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離心風扇、使用該離心風扇的散熱模組及使用該散熱模組的電子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是涉及一種離心風扇,特別是涉及一種對發熱電子元件散熱的離 心風扇,本發明還涉及一種具有該離心風扇的散熱模組及使用該散熱模組的 電子裝置。
背景技術:
在筆記本電腦中,通常采用散熱模組對發熱電子元件進行散熱,現有散 熱模組一般包括一設有一 出風口的離心風扇、設于該離心風扇的出風口處的 一散熱鰭片組及連接該散熱鰭片組與發熱電子元件的 一熱管。該散熱模組通 過熱管將發熱電子元件產生的熱量傳遞到散熱鰭片組上并利用離心風扇運轉 產生的氣流將散熱鰭片組處的熱量散發到周圍空氣中,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 發熱電子元件的散熱需求,然而對于發熱量較大的發熱電子元件,其散熱性 能略有不足,使該發熱電子元件的散熱效果有待提升。
為提升該發熱電子元件的散熱效果,業界在該筆記本電腦內加設一直接 吹向發熱電子元件的離心風扇,使該發熱電子元件產生的熱量在經由散熱模 組散熱的同時,也借助于該直接吹向發熱電子元件的離心風扇進行散熱,提 升了對該發熱電子元件的散熱效果,然而,該加設的離心風扇將額外地占據 筆記本電腦的內部空間,從而增大筆記本電腦的體積及重量,與筆記本電腦 輕、薄化的發展趨勢相違背,使得該種提升發熱電子元件的散熱效果的方法 不甚理想。
發明內容
有鑒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種在不增加筆記本電腦體積的前提下即可提升 對發熱電子元件散熱效果的離心風扇,同時也提供一種使用該離心風扇的散
熱模組及使用該散熱模組的電子裝置。
一種離心風扇,包括一上蓋、 一下蓋及設于該上蓋與下蓋之間的一個側 壁,該上蓋及下蓋分別設有相對的第一進風口及第二進風口,該側壁設有一 第一出風口,該離心風扇的側壁上還設有與第一出風口相對的第二出風口。
一種散熱模組,包括一離心風扇及一散熱鰭片組,該離心風扇包括一上 蓋、 一下蓋及設于該上蓋與下蓋之間的一個側壁,該上蓋及下蓋分別設有相 對的第一進風口及第二進風口,該側壁設有一第一出風口,該散熱鰭片組設 于該第一出風口處,該離心風扇的側壁上還設有與第一出風口相對的第二出 風口。
一種電子裝置,包括一發熱電子元件及用于對該發熱電子元件散熱的一 散熱模組,該散熱模組包括一離心風扇、 一散熱鰭片組及在該發熱電子元件 和散熱鰭片組間傳遞熱量的一熱管,該散熱鰭片組設于該離心風扇的一側, 且該離心風扇對應該散熱鰭片組開設一第一出風口 ,該發熱電子元件設于該 離心風扇的與散熱鰭片組相對的另 一側,且該離心風扇對應該發熱電子元件 開設有第二出風口。
與現有技術相比,上述離心風扇上增設一與第一出風口相對的第二出風 口 ,使發熱電子元件產生的熱量借助于設于第一出風口處的散熱鰭片組散熱 的同時,也可借助于由第二出風口直接吹向發熱電子元件的氣流散熱,在不 增加散熱模組的成本及筆記本電腦的體積的前提下提高散熱模組對發熱電子 元件的散熱效率。
圖l是本發明電子裝置的立體分解圖。
圖2是本發明電子裝置沿另一個角度的立體分解圖。 圖3是本發明電子裝置的立體組裝圖。
圖4是本發明電子裝置的散熱模組去掉熱管及上蓋后的俯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參照附圖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
請參照圖1至圖3,本發明電子裝置1包括設于筆記本電腦內的一發熱 電子元件IO及設于該筆記本電腦內用于對該發熱電子元件IO散熱的一散熱 模組20,該散熱模組20包括一散熱鰭片組21 、用于對該散熱鰭片組21散熱 的一離心風扇23及連接該散熱鰭片組21與發熱電子元件10的一熱管25。
該離心風扇23包括一平板狀的上蓋231、 一平板狀的下蓋232及設于該上 蓋231與下蓋232之間的一個渦形側壁233。該下蓋232與該側壁233由鋁、塑料 等材料一體成型,該上蓋231、下蓋232及該側壁233之間合圍形成一收容該離心風扇23的轉子230的容置空間234。該上蓋231及下蓋232在對應轉子230的位 置分別開設有相對的第 一進風口 235及第二進風口 236。該下蓋232在第二進風 口236的位置設置一支撐部237,該支撐部237支撐轉子230在該容置空間234 內沿逆時針方向轉動,產生用于對該發熱電子元件10散熱的氣流。
該側壁233的一側開設一直線形的第一出風口238,該散熱鰭片組21設于 該第一出風口238處,并與熱管25的冷凝段251相連接。該側壁233在與該第一 出風口238相對的另一側向遠離該離心風扇23的方向水平延伸一平行于下蓋 232的板體26,并在靠近該板體26與側壁233連接的部位開設一較小的第二出 風口239。該板體26貼設于該發熱電子元件10上,并與熱管25的蒸發段253相 連接,該發熱電子元件10產生的熱量經由該熱管25傳遞至散熱鰭片組21處。 該第一出風口238大于該第二出風口239, ^f吏離心風扇23產生的大部分氣流由 第一出風口238經散熱鰭片組21流出的同時,也有少部分氣流由該第二出風口 239流出,直接吹向該發熱電子元件IO。本實施例中,離心風扇23沿逆時針方 向運轉,為使由第二出風口239吹出的氣流直接吹向該發熱電子元件10,該第 二出風口239設于該發熱電子元件10的左側,即該第二出風口239在離心風扇 23的旋轉方向上位于該發熱電子元件10的前方。同樣地,在離心風扇23沿順 時針方向運轉的情況下,該第二出風口239需設置于發熱電子元件10的右側, 以保證由第二出風口 239吹出的氣流直接吹向發熱電子元件10 。
該散熱鰭片組21具有與熱管25的冷凝段251相接觸的一上表面211及與離 心風扇23的下蓋232相接觸的一下表面212,該散熱鰭片組21的下表面212上開 設有沿散熱鰭片組21的長度方向延伸的一個凹槽213,該離心風扇23的下蓋 232于第一出風口238的位置對應該凹槽213凸伸出兩個長條形的凸塊241。當 該散熱鰭片組21安裝至該離心風扇23的第一出風口238處時,該凸塊241卡設 于該散熱鰭片組21的下表面212所設的凹槽213內,防止散熱鰭片組21沿垂直 于凸塊241的方向滑出該離心風扇23。
如圖4所示,該散熱模組20工作時,熱管25將發熱電子元件10產生的一部 分熱量傳遞至散熱鰭片組21處,借助于經由該離心風扇23的第 一 出風口 238 吹出的氣流將該部分熱量吹出筆記本電腦的機殼外并散發至周圍環境中,形 成第一散熱路徑;同時,該發熱電子元件10產生的另外一部分熱量則借助于 由離心風扇23的第二出風口 239吹出的氣流直接吹拂進行冷卻,形成第二散熱 路徑。
該散熱模組20借助兩務敎熱路徑對發熱電子元件1 O進行散熱,與現有的 僅具有一個出風口的散熱模組相比,其散熱效能得到進一步的提高;且該散 熱模組20在不增加筆記本電腦的體積及重量的前提下,僅借助于在離心風扇 23的側壁233開設第二出風口239的方式即可實現對散熱效能的提高,與現有 的借助于加設離心風扇以提高散熱效能的散熱模組相比,其具有在提升散熱 性能的同時,無需增加成本,通用性強等優點。
權利要求
1.一種離心風扇,包括一上蓋、一下蓋及設于該上蓋與下蓋之間的一側壁,該上蓋及下蓋分別設有相對的第一進風口及第二進風口,該側壁設有一第一出風口,其特征在于該離心風扇的側壁上還設有與第一出風口相對的第二出風口。
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離心風扇,其特征在于該第一出風口大于該第 二出風口 。
3. —種散熱模組,包括一離心風扇及一散熱鰭片組,該離心風扇包括一 上蓋、 一下蓋及設于該上蓋與下蓋之間的一側壁,該上蓋及下蓋分別設有相 對的第一進風口及第二進風口,該側壁設有一第一出風口,該散熱轉片組設 于該第一出風口處,其特征在于該離心風扇的側壁上還設有與第一出風口 相對的第二出風口。
4. 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散熱模組,其特征在于該第一出風口大于該第 二出風口。
5. 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散熱模組,其特征在于該散熱鰭片組上設有一 凹槽,該離心風扇上設有卡設進該凹槽的凸塊。
6. —種電子裝置,包括一發熱電子元件及用于對該發熱電子元件散熱的 一散熱模組,該散熱模組包括一離心風扇、 一散熱鰭片組及在該發熱電子元 件和散熱鰭片組間傳遞熱量的一熱管,該散熱鰭片組設于該離心風扇的一側, 且該離心風扇對應該散熱鰭片組開設一第一出風口,其特征在于該發熱電 子元件設于該離心風扇與散熱鰭片組相對的另一側,且該離心風扇對應該發 熱電子元件開設有第二出風口。
7. 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電子裝置,其特征在于該第一出風口大于該第 二出風口。
8. 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電子裝置,其特征在于該散熱鰭片組上設有一 凹槽,該離心風扇上設有卡設進該凹槽的凸塊。
9. 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電子裝置,其特征在于該離心風扇的另一側向 遠離離心風扇的方向延伸一板體,該發熱電子元件貼設于該板體上。
10. 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電子裝置,其特征在于該離心風扇具有一平板 狀的下蓋,該板體沿平行于離心風扇的下蓋的方向延伸。
11. 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電子裝置,其特征在于該第二出風口在離心風扇的旋轉方向上位于該發熱電子元件的前方。
全文摘要
一種電子裝置,包括一發熱電子元件及用于對該發熱電子元件散熱的一散熱模組,該散熱模組包括一離心風扇、一散熱鰭片組及在該發熱電子元件和散熱鰭片組間傳遞熱量的一熱管,該散熱鰭片組設于該離心風扇的一側,且該離心風扇對應該散熱鰭片組開設一第一出風口,該發熱電子元件設于該離心風扇的與散熱鰭片組相對的另一側,且該離心風扇對應該發熱電子元件開設有第二出風口,該發熱電子元件產生的熱量在借助于設于第一出風口處的散熱鰭片組散熱的同時,也可借助于由第二出風口直接吹向發熱電子元件的氣流散熱,在不增加散熱模組的體積的前提下提高散熱模組對發熱電子元件的散熱效率。
文檔編號F04D29/42GK101187384SQ20061015690
公開日2008年5月28日 申請日期2006年11月17日 優先權日2006年11月17日
發明者杰 張, 黃清白 申請人:富準精密工業(深圳)有限公司;鴻準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