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煤礦地下工程噴霧降塵裝置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煤礦地下工程噴霧降塵裝置,涉及一種煤礦用的降塵裝置。兩根豎管分別與橫管的兩端連通,豎管的外側壁上固定有噴霧頭,水箱、電源及支架均固定在底板上,潛水泵置于水箱內,軟管一端與潛水泵的出水口固定連接,軟管另一端與橫管下部側壁的中間位置轉動連接,電動機固定在支架上,電動機的輸出軸與橫管上部側壁的中間位置固定連接,紅外感應器固定在支架上,電熱板及四個鎖緊腳輪均固定在底板下表面,電源與潛水泵、電動機、紅外感應器及電熱板電連接。移動方便還可以旋轉噴霧,而且增設有電熱板,能夠對地面積水進行烘干,還增設有紅外感應器,能夠在作業人員靠近時暫停噴霧,方便作業人員通行。
【專利說明】
一種煤礦地下工程噴霧降塵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煤礦用的降塵裝置,尤其是一種煤礦地下工程噴霧降塵裝置。【背景技術】
[0002]噴霧降塵裝置以極細微霧化狀態噴出,大量吸收空氣中粉塵,使空氣純凈新鮮,同時還有效吸收一定有害氣體,降低瓦斯濃度,為煤礦地下工程作業人員營造了舒心、安全的工作環境。然而,現有的煤礦地下工程噴霧降塵裝置通常需要鋪設管道,不僅存在死角難以顧及,而且降塵過后地面會形成積水,在降塵過程中,作業人員也因為噴霧難以通行。
【發明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煤礦地下工程噴霧降塵裝置,它移動方便還可以旋轉噴霧,能夠對原有的噴霧降塵裝置顧及不到的死角進行噴霧降塵作業,而且增設有電熱板,能夠對地面積水進行烘干,還增設有紅外感應器,能夠在作業人員靠近時暫停噴霧, 方便作業人員通行。
[0004]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取下述技術方案:一種煤礦地下工程噴霧降塵裝置, 包括底板、水箱、潛水栗、軟管、電源、支架、電動機、水管、紅外感應器、電熱板、四個鎖緊腳輪以及多個噴霧頭,所述的水管包括橫管及兩根豎管,所述的兩根豎管的上端分別與橫管的兩端連通,且兩根豎管的外側壁上均固定有多個噴霧頭,所述的水箱、電源及支架均固定設置在底板上,水管置于水箱的正上方,水箱上表面設有進水口和通孔,所述的潛水栗置于水箱內的底面上,所述的軟管一端與潛水栗的出水口固定連接,軟管另一端穿過所述的通孔與橫管下部側壁的中間位置轉動連接,所述的電動機固定在支架上且電動機的輸出軸豎直朝下設置,電動機的輸出軸與橫管上部側壁的中間位置固定連接,所述的紅外感應器固定在支架上,所述的電熱板及四個鎖緊腳輪均固定在底板下表面,所述的四個鎖緊腳輪呈矩形布置,電熱板設置在四個鎖緊腳輪之間,電源與潛水栗、電動機、紅外感應器及電熱板電連接。
[0005]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0006]1.本實用新型通過四個鎖緊腳輪移動,此外,通過電動機驅動水管轉動實現旋轉噴霧,并且通過多個噴霧頭實現全面噴霧降塵作業;
[0007]2.本實用新型增設有紅外感應器,能夠對作業人員進行識別,在作業人員靠近時暫停噴霧;
[0008]3.本實用新型增設有電熱板,能夠對地面積水進行烘干。【附圖說明】
[0009]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煤礦地下工程噴霧降塵裝置的主視結構軸測圖。【具體實施方式】
[0010]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 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是實用新型的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 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0011]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煤礦地下工程噴霧降塵裝置,包括底板1、水箱 2、潛水栗3、軟管4、電源5、支架6、電動機7、水管8、紅外感應器10、電熱板11、四個鎖緊腳輪 12以及多個噴霧頭9,所述的水管8包括橫管8-1及兩根豎管8-2,所述的兩根豎管8-2的上端分別與橫管8-1的兩端連通,且兩根豎管8-2的外側壁上均固定有多個噴霧頭9,所述的水箱 2、電源5及支架6均固定設置在底板1上,水管8置于水箱2的正上方,水箱2上表面設有進水口和通孔,所述的潛水栗3置于水箱2內的底面上,所述的軟管4 一端與潛水栗3的出水口固定連接,軟管4另一端穿過所述的通孔與橫管8-1下部側壁的中間位置通過旋轉接頭轉動連接,所述的電動機7固定在支架6上且電動機7的輸出軸豎直朝下設置,電動機7的輸出軸與橫管8-1上部側壁的中間位置固定連接,所述的支架6包括橫桿6-1及豎桿6-2,所述的橫桿 6-1的一端與豎桿6-2的上端固定連接,橫桿6-1的另一端下方固定有電動機7,所述的豎桿 6-2的下端固定設置在底板1上,軟管4的中心線至噴霧頭9外表面之間的距離小于軟管4的中心線至豎桿6-2內側面之間的距離,所述的紅外感應器10固定在支架6上,所述的電熱板 11及四個鎖緊腳輪12均固定在底板1下表面,所述的四個鎖緊腳輪12呈矩形布置,電熱板11 設置在四個鎖緊腳輪12之間,電源5與潛水栗3、電動機7、紅外感應器10及電熱板11電連接。
[0012]在使用本實用新型時,將水箱2內灌滿水,通過鎖緊腳輪12能夠方便的將本實用新型移動至需要噴霧降塵的地點,開啟電源5,電動機7工作,即可實現旋轉噴霧作業。紅外感應器10能夠在有作業人員靠近時暫停降塵作業,電熱板11能夠對地面積水進行烘干。
[0013]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顯然本實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實施例的細節,而且在不背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況下,能夠以其他的裝體形式實現本實用新型。因此,無論從哪一點來看,均應將實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實用新型的范圍由所附權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說明限定,因此旨在將落在權利要求的等同條件的含義和范圍內的所有變化囊括在本實用新型內。不應將權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圖標記視為限制所涉及的權利要求。
[0014]此外,應當理解,雖然本說明書按照實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個實施方式僅包含一個獨立的技術方案,說明書的這種敘述方式僅僅是為清楚起見,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將說明書作為一個整體,各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也可以經適當組合,形成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的其他實施方式。
【主權項】
1.一種煤礦地下工程噴霧降塵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煤礦地下工程噴霧降塵裝置 包括底板(1)、水箱(2)、潛水栗(3)、軟管(4)、電源(5)、支架(6)、電動機(7)、水管(8)、紅外 感應器(10)、電熱板(11)、四個鎖緊腳輪(12)以及多個噴霧頭(9),所述的水管(8)包括橫管 (8-1)及兩根豎管(8-2),所述的兩根豎管(8-2)的上端分別與橫管(8-1)的兩端連通,且兩 根豎管(8-2)的外側壁上均固定有多個噴霧頭(9),所述的水箱(2)、電源(5)及支架(6)均固 定設置在底板(1)上,水管(8)置于水箱(2)的正上方,水箱(2)上表面設有進水口和通孔,所 述的潛水栗(3)置于水箱(2)內的底面上,所述的軟管(4)一端與潛水栗(3)的出水口固定連 接,軟管(4)另一端穿過所述的通孔與橫管(8-1)下部側壁的中間位置轉動連接,所述的電 動機(7)固定在支架(6)上且電動機(7)的輸出軸豎直朝下設置,電動機(7)的輸出軸與橫管 (8-1)上部側壁的中間位置固定連接,所述的紅外感應器(10)固定在支架(6)上,所述的電 熱板(11)及四個鎖緊腳輪(12)均固定在底板(1)下表面,所述的四個鎖緊腳輪(12)呈矩形 布置,電熱板(11)設置在四個鎖緊腳輪(12)之間,電源(5)與潛水栗(3)、電動機(7)、紅外感 應器(10)及電熱板(11)電連接。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煤礦地下工程噴霧降塵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軟管 (4)另一端與橫管(8-1)下部側壁的中間位置通過旋轉接頭轉動連接。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種煤礦地下工程噴霧降塵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 架(6)包括橫桿(6-1)及豎桿(6-2),所述的橫桿(6-1)的一端與豎桿(6-2)的上端固定連接, 橫桿(6-1)的另一端下方固定有電動機(7),所述的豎桿(6-2)的下端固定設置在底板(1) 上。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煤礦地下工程噴霧降塵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軟管(4)的中心線至噴霧頭(9)外表面之間的距離小于軟管(4)的中心線至豎桿 (6-2)內側面之間的距離。
【文檔編號】E21F5/04GK205578025SQ201620409500
【公開日】2016年9月14日
【申請日】2016年5月9日
【發明人】石建軍, 吳潤花, 王波, 李 昊, 許海濤, 殷帥峰, 師皓宇, 張風巖, 郭敬中, 康慶濤, 郭均中
【申請人】華北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