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轉子式氣液混輸泵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轉子式氣液混輸泵背景技術現有的氣液混輸泵有二種形式其一;水環式真空泵,主要用來引液與掃倉。因其排量小、同時引液與掃倉過程中的氣體與液體須經過儲氣罐,不能直接從輸出管路排出,而從儲氣罐排出的氣體直接排在庫區內,除損耗大量的油料外,而且不安全,因此,在油庫設計規范中已限制使用。其二;滑片自吸泵具有一定的氣液混輸能力,因其工作時是通過滑片的運動促使容積的變化,來達到輸液的目的,因此,泵的噪聲與振動較大,且隨著揚程的提高,噪聲與振動隨之增大。同時受進口條件、介質及溫度的影響較大。如火車卸槽和碼頭卸油時,進口條件較復雜,當輸送輕油時噪聲與振動較大,尤其是高溫季節,使人難以接受,并且卸不凈油。因此,滑片自吸泵的使用也受到限制。
為提高氣液混輸能力,降低使用過程中的噪聲與振動,以及提高運行的經濟性與可靠性,提出了轉子式氣液混輸泵。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新型轉子式氣液混輸泵,用于火車卸槽、碼頭卸油、掃倉等場合,取代真空系統,提高石化行業設備運行的經濟性與可靠性。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這樣來實現的泵體1內表面由圓弧與等變速曲線組成,進、出口在同一水平軸線上,上部開二個口,分別與泵的進、出口聯通,轉子7徑向均勻分布著十二片葉片,熱套在泵軸21上,一同偏心地裝在泵體1內,由裝軸承15的二端泵端蓋5支承,軸端采用二端機械密封8,泵體1與二端泵端蓋5間裝0形圈4密封,上部裝安全閥30,由二端外部管路31分別把泵體1進、出口與泵端蓋5連通,裝上平面軸承22、泵軸承端蓋23,以及聯軸器11等,組成轉子式氣液混輸泵。當在原動機驅動下,泵體內液體在轉子7的離心力作用下,在泵體1內曲線外圓周形成液環,內部形成空腔,前半周空腔由零逐漸增大,泵進口進入的液體經外部管線31,到泵端蓋5,從轉子7端面吸入到內部;后半周空腔逐漸減少,被壓縮的液體從轉子7端面到泵端蓋5,沿外部管線31到泵出口排出。隨著泵的運轉,不斷將液體從泵進口吸入,到泵出口排出。當出口壓力超過安全閥30設定的壓力時,安全閥30工作,進、出口導通,達到泄壓的目的。采用轉子式氣液混輸泵,液體從二端進入與排出,改善了液體的流動狀態,降低了泵運轉時的噪聲與振動,同時液體可以直接從泵出口排出進入儲氣罐,提高了運行的經濟性與可靠性。因此,可有效地應用于火車卸槽,碼頭卸油以及掃倉等場合,取代真空系統,改善使用環境。
圖1本實用新型轉子式氣液混輸泵圖2本實用新型轉子式氣液混輸泵的泵端蓋圖3本實用新型轉子式氣液混輸泵的轉子圖4本實用新型轉子式氣液混輸泵的泵體具體實施方案圖1所示,泵體1進、出口在同一水平線上,轉子7熱套在泵軸21上,一同偏心地裝在泵體1內,由裝有軸承15的二端泵端蓋5支承,軸端采用二端機械密封8,泵體1與泵端蓋5間裝0形圈4密封,由二端外部管路31分別把泵進、出口與泵端蓋5連通,裝上平面軸承22、泵軸承端蓋23、以及聯軸器11,泵體1上部裝有安全閥30,組成轉子式氣液混輸泵。
圖2所示,泵端蓋5開有外部管路31接口,其位置分別與泵工作形成空腔時的吸、排口位置相對應,以滿足端面進、排氣液的目的。
圖3所示,轉子7為整體式,徑向均勻分布著十二片葉片,葉片為前彎式的,以便產生更大的離心力,確保內部形成必需的空腔。
圖4所示,泵體1內曲線由圓弧與等變速曲線組成,進、出口在同一水平軸線上,上部有二個口,分別與進、出口聯通,進、出口管二側分別開有外部管路31接口。
權利要求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轉子式氣液混輸泵,其特征是泵體(1)進、出口在同一水平線上,上部有二個口,分別與進、出口聯通,轉子(7)熱套在泵軸(21)上,一同偏心地裝在泵體(1)內,由二端裝軸承(15)的泵端蓋(5)支承,軸端采用二端機械密封(8),泵體(1)與泵端蓋(5)由O形圈(4)密封,由二端外部管路(31)分別把泵體(1)進、出口與二端泵端蓋(5)連通,裝上平面軸承(22)、泵軸承端蓋(23)、及聯軸器(11),上部裝安全閥(30),組成轉子式氣液混輸泵。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轉子式氣液混輸泵,其特征是二端泵端蓋(5)開有外部管路接口,其位置與泵工作時空腔內吸排口相對應。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轉子式氣液混輸泵,其特征是轉子(7)為整體式,徑向均勻分布著十二片葉片,葉片為前彎式。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轉子式氣液混輸泵,泵體(1)上部有二個口,分別與進、出口聯通,轉子(7)徑向均勻分布著十二片葉片,熱套在泵軸(21)上,一同裝在泵體(1)內,由裝有軸承(15)的二端泵端蓋(5)支承,軸端采用二端機械密封(8)密封,泵體(1)與泵端蓋(5)間由O形圈(4)密封,由二端外部管路(31)分別把泵的進、出口與泵端蓋(5)連通,裝上平面軸承(22)、泵軸承端蓋(23)、及聯軸器(11),上部裝有安全閥(30),組成轉子式氣液混輸泵。轉子式氣液混輸泵,液體從二端進入與排出,改善了液體的流動狀態,達到了氣液混輸的目的,降低了運轉的噪聲與振動。
文檔編號F04C25/00GK2727452SQ200420067540
公開日2005年9月21日 申請日期2004年6月11日 優先權日2004年6月11日
發明者陳茂慶 申請人:陳茂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