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超高分子量聚乙烯逃生管道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超高分子量聚乙烯逃生管道,是由:隧道、逃生管道、逃生繩、固定環構成;隧道內地平面一側或兩側的墻腳處設置逃生管道,逃生管道的直徑為685~800mm,逃生管道的壁厚為25~30mm,逃生管道內壁表面摩擦系數為0.007~0.11,光滑無阻力,逃生管道內的底部設置逃生繩,逃生管道的兩端內壁的底部設置固定環,所述逃生繩的兩端固定在所述固定環上,逃生繩的直徑為12~30mm;采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管道作為隧道內使用的逃生管道,具有耐磨損、耐腐蝕、耐低溫、自潤滑不結垢、抗沖擊、環保性、抗老化、使用壽命長、重量輕安裝簡便,極為適合作為逃生管道,而且極大提高了人員的逃生幾率。
【專利說明】
一種超高分子量聚乙烯逃生管道
技術領域
[0001 ]本實用新型涉及大口徑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管道,尤其是一種超高分子量聚乙烯逃生管道。
【背景技術】
[0002]市場上的逃生管道多為大口徑鋼管,此類管道在人員逃生的過程中容易對人身造成傷害,且使用壽命有限。
[0003]鑒于上述原因,現有的逃生管道的結構需要改進。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為了克服現有技術中的不足,提供一種超高分子量聚乙烯逃生管道,采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管道作為隧道內使用的逃生管道,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管道具有極為全面的性能:耐磨損、耐腐蝕、耐低溫、自潤滑不結垢、抗沖擊、環保性、抗老化使用壽命長、重量輕安裝簡便,以上多種特點極為適合作為逃生管道,彌補同類用途產品對人身的傷害,而且極大提高了人員的逃生幾率。
[0005]本實用新型為了實現上述目的,采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超高分子量聚乙烯逃生管道,是由:隧道、逃生管道、逃生繩、固定環構成;隧道內地平面一側或兩側的墻腳處設置逃生管道,逃生管道的直徑為685?800mm,逃生管道的壁厚為25?30mm,逃生管道內壁表面摩擦系數為0.007?0.11,光滑無阻力,逃生管道內的底部設置逃生繩,逃生管道的兩端內壁的底部設置固定環,所述逃生繩的兩端固定在所述固定環上,所述逃生繩采用尼龍繩、或凱夫拉繩、或錦纟侖繩其中的一種,直徑為12?30_。
[0006]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采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管道作為隧道內使用的逃生管道,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管道具有極為全面的性能:耐磨損、耐腐蝕、耐低溫、自潤滑不結垢、抗沖擊、環保性、抗老化使用壽命長、重量輕安裝簡便。以上多種特點極為適合作為逃生管道。彌補同類用途產品對人身的傷害,而且極大提高了人員的逃生幾率。
[0007]根據人體測量學的研究成果可知人體在爬行時不考慮舒適度的情況下高度為685mm,在相對較舒適的情況爬行人體高度為800mm。因此逃生管道的直徑為685?800mm,管道壁厚為25?30mm,壁厚薄,管道受到沖擊后變形量大不安全,壁厚太厚增加成本,增加重量運輸困難,經過試驗論證2 5?30_的壁厚較合適。
[0008]逃生管道只在兩端設置進出口,將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管道在使用地點排布連接,將管道接口處的尖銳部分進行打磨清理。管道無需離地,對密封性不做要求,在逃生管道內放置逃生繩,逃生繩固定在逃生管內壁的圓環,圓環是嵌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管道上的,以便于幫助人員逃生,或者在逃生管上開孔穿逃生繩,逃生人員借助管內繩索能最大程度提高逃生幾率,開辟了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管道的新用途,拓寬了產品的市場。
【附圖說明】
[0009]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0010]圖1是總裝結構示意圖;
[0011]圖2是圖1中A處放大結構示意圖;
[0012]圖1、2中:隧道1、逃生管道2、逃生繩3、固定環4。
【具體實施方式】
[0013]下面結合附圖與【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0014]隧道I內地平面一側或兩側的墻腳處設置逃生管道2,逃生管道2的直徑為685?800_,逃生管道2的壁厚為25?30mm,逃生管道2內壁表面摩擦系數為0.007?0.11,光滑無阻力,逃生管道2內的底部設置逃生繩3,逃生管道2的兩端內壁的底部設置固定環4,所述逃生繩3的兩端固定在所述固定環4上,所述逃生繩3采用尼龍繩、或凱夫拉繩、或錦綸繩其中的一種,直徑為12?30mm。
【主權項】
1.一種超高分子量聚乙烯逃生管道,是由:隧道(I)、逃生管道(2)、逃生繩(3)、固定環(4)構成;其特征在于:隧道(I)內地平面一側或兩側的墻腳處設置逃生管道(2),逃生管道(2)的直徑為685?800mm,逃生管道(2)的壁厚為25?30mm,逃生管道(2)內壁表面摩擦系數為0.007?0.11,光滑無阻力,逃生管道(2)內的底部設置逃生繩(3),逃生管道(2)的兩端內壁的底部設置固定環(4),所述逃生繩(3)的兩端固定在所述固定環(4)上,所述逃生繩(3)采用尼龍繩、或凱夫拉繩、或錦綸繩其中的一種,直徑為12?30_。
【文檔編號】E21F11/00GK205477734SQ201620249730
【公開日】2016年8月17日
【申請日】2016年3月21日
【發明人】王偉, 張延成, 陳全奎, 周江龍, 薛京有
【申請人】洛陽國潤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