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可視化營運公路隧道邊墻墻腳排水系統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一種新型可視化營運公路隧道邊墻墻腳排水系統,其設置于隧道邊墻的墻腳處,包括透水管、支架體、罩面和排水管;該隧道邊墻的墻腳處設有向外貫穿隧道邊墻襯砌和部分圍巖的泄水孔,該透水管設置于泄水孔內,該罩面為有機玻璃,罩面通過支架體安裝于隧道邊墻上并與隧道邊墻圍構形成可視的密封空間。通過利用支架體將罩面安裝于隧道邊墻上并與隧道邊墻圍構形成可視的密封空間,可輕易查看泄水孔中水量的大小和泄水孔是否堵塞,泄水孔和排水管一旦堵塞,后期可進行更換,成本低,本產品采用的結構具有快速化施工、養護過程排水狀態可視化、后期泄水孔內排水管可更換、提高耐久性等優點,非常適宜在隧道邊墻墻腳排水結構中推廣應用。
【專利說明】
新型可視化營運公路隧道邊墻墻腳排水系統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隧道排水領域技術,尤其是指一種新型可視化營運公路隧道邊墻墻腳排水系統。
【背景技術】
[0002]目前國內針對營運公路隧道襯砌背后地下水引排的研究有較多的成果,隧道邊墻墻腳排水是常用的方法,但就總體而言,國內外在這方面還處于初始階段,目前大多采用墻腳打孔后鑿槽埋管引排的方式,但存在施工困難、后期無法養護和更換的缺陷,主要表現在:施工中需切割和鑿除部分襯砌,施工難度高,而且影響隧道結構的整體穩定性;施工完成后由于鑿槽埋管引排方法需將排水管安裝在襯砌中,在后期存在排水過程中無法檢查泄水孔中水量的大小和泄水孔是否堵塞的問題;泄水孔和排水管一旦堵塞,后期無法進行更換,只能重新施工,造成經濟浪費。針對隧道襯砌背后地下水引排結構,尚未研制出新型可視化可更換的營運公路隧道邊墻墻腳排水結構,其相應地研究還沒見有關報導。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有鑒于此,本實用新型針對現有技術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種新型可視化營運公路隧道邊墻墻腳排水系統,其能有效解決現有之排水系統施工維護困難成本高的問題。
[0004]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之技術方案:
[0005]—種新型可視化營運公路隧道邊墻墻腳排水系統,其設置于隧道邊墻的墻腳處,包括有透水管、支架體、罩面以及排水管;該隧道邊墻的墻腳處設置有向外貫穿隧道邊墻和部分圍巖的泄水孔,該透水管設置于泄水孔內,該罩面為有機玻璃,罩面通過支架體安裝于隧道邊墻上并與隧道邊墻圍構形成可視的密封空間,透水管連通密封空間,該排水管連通密封空間的底部和隧道邊墻的水槽之間。
[0006]優選的,所述泄水孔為兩個,兩泄水孔位于同一斷面上,每一泄水孔內均安裝有一前述透水管。
[0007]優選的,所述兩泄水孔相距為0.5m。
[0008]優選的,所述泄水孔的孔徑為57mm,長度為3m,該透水管為TS50軟式透水管。
[0009]優選的,所述支架體為304不銹鋼材質,其厚度為2mm。
[0010]優選的,所述支架體通過膨脹螺栓固定在隧道邊墻上,該膨脹螺栓的頭部與支架體之間夾設有鍍鋅墊圈。
[0011]優選的,所述支架體與隧道邊墻之間夾設有聚硫建筑密封膠。
[0012]優選的,所述支架體的底部設置有排水孔,該排水管與排水孔連接。
[0013]優選的,所述支架體的左右兩側均具有一^^槽,該罩面的兩側具有卡部,該卡部卡入卡槽中,該卡部的外表面與卡槽的內壁面之間夾設有遇水膨脹膩子條。
[0014]優選的,所述罩面的厚度為0.6cm,罩面的外側面設置有把手。
[0015]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明顯的優點和有益效果,具體而言,由上述技術方案可知:
[0016]通過利用支架體將罩面安裝于隧道邊墻上并與隧道邊墻圍構形成可視的密封空間,可輕易查看泄水孔中水量的大小和泄水孔是否堵塞,泄水孔和排水管一旦堵塞,后期可進行更換,成本低,本實用新型采用的結構具有快速化施工、養護過程排水狀態可視化、后期泄水孔內排水管可更換、提高耐久性等優點,因此非常適宜在隧道邊墻墻腳排水結構中推廣應用。
[0017]為更清楚地闡述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特征和功效,下面結合附圖與具體實施例來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說明:
【附圖說明】
[0018]圖1是本實用新型之較佳實施例的截面示意圖;
[0019]圖2圖1中A—A位置處的截面圖;
[0020]圖3圖1中B—B位置處的截面圖;
[0021]圖4圖1中C—C位置處的截面圖;
[0022]圖5是本實用新型之較佳實施例中支架體的立體圖;
[0023]圖6是本實用新型之較佳實施例罩面的立體圖。
[0024]附圖標識說明:
[0025]10、隧道邊墻11、泄水孔
[0026]12、水槽101、密封空間
[0027]20、透水管30、支架體
[0028]31、排水孔32、卡槽
[0029]40、罩面41、卡部
[0030]42、把手50、排水管
[0031]61、膨脹螺栓62、鍍鋅墊圈
[0032]63、聚硫建筑密封膠64、遇水膨脹膩子條
【具體實施方式】
[0033]請參照圖1至圖6所示,其顯示出了本實用新型之較佳實施例的具體結構,其設置于隧道邊墻10的墻腳處,包括有透水管20、支架體30、罩面40以及排水管50。
[0034]該隧道邊墻10的墻腳處設置有向外貫穿隧道邊墻10和部分圍巖的泄水孔11,該透水管20設置于泄水孔11內,在本實施例中,所述泄水孔11為兩個,兩泄水孔11位于隧道邊墻10同一斷面上,每一泄水孔11內均安裝有一前述透水管20,所述兩泄水孔11相距為0.5m,并且,所述泄水孔11的孔徑為57mm,長度為3m,該透水管20為TS50軟式透水管。
[0035]該罩面40為有機玻璃,罩面40通過支架體30安裝于隧道邊墻10上并與隧道邊墻10圍構形成可視的密封空間101,透水管20連通密封空間101,在本實施例中,所述支架體30為304不銹鋼材質,其厚度為2mm,所述支架體30通過膨脹螺栓61固定在隧道邊墻10上,該膨脹螺栓61的頭部與支架體30之間夾設有鍍鋅墊圈62,膨脹螺栓61的型號為M8,鍍鋅墊圈62外徑為35mm,所述支架體30與隧道邊墻10之間夾設有聚硫建筑密封膠63,所述支架體30的底部設置有排水孔31,所述支架體30的左右兩側均具有一卡槽32,該罩面40的兩側具有卡部41,該卡部41卡入卡槽32中,該卡部41的外表面與卡槽32的內壁面之間夾設有遇水膨脹膩子條64,遇水膨脹膩子條64的厚度為lcm,并且,所述罩面40的厚度為0.6cm,罩面40的外側面設置有把手42。
[0036]該排水管50連通密封空間101的底部和隧道邊墻10的水槽12之間,在本實施例中,該排水管50與排水孔31連接,并且,該排水管50為外徑是50mm的PE排水軟管。
[0037]施工時,先在隧道邊墻10的墻腳處打兩個泄水孔11,接著,在泄水孔11內安裝透水管20,然后,將支架體30安裝于隧道邊墻10上,接著,將排水管50安裝于支架體上,最后,將罩面40安裝于支架體30上。使用時,隧道邊墻10外的水進入透水管20內,然后流入密封空間101中,接著,通過排水管50流至隧道邊墻10的水槽12中。
[0038]本實用新型的設計重點是:通過利用支架體將罩面安裝于隧道邊墻上并與隧道邊墻圍構形成可視的密封空間,可輕易查看泄水孔中水量的大小和泄水孔是否堵塞,泄水孔和排水管一旦堵塞,后期可進行更換,成本低,本實用新型采用的結構具有快速化施工、養護過程排水狀態可視化、后期泄水孔內排水管可更換、提高耐久性等優點,因此非常適宜在隧道邊墻墻腳排水結構中推廣應用。
[0039]以上結合具體實施例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原理。這些描述只是為了解釋本實用新型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釋為對本實用新型保護范圍的限制。基于此處的解釋,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不需要付出創造性的勞動即可聯想到本實用新型的其它【具體實施方式】,這些方式都將落入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主權項】
1.一種新型可視化營運公路隧道邊墻墻腳排水系統,其特征在于:其設置于隧道邊墻的墻腳處,包括有透水管、支架體、罩面以及排水管;該隧道邊墻的墻腳處設置有向外貫穿隧道邊墻和部分圍巖的泄水孔,該透水管設置于泄水孔內,該罩面為有機玻璃,罩面通過支架體安裝于隧道邊墻上并與隧道邊墻圍構形成可視的密封空間,透水管連通密封空間,該排水管連通密封空間的底部和隧道邊墻的水槽之間。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可視化營運公路隧道邊墻墻腳排水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泄水孔為兩個,兩泄水孔位于同一斷面上,每一泄水孔內均安裝有一前述透水管。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可視化營運公路隧道邊墻墻腳排水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兩泄水孔相距為0.5m。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可視化營運公路隧道邊墻墻腳排水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泄水孔的孔徑為57mm,長度為3m,該透水管為TS50軟式透水管。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可視化營運公路隧道邊墻墻腳排水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體為304不銹鋼材質,其厚度為2mm。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可視化營運公路隧道邊墻墻腳排水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體通過膨脹螺栓固定在隧道邊墻上,該膨脹螺栓的頭部與支架體之間夾設有鍍鋅墊圈。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可視化營運公路隧道邊墻墻腳排水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體與隧道邊墻之間夾設有聚硫建筑密封膠。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可視化營運公路隧道邊墻墻腳排水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體的底部設置有排水孔,該排水管與排水孔連接。9.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可視化營運公路隧道邊墻墻腳排水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體的左右兩側均具有一卡槽,該罩面的兩側具有卡部,該卡部卡入卡槽中,該卡部的外表面與卡槽的內壁面之間夾設有遇水膨脹膩子條。10.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可視化營運公路隧道邊墻墻腳排水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罩面的厚度為0.6cm,罩面的外側面設置有把手。
【文檔編號】E21F16/02GK205654378SQ201620383635
【公開日】2016年10月19日
【申請日】2016年4月29日 公開號201620383635.9, CN 201620383635, CN 205654378 U, CN 205654378U, CN-U-205654378, CN201620383635, CN201620383635.9, CN205654378 U, CN205654378U
【發明人】張彥龍, 田卿燕, 李清, 朱明波
【申請人】廣東華路交通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