元30具備在框架4的下部一側,通過與框架4形成一體而由內部空間形成壓縮室31a的氣缸31 ;設置成可以在壓縮室31a內部進行直線往復運動的活塞32 ;結合在氣缸31 —端的氣缸蓋33,用以密封壓縮室31a。氣缸蓋33具備相互分隔而設置的制冷劑吸入室33a和制冷劑排出室33b。其中,
5制冷劑吸入室33a與所述吸入引導管2相連接,以向壓縮室31a導入制冷劑,而制冷劑排出室33b與所述排出引導管3連接,以將在壓縮室31a被壓縮而排出的制冷劑引導至排出引導管3。并且,氣缸蓋33和氣缸31之間設置閥門裝置34,以限制從制冷劑吸入室33a吸入至壓縮室31a或者從壓縮室31a排出至制冷劑排出室33b的制冷劑的流量。并且,驅動單元20包括固定在框架4的上部外輪廓側的定子21和可旋轉地設置在定子21內側的轉子22,其中轉子22通過與定子21之間的電磁相互作用而進行旋轉。轉子22壓入有與轉子22 —同旋轉的轉軸5,用于將驅動單元20的驅動力傳遞到壓縮單元30。 在轉軸5的下端形成有向框架4的下部延伸而偏心旋轉的偏心軸fe。偏心軸fe和活塞32 之間連接有連桿35,用于將偏心軸fe的偏心旋轉運動轉換成活塞32的直線往復運動。據此,如果驅動單元20的驅動轉軸5的旋轉帶動偏心軸fe進行偏心旋轉運動,則通過連桿35,偏心軸fe的偏心旋轉運動轉換成活塞32的直線往復運動,從而活塞32在壓縮室31a內部進行直線往復運動。因活塞32的直線往復運動而壓縮室31a的壓力被改變時,在壓縮室31a內部與外部產生壓力差,從而通過吸入引導管2向密閉容器1內部流入的制冷劑經由制冷劑吸入室33a吸入到壓縮室31a而被壓縮,并且在壓縮室31a被壓縮而排出的制冷劑經由制冷劑排出室3 而沿著排出引導管3排出至密閉容器1外部。另外,如圖2所示,所述閥門裝置34包含形成有排出孔41和吸入孔42的閥板 40 ;設置在閥板40的一側面的排出閥裝配件50,用以限制通過排出孔41的制冷劑的流量; 設置在閥板40的另一側的吸入閥61,用以限制通過吸入孔42的制冷劑的流量。閥板40的吸入孔42設置成連通壓縮室31a和制冷劑吸入室33a之間。吸入閥61 設置在壓縮室31a側的閥板40的一側表面,呈與閥板40的大小對應的薄板形狀。吸入閥 61的內側切割加工有簧片61a,通過該簧片61a開啟和關閉吸入孔42。并且,閥板40的排出孔41設置成連通壓縮室31a和制冷劑排出室3 之間。所述排出閥裝配件50設置在制冷劑排出室3 側的、閥板40的另一側表面。未說明的符號 62和63分別是夾在氣缸蓋33和閥板40之間以及氣缸31和吸入閥61之間的墊片。這種墊片62、63和設置有排出閥裝配件50的閥板40、吸入閥61、氣缸蓋33,通過用于將氣缸蓋 33固定到氣缸31而結合的固定螺栓33d,固定在氣缸蓋33與氣缸31之間。如圖3至圖6所示,在這種閥門裝置34中,所述排出閥裝配件50包含設置成開啟和關閉排出孔的排出閥70;設置在排出閥70的外側的閥門止動件80,用于限制排出閥 70的開啟角度;設置在閥門止動件80外側的閥門鎖片(valve ke印er)90,用于限制閥門止動件80的驅動。該排出閥裝配件50通過設置成一對的結合部件100、200固定在閥板40。 結合部件100、200可以由鉚釘構成,一對結合部件100、200分為第一結合部件100和第二結合部件200。在排出閥裝配件50中,首先排出閥70設置成具有撓性(flexible)的片材形態, 并包括設置在閥板40的表面的支撐部71,以維持由閥板40表面支撐的狀態;開閉部72, 一端與所述支撐部71—體延伸,通過另一端覆蓋排出孔41,用于實質上開啟和關閉排出孔 41。排出孔41周圍的閥板40表面形成有用于安裝排出閥70的安裝槽43。排出孔41兩側的安裝槽43上形成有用于固定所述結合部件100、200的第一及第二固定孔44、45。開閉部72在所述支撐部71里側以除了一端以外的周圍被切割的形態沿著所述支撐部71的長度方向而布置,據此支撐部71形成為包圍整個開閉部72的形態,而覆蓋排出孔41的開閉部72的末端形成大致圓形的覆蓋部72a。覆蓋部7 形成為相比開閉部72其他部位具有更寬的寬度,以能夠可靠地覆蓋排出孔41。開閉部72周圍的支撐部71形成為對應于這種開閉部72的形狀。并且,在開閉部72兩側的支撐部71的長度方向上的兩端分別形成有用于結合所述第一及第二結合部件100、200的第一結合孔73和第二結合孔74。據此,由于排出閥70 的兩端均可以通過結合部件100、200固定到閥板40,因此消除在排出閥裝配件50的裝配過程中發生自由運動的隱患,從而排出閥裝配件50的排出閥70能夠始終裝配在準確的位置上,可以有效減少在裝配過程中因排出閥70的位置變化而引起的不合格率。而且,如此布置的排出閥70如圖5、圖6所示,在活塞32的壓縮過程的最后瞬間, 因壓縮室31a和制冷利排出室3 之間的壓力差,所述開閉部72向制冷劑排出室3 側彎曲而打開排出孔41。在排出閥70的開閉部72開啟和關閉排出孔41的動作過程中,開閉部 72四周的支撐部71始終維持穩定地支撐在閥板40表面的狀態,因此排出閥裝配件50通過支撐部71和開閉部72形成一體的排出閥70的結構,還可提高動作可靠性。并且,在支撐部兩端通過結合部件100、200而被固定的狀態下,為了使開閉部72 更加穩定地進行開閉排出孔41的動作,優選地,所述排出閥70形成為在沿著寬度方向或者長度方向上兩側對稱,或者即使不對稱,也盡量地接近對稱。因此,為使排出閥70的兩側在寬度方向上對稱,所述第一及第二結合孔73、74和所述覆蓋部72a的中心設置成位于同一直線上。圖4中,虛線A-A表示連接第一及第二結合孔73、74的中心和覆蓋部72a的中心的直線。并且,當沿著支撐部71的長度方向形成的開閉部72的覆蓋部7 形成在長度方向的中央時,排出閥70在長度方向上接近對稱,但是如此將覆蓋部7 形成在排出閥70的長度方向的中央一側時,為了充分地確保開閉部72的長度,可能會導致排出閥70的整體長度過長。因此,為了防止排出閥70的長度變得過長,同時使排出閥70的長度方向的兩側接近相互對稱,優選地,在一對結合孔73、74中,優選地,相鄰于覆蓋部72a的第二結合孔74 與開閉部72之間的距離tl大于離覆蓋部7 較遠的第一結合孔73和開閉部72之間的距
I^g 12 ο另外,所述閥門止動件80和閥門鎖片90采用實質上與現有的排出閥裝配件中所使用的結構相同的結構。即,閥門止動件80具備固定部81,一端布置成重疊在排出閥70 的第一結合孔73側的外表面;從固定部81向制冷劑排出室33c側傾斜地延伸的開啟角度限制部82,以限制所述開閉部72的開啟角度。在該閥門止動件80中,與排出閥70的第一結合孔73對應的固定部81上形成與第一結合孔73 —致的第三結合孔81a,用于結合第一結合部件100。并且,閥門鎖片90具備布置在兩端的第一及第二結合部91、92,用于結合所述第一及第二結合部件100、200 ;連接第一及第二結合部91、92之間的連接部93,用于容納可動作的排出閥70的開閉部72和閥門止動件80的開啟角度限制部82。在此,第一結合部91布置成重疊于形成有第三結合孔81a的閥門止動件80的固定部81側的外表面,第二結合部92布置成重疊于第二結合孔74 —側的排出閥70的外表面。第一結合部91上形成有用于安裝第一結合部件100的、與第三結合孔81a重合的第四結合孔91a,第二結合部92上形成有用于安裝第二結合部件200的、與第二結合孔71重合的第五結合孔92a。在根據本實施例的排出閥裝配體50中,閥門止動件80和閥門鎖片90具有與現有的排出閥裝配件所采用的結構實質相同的結構。如此形成閥門止動件80和閥門鎖片90的原因在于,可以適用對結構進行改進以使兩端通過結合部件100、200固定的所述排出閥70 來直接代替現有的排出閥裝配件中所采用的排出閥。并且,排出閥70的結構得到了改善,以降低排出閥裝配件50的不合格率,同時所述排出閥裝配件50與現有方法相同地僅通過結合部件100、200的結合作業即可裝配于閥板40,因此還有利于裝配性。S卩,為了將排出閥裝配件50裝配到閥板40,首先將所述排出閥70安裝到安裝槽 43上,在排出閥70的第一結合孔73和第二結合孔74分別與閥板40的第一固定孔44和第二固定孔45重合的狀態下,在排出閥70的外側依次層疊閥門止動件80和閥門鎖片90。 此時,設置在閥門止動件80的固定部81的第三結合孔81a重合于排出閥70的第一結合孔 73,閥門鎖片90的第四結合孔91a與閥門止動件80的第三結合孔81a重合,閥門鎖片90 的第五結合孔92a與排出閥70的第二結合孔74重合。在此狀態下,第一結合部件100在與相互重合的第四結合孔91a-第三結合孔 81a-第一結合孔73依次結合的狀態下,固定在所述第一固定孔44 ;第二結合部件200在與相互重合的第五結合孔92a-第二結合孔74依次連接的狀態下,固定在所述第二固定孔45, 由此簡單地完成排出閥裝配件50的裝配。作為參考,雖然在本實施例中第一結合部件100和第二結合部件200分別由一個構成,但是本發明在排出閥70兩端可以通過結合部件100、200而被固定的范圍內,還可包含第一結合部件100和第二結合部件200分別由多個構成的形態。
權利要求
1.一種封閉式壓縮機,具有排出閥裝配件,包含設置在閥板一側面并用以開啟和關閉所述閥板的排出孔的排出閥;結合部件,用于將所述排出閥裝配件固定到所述閥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結合部件包含第一結合部件以及第二結合部件,所述排出閥的兩端分別通過所述第一結合部件以及第二結合部件而固定到所述閥板。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封閉式壓縮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出閥裝配件還包含設置在所述排出閥的外側的閥門止動件,用以限制所述排出閥的開啟角度;設置在所述閥門止動件的外側的閥門鎖片,用以限制所述閥門止動件的運動,所述閥門止動件的一端和所述閥門鎖片的一端通過所述第一結合部件而與所述排出閥裝配件的一端一起固定在所述閥板上,而所述閥門鎖片的另一端通過所述第二結合部件而與所述排出閥的另一端一起固定在所述閥板上。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封閉式壓縮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出閥布置成具有撓性的片材形態,并且包含支撐部,被支撐在所述閥板表面上;開閉部,設置成一端與所述支撐部一體延伸,另一端覆蓋所述排出孔。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封閉式壓縮機,其特征在于所述開閉部以除了一端以外的周圍被切割的形態沿著所述支撐部的長度方向設置在所述支撐部內側,所述第一結合部件以及第二結合部件分別設置成結合在所述開閉部兩側的所述支撐部的兩端。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封閉式壓縮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部的兩端形成有第一結合孔和第二結合孔,用以結合所述第一結合部件以及第二結合部件,所述開閉部的末端形成有覆蓋所述排出孔的覆蓋部,所述第一結合孔和第二結合孔的中心與所述覆蓋部的中心位于同一條直線上。
6.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封閉式壓縮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部的兩端形成有第一結合孔和第二結合孔,用以安裝所述第一結合部件以及第二結合部件,所述開閉部的末端形成有覆蓋所述排出孔的覆蓋部,在所述第一結合孔以及第二結合孔中靠近所述覆蓋部的結合孔與所述開閉部之間的距離大于在所述第一結合孔以及第二結合孔中遠離所述覆蓋部的結合孔與所述開閉部之間的距離。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一種封閉式壓縮機,具有排出閥裝配件,包含設置在閥板一側表面并用于開啟和關閉所述閥板的排出孔的排出閥;結合部件,用于將所述排出閥裝配件固定到所述閥板。并且,所述結合部件包含第一結合部件以及第二結合部件,所述排出閥的兩端分別通過所述第一結合部件以及第二結合部件而固定到所述閥板。據此,排出閥裝配件的裝配方便,同時在裝配過程中可以有效減少排出閥裝配件的不合格率。
文檔編號F04B39/10GK102400896SQ20111022011
公開日2012年4月4日 申請日期2011年7月29日 優先權日2010年9月14日
發明者崔容豪, 鄭龍衍 申請人:三星電子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