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風扇模塊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風扇模塊,特別是涉及一種用于機箱內的風扇模塊。
背景技術:
隨著資訊科技的快速發展,電腦已經成為一般大眾在日常生活中所不可或缺的資 訊產品,而部分電腦機種(如服務器)因處理與運算量較大而有較高的散熱需求,故需在電 腦機種上加裝散熱裝置,以期使各電腦組件運行時能維持穩定的品質。在目前服務器中所使用的散熱裝置通常是由風扇所組成,即習稱的風扇模塊,一 般而言,該風扇模塊上的風扇可采取直接鎖固的方式而固定于機箱上,但此時風扇運轉所 產生的震動能量將會傳遞至機箱上,進而對機箱內的其他電子元件(例如硬盤)造成不利 影響。對此,我們會使用風扇框架來承載風扇,并將該風扇框架固定于機箱上,通過該風 扇框架來衰減風扇的震動能量,但是,為符合強度要求,通常該風扇框架會選擇用金屬材料 制成,因此,該風扇框架便無法完全衰減該風扇的震動能量,且由于該風扇框架與該機箱直 接接觸,故該風扇所產生的震動能量仍會通過該風扇框架而傳遞至該機箱上,因而此方式 仍無法有效降低風扇震動所帶來的影響。有鑒于此,如何提供一種風扇模塊,以有效降低風扇震動所帶來的影響,實為本技 術領域中急待解決的問題。
實用新型內容為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的問題,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風扇模塊,以有效 降低風扇震動所帶來的影響。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風扇模塊,用于一機箱內,包括至少一風 扇,其殼體上具有多個第一開孔;多個第一避震件,具有前后兩端,前端穿過并固定于該風 扇的多個第一開孔之一;風扇框架,至少包括互相平行的第一側壁、第二側壁,以及與該第 一側壁和該第二側壁垂直的第三側壁,該第一側壁具有至少一第二開孔,該第一側壁和該 第二側壁的上緣對應該風扇的多個第一開孔分別具有多個支撐部,所述第一避震件的后端 跨設于所述支撐部上,從而將該風扇懸掛于該風扇框架中;至少二第二避震件,夾設于所述 第二開孔中,每一個第二避震件均具有一第一接觸面、一第二接觸面以及一固定孔;以及至 少二固定件,分別穿設所述第二避震件,從而令所述第二避震件的第一接觸面、第二接觸面 分別抵靠該機箱、固定件,從而將該風扇框架固定于該機箱上。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中,該第一避震件的后端具有由至少二翼緣所構成的溝 槽狀夾持部,從而供嵌入夾持該風扇框架。該二翼緣彼此隔開一與該風扇框架支撐部的厚 度相當的距離而形成該溝槽狀夾持部,從而令該夾持部能分別夾持該風扇框架支撐部的內 外兩表面,其中,位于夾持該風扇框架支撐部的外表面的翼緣具有一厚度,以隔開該機箱與 該風扇框架。[0009]在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實施例中,該第一側壁具有一延伸部,該第一側壁上的第二 開孔位于該延伸部上。所述固定件是螺絲。所述支撐部為缺口。相比于現有技術,本實用新型的一種風扇模塊,用于機箱內,利用第一避震件以將 風扇跨設于風扇框架上,并配合第二避震件以將該風扇框架固定于該電腦機殼上,故能通 過該第一避震件來衰減該風扇傳遞至該風扇框架的震動能量,且能通過該第二避震件來衰 減該風扇框架傳遞至該機箱的震動能量,以達到雙重減震的效果,從而有效避免風扇所產 生的震動對于機箱內的其他元件造成不利的影響。以下是以本實用新型的風扇組裝結構的一實施例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本 領域技術人員可由本說明書所揭示的內容輕易的了解本實用新型的其它優點與功效。
[0012]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的風扇模塊伊[0013]圖2為圖1的局部區域的分解放大示意圖;[0014]圖3為圖1的第二避震件的放大示意圖。[0015]主要元件符號說明[0016]1機箱[0017]10風扇[0018]11第一開孔[0019]20風扇框架[0020]201第一側壁[0021]202第二側壁[0022]203第三側壁[0023]22出入風孔[0024]23延伸部[0025]25第二開孔[0026]26支撐部[0027]30固定件[0028]301頭部[0029]302頸部[0030]40第一避震件[0031]41夾持部[0032]411、412翼緣[0033]50第二避震件[0034]501第一接觸面[0035]502第二接觸面[0036]503固定孔[0037]WUW2厚度[0038]D距離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的實施例是進一步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但其并非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的范圍。請參閱圖1至圖3,其中,圖1為繪示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的風扇模塊的組合示 意圖;圖2為繪示圖1的局部區域的分解放大示意圖;以及圖3為繪示圖1的第二避震件的 放大示意圖。本實施例的風扇模塊安裝于一機箱1內,該風扇模塊包括多個風扇10、風扇框 架20、固定件30、第一避震件40、以及第二避震件50。于下將針對本實施例的上述各組件 進行詳細說明。 如圖所示,各該風扇10的殼體前后兩表面的四個角落上分別具有第一開孔11。各 該第一避震件40具有前后兩端,前端穿過并固定于各該風扇的多個第一開孔11之一。該風 扇框架20至少包括互相平行的第一側壁201、第二側壁202,以及與該第一側壁201和該第 二側壁202垂直的第三側壁203,該第一側壁201具有至少二第二開孔25,該第一側壁201 和該第二側壁202的上緣對應該風扇10的多個第一開孔11分別具有多個支撐部26,所述 第一避震件40的后端跨設于所述支撐部26上,從而將該風扇10懸掛于該風扇框架20中。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二開孔25為葫蘆孔,但不以此為限。此外,該些第二開孔25亦可同 時形成于該風扇框架20的其它與該機箱1對應的側壁上,以用于結合該風扇框架20與該 機箱1,舉例而言,該些第二開孔25亦可同時形成于該風扇框架20的第三側壁203上,但不 以此為限。另言之,各該風扇框架20用以容納各該風扇10于其中,各該風扇框架20是由一 板體而彎折形成,且在各該風扇框架20的一側彎折出延伸部23,該延伸部23上設有兩個 第二開孔25,各該風扇框架20的前后兩表面均設有對應各該風扇10而設置的多個出入風 孔22、與對應各該風扇10的第一開孔11而設置的多個支撐部26。該出入風孔22是作為 風流進入或離開各該風扇10的通道。各該支撐部26為缺口,但不以此為限,也可選擇開孔 作為各該支撐部26。所述第一避震件40是以具有彈性阻尼特性的材料制成,而所述的材料例如為橡 膠,但不以此為限,仍可選用其它等效材料制成所述第一避震件40。所述第一避震件40均 具有分別與所述第一開孔11與支撐部26對應的前后兩端,前端穿過并固定于所對應的風 扇10的第一開孔11,后端以懸吊方式跨設于所對應的風扇框架20的支撐部26上。在本實施例中,該第一避震件40的后端具有由突出的二翼緣411、412所構成的溝 槽狀夾持部41,從而供嵌入夾持該風扇框架20,其中,該二翼緣411、412彼此隔開一與該風 扇框架20的支撐部26的厚度W1相當的距離D而形成該溝槽狀夾持部41,從而令該支撐部 26嵌入該二翼緣411、412的中間部位,故該夾持部41能夠分別夾持該風扇框架20的支撐 部26的內外兩表面,而有效將風扇懸吊于該風扇框架20上。此外,應說明的是,在本實施例中,位于夾持該風扇框架20的支撐部26的外表面 的翼緣411具有一足以隔開該機箱1與該風扇框架20的厚度W2,因而該風扇框架20能夠 通過該翼緣411抵靠該機箱1,而衰減該風扇框架20傳遞至該機箱1上的震動能量,進而避 免震動對該機箱1內的其他元件造成不利的影響。該第二避震件50是以具有彈性阻尼特性的材料制成,而所述的材料例如為橡膠, 但不以此為限,仍可選用其它具有彈性阻尼特性的材料作為替代。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二避震件50夾設于所述第二開孔中,每一個第二避震件50均具有一第一接觸面501、一第二 接觸面502以及一固定孔503。所述固定件30分別穿設所述第二避震件50,從而令所述第 二避震件50的第一接觸面501、第二接觸面502分別抵靠該機箱1、固定件50,從而將該風 扇框架20固定于該機箱1上。該固定件30具有頭部301與頸部302,該頭部301抵靠于該第二避震件50,而該 頸部302依序穿過該第二避震件50的固定孔503、該風扇框架20的第二開孔25而與該機 箱1結合,以將該風扇框架20固定于該機箱1上。此時,該第二避震件50的存在能夠有效衰減該延伸部23傳遞至該固定件30的震 動能量,進而避免震動能量以該固定件30的頭部301為路徑而傳遞至該機箱1上。在本實施例中,各該風扇10通過兩對第一避震件40而跨設于該風扇框架20上, 然而,并不以此為限,也可視情況增加至三對或四對第一避震件40來達成將各該風扇10跨 設于該風扇框架20上的效果。另外,該風扇框架20是以兩對固定件30而固定于該機箱1 內,也可視情況增加至三對或四對的固定件30,又,該固定件30優選為螺絲。綜上所述,相比于現有技術,本實用新型的一種風扇模塊,用于機箱內,利用第一 避震件以將風扇跨設于風扇框架上,并配合第二避震件以將該風扇框架固定于該電腦機殼 上,故能通過該第一避震件來衰減該風扇傳遞至該風扇框架的震動能量,且能通過該第二 避震件來衰減該風扇框架傳遞至該機箱的震動能量,以達到雙重減震的效果,從而有效避 免風扇所產生的震動對于機箱內的其他元件造成不利的影響。但是,以上所述僅是提供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非用以限定本實用新 型的實質技術內容的范圍。本實用新型的實質技術內容是廣義的定義于權利要求書的范圍 中。任何他人所完成的技術實體或方法,若是與權利要求書的范圍所定義的相同或是等效 的變更,均仍應被視為涵蓋于權利要求書的范圍之中。
權利要求一種風扇模塊,用于一機箱內,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風扇,其殼體上具有多個第一開孔;多個第一避震件,具有前后兩端,前端穿過并固定于該風扇的多個第一開孔之一;風扇框架,至少包括互相平行的第一側壁、第二側壁,以及與該第一側壁和該第二側壁垂直的第三側壁,該第一側壁具有至少一第二開孔,該第一側壁和該第二側壁的上緣對應該風扇的多個第一開孔分別具有多個支撐部,所述第一避震件的后端跨設于所述支撐部上,從而將該風扇懸掛于該風扇框架中;至少二第二避震件,夾設于所述第二開孔中,每一個第二避震件均具有一第一接觸面、一第二接觸面以及一固定孔;以及至少二固定件,分別穿設所述第二避震件,從而令所述第二避震件的第一接觸面、第二接觸面分別抵靠該機箱、固定件,從而將該風扇框架固定于該機箱上。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風扇模塊,其特征在于,該第一避震件的后端具有由至少二 翼緣所構成的溝槽狀夾持部,從而供嵌入夾持該風扇框架的所述支撐部。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風扇模塊,其特征在于,該二翼緣彼此隔開一與該風扇框架 支撐部的厚度相當的距離而形成該溝槽狀夾持部,從而令該夾持部能分別夾持該風扇框架 支撐部的內外兩表面。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風扇模塊,其特征在于,位于夾持該風扇框架支撐部的外表 面的翼緣具有一厚度,以隔開該機箱與該風扇框架。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風扇模塊,其特征在于,該第一側壁具有一延伸部,該第一側 壁上的第二開孔位于該延伸部上。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風扇模塊,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是螺絲。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風扇模塊,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部為缺口。
專利摘要一種風扇模塊,用于機箱內,利用第一避震件以將風扇跨設于風扇框架上,并配合第二避震件以將該風扇框架固定于該電腦機殼上,故能通過該第一避震件來衰減該風扇傳遞至該風扇框架的震動能量,且能通過該第二避震件來衰減該風扇框架傳遞至該機箱的震動能量,以達到雙重減震的效果,從而有效避免風扇所產生的震動對于機箱內的其他元件造成不利的影響。
文檔編號F04D29/66GK201560968SQ20092027083
公開日2010年8月25日 申請日期2009年11月30日 優先權日2009年11月30日
發明者吳劍鋒, 鄭再魁 申請人:英業達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