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散熱扇殼座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是關于一種扇框結構,尤其是一種具有靜葉設計的散熱扇殼座。
背景技術:
目前市面上常見的散熱扇殼座通常具有靜葉結構,以便利用靜葉設計達到增壓導 流的效果。如中國臺灣公告第488497號《風扇增壓導流裝置》新型專利,揭示第一種具有 靜葉的現有散熱扇殼座。請參照圖1所示,該散熱扇殼座80具有一外框81,該外框81內 側具有一承置部82,該承置部82可結合一動葉83,該動葉83借助一驅動裝置85控制其旋 轉,且該承置部82連接由數個靜葉84所組成的導流裝置,各該靜葉84以輻射狀布于該承 置部82四周,用以導出該動葉83旋轉所產生的氣流,以加強該氣流的風壓。然而,如圖2所示,該外框81另設有一入風口 811及一出風口 812,各該靜葉84分 別具有鄰接該出風口 812的一底緣841,由于現有散熱扇殼座80的各靜葉84的底緣841切 齊于該外框81的出風口 812,導致該外框81內側在接近該出風口 812的部位并無可集中氣 流的結構設計;因此,該動葉83旋轉所產生的氣流在未經過集中的情況下,當該氣流在通 過各該靜葉84后,受到各該靜葉84相對于該外框81的軸向形成傾斜設置狀態,則會使該 氣流立即擴散至不同方向,使該氣流彼此之間將容易產生風切噪音,并造成各該靜葉84用 以加強該氣流的風壓的效果仍相當有限。另外,上述雖僅以各該靜葉84的底緣841切齊于該出風口 812為例提出說明;然 而,該散熱扇殼座80仍有可能在實際生產制造的過程中,受限于各種制程上的不確定因素 (例如模具公差或品質控管等制程誤差),使部分散熱扇殼座的各靜葉84的底緣841未完 全切齊于該出風口 812 (未繪示);故在此必須強調的是,該部分散熱扇殼座即使因制程誤 差而導致各該靜葉84的底緣841與該出風口 812未完全切齊,但是該底緣841與該出風口 812之間仍不足以形成可用以導引集中該氣流的結構設計。又,如中國臺灣證書第1276743號《具導流靜葉的扇框及風扇》發明專利,揭示第 二種具有靜葉的現有散熱扇殼座。如圖3所示,該散熱扇殼座90具有可供一動葉94結合 的一外框91,該外框91設有一入風口 911及一出風口 912,且該外框91內側形成等間距 排列的數個靜葉92,并于每兩個靜葉92之間再從該外框91的內緣各延伸出一翼形導流件 93,各該靜葉92及各該翼形導流件93分別具有鄰近該出風口 912的一底緣921、931 ;借助 各翼形導流件93與各靜葉92之間的搭配,以減少紊流的產生,進而降低氣流通過各靜葉92 所可能產生的噪音。然而,該第二種現有散熱扇殼座90雖利用各該翼形導流件93來達到減少噪音的 功能,但是卻也必須在該外框91的內緣另形成數個翼形導流件93,故造成制作成型上的不 易,并相對導致整體制造成本的增加。再者,雖然該現有散熱扇殼座90的各翼形導流件93 的底緣931并未切齊于該外框91的出風口 912,但是由于各該靜葉92的底緣921仍是切齊 于該外框91的出風口 912 ;因此,同樣會導致該外框91內側在接近該出風口 912的部位并 無可集中氣流的結構設計;當該動葉94旋轉所產生的氣流在未經過集中的情況下,將導致
3該氣流在通過各該靜葉92后則會立即擴散至不同方向,也造成該氣流彼此之間將容易產 生風切噪音,且仍會影響各該靜葉92用以加強該氣流的風壓的效果。
發明內容
本發明主要的發明目的是提供一種散熱扇殼座,以供氣流在通過各靜葉后仍大致 可集中于同一方向,用以減少該散熱扇殼座所可能產生的噪音及增加其風壓。為達到前述發明目的,本發明所運用的技術手段有一種散熱扇殼座,包含一外框、一承置部及數個靜葉,該外框內具有一容置空間, 該容置空間兩端分別形成一入風口及一出風口,該承置部設置于該容置空間,各該靜葉結 合于該外框及該承置部之間。該外框的容置空間自該入風口朝向該出風口方向依序形成一 動葉區、一靜葉區及一集流區,各該靜葉位于該靜葉區,且各該靜葉分別具有朝向該入風口 的一第一端緣及朝向該出風口的一第二端緣,該集流區位于各該靜葉的第二端緣與該出風 口之間。借此,以便利用該集流區有效的集中導引氣流,進而達到減少噪音、增加風壓及省 電等諸多功效。所述外框具有一軸向高度,各該靜葉的第二端緣至該出風口之間具有一第一軸向 距離,各該靜葉的第一端緣至第二端緣之間具有一第二軸向距離;其中該第一軸向距離占 該軸向高度的至少百分之二十,該第二軸向距離占該軸向高度的至少百分之十;或者,該第 一軸向距離也可等于該第二軸向距離。借此,該動葉區仍具有足夠的空間可供容置具有預 定體積的一動葉,以便在不影響該動葉所能提供的風量的條件下進一步形成該集流區,進 而可確保該集流區的氣流集中效果。所述外框具有一水平基準面,各該靜葉具有朝向該入風口的一迎風面,該迎風面 鄰接該第二端緣的一切線與該水平基準面之間具有一夾角,該夾角介于六十度至七十五 度。借此,使該動葉所產生的氣流可較為集中且更不易擴散。所述全部靜葉的第二端緣或部分靜葉的第二端緣另形成一導流片,各該導流片朝 向該外框的出風口方向延伸至該集流區。借此,可利用各該導流片結合該集流區形成更佳 的氣流集中功效。所述各該導流片垂直該外框的水平基準面。借此,使各該導流片用以防止該氣流 擴散的效果更為顯著。如上所述,本發明的有益效果為本發明相較于現有散熱扇殼座具有提升風壓及 風量的效果;換言之,在相同風壓及風量的條件下,本發明散熱扇殼座用于風扇領域時,更 兼可達到節能省電的效果。
圖1 現有第一種散熱扇殼座的立體分解圖。圖2 現有第一散熱扇殼座在導入氣流時的使用狀態參考圖。圖3 現有第二種散熱扇殼座的立體分解圖。圖4 本發明散熱扇殼座的立體外觀圖。圖5 本發明散熱扇殼座在導入氣流時的使用狀態參考圖。圖6 本發明散熱扇殼座的靜葉呈傾斜設置的示意圖。
4
圖7 本發明散熱扇殼座的靜葉另形成有導流片的示意圖。主要元件符號說明10外框11容置空間113集流區 12入風口30、30,靜葉31第一端緣33迎風面 40動葉811 入風口 812 出風口84靜葉 841底緣91外框911入風口921底緣 93翼形導流件931底緣94動葉
111動葉區112靜葉區 13出風口 20承置部 32第二端緣 321導流片 80散熱扇殼座81外框 82承置部 83動葉 85驅動裝置 90散熱扇殼座 912出風口 92靜葉
具體實施例方式為讓本發明的上述及其他目的、特征及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本發明的較 佳實施例,并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請參照圖4及圖5所示,本發明散熱扇殼座至少包含一外框10、一承置部20及數 個靜葉30。該外框10內具有一容置空間11,并于該容置空間11兩端分別形成一入風口 12及 一出風口 13。又,該外框10的容置空間11自該入風口 12朝向該出風口 13方向依序可形 成一動葉區111、一靜葉區112及一集流區113。該承置部20設置于該外框10的容置空間11,其主要大致位于該靜葉區112 ;該承 置部20可供結合一動葉40及一定子(未繪示)等馬達基本構件,使該動葉40可位于該動 葉區111,以便該定子在驅動該動葉40旋轉動作時,該動葉40可自該入風口 12引入氣流, 并依序導引該氣流通過該動葉區111、該靜葉區112及該集流區113,再使該氣流可經由該 出風口 13流至外界空間,以達到預定的散熱作用。各該靜葉30結合于該外框10及該承置部20之間,例如各該靜葉30的一端可結 合該承置部20的外側周面,另一端則可結合該外框10的內側周面;或者,其中部分靜葉30 的一端也可選擇不結合該承置部20的外側周面或選擇不結合該外框10的內側周面。另外, 各該靜葉30分別具有一第一端緣31及一第二端緣32,該第一端緣31朝向該外框10的入 風口 12,該第二端緣32朝向該外框10的出風口 13。又,請參照圖5及圖6所示,于如圖所示的實施例中,界定該外框10具有一水平基 準面(S),該水平基準面(S)垂直于該動葉40的軸向,使該動葉40引入至該外框10內側而 以軸向流動的氣流也相對垂直于該水平基準面(S)。另外前述各該靜葉30則具有朝向該入 風口 12的一迎風面33,該迎風面33鄰接該第二端緣32的一切線(L)與該水平基準面(S) 之間具有一夾角(θ ),該夾角(θ )較佳介于六十度至七十五度,借此,使該動葉40旋轉所 產生的氣流在依序通過各該靜葉30及該集流區113后,可較為集中且不易擴散。本發明散熱扇殼座的主要結構特征在于各該靜葉30位于該靜葉區112,該集流 區113則位于各該靜葉30的第二端緣32與該出風口 13之間,使該集流區113具有可集中 導引氣流的功能;借此,如圖5所示,當該動葉40旋轉動作而自該入風口 12引入氣流時,該 氣流可在通過該靜葉30后直接進入該集流區113,以便利用該集流區113集中該氣流朝向
5同一個方向流動后,再將該氣流經由該出風口 13導出以進行散熱作用;因此,本發明散熱扇殼座可確保該氣流自該出風口 13導出后較為集中且不易產生擴散情形,除可避免該氣 流彼此之間產生風切噪音外,并兼可提升各該靜葉30用以加強該氣流的風壓的效果。更詳言之,為確保該集流區113具有較佳的集中導引氣流作用,請再參照圖5所 示,當界定該外框10具有一軸向高度(H)時,在該動葉40的軸向上,各該靜葉30的第二端 緣32至該出風口 13之間具有一第一軸向距離(hi),各該靜葉30的第一端緣31至第二端 緣32之間則具有一第二軸向距離(h2);其中該第一軸向距離(hi)較佳占該軸向高度(H) 的至少百分之二十,該第二軸向距離(h2)較佳占該軸向高度(H)的至少百分之十;或者,也 可直接設定該第一軸向距離(hi)等于該第二軸向距離(h2);借此,使該動葉區111仍具有 足夠的空間可供容置具有預定體積的該動葉40,以便在不影響該動葉40所能提供的風量 的條件下進一步形成該集流區113,使該動葉40旋轉所產生的氣流在通過該靜葉30后,即 可利用該集流區113更有效的集中導引該氣流,以達到如同前述的減少噪音及提升風壓的 功效。又如圖7所示,揭示本發明散熱扇殼座的各靜葉30’的另一實施方式,其主要由部 分靜葉30’的第二端緣32另形成一導流片321 ;或者,也可依實際需求選擇將全部靜葉30’ 皆形成該導流片321(未繪示)。各該導流片321朝向該外框10的出風口 13方向延伸至該 集流區113,其中各該導流片321可如圖所示切齊該出風口 13 ;或者,各該導流片321也可 選擇不切齊該出風口 13 (未繪示),且各該導流片較佳垂直于如同前述的該外框10的水平 基準面(S)。借此,當該氣流在通過該靜葉30并直接進入該集流區113后,可利用該導流片 321的設計,使該氣流更容易集中朝向同一個方向流動,同樣可防止該氣流自該出風口 13 導出后產生擴散情形。如上所述,本發明散熱扇殼座與現有散熱殼座均可應用于風扇領域,當兩者實際 用于具有相同功率的風扇時,本發明散熱扇殼座確實可利用該集流區113的設計,使本發 明相較于現有散熱扇殼座具有提升風壓及風量的效果;換言之,在相同風壓及風量的條件 下,本發明散熱扇殼座用于風扇領域時,更兼可達到節能省電的效果。
權利要求
一種散熱扇殼座,包含一個外框、一個承置部及數個靜葉,該外框內具有一個容置空間,該容置空間兩端分別形成一個入風口及一個出風口,該承置部設置于該容置空間,各該靜葉結合于該外框及該承置部之間,其特征在于該外框的容置空間自該入風口朝向該出風口方向依序形成一個動葉區、一個靜葉區及一個集流區,各該靜葉位于該靜葉區,且各該靜葉分別具有朝向該入風口的一個第一端緣及朝向該出風口的一個第二端緣,該集流區位于各該靜葉的第二端緣與該出風口之間。
2.依權利要求1所述的散熱扇殼座,其特征在于該外框具有一個軸向高度,各該靜葉 的第二端緣至該出風口之間具有一個第一軸向距離,該第一軸向距離占該軸向高度的至少 百分之二十。
3.依權利要求1所述的散熱扇殼座,其特征在于該外框具有一個軸向高度,各該靜葉 的第二端緣至該出風口之間具有一個第一軸向距離,各該靜葉的第一端緣至第二端緣之間 具有一個第二軸向距離,該第一軸向距離占該軸向高度的至少百分之二十,該第二軸向距 離占該軸向高度的至少百分之十。
4.依權利要求1所述的散熱扇殼座,其特征在于該外框具有一個軸向高度,各該靜葉 的第二端緣至該出風口之間具有一個第一軸向距離,各該靜葉的第一端緣至第二端緣之間 具有一個第二軸向距離,該第一軸向距離等于該第二軸向距離。
5.依權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散熱扇殼座,其特征在于該外框具有一個水平基準 面,各該靜葉具有朝向該入風口的一個迎風面,該迎風面鄰接該第二端緣的一個切線與該 水平基準面之間具有一個夾角,該夾角介于六十度至七十五度。
6.依權利要求1所述的散熱扇殼座,其特征在于全部靜葉的第二端緣或部分靜葉的 第二端緣另形成一個導流片,各該導流片朝向該外框的出風口方向延伸至該集流區。
7.依權利要求6所述的散熱扇殼座,其特征在于該外框具有一個水平基準面,各該靜 葉具有朝向該入風口的一個迎風面,該迎風面鄰接該第二端緣的切線與該水平基準面之間 具有一個夾角,該夾角介于六十度至七十五度。
8.依權利要求7所述的散熱扇殼座,其特征在于各該導流片垂直該外框的水平基準
全文摘要
一種散熱扇殼座,包含一外框、一承置部及數個靜葉,該外框內具有一容置空間,該容置空間兩端分別形成一入風口及一出風口,該承置部設置于該容置空間,各該靜葉結合于該外框及該承置部之間。該外框的容置空間自該入風口朝向該出風口方向依序形成一動葉區、一靜葉區及一集流區,各該靜葉位于該靜葉區,且各該靜葉分別具有朝向該入風口的一第一端緣及朝向該出風口的一第二端緣,該集流區位于該第二端緣與該出風口之間。借此,以便利用該集流區有效的集中導引氣流,進而達到減少噪音、增加風壓及省電等諸多功效。
文檔編號F04D25/08GK101871463SQ20091013105
公開日2010年10月27日 申請日期2009年4月21日 優先權日2009年4月21日
發明者李明聰, 洪銀樹 申請人:建準電機工業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