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密閉型壓縮機的閥組合體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密閉型壓縮機,特別是涉及一種密閉型壓縮機閥組合體,該組合體簡化了對制冷劑氣體從氣缸中出入進行調節的吸入閥和排出閥結構,同時能使死容積〔dead volume〕達到最小。
背景技術:
一般情況下,壓縮機是將吸入工作流體進行壓縮排出的機器,在冷藏庫或者空氣調節機這樣的冷凍空調裝置中執行把經過蒸發器的制冷劑氣體壓縮到高溫高壓的功能。把產生這種壓縮機驅動力的電動機構部與壓縮機構部一體稱為密閉型壓縮機。
此外,上述密閉型壓縮機還根據壓縮機構部的形態分為旋轉式壓縮機、往復運動式壓縮機和渦旋式壓縮機。在此參照附圖對密閉型壓縮機的結構進行詳細說明。
圖1是表示一般密閉型往復運動式壓縮機結構的剖視圖。
如圖1所示,上述密閉型往復運動式壓縮機安裝有在形成確定的密閉空間的密閉容器內通過供給電流而產生旋轉力的電動機構部,以及由上述電動機構部的旋轉力來壓縮制冷劑氣體的壓縮機構部。
上述電動機構部由用彈簧支撐在密閉容器1的底面上的定子〔Stator3〕和插入到上述定子中的轉子〔Rotor4〕構成。
上述壓縮機構部位于定子3的上部,由壓縮一側制冷劑氣體的氣缸、帶有插入槽的缸體、通過上述插入槽壓入到轉子中的上部帶有偏心部7a的曲軸7、在上述氣缸內部往復直線運動的活塞、和連接上述活塞與曲軸的偏心部將曲軸的旋轉運動轉換成上述活塞往復直線運動的連桿構成。
另外,上述壓縮機構部包括與氣缸的一端部相結合調節制冷劑氣體出入的閥組合體V,以及用于開放上述閥組合體并帶有從閥組合體排出制冷劑氣體流動通路的空腔的氣缸蓋罩。
在上述氣缸蓋罩的一個側面上配置有與氣缸內部相連通的吸噪音器11,上述吸噪音器在降低噪音的同時,對制冷劑氣體吸入到上述氣缸中進行導向。
流入制冷劑氣體的吸入管12結合在上述密閉容器1的一側,以使其端部位于吸噪音器入口一側,上述密閉容器的另一側結合有排出制冷劑氣體的排出管〔圖中未示〕。
上述密閉容器的底面上布滿了防止各機構部件磨損用的規定量的冷凍機油。
如果使這種結構的密閉型往復運動式壓縮機通電,則通過上述定子和轉子的相互作用,轉子就會轉動,通過上述轉子的轉動曲軸便旋轉起來。在上述曲軸7旋轉時,結合在偏心部上的連桿9將旋轉運動轉換成往復直線運動,使活塞在氣缸內部運動。
這時通過吸入管流入的制冷劑氣體利用上述活塞的運動和閥組合體的動作經過吸噪音器后吸入到氣缸內部,之后被壓縮至高溫高壓通過排出管排出。
圖2是表示現有技術的閥組合體結構的分解立體圖。
如圖2所示,現有技術的閥組合體是由在氣缸的一端部與氣缸蓋罩之間配置的氣缸蓋20、在上述氣缸的一端部與氣缸蓋之間帶配置的吸入閥30、在上述氣缸蓋與氣缸蓋罩之間配置的排出裝置構成。
上述氣缸蓋20由具有一定厚度和面積的本體構成,上述本體的一側分別形成吸入口22和排出口23。
上述吸入閥30由具有在對應于氣缸蓋本體面積的薄板31上與上述氣缸蓋吸入口相對應的位置處形成的切槽32、通過開閉上述切槽使吸入口開閉的開閉部33、在上述開閉部的側面對應于氣缸蓋排出口23的位置上形成的排出口34構成。
雖然圖中未示出,但上述排出裝置由開閉氣缸蓋排出口的排出閥、加強上述排出閥剛性用的閥彈簧、限定上述排出閥及閥彈簧運動的保持部件構成。
這種結構的閥組合體是將吸入閥、氣缸蓋、排出裝置以及氣缸蓋罩依次置于氣缸端部的狀態下用多根緊固螺栓13連接在一起。
下面對上述閥組合體的作動進行說明。
首先,上述活塞一旦從氣缸的上死點移動到下死點,則由上述氣缸內部的吸入力使吸入閥的開閉部彎曲,從而開啟氣缸蓋的吸入口。這時,依次經吸入管和吸噪音器將制冷劑氣體吸入到氣缸中。
而后,在上述活塞從下死點移動到上死點時,上述吸入閥的開閉部一面恢復到原先的狀態,一面封住氣缸蓋的吸入口。同時,上述氣缸內部的制冷劑氣體接連不斷地被壓縮,直到設定的壓力狀態,然后由壓縮力將排出閥打開。這時,氣缸中壓縮了的制冷劑氣體順次經過吸入閥的排出口和氣缸蓋的排出口,通過氣缸蓋罩的空腔排出到外部。
然而,上述組合體具有下述的缺點第一,盡管上述吸入閥30已能盡可能充分開閉氣缸蓋的吸入口,但要由與氣缸蓋本體尺寸相應大小的薄板構成。這就意味著吸入閥與其功能相比具有相對較大的尺寸,這也是制造費用上升的原因。
另外,由于上述的理由,上述薄板31應在對應于氣缸蓋吸入口22的位置上形成切槽32,而在上述氣缸蓋排出口對應的位置上也形成另外的排出口。由此,使得上述吸入閥30的結構變得復雜,增加了制造工序數目及組裝工序數目,從而降低了生產率。
此外,上述問題不僅在吸入閥處而且在排出裝置的情況下也是一樣的。
第二,上述形成吸入閥的開閉部33用的切槽32在氣缸內部產生了死容積。該死容積是制冷劑氣體壓縮效率降低的主要原因。
發明內容
本發明為了解決上述現有技術中的問題,而提供一種能對制冷劑氣體流入流出氣缸進行調節的吸入閥和排出閥結構進行簡化以提高生產率的密閉型壓縮機閥組合體。
本發明的另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能夠使壓縮制冷劑氣體過程中產生的死容積最小化的密閉型壓縮機閥組合體。
根據實現上述目的的本發明一個實施方式的密閉型壓縮機閥組合體,具有氣缸蓋和使該氣缸蓋的吸入口開閉的吸入閥,所述的氣缸蓋位于壓縮制冷劑氣體的氣缸與形成有壓縮的制冷劑氣體排出通路的氣缸蓋罩之間,并形成有使制冷劑氣體吸入到上述氣缸中的吸入口,其特征是在與上述氣缸面對的氣缸蓋的一個側面上形成具有包含上述吸入口的確定形狀的面積和深度的凹陷的閥插入槽;上述吸入閥插到閥插入槽中,構成利用氣缸內部吸入力和壓縮力開閉吸入口的插入型吸入閥。
根據本發明另一實施方式的密閉型壓縮機閥組合體,具有氣缸蓋和使該氣缸蓋的排出口開閉的排出閥,所述的氣缸蓋位于壓縮制冷劑氣體的氣缸與形成有壓縮的制冷劑氣體排出通路的氣缸蓋罩之間,并形成有使已壓縮的制冷劑氣體從上氣缸中排出的排出口,其特征在于在與上述氣缸蓋罩面對的氣缸蓋的一個側面上形成具有包含上述排出口的確定的形狀的面積和深度的凹陷的閥插入槽;上述排出閥插入到閥插入槽中,構成由氣缸內部壓縮力和吸入力開閉排出口的插入型排出閥60。
根據本發明又一實施方式的密閉型壓縮機閥組合體,具有氣缸蓋、使該氣缸蓋的吸入口開閉的吸入閥和使該氣缸蓋的排出口開閉的排出閥,所述的氣缸蓋位于壓縮制冷劑氣體的氣缸與形成有壓縮的制冷劑氣體排出通路的氣缸蓋罩之間,并形成有使制冷劑氣體吸入到上述氣缸中的吸入口和形成有使壓縮的制冷劑氣體從上氣缸中排出的排出口,其特征在于,還具有在與上述氣缸面的對氣缸蓋的一個側面上形成具有包含吸入口確定的形狀的面積和深度的凹陷的第1閥插入槽;在與上述氣缸蓋罩面對的氣缸蓋的另一側面上形成具有包含排出口確定的形狀的面積和深度的凹陷的第2閥插入槽;上述吸入閥以能由氣缸內部力開閉吸入口的方式插入到上述第1閥插入槽而結合構成插入型吸入閥,上述排出閥以由氣缸內部力開閉排出口的方式插入到上述第2閥插入槽而結合構成插入型排出閥。
因此,根據本發明,由于密閉型壓縮機閥組合體是在開閉與氣缸內部相通的吸入口和排出口中,適用于尺寸小和結構簡單的閥,從而提供了能夠減少制造工序、提高生產率的優點以及能夠減小死容積、提高壓縮效率的優點。
圖1是表示一般的密閉型往復運動式壓縮機結構的剖視圖。
圖2是表示現有技術中的閥組合體結構的分解立體圖。
圖3是表示本發明一個實施方式的密閉型壓縮機閥組合體結構的分解立體圖。
圖4是表示本發明一個實施方式的密閉型壓縮機閥組合體結構的分解立體圖。
圖5是表示本發明的密閉型壓縮機閥組合體各個動作狀態的圖。
圖6是表示本發明的密閉型壓縮機閥組合體各個動作狀態的圖。
圖中5是氣缸、6是插入孔、7是曲軸、8是活塞、9是連桿、10是氣缸蓋罩、13是緊固螺栓、41是本體、42是吸入口、43是排出口、44是插入槽、50是吸入閥、51是開閉部、52是固定部、60是排出閥。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參照附圖對本發明進行詳細說明。
如圖1所示,本發明的密閉型壓縮機由產生驅動力的電動機構部和接受傳遞上述電動機構部產生的驅動力而壓縮制冷劑氣體的壓縮機構部構成。
上述壓縮機構部由在位于電動機構上部一側壓縮制冷劑氣體的氣缸5、帶有插入孔6的缸座B、通過上述插入孔壓入到電動機構部轉子中且上部帶有偏心部7a的曲軸7、在上述氣缸內部往復直線運動的活塞、連接上述活塞與曲軸的偏心部而將曲軸的旋轉運動轉換成上述活塞往復直線運動的連桿構成。
另外,還包括與上述壓縮機構氣缸的一端部相結合而調節制冷劑氣體出入的閥組合體,以及開放上述閥組合體并形成有作為從閥組合體排出制冷劑氣體流動通路的空腔。
圖3是表示本發明一個實施方式的密閉型壓縮機閥組合體結構的分解立體圖。
如圖3所示,本發明一個實施方式的閥組合體是由配置在氣缸5端部與氣缸蓋罩10之間的氣缸蓋40、插入到與上述氣缸面對的氣缸蓋一個側面上的吸入閥50、和在上述氣缸蓋罩10與氣缸蓋之間調節制冷劑氣體排出的排出裝置〔圖中未示〕構成的。
上述氣缸蓋40由有有一定厚度和面積的本體41構成,在上述本體的一側形成吸入口42,在上述吸入口的側部形成排出口。另外,在上述本體的一側面,即面對氣缸的面上,使包含上述吸入口的閥插入槽44以規定的形狀的面積和深度進行凹陷。
上述吸入閥是利用氣缸內部吸入力和壓縮力開閉吸入口的方式插入到上述閥插入槽44中固定的插入型吸入閥。
因此,上述插入型吸入閥是由具遮住氣缸蓋吸入口面積的開閉部51和從上述開閉部延長的固定部52構成的。這時,上述插入型吸入閥可由相應于閥插入槽形狀的薄板構成。
上述插入型吸入閥以開閉部遮住吸入口的方式插入到閥插入槽中并利用點焊把固定部結合在閥插入槽的一側。
這樣結構的閥組合體以結合插入型吸入閥的面位于氣缸內部的方式使上述氣缸蓋位于氣缸5的端部,在上述氣缸蓋的另一側面上設置著具有形成有制冷劑氣體流通通路的氣缸蓋罩10,在上述氣缸蓋罩與氣缸蓋之間設置排出裝置之后,用多根緊固螺栓一起固定,從而使閥組合體組裝為一體。
這時,上述氣缸蓋的吸入口與吸噪音器相連通,上述排出口與氣缸蓋罩相連通,上述氣缸蓋罩與排出管相連通。
下面根據后述的實施方式詳細說明上述閥組合體的動作。
圖4是表示本發明另一個實施方式的密閉型壓縮機閥組合體結構的分解立體圖。
如圖4所示,本發明另一實施方式的閥組合體是由配置在氣缸端部與氣缸蓋罩之間的氣缸蓋、配置在上述氣缸與氣缸蓋間調節制冷劑氣體吸入的吸入裝置、和在與上述氣缸蓋罩面對的氣缸蓋的另一側面上插入的排出閥60構成。
上述氣缸蓋由有有一定厚度和面積的本體構成,上述本體的一側形成有吸入口,在上述吸入口的側邊形成有排出口43。另外,在上述本體41的一側面,即面對氣缸蓋罩的面上,使包含上述排出口43的閥插入槽按規定形狀的面積和深度進行凹陷。
上述排出閥以能夠利用氣缸內部的壓縮力和吸入力使排出口43開閉的方式插入固定到上述閥插入槽中,形成插入型排出閥。
因此,上述插入型排出閥由具遮住氣缸蓋排出口面積的開閉部61和從上述開閉部延長的固定部62構成。這時,上述插入型排出閥也由相應于閥插入槽45形狀的薄板構成。
上述插入型排出閥60以開閉部61遮住排出口43的方式插入到閥插入槽中并通過點焊使固定部結合在閥插入槽的一側。
另外,在上述氣缸蓋或者氣缸蓋罩上具有限定插入排出閥移動的保持部件70,根據情況,在上述插入型排出閥與保持部件之間可以安裝加強排出閥剛性用的閥彈簧。
這種結構的閥組合體以結合插入型排出閥的面位于氣缸蓋罩對面的方式使上述氣缸蓋位于氣缸的端部,在上述氣缸蓋的另一側面上設置著具有形成有制冷劑氣體流通通路空腔的氣缸蓋罩,在上述氣缸與氣缸蓋之間設置吸入裝置,再用多個緊固螺栓一起固定,從而使閥組合體組裝為一體。
這時,空腔和閥插入槽形成一個密閉空間,在該空間內放置插入型排出閥60和保持部件70。另外,上述氣缸蓋罩的空腔還與排出管相連通。
下面根據后述的實施方式對上述閥組合體的動作進行說明。
另外,本發明又一實施方式的閥組合體由于既帶有上述插入型吸入閥,也帶有插入型排出閥,因而參照圖3和圖4進行詳細說明。
如圖3及圖4所示,上述閥組合體是由配置在氣缸端部與氣缸蓋罩之間的氣缸蓋40、插入到面對上述氣缸的氣缸蓋一側面上的吸入閥、插入到面對上述氣缸蓋罩的氣缸蓋另一側面上的排出閥構成。
上述氣缸蓋由具有一定厚度和面積的本體構成,上述本體的一側有吸入口,在上述吸入口的側邊形成排出口。另外,上述本體的一側面,即面對氣缸的面上形成包括有上述吸入口的第1閥插入槽,在上述本體的另一側面上形成具有排出口的第2閥插入槽。上述第1閥插入槽44與第2閥插入槽分別按規定的形狀的面積和深度進行凹陷。
上述吸入閥是利用氣缸內部吸入力和壓縮力開閉吸入口方式插入到上述第1閥插入槽中固定的插入型吸入閥。所以,上述插入型吸入閥可以由遮住氣缸蓋吸入口42面積的開閉部51和從上述開閉部延長的固定部構成。
這時,上述插入型吸入閥50由對應于第1閥插入槽形狀的薄板構成。
上述插入型吸入閥50以開閉部51遮住吸入口的方式插入到第1閥插入槽44中,并通過點焊使固定部結合在第1閥插入槽的一側。
上述排出閥60以通過氣缸內部的壓縮力和吸入力使排出口43開閉的方式插入固定到上述第2閥插入槽45中,形成插入型排出閥。所以,上述插入型排出閥60由能夠遮住氣缸蓋排出口43面積的開閉部61和從上述開閉部延長的固定部62構成。運時,上述插入型排出閥60也由對應于第2閥插入槽45形狀的薄板構成。
上述插入型排出閥60以開閉部61遮住排出口43的方式插入到第2閥插入槽45中,并通過點焊使固定部62結合在第2閥插入槽的一側。
另外,在上述氣缸蓋40或者氣缸蓋罩10上配置有限定插入型排出閥60移動的保持部件70,根據情況,可以在上述插入型排出閥60與保持部件之間安裝加強插入型排出閥剛性用的閥彈簧〔圖中未示出〕。
這種結構的閥組合體以結合插入型吸入閥50的面位于氣缸內部的方式將上述氣缸蓋40置于氣缸5的端部,在上述氣缸蓋的另一側面上設置著帶有形成制冷劑氣體流動通路的氣缸蓋罩10,在上述氣缸蓋40或者氣缸蓋罩上設置排出裝置之后,用多個緊固螺栓13一起固定,從使而閥組合體組裝為一體。
這時,上述空腔和氣缸蓋40的第2閥插入槽45形成一個密閉空間,在該空間內設置插入型排出閥60。另外,上述氣缸蓋吸入口42與吸噪音器相連通,上述氣缸蓋的排出口通過氣缸蓋罩的空腔與排出管相連通。
下面對這種結構的密閉型壓縮機的閥組合體的作動進行詳細說明。
首先,一旦合上電源,從電動機構部產生的旋轉力便傳遞到曲軸7上。而后,結合在上述曲軸偏心部7a上的連桿9將上述旋轉運動轉換成往復直線運動,傳遞到活塞上。然后,上述活塞一面在氣缸內部往復直線運動,一面吸入制冷劑氣體將其壓縮后排出。
下面,參照附圖對上述活塞8在氣缸內部一面運動一面吸入制冷劑氣體最終排出的過程進行詳細說明。
圖5及圖6是分別表示本發明密閉型壓縮機閥組合體作動狀態的剖視圖。
如圖5所示,首先上述活塞8一面從氣缸的上死點朝下死點移動,一面通過上述氣缸內部形成的吸入力使插入型排出閥60遮住排出口,上述插入型吸入閥50使開閉部51彎曲而打開氣缸蓋的吸入口42。這時,依次經吸入管和吸噪音器將制冷劑氣體吸入到氣缸5內部。
參照圖6,在上述活塞8從下死點朝著上死點移動,并且上述插入型吸入閥50利用本體的剛性和壓力差恢復到原狀態,同時擋住氣缸蓋的吸入口。與此同時,上述氣缸內部的制冷劑氣體依次壓縮至設定壓力狀態,運時利用生成的壓縮力使上述插入型排出閥60的開閉部61彎曲,同時打開氣缸蓋的排出口。以后通過上述排出口排出的制冷劑氣體經氣缸蓋罩10的空腔排出到排出管中。
如上述說明的那樣,本發明的密閉型壓縮機閥組合體具有以下的優點。
第一,形成了能在上述氣缸蓋40上插入吸入閥和排出閥的閥插入槽,并使插入型吸入閥50和插入型吸入排出閥60插入固定在上述閥插入槽中。由于使上述閥的尺寸減小和使制造簡單,而降低制造費用,還可使制造工序簡單。
第二,插入型閥50、60結合在上述氣缸蓋上的狀態下,通過與氣缸和氣缸蓋罩的結合可以使組裝工序簡單化,從而獲得了提高生產率的效果。
第三,因為上述插入型吸入閥50形成于氣缸蓋上,處于插入固定到閥插入槽44中的狀態,所以使壓縮制冷劑氣體的壓縮空間,即由氣缸內部與活塞和氣缸蓋形成的空間的死容積達到最小,從而獲得了提高制冷劑氣體壓縮效率的效果。
上面僅是對本發明的一個較佳實施例的說明,根據本發明的技術思想可以做出各種各樣的改型或者變更。因此,本發明不受上述實施方式的限制,包含在本發明的權利要求書及其等同范圍內的所有實施方式均包含在本發明的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密閉型壓縮機閥組合體,具有氣缸蓋和使該氣缸蓋的吸入口開閉的吸入閥,所述的氣缸蓋位于壓縮制冷劑氣體的氣缸與形成有壓縮的制冷劑氣體排出通路的氣缸蓋罩之間,并形成有使制冷劑氣體吸入到上述氣缸中的吸入口,其特征在于在與上述氣缸面對的氣缸蓋的一個側面上形成具有包含上述吸入口的確定的形狀的面積和深度的凹陷的閥插入槽;上述吸入閥插到閥插入槽中,構成利用氣缸內部吸入力和壓縮力開閉吸入口的插入型吸入閥。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密閉型壓縮機閥組合體,其特征在于上述插入型吸入閥具有與閥插入槽的形狀相應的形狀。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密閉型壓縮機閥組合體,其特征在于上述插入型吸入閥通過將其一側點焊而與閥插入槽相結合。
4.一種密閉型壓縮機的閥組合體,具有氣缸蓋和使該氣缸蓋的排出口開閉的排出閥,所述的氣缸蓋位于壓縮制冷劑氣體的氣缸與形成有壓縮的制冷劑氣體排出通路的氣缸蓋罩之間,并形成有使已壓縮的制冷劑氣體從上述氣缸中排出的排出口,其特征在于在與上述氣缸蓋罩面對的氣缸蓋的一個側面上形成具有包含上述排出口的確定的形狀的面積和深度的凹陷的閥插入槽;上述排出閥插入到閥插入槽中,構成由氣缸內部壓縮力和吸入力開閉排出口的插入型排出閥。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密閉型壓縮機閥組合體,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氣缸蓋或氣缸蓋罩上具有限定排出閥移動的保持部件。
6.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密閉型壓縮機閥組合體,其特征在于上述插入槽排出閥具有與閥插入槽的形狀相應的形狀。
7.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密閉型壓縮機閥組合體,其特征在于上述插入槽排出閥通過將其一側點焊與閥插入槽相結合。
8.一種密閉型壓縮機的閥組合體,具有氣缸蓋、使該氣缸蓋的吸入口開閉的吸入閥和使該氣缸蓋的排出口開閉的排出閥,所述的氣缸蓋位于壓縮制冷劑氣體的氣缸與形成有壓縮的制冷劑氣體排出通路的氣缸蓋罩之間,并形成有使制冷劑氣體吸入到上述氣缸中的吸入口和形成有使已壓縮的制冷劑氣體從上氣缸中排出的排出口,其特征在于,還具有在與上述氣缸面對的氣缸蓋的一個側面上形成具有包含吸入口的確定的形狀的面積和深度的凹陷的第1閥插入槽;在與上述氣缸蓋罩面對的氣缸蓋的另一側面上形成具有包含排出口的確定的形狀的面積和深度的凹陷的第2閥插入槽;上述吸入閥以能由氣缸內部力開閉吸入口的方式插入到上述第1閥插入槽而結合構成插入型吸入閥,上述排出閥以能由氣缸內部力開閉排出口的方式插入到上述第2閥插入槽而結合構成插入型排出閥。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能使調節制冷劑氣體流出流入氣缸的吸入閥和排出閥結構簡化且能提高生產率的密閉型壓縮機閥組合體。該組合體具有氣缸蓋和使該氣缸蓋的吸入口開閉的吸入閥,所述的氣缸蓋位于壓縮制冷劑氣體的氣缸與形成有壓縮的制冷劑氣體排出通路的氣缸蓋罩之間,并形成有使制冷劑氣體吸入到上述氣缸中的吸入口;在與上述氣缸面對的氣缸蓋的一個側面上形成具有包含上述吸入口的確定的形狀的面積和深度的凹陷的閥插入槽;上述吸入閥插到閥插入槽中,構成利用氣缸內部吸入力和壓縮力開閉吸入口的插入型吸入閥。
文檔編號F04B53/10GK1399072SQ0113257
公開日2003年2月26日 申請日期2001年7月20日 優先權日2001年7月20日
發明者金賢, 沈在性 申請人:樂金電子(天津)電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