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水冷降溫風扇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風扇,更具體而言,本發明是涉及一種有冷出風效果的水 水冷降溫風扇。
背景技術:
現有的電風扇主要通過產生空氣流動來產生降溫效果,但是如果使周圍環 境的氣溫較高,電風扇只是驅動熱空氣進行流動而已,吹來吹去還是一股熱風, 難以達到涼爽的降溫效果。而現有常見的空調扇,結構復雜,其制冷是通過壓 縮機和制冷劑實現的,相當一臺一體式的空調器,因此成本高,耗電量大,因 此應用不多。
發明內容
本發明提供一種水冷降溫風扇,該風扇不僅具有制冷功能,而且結構簡單、
耗電小。
本發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水冷降溫風扇,包括機架、由葉輪和電機組成的風扇組件,其特征是還 設有水冷構件、水箱及水循環組件;水箱設置在機架的底部,水冷構件設置在 風扇組件的后方,水循環組件相應與水箱和水冷構件連接。
所述的水冷構件為滯水紙網。
所述的水循環組件包括水泵、送水管、集水盤及回水管;水泵相應與水箱 和送水管的入水口連接,送水管的出水口設置在水冷構件的上方,集水盤設置 在水冷構件的底部,回水管相應與集水盤和水箱連接。
進一步地,還設有灑水管,所述的灑水管設置在水冷構件的上方并與送水
管連接。
進一步地,在風扇組件的環周設置壁板,該壁板界定出僅前后兩端開放的
氣流通道。
進一步地,在水冷構件的后方還設有濾塵網。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結構簡單,風扇產生氣流經過水冷構件使水冷構件 上的水蒸發吸熱,冷卻空氣,從而吹出涼風,節能環保。
圖1是本發明的立體圖(總裝狀態)。
圖2是本發明的機架剖視圖。
圖3是本發明的水冷原理示意圖。
圖4是本發明的水循環原理示意圖(隱去水冷構件和濾塵網)。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進一步說明。
參閱圖1至圖4,水冷降溫風扇,包括機架l、由葉輪20和電機21組成的 風扇組件,其結構特點是還設有水冷構件3、水箱4及水循環組件;水箱4設 置在機架1的底部,水冷構件3為滯水紙網,設置在風扇組件的后方,水循環 組件相應與水箱4和水冷構件3連接。
所述的水循環組件包括水泵60、送水管61、灑水管64、集水盤62及回水 管63;水泵60相應與水箱4和送水管61的入水口連接,送水管61的出水口設 置在水冷構件3的上方并與灑水管64連接;集水盤62設置在水冷構件3的底 部,回水管63相應與集水盤62和水箱4連接。
當接通電源啟動風扇后,風扇產生的氣流流經水冷構件3,促使水冷構件3 上的水分得以快速蒸發而降低氣流溫度,從而吹出涼風;與此同時,水泵60將 水箱4中的水源源不斷地經送水管61和灑水管64輸送到水冷構件3,而水冷構 件3上未蒸發的水流到集水盤62中,經回水管63回流到水箱4中。
本實施例作為優選實施例,在風扇組件的環周設置壁板5,該壁板5界定出 僅前后兩端開放的氣流通道50,這樣有助于提高氣流的流速,提高水冷構件3 的蒸發效率。另外在氣流通道50出風口設有面板51,并裝有保護網52;氣流 通道50入風口處設有濾塵網53,通過濾塵網53濾除灰塵和其他雜質, 一方面 能保持水冷構件3表面潔凈,利于水分蒸發,另一方面也消除衛生隱患。
本發明結構簡單,風扇產生氣流經過水冷構件使水冷構件上的水蒸發吸熱, 冷卻空氣,從而吹出涼風,節能環保。
以上所述的具體實施例,僅為本發明較佳的實施例而己,舉凡依本發明申 請專利范圍所做的等同設計,均應為本發明的技術所涵蓋。
權利要求
1. 水冷降溫風扇,包括機架、由葉輪和電機組成的風扇組件,其特征是 還設有水冷構件、水箱及水循環組件;水箱設置在機架的底部,水冷構件設置 在風扇組件的后方,水循環組件相應與水箱和水冷構件連接。
2. 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水冷降溫風扇,其特征是所述的水循環組件 包括水泵、送水管、集水盤及回水管;水泵相應與水箱和送水管的入水口連接, 送水管的出水口設置在水冷構件的上方,集水盤設置在水冷構件的底部,回水 管相應與集水盤和水箱連接。
3. 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水冷降溫風扇,其特征是所述的水冷構件為 滯水紙網。
4. 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水冷降溫風扇,其特征是還設有灑水管,所 述的灑水管設置在水冷構件的上方并與送水管連接。
5.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水冷降溫風扇,其特征是在風扇組件的環周 設置壁板,該壁板界定出僅前后兩端開放的氣流通道。
6. 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水冷降溫風扇,其特征是在水冷構件的后方 還設有濾塵網。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水冷降溫風扇,包括機架、由葉輪和電機組成的風扇組件,其特征是還設有水冷構件、水箱及水循環組件;水箱設置在機架的底部,水冷構件設置在風扇組件的后方,水循環組件相應與水箱和水冷構件連接。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結構簡單,風扇產生氣流經過水冷構件使水冷構件上的水蒸發吸熱,冷卻空氣,從而吹出涼風,節能環保。
文檔編號F04D25/08GK101122301SQ20061003695
公開日2008年2月13日 申請日期2006年8月7日 優先權日2006年8月7日
發明者陳應良 申請人:陳應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