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活塞式壓縮機的潤滑方法和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活塞式壓縮機的潤滑方法和裝置,特別是向使活塞做往復運動的驅動機構引導潤滑劑的活塞式壓縮機的潤滑結構。
背景技術:
未經審查的日本專利申請6-101641披露了一種該類型的雙頭活塞旋轉斜盤式壓縮機。在壓縮機的驅動軸內的圓筒狀的通道上開有一道螺旋形的凹槽。該圓筒狀通道的第一端位于吸氣壓力區或吸氣壓力區開口,并延伸到它的第二端。潤滑孔位于驅動軸圓周表面的徑向方向上,將潤滑油引向對旋轉斜盤可轉動支承的推力軸承。當驅動軸旋轉時,潤滑油經螺旋形凹槽流向第二端,于是潤滑油經潤滑孔送入推力軸承,流到曲柄腔中。這樣,旋轉斜盤和滑靴之間的滑動表面、滑靴和活塞之間的活動表面、驅使活塞做往復運動的驅動機構內的推力軸承的滑動表面都得到了潤滑。
上述所披露的潤滑結構中的缺點是未能充分地對需要潤滑的部件進行潤滑,因此,與上述披露的潤滑結構相比,需要對驅動機構的潤滑作進一步的改進。
發明內容
本發明活塞式壓縮機的潤滑結構由一機體、被潤滑的裝置和轉軸構成。該機體包括一容納室、一吸氣壓力區。被潤滑的裝置位于容納室內。轉軸由機體支承,轉軸包括一輸送通道、一連通孔、一潤滑孔和導流部分。輸送通道輸送包含潤滑油的流體。連通孔連接輸送通道和吸氣壓力區,潤滑孔連接容納室和輸送通道,導流部分位于輸送通道的周圍表面上潤滑孔的附近,用于將潤滑油導入潤滑孔中。
本發明為一種活塞式壓縮機驅動機構的潤滑方法,該活塞式壓縮機包括一機體和一轉軸。機體由凸輪腔和吸氣壓力區組成。驅動機構位于凸輪腔內。轉軸包括一輸送通道和一潤滑孔。輸送通道與吸氣壓力區連通。潤滑孔連通輸送通道和凸輪腔。該方法通過將含有潤滑油的制冷劑從吸氣壓力區導入輸送通道,改變潤滑油的流向,將潤滑油導向潤滑孔,并且在轉軸旋轉產生的離心力作用下經潤滑孔將潤滑油輸送進入凸輪腔。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工作原理做進一步詳細的描述,本發明的其它方面和優點將會更明顯地體現出來。
本發明具有創新性的部分體現在權利要求中,通過參照
優選實施例,可以更好地理解本發明的發明目的和有益效果。
圖1為本發明第一優選實施例雙頭活塞式壓縮機的縱剖面圖。
圖2為本發明第一優選實施例的壓縮機驅動軸的局部放大的縱剖面圖。
圖3為本發明第二優選實施例的壓縮機驅動軸的局部放大的縱剖面圖。
圖4為本發明第三優選實施例的壓縮機驅動軸的局部放大的縱剖面圖。
圖5為本發明第四優選實施例雙頭活塞式壓縮機的縱剖面圖。
圖6為本發明第五優選實施例雙頭活塞式壓縮機的縱剖面圖。
圖7為圖6沿I-I線的剖面圖。
圖8為本發明可替換實施例的壓縮機驅動軸的局部放大的剖視圖。
圖9為本發明可替換實施例的壓縮機驅動軸的局部放大剖視圖。
圖10為本發明可替換實施例的壓縮機的局部放大剖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現在,參照圖1~2,說明本發明的第一優選實施例。
圖1為本發明第一優選實施例雙頭活塞式旋轉斜盤壓縮機1的縱剖面圖,該壓縮機的前后部與圖中所示的左右側對應。壓縮機1的機體包括缸體2、前缸蓋3和后缸蓋5。前缸蓋3通過閥板組件4連接到缸體2的前端,后端蓋5通過閥板組件6連接到缸體2的后端。整個缸體2由前部缸體2a和后部缸體2b組成。以上部件彼此由貫穿螺栓7連接在一起。
一曲柄腔,凸輪腔或容納室8位于缸體2內。驅動軸或轉軸9從缸體前部插入,由缸體2通過一對在曲柄腔8每一側上的徑向軸承11和12可轉動地支承。驅動軸9由外部動力源驅動(沒有顯示在圖中),例如汽車引擎。旋轉斜盤14位于曲柄腔8中且被固定在驅動軸9上。
多個前部缸孔16(在第一實施例中共有5個缸孔)位于前部缸體2a中,圍繞驅動軸9等角度布置。類似地,多個位于后部缸體2b中的缸孔17與前部缸孔16一一對應。每對缸孔16、17中有一雙頭活塞18,沿著驅動軸9的軸線方向滑動。活塞18的前后頭部由在驅動軸9軸線方向中間部分的頸狀部分連成一體。頸狀部分延伸在旋轉斜盤14的外圍端部上。球形凹面18a分別在每個活塞18的前后頭部形成,彼此相對。一對半球形的滑靴19嵌入到各自的球形凹面中。活塞18通過滑靴19與旋轉斜盤14接合。滑靴19置于活塞18和旋轉斜盤14之間,在活塞18和旋轉斜盤19上滑動。驅動機構20包括旋轉斜盤14和滑靴19。當轉軸9旋轉時,經旋轉斜盤14和滑靴19,該驅動機構將旋轉運動轉變為活塞18的往復運動。由于活塞18的往復運動,在轉軸9沿其軸線方向上產生一個反推負載,這個反推負載由位于旋轉斜盤14兩側的一對推力軸承21、22承擔。
環狀的排氣腔24位于前端蓋3內,與前端蓋3的外緣壁相鄰。與此類似,另一排氣腔25位于后端蓋5內,與后端蓋5的外緣壁相鄰。吸氣腔或吸氣腔26位于后端蓋5內,一隔板將其與排氣腔分隔。吸氣腔26基本上位于后端蓋的中心位置。吸氣腔26與一連接吸氣導管的入口27相連(這部分沒有顯示在圖上)。制冷劑經吸氣導管從外部制冷循環進入到入口27。
前部壓縮室位于前部缸孔16中,當活塞18在前部缸孔16中做往復運動時,該壓縮室膨脹。在前部閥板組件4上形成的排氣口31連通前部排氣腔24和前部壓縮室。排氣閥33也位于閥板組件4中,在排氣口31的下游或前部壓縮室的前部。排氣閥33由薄簧片做成,其開度由一塊限位板32調節。同樣,后部壓縮室位于后部缸孔17中,當活塞18在后部缸孔17中做往復運動時,該壓縮室膨脹。位于后部閥板組件6上的排氣口34將后部排氣腔25和后部壓縮室連通。排氣閥36位于閥板組件6中,在排氣口34的下游。排氣閥36由薄簧片做成,其開度由一塊限位板35調節。前后排氣腔由一導管連通(沒顯示在圖中),受壓的制冷劑經前后壓縮室24、25匯合流到外部制冷循環中。
徑向軸承11、12是滑動軸承,分別與孔38和39形成壓入配合,其中孔38、39同軸,分別位于前后缸體2a、2b的中部。徑向軸承11、12分別可轉動地支承驅動軸9上的軸頸部分9a和9b。轉軸9部分軸體包括一內部空腔,該空腔作為用于輸送含潤滑油的吸入制冷劑的輸送通道41。該輸送通道41的后端在連通孔41a處與吸氣腔26相連。
導流口43以這樣的方式在驅動軸9的前部軸頸部分9a中形成,該導流口43沿驅動軸9的圓周方向、在某一預定角度(例如130度范圍)上形成一個扇形。導流口43穿過驅動軸9的圓周壁與輸送通道41連通。類似地,導流口44以這樣的方式在驅動軸9的后部軸頸部分9b中形成,該導流口43沿驅動軸9的圓周方向、在某一預定角度(例如130度范圍)上形成一個扇形。導流口44穿過驅動軸9的圓周壁與輸送通道41連通。前導流口43和后導流口44在沿驅動軸9的圓周方向上的相位變換180°。
吸氣口45在前部徑向軸承11和前部缸體2a內、沿驅動軸9的徑向形成。當驅動軸9處于預定的角度位置時,吸氣口45與前導流口43相連,將位于輸送通道41中的制冷劑經導流口43導入各個缸體16。同樣,吸氣口46在后部徑向軸承12和后部缸體2b內、沿驅動軸9的徑向形成。當驅動軸9處于預定的角度位置時,吸氣口46與后導流口44相連,經導入口44將位于輸送通道41中的制冷劑導入各個缸體17中。
當驅動軸9旋轉時,旋轉斜盤14和滑靴19帶動缸孔16、17內的活塞18做往復運動。同時,當驅動軸9旋轉時,軸頸部分9a的前部導流孔43繞驅動軸9的軸線旋轉。因此,在吸氣行程時,導流孔43與相應的吸氣孔45間歇地連通,該吸氣孔45與前部缸孔16依次連通。同樣,當驅動軸9旋轉時,軸頸部分9b上的后部導流孔44也繞驅動軸9的軸線旋轉。于是,在吸氣行程時,導流孔44與相應的吸氣孔46間歇地連通,該吸氣孔46與后部缸孔17依次連通。同時導流孔43、44的開度要適當地設計成在吸氣行程中,每個缸孔16、17與各自的吸氣孔43、44保持連通。
轉閥包括導流口43、44和吸氣口45、46且與驅動軸9為一整體。當缸孔16、17從吸氣行程到壓縮行程時,導流口43、44也相應地被軸頸部分9a、9b的周圍外表面關閉。
當活塞18在缸孔16、17中做往復運動時,吸氣腔26中的制冷劑經轉閥從輸送通道41導入缸孔16、17。被導入的制冷劑經各自的排氣閥33、36排放到排氣腔24、25。如圖,前部缸孔16處于吸氣行程,后部缸孔17處于排氣行程,制冷劑沿箭頭所指方向流動。
下面,說明位于曲柄腔8中的驅動機構20中的潤滑作用。如圖1,潤滑孔51在驅動軸9的圓周壁內沿徑向形成。潤滑孔51將曲柄腔8與輸送制冷劑的輸送通道41連通。至少有一個潤滑孔51設置在驅動軸9的圓周方向上。潤滑孔51的一端與輸送通道41連接,另一端朝向后部推力軸承22。潤滑孔51通過驅動軸9旋轉時產生的離心力將輸送通道41中的潤滑油輸送到推力軸承22。于是,潤滑油經推力軸承22中的間隙流入到曲柄腔8中。在第一優選實施例中,當活塞18運動到上死點時,潤滑孔51朝向旋轉斜盤14和滑靴19。因此,為承受很大負荷的旋轉斜盤14和滑靴19保證了充足的潤滑油,因而,使壓縮機1的耐久性得到提高。
由于潤滑油本身的特性,流進輸送通道41中制冷劑中的潤滑油有一個沿著輸送通道41的周圍表面流動的趨勢。為了有效地將潤滑油導入潤滑孔51的開口,輸送通道41的后部的內徑大于其前部的內徑。也就是,輸送通道41是一階梯狀的通道。一環狀階梯或稱導流部分52在潤滑孔51的開口附近形成。
當缸孔16、17處于壓縮行程時,壓縮室中的一部分制冷劑經活塞18和缸孔16、17之間的滑動表面泄漏到曲柄腔8中,曲柄腔8中的壓力有可能升高。為了減小曲柄腔8中的壓力,在驅動軸9內、沿驅動軸的徑向至少形成一個減壓孔或減壓通道。減壓孔53位于前推力軸承21附近。減壓孔53的一端與輸送通道41相連,另一端通過推力軸承21上的間隙與曲柄腔8相通。
圖2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中壓縮機1轉軸的局部放大縱剖面圖。輸送通道41由一大直徑通道和一小直徑通道41b和41c組成。階梯52是大直徑通道41b和小直徑通道41c的分界,并且與輸送通道41的圓周表面相交。階梯52位于潤滑孔51開口附近。即,階梯52的表壁與潤滑孔51的表壁在同一高度上連續,階梯52阻擋沿大直徑通道41b的圓周表面流動的潤滑油,使潤滑油改變流向,將潤滑油引到潤滑孔51的開口。
以下是第一實施例的有益效果。
在第一實施例中,當驅動軸9旋轉時,與驅動軸9成一體的旋轉斜盤14通過滑靴19使位于缸孔16、17中的活塞18做往復運動。隨著活塞18的往復運動,缸孔16、17中的壓縮室膨脹和縮小其體積。與驅動軸9為一整體的轉閥包括導引通道43、44和吸氣口45、46。當轉軸旋轉時,轉閥開啟或關閉。來自外部制冷循環系統的制冷劑經吸氣腔26流入輸送通道41。缸孔16、17分別與輸送通道41相連通,依次啟動吸氣行程,從而輸送通道41中的制冷劑被導入缸孔組16、17的壓縮室中。當活塞18到達下死點時,吸氣行程結束,活塞改變方向,轉換到壓縮行程。缸孔16、17與輸送通道41斷開連接,啟動壓縮行程。在壓縮行程中,制冷劑在缸孔16、17中被壓縮將排氣閥33、36打開,分別經排氣口31、34被排放到排氣腔24、25中。被排放的制冷劑進入到外部制冷循環中。
當壓縮機1運行時,帶有潤滑油的制冷劑流進輸送通道41,在驅動軸9旋轉產生的離心力作用下,經潤滑孔51送到后推力軸承22,潤滑油經推力軸承22的間隙進入曲柄腔8。在這種狀態下,輸送通道41中的潤滑油由于本身的黏性在輸送通道的圓周面上緩慢流動。由于輸送通道41的上游部分為大直徑通道41b,于是潤滑油就沿著這條通道41b的周圍表面流動。然后,潤滑油受到位于大通道41b和小通道41c間的階梯52的阻擋,改變流向,被引向潤滑孔51的開口,這樣曲柄腔8中就能有效地確保潤滑油的存在。
在第一實施例中,減壓孔53位于潤滑孔51的下游,用于連接曲柄腔8和輸送通道41。由于在缸孔16、17中部分被壓縮的制冷劑經缸孔16、17和活塞18之間的滑動表面泄漏到曲柄腔中,曲柄腔中的壓力升高。但是,由于輸送通道41中的壓力低于曲柄腔中的壓力,于是曲柄腔8中的制冷劑經減壓孔53流到輸送通道41中。因為曲柄腔中的壓力降低,潤滑油從輸送通道41經潤滑孔51平穩地流到曲柄腔8中。
在第一實施例中,輸送通道41不僅將制冷劑導入缸孔16、17中,而且還將潤滑油送入曲柄腔8。由于帶有潤滑油的制冷劑不斷地在輸送通道41中流動,能夠隨時保證輸送通道有充足的潤滑油。因此,潤滑油被有效地送入曲柄腔8中。
根據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由于潤滑油能被有效持續地送入曲柄腔8中,因此有充足的潤滑油用于潤滑。另外,旋轉斜盤14和滑靴19及滑靴19和活塞18之間的滑動部分也得到潤滑和冷卻。同時,后部推力軸承22也被經潤滑孔51送入的潤滑油潤滑,而推力軸承21也被流入減壓孔53中的制冷劑里的潤滑油進行有效的潤滑。
根據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被導引到輸送通道41中的制冷劑中的潤滑油在驅動軸9旋轉產生的離心力的作用下與制冷劑分離,潤滑油經沿驅動軸9徑向延伸的潤滑孔51送入。由于前部缸孔16在潤滑孔51的下游,因此被導入前部缸孔16中的潤滑油減少了。相應的,被送入外部制冷循環的潤滑油也減少,外部制冷循環中的熱交換器的熱交換性能提高。送入曲柄腔8中潤滑油被保留在曲柄腔8的底部。
圖3為本發明的第二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中相同的附圖標記表示同一部件,對此部件的描述也相應省略。
圖3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中壓縮機1驅動軸9的局部放大的縱向剖面圖。導流槽54凹入引導潤滑油的輸送通道41的圓周表面且沿驅動軸9的軸線方向上延伸。至少一個導流槽54位于驅動軸9的圓周表面上,潤滑孔51穿過驅動軸9的圓周壁與導流槽54連通。端壁表面54a改變潤滑油的流動方向,并將潤滑油導入潤滑孔51中。
根據第二實施例,可獲得以下有益效果。
潤滑油沿著導流槽54黏性地流動,被集中導入潤滑孔51中,這樣潤滑油就被有效地送入曲柄腔8中。另外,當形成導流槽54時,輸送通道41中的潤滑孔51的開口不再需要與導流槽54的端壁54a在同一高度上保持連續,即使潤滑孔51與端壁54a之間有一定距離,潤滑油也能被有效地導入潤滑孔51中。
圖4為本發明的第三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中相同的附圖標記表示同一部件,對此部件的描述也相應省略。
圖4為本發明的第三實施例中壓縮機1的驅動軸9的局部放大的縱向剖面圖。輸送通道41由一大直徑通道41d、一中直徑的通道41e和一小直徑的通道41f組成。即輸送通道41是一雙階梯通道。位于大直徑通道41d和中等直徑通道41e之間的階梯56,在后部推力軸承22的相應位置處,潤滑孔57位于階梯56的附近。同樣,位于中直徑通道41e和小直徑通道41f之間的階梯58,在前部推力軸承21的相應位置處,潤滑孔59位于階梯58的附近。
根據第三實施例,可獲得以下有益效果。
在第三實施例中,兩對潤滑孔和階梯設置在驅動軸9上。潤滑孔57、59將輸送通道41中的潤滑油導入曲柄腔8中。每個階梯56、58都使沿著輸送通道41的圓周壁上流動的潤滑油改變方向,將潤滑油導入各自的潤滑孔57、59中。這樣,潤滑油就能有效地送入曲柄腔8中。
在第三實施例中,當活塞運動到上死點時,潤滑孔57、59通過推力軸承21、22分別朝向旋轉斜盤14和滑靴19。因此,使得承受很大負荷的斜盤14和滑靴19,保證有充足的潤滑油,從而,使壓縮機1的耐用性進一步得到提高。
圖5為本發明的第四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中相同的附圖標記表示同一部件,對此部件的描述也相應省略。
圖5為本發明第四實施例中雙頭活塞式壓縮機的縱向剖面圖。當壓縮機高速連續運轉時,驅動軸9產生的離心力相應增大。在該很大離心力的作用下,潤滑油與制冷劑進一步的分離,經潤滑孔51不斷地送入曲柄腔8中。結果,曲柄腔8中聚集的潤滑油超過所需的數量,在制冷循環中循環的制冷劑中潤滑油的數量相應減少。這可能會使缸孔16、17和活塞18間的滑動表面得不到充分的潤滑。另外,如果曲柄腔8中過分地聚集的潤滑油,由于旋轉斜盤14的剪切運動,潤滑油的溫度會升高導致壓縮機內的溫度上升。因此,輸送到外部制冷循環的制冷劑的溫度或者被排放的制冷劑的溫度會升高。基于上述原因,其橫截面為圓形的連通孔61,在后部缸體2b內形成,連接曲柄腔8和吸氣腔26。連接通道61將曲柄腔8中潤滑油部分地返回到制冷循環的預定區域中,該區域的壓力低于曲柄腔8中的壓力。例如,通過鉆孔形成的連接通道61,沿直線延伸。連接通道61的一端與曲柄腔8連通,另一端與吸氣腔26連通。
根據第四實施例,可產生以下有益效果。
當壓縮機高速運行時,曲柄腔8中的潤滑油經連接通道61與制冷劑一起被返回到吸氣腔26中,吸氣壓力區中的壓力低于曲柄腔8中的壓力。這樣,連接通道61可以防止潤滑油過量地積存在曲柄腔8中,因而,可以避免在旋轉斜盤14的剪切運動下,潤滑油溫度的升高。這樣,也可以防止被排放的制冷劑的溫度或已排放的制冷劑的溫度的升高。另外,從曲柄腔8中返回的潤滑油與被導入吸氣腔26的制冷劑混合,這樣潤滑油和制冷劑就又被導入缸孔16、17中。因此,解決了缸孔16、17和活塞18之間的滑動部分潤滑不足的問題。
另外,連接通道61的橫斷面積根據壓縮機的容積通過試驗或計算得到,主要是為了防止在壓縮機轉速運行時,被排放的制冷劑溫度升高。例如,連接通道61的橫截面積由曲柄腔8的容積及曲柄腔8與吸氣腔26之間的壓差決定。
圖6和圖7為本發明的第五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中相同的附圖標記表示同一部件,對此部件的描述也相應省略。
圖6為本發明第五實施例中雙頭活塞式壓縮機的縱向剖面圖。通孔2c在后部缸體2b中形成,用于插入螺栓7,在螺栓7與通孔2c之間存在一定間隙,因此,通孔2c與曲柄腔8連通。同時,連通槽6a凹入后部閥口板6的前端表面,該閥口板6朝向后部缸體2a且沿驅動軸9的徑向延伸。連通槽6a的外端與螺栓和螺栓孔之間的間隙連通,內端面與吸氣腔26連通。即,通孔2c和連通槽6a形成一連接通道,將曲柄腔8和吸氣腔26連通,使曲柄腔8中的潤滑油返回到吸氣腔26中。
圖7為圖6中沿I-I線的剖面圖。多個貫穿螺栓7(圖中只示出5個)插入到缸體2b的通孔2c中,以固定壓縮機機體且以預定的距離排開。每個貫穿螺栓7和通孔2c之間形成的間隙,都與曲柄腔8相連通。三個連通槽6a凹陷形成,分別與各自的通孔2c相通,位于如圖所示的下方。如圖6所示,即三個連接通道將曲柄腔8和吸氣腔26連接起來。另外,三個連接通道保證了連接曲柄腔8和吸氣腔26之間的連接通道的預定橫截面積。
根據第五實施例,可獲得以下有益效果。
當壓縮機高速運行時,曲柄腔8中的潤滑油經連通槽6a和貫穿螺栓7與通孔2c之間的間隙返回到吸氣腔26中。因此,可以防止潤滑油過分地聚集在曲柄腔8中。與圖5中的第四實施例產生的效果一樣,可以防止被排放的制冷劑的溫度過高,及缸孔16、17與活塞18之間的滑動面不充分潤滑的情況。
本發明不局限于上述實施例,還可以將其進一步改進為下面的可替換實施例。
圖8為上述優選實施例的可替換實施例,表示驅動軸9的局部放大剖面圖。潤滑孔60相對于驅動軸9軸線垂直的假想平面傾斜設置。
如圖9為上述優選實施例的另一個可替換實施例,表示驅動軸9的橫截面側視圖。潤滑孔61的軸線傾斜于包含驅動軸9軸線的假想平面。較好的是,所形成的潤滑孔61能減小潤滑油的流動阻力。
在上述優選實施例的另一可替換實施例中,驅動軸9包括一排放通道或一制冷通道,用于輸送潤滑油。
在上述優選實施例的另一可替換實施例中,潤滑孔穿過旋轉斜盤14,并與曲柄腔8相連通。
在上述優選實施例的另一可替換實施例中,減壓孔53與一預定區域連通,并且該預定區域的壓力低于曲柄腔中的壓力。
在上述優選實施例的另一可替換實施例中,單頭活塞式旋轉斜盤壓縮機。另外,驅動機構不局限于旋轉斜盤的型式。
在上述優選實施例的另一可替換實施例中,軸封裝置位于密封室或容納室內,潤滑孔在驅動軸9的圓周表面上形成,且連接輸送通道41和密封室,把潤滑油送入軸封裝置。在這種狀態下,導流部分位于潤滑孔的附近,將潤滑油導入潤滑孔。
在上述第五優選實施例的另一可替換實施例中,連接通道的數目不限于3個。
在上述優選實施例的另一可替換實施例中,圖10為壓縮機的舉辦放大的縱向剖視圖。壓縮機包括墊圈62,該墊圈分別位于缸體2b和閥口板6之間及閥口板6和后端蓋5之間。與缸體2b鄰近的墊圈62上開有一狹長開口62a,用于連接通孔2c和吸氣腔26。如圖所示,狹長開口62a在墊圈62中形成,圖6中的連通槽6a在閥口板6內形成,與開口62a相對應。此外,連通槽在朝向閥口板6的缸體2b的后端面上形成,且連接通孔2c和吸氣腔26。另外,連接通道在后端蓋5內形成,將通孔2c和吸氣腔26連通。
因此,本發明的示例和實施例用于說明本發明,并不具有局限性。本發明并不局限于這里所給出細節,而是可以在權利要求的范圍內進行修改。
權利要求
1.一種活塞式壓縮機的潤滑結構,包括一機體,限定一吸氣壓力區和容納室;一被潤滑的裝置,該裝置位于容納室內;一具有中心軸線的轉軸,該轉軸可轉動地由機體支承,該轉軸包括一輸送通道,該通道用于傳輸包括潤滑油的流體;一連通口,該連通口將輸送通道和吸氣壓力區連通;一潤滑孔,該潤滑孔將容納室和輸送通道連通;一導流部分,該導流部分在輸送通道的圓周表面上形成,位于潤滑孔的附近,用于將潤滑油導入潤滑孔中。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潤滑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被潤滑的裝置是一驅動機構,該裝置與轉軸可轉動地相連,容納室是一凸輪室。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潤滑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轉軸還包括一減壓通道,該減壓通道連接凸輪室和一預定區域,該預定區域中的壓力低于凸輪室中的壓力,減壓通道將流體從凸輪室導入所述預定區域中。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潤滑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減壓通道連接輸送通道和凸輪室。
5.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潤滑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驅動機構還包括一旋轉斜盤,可轉動的與轉軸相連,該旋轉斜盤與轉軸整體旋轉;和一位于機體和旋轉斜盤之間的推力軸承,該推力軸承可轉動地支承旋轉斜盤,其中所述潤滑孔位于推力軸承附近。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潤滑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導流部分包括一與輸送通道的圓周表面相交的壁狀表面,潤滑孔與位于該壁狀表面附近的輸送通道連通。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潤滑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轉軸還包括一沿輸送通道圓周表面延伸到該導流槽末端的導流槽,該導流槽用于引導潤滑油,潤滑孔與靠近導流槽的末端導流槽連通。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潤滑結構,其特征在于在轉軸內以復數形式形成一對潤滑孔和導流部分。
9.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潤滑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潤滑孔沿轉軸中心軸線的徑向延伸。
10.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潤滑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潤滑孔相對于與轉軸中心軸線相垂直的第一假想平面傾斜。
11.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潤滑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潤滑孔與一第二假想平面傾斜,該平面是一包含轉軸中心軸線的平面,該潤滑孔將潤滑油從輸送通道輸送到容納室中。
1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潤滑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壓縮機位于制冷循環中,潤滑結構還包括一將凸輪腔中的潤滑油返回到制冷循環中一預定區域內的通道,該預定區域內的壓力低于凸輪腔中的壓力。
13.如權利要求12所述的潤滑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預定區域是吸氣壓力區。
14.一用于潤滑活塞式壓縮機的轉軸,該壓縮機包括一機體,該機體包括一容納室和一吸氣壓力區;和一被潤滑的裝置,該裝置位于容納室中,所述轉軸包括一在轉軸內形成的輸送通道,用于輸送包括潤滑油在內的流體;一在輸送通道的末端形成的連通孔,用于連通吸氣壓力區;一連接輸送通道和容納室的潤滑孔;一在輸送通道的圓周表面上形成的導流部分,該導流部分位于潤滑孔附近,將潤滑油導入潤滑孔中。
15.如權利要求14所述的轉軸,還包括一在轉軸上形成的減壓孔,該減壓孔用于連接輸送通道和容納室。
16.如權利要求14所述的轉軸,其特征在于所述導流部分包括一與輸送通道圓周表面相交的壁狀表面,潤滑孔與靠近壁狀表面的輸送通道相連。
17.如權利要求16所述的轉軸,還包括一導流槽,沿輸送通道的圓周表面一直延伸到導流槽的末端,用于引導潤滑油,潤滑孔與靠近導流槽末端的導流槽相連。
18.如權利要求14所述的轉軸,其特征在于在轉軸內以復數形式形成一對潤滑孔和導流部分。
19.一壓縮機,包括一機體,由一缸體、一凸輪室和一吸氣壓力區組成;一轉軸,由機體支承,該轉軸包括一用于輸送包括潤滑油在內的流體的輸送通道;一連接輸送通道和吸氣壓力區的連通孔;一連接輸送通道和凸輪室的潤滑孔;一在輸送通道圓周表面上形成的導流部分,該導流部分位于潤滑孔附近,將潤滑油導入潤滑孔中;一與轉軸可轉動連接的驅動機構,該驅動機構位于凸輪室中;一位于缸孔內的活塞,該活塞與驅動機構接合,隨轉軸的旋轉做往復運動。
20.如權利要求19所述的壓縮機,其特征在于所述輸送通道至少包括一個用于將流體導入缸孔的吸氣通道。
21.如權利要求19所述的壓縮機,其特征在于所述轉軸還包括一連接凸輪室和一預定區域的減壓通道,預定區域內的壓力低于凸輪腔中的壓力,該減壓通道將凸輪室中的流體導入預定區域中。
22.如權利要求21所述的壓縮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減壓通道連接輸送通道和凸輪室;
23.如權利要求19所述的壓縮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壓縮機位于制冷循環中,該壓縮機還包括一將凸輪腔中的潤滑油返回到制冷循環中一預定區域內的通道,該預定區域內的壓力低于凸輪腔中的壓力。
24.如權利要求23所述的壓縮機,其特征在于所述預定區域是吸氣壓力區。
25.如權利要求19所述的壓縮機,其特征在于驅動機構包括一與轉軸可轉動相連的旋轉斜盤,該旋轉斜盤與轉軸整體旋轉;一位于機體和旋轉斜盤之間的推力軸承,該推力軸承可轉動地支承旋轉斜盤,所述潤滑孔開在該推力軸承附近。
26.如權利要求19所述的壓縮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導流部分包括一與輸送通道圓周表面相交的壁狀表面,潤滑孔與靠近壁狀表面的輸送通道相連。
27.如權利要求26所述的壓縮機,其特征在于所述轉軸還包括一導流槽,該導流槽沿輸送通道的圓周表面一直延伸到導流槽的末端,用于引導潤滑油,潤滑孔與靠近導流槽末端的導流槽相連。
28.如權利要求19所述的壓縮機,其特征在于在轉軸內以復數形式形成一對潤滑孔和導流部分。
29.如權利要求19所述的壓縮機,其特征在于所述驅動機構包括一與轉軸可轉動相連的旋轉斜盤,該旋轉斜盤與轉軸整體旋轉;以及一對位于旋轉斜盤和活塞之間的滑靴,當活塞運動到上死點時,所述潤滑孔朝向滑靴和旋轉斜盤。
30.一種活塞式壓縮機的潤滑方法,該壓縮機包括一機體、一轉軸和一驅動機構,該機體包括一凸輪室和一吸氣壓力區,該驅動機構位于凸輪室內,轉軸包括一與吸氣壓力區相連的輸送通道和一連接輸送通道和凸輪室的潤滑孔,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驟將含有潤滑油的流體從吸氣壓力區導入輸送通道中;改變潤滑油的流動方向;將潤滑油導向潤滑孔;以及在轉軸產生的離心力作用下,經潤滑孔將潤滑油輸送進入凸輪室中。
31.如權利要求30所述的驅動機構的潤滑方法,還包括以下步驟將凸輪室中的壓力排放到一預定區域,預定區域中的壓力低于凸輪室中的壓力。
32.如權利要求30所述的驅動機構的潤滑方法,所述送入的步驟還包括將潤滑油從潤滑孔直接導入驅動機構中。
33.如權利要求30所述的驅動機構的潤滑方法,還包括以下步驟將凸輪室中的潤滑油返回到制冷循環中的一預定區域,該預定區域的壓力小于凸輪室中的壓力。
全文摘要
一種活塞式壓縮機的潤滑結構由一機體、一被潤滑的裝置及一轉軸組成。機體包括一容納室和吸氣壓力區。被潤滑的裝置位于容納室中。轉軸由機體可轉動地支承。轉軸包括一輸送通道、一連通孔、一潤滑孔和一導流部分。輸送通道輸送含有潤滑油的流體,連通口連接輸送通道和吸氣壓力區。潤滑孔連接容納室和輸送通道。導流部分在輸送通道的圓周表面上形成且位于潤滑孔附近,導流部分將潤滑油導向潤滑孔。
文檔編號F04B27/08GK1432734SQ02145598
公開日2003年7月30日 申請日期2002年12月20日 優先權日2001年12月21日
發明者神德哲行, 佐藤真一, 佐伯曉生, 坂野誠俊, 近藤淳 申請人:株式會社豐田自動織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