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增壓型高效除塵風機系統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專利涉及一種增壓型高效除塵風機系統。
【背景技術】
[0002]目前國內普遍使用的除塵風機,主要是通過風機吸風,后部噴淋設施噴淋降塵來實現工作面降塵的,但由于除塵風機吸風量不足,風機除塵效率較低,綜掘產塵后受風筒出風口風筒作用場易造成粉塵擴散,從而影響其捕塵效果。現有技術中除塵風機的運行效率和除塵性能還有待進一步提尚。
【發明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的任務在于解決現有除塵技術中除塵風機中存在的技術缺陷,提供一種增壓型高效除塵風機方案。
[0004]其技術解決方案是:
[0005]—種增壓型高校除塵風機系統,包括除塵風機本體、與本體連接的環形內凹結構吸風口和風機尾部的排污風風筒;風水聯動高效噴霧降塵系統,與該系統配套的還有掘進巷道的分風增壓裝置以及綜掘機滾筒與搖臂相接處的一組潤濕孔口,其特征在于:利用分風、增壓結構和噴霧降塵系統提升除塵風機的污風吸收率,調整的螺旋滾筒機構出水口位置,利用高壓水和離心力進行截割煤體的潤濕。
[0006]上述除塵風機吸風口設計為環形內凹結構,吸風口處環形內凹型結構與除塵風機內壁呈弧形結構,兩者之間的間距可在30?50mm范圍內,上述環形內凹結構弧度角度外切150 度。
[0007]上述綜掘滾筒控塵利用風水聯動噴霧控塵,其中風壓控制在0.3?0.5MPa,用水量為54?80L/min (在此工作壓力下,純水噴頭用水量約在162?230 L/min)。
[0008]上述利用掘進巷道風筒分風增壓控塵,分風口處利用風筒分風鋼性鉸鏈,分風量占總風量的30?50%。
[0009]上述綜掘機利用螺旋結構與搖臂交接處高壓水潤濕煤體,減少綜掘產塵。潤濕孔口機構呈正米字結構,布置潤濕孔8個,噴口方向與螺旋機構夾角為75度。
[0010]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技術效果:
[0011]本實用新型通過改進內螺旋結構出水口位置對截割煤體進行潤濕,利用風水聯動除塵設備提高霧滴液化效果的同時進行控塵,采用環形內凹結構改善吸風口的吸塵效果,提高風機吸風壓力;利用風筒分風進行增壓控塵。
[0012]本實用新型通過增壓、控塵等手段,綜合減塵、控塵、除塵為一體,可有效減少粉塵的產生,防止粉塵大范圍擴散的同時還能極大的提高除塵風機的除塵效率和除塵效果,具有相當好的實用性。
【附圖說明】
[0013]下面結合附圖與【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0014]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種實施方式的結構原理示意圖。
[0015]圖2是螺旋機構與懸臂部分構造示意圖。
[0016]圖中1.除塵風機吸風口環狀內凹結構,2.除塵風機外接風筒,3.風筒分風出口,4綜掘機潤濕孔,5.風水聯動控塵系統,6.綜掘機搖臂,7.綜掘機機身,8.綜掘機滾筒,9.控風范圍,10.除塵風機。
【具體實施方式】
[0017]結合附圖1,
[0018]一種增壓型高效除塵風機系統,包括除塵風機本體以及本體連接的環形內凹增壓吸塵結構1,除塵風機后續連接增壓延長風筒2,巷道內原有風筒分風控塵風筒3以及綜掘設備機體上的濕式煤體潤濕孔4和搖臂附近改良的風水聯動外噴霧系統5等部分。
[0019]該系統增壓系統主要是風機環形內凹型增壓吸風結構1,此結構距除塵風機外殼壁面尺寸在50?10mm范圍,上述環形內凹結構弧度角度外切150度;
[0020]上述后接延長風筒2長度在8?15m為宜;
[0021]上述利用掘進巷道風筒分風增壓控塵風筒及分風口處利用風筒分風鋼圈鉸鏈3,分風量占總風量的30?50% ;
[0022]上述割煤機滾筒螺旋與搖臂相接處潤濕孔4呈正米字結構布置,布置潤濕孔8個,孔口角度與螺旋機構夾角為75度,利用高壓水潤濕煤體,有效減少了潤濕孔口的堵塞率,減少綜掘產塵;
[0023]上述綜掘滾筒控塵利用風水聯動噴霧控塵結構5 ;其中風壓控制在0.3?0.5MPa,用水量為54?80L/min。
[0024]其工作原理大致是:
[0025]工作時,利用分風器將掘進迎頭風筒風流分風引入掘進迎頭,使其對掘進機截割滾筒部位供風控塵增壓;開啟高壓霧化噴頭和搖臂上端潤濕口對綜掘機滾筒附近進行潤濕控塵;展開除塵風機尾部減壓風筒,開啟綜掘機上的除塵風機并及時調整吸塵口位置。
[0026]當開啟綜掘機械設備后,截割煤體或巖體首先受高壓水霧及滾筒螺旋機構與搖臂相接處高壓水潤濕減少煤體和巖體粉塵的產生,且減少潤濕孔口的堵塞率;同時利用分風氣流與風水聯動水幕進行控塵,減少粉塵的擴散且使產塵處于高壓區域;利用改進吸風口結構的增壓型吸風機高效吸塵并利用風機原有噴淋設施噴淋降塵,污風利用后接除塵風筒及時排出工作區域。
[0027]上述方式中未述及的有關技術內容采取或借鑒已有技術即可實現。
[0028]需要說明的是,在本說明書的教導下本領域技術人員還可以作出這樣或那樣的容易變化方式,諸如等同方式或明顯變形方式。上述的變化方式均應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主權項】
1.一種增壓型高效除塵風機系統,包括除塵風機本體、與本體連接的環狀內凹結構吸風口和風機尾部的排污風筒;風水聯動高效噴霧降塵系統,與該系統配套的還有掘進巷道的分風增壓裝置以及綜掘機螺旋滾筒與搖臂相接處一組煤體潤濕孔,其特征在于:利用分風、增壓結構和噴霧降塵系統提升除塵風機的污風吸收率,調整的螺旋滾筒機構利用高壓水和離心力截割煤體進行潤濕。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增壓型高效除塵風機系統,其特征在于:除塵風機吸風口利用環形內凹型結構,提高了腔體的內外壓差。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增壓型高效除塵風機系統,其特征在于:尾部風筒出風口位置與入風口位置間距的增加提升了風機兩側的壓差。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增壓型高效除塵風機系統,其特征在于:引入風筒分風裝置,將新鮮風流引入控風體系,增加塵源點處風壓,減少二次風流造成的粉塵擴散,起到控塵效果。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增壓型高效除塵風機系統,其特征在于:利用風水聯動控塵系統,改善了綜掘機的外噴霧效果。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增壓型高效除塵風機系統,其特征在于:改變了綜掘機螺旋機構內噴霧結構,利用綜掘機螺旋滾筒與搖臂相接處一組煤體潤濕孔裝置提前對煤體進行潤濕。7.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增壓型高效除塵風機系統,其特征在于:吸風口處環形內凹型結構與除塵風機內壁呈弧形結構,兩者之間的間距在30?50mm范圍內;內凹型結構利用內凹腔體提升風機內外壓差。8.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增壓型高效除塵風機系統,其特征在于:除塵風機出風口位置距風機入口距離控制在8?15m,以增加吸排風兩側壓差,弱化循環風影響。9.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增壓型高效除塵風機系統,其特征在于:風筒分風口為一鋼性風圈,所配風量在總風量的30?50%。10.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一種增壓型高效除塵風機系統,其特征在于:風水聯動控塵系統,風壓高于水壓0.1?0.15MPa。11.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一種增壓型高效除塵風機系統,其特征在于:在截割滾筒與綜掘機搖臂相接處設置一組出水孔,出水孔與螺旋機構夾角為75度,將原有的綜掘機截割滾筒內噴霧系統設計成內部潤濕煤體、外部水霧控塵為一體塵源控塵體系。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專利公開了一種增壓型高效除塵風機系統,主要由除塵風機本體和主體附屬機構組成。主體附屬機構包括除塵風機環狀內凹型增壓吸風口和加長的排污風筒。除主體外,該系統還對綜掘工作面獨頭巷道的風筒出風口改造分風從而對綜掘機截割部進行增壓控風,利用掘進迎頭現有的高壓風、水設計風水聯動噴霧降控塵結構,設計了螺旋滾筒與搖臂相接處一組環形出水孔進行高壓霧化噴水控塵。該實用新型專利的特點是通過設計的吸風口,提升了風機腔體負壓,通過吸風口處增壓提高除塵風機的內外壓差;風水聯動噴霧起到控塵作用;利用環形出水孔進行高壓霧化噴水控塵。本實用新型可有效控制和減少粉塵的產生,改善了風機的吸塵效果,具有相當好的實用性。
【IPC分類】E21C35/22
【公開號】CN204941540
【申請號】CN201520157902
【發明人】趙文彬, 王金鳳, 李士棟, 喬善成, 王開德, 王曉良, 和毅
【申請人】山東科技大學, 肥城礦業集團單縣能源有限責任公司
【公開日】2016年1月6日
【申請日】2015年3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