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雙渦室長頸風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機械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雙渦室長頸風機。
背景技術:
現有蝸殼式各種風機共同存在以下缺點1、因為單蝸殼雙邊腔內容積相差較大,造成對風葉及軸向壓力不均而產生震動, 噪音和振動消耗了風機的10-15%的能量;2、一般使用的風機風壓太高,大大的消耗了風機的能量。
發明內容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結構簡單、操作方便、工作效率高、較 低噪音的雙渦室長頸風機。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的包括帶有出風口的機殼、以及設置在機殼 內且伸入到出風口內的渦形分流板、以及設置在機殼下部的支座,在出風口的外部設置有 進口腔,在進口腔的外部設置有壓縮腔,在壓縮腔的外部設置有出口腔;該渦形分流板未伸 入到出風口部分的截面為弧形或平板狀。所述的出風口為豎直狀或水平狀。所述的渦形分流板伸入到出風口的部分為平板狀結構。所述的壓縮腔為喉管式結構。所述的出口腔為喇叭形結構,且該出口腔外部設置有法蘭。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的積極效果本實用新型改用雙蝸殼后,大大增強了風機的 穩定性,降低風壓,加快了流速,節省能源,噪音同時降低了 100分貝左右,總能量能夠節約 40%左右,采用拉伐爾式噴管,改造風機出口,可加快氣流速度超過1馬赫。本實用新型還 可應用于空氣壓縮機的出口處和氣包之間,或管路之間同樣能起到明顯的節能效果。
圖1為豎直狀的風機出風口結構示意圖。圖2為水平狀的風機出風口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A-A剖面圖一。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A-A剖面圖二。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 如圖1、3所示,本實用新型包括帶有出風口 8的機殼、以及設置在機殼內且伸入到 出風口內的渦形分流板7、以及設置在機殼下部的支座6,其特征在于在出風口 8的外部設 置有進口腔1,在進口腔1的外部設置有壓縮腔2,在壓縮腔2的外部設置有出口腔3 ;該渦形分流板7未伸入到出風口 8部分的截面為弧形。所述的出風口 8為豎直狀。所述的渦形分流板7伸入到出風口 8的部分為平板狀結構。所述的壓縮腔2為喉管式結構。所述的出口腔為喇叭形結構,且該出口腔3外部設置有法蘭4。實施例2 如圖2、4所示,本實用新型包括帶有出風口8的機殼、以及設置在機殼內且伸入到 出風口內的渦形分流板7、以及設置在機殼下部的支座6,其特征在于在出風口 8的外部設 置有進口腔1,在進口腔1的外部設置有壓縮腔2,在壓縮腔2的外部設置有出口腔3 ;該渦 形分流板7未伸入到出風口 8部分的截面為平板狀。所述的出風口 8為水平狀。所述的渦形分流板7伸入到出風口 8的部分為平板狀結構。所述的壓縮腔2為喉管式結構。所述的出口腔為喇叭形結構,且該出口腔3外部設置有法蘭4。實施例3 如圖2、3所示,本實用新型包括帶有出風口 8的機殼、以及設置在機殼內且伸入到 出風口內的渦形分流板7、以及設置在機殼下部的支座6,其特征在于在出風口 8的外部設 置有進口腔1,在進口腔1的外部設置有壓縮腔2,在壓縮腔2的外部設置有出口腔3 ;該渦 形分流板7未伸入到出風口 8部分的截面為弧形。所述的出風口 8為水平狀。所述的渦形分流板7伸入到出風口 8的部分為平板狀結構。所述的壓縮腔2為喉管式結構。所述的出口腔為喇叭形結構,且該出口腔3外部設置有法蘭4。
權利要求1.一種雙渦室長頸風機,包括帶有出風口(8)的機殼、以及設置在機殼內且伸入到出 風口內的渦形分流板(7)、以及設置在機殼下部的支座(6),其特征在于在出風口(8)的外 部設置有進口腔(1),在進口腔(1)的外部設置有壓縮腔(2),在壓縮腔(2)的外部設置有 出口腔(3);該渦形分流板(7)未伸入到出風口(8)部分的截面為弧形或平板狀。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渦室長頸風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出風口(8)為豎直狀 或水平狀。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渦室長頸風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渦形分流板(7)伸入 到出風口(8)的部分為平板狀結構。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渦室長頸風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壓縮腔(2)為喉管式結構。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渦室長頸風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出口腔為喇叭形結構, 且該出口腔⑶外部設置有法蘭(4)。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機械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雙渦室長頸風機,包括帶有出風口的機殼、以及設置在機殼內且伸入到出風口內的渦形分流板、以及設置在機殼下部的支座,在出風口的外部設置有進口腔,在進口腔的外部設置有壓縮腔,在壓縮腔的外部設置有出口腔;該渦形分流板未伸入到出風口部分的截面為弧形或平板狀,本實用新型改用雙蝸殼后,大大增強了風機的穩定性,降低風壓,加快了流速,節省能源,噪音同時降低了100分貝左右,總能量能夠節約40%左右,采用拉伐爾式噴管,改造風機出口,可加快氣流速度超過1馬赫。
文檔編號F04B41/06GK201818476SQ201020526660
公開日2011年5月4日 申請日期2010年9月13日 優先權日2010年9月13日
發明者楊松安 申請人:河南省匯益節能環保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