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直連型深井用隔熱油管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石油工業熱采井隔熱油管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直連型深井用隔熱油管。
【背景技術】
[0002]我國重油資源分布廣泛,稠油在我國石油產量中占有相當的比重,各油田稠油產量也逐年提高。稠油主要用熱力開采的方法開采,可分為蒸汽吞吐開采、蒸汽驅開采和蒸汽輔助重力驅開采。受高溫影響,熱采井的套損現象非常嚴重。目前國內大部分稠油熱采油田使用隔熱油管。隔熱油管由內、外兩層管子組成,外管通過焊接與內管連接,內外管之間充有隔熱氣體,保證熱蒸汽的熱量不易散失,傳統隔熱油管在外管上加工接箍式螺紋,通過接箍使隔熱油管連接。
[0003]接箍的連接部位在熱采井的隔熱油管管柱中屬于薄弱環節,在現場使用中因此部位出現問題而引起的事故屢見不鮮。在使用過程中也發現帶接箍的隔熱管在隔熱效果方面也不理想。API標準螺紋連接形式的隔熱管在復雜井況中容易發生斷裂、滑脫、泄漏等形式的失效,給油田帶來巨大的損失。近幾年,隨著我國石油工業的發展,油井環境日益苛刻,特別是深井、超深井,對隔熱管的使用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特殊結構螺紋接頭隔熱管的用量及應用水平有了較大的提高。
【發明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直連型深井用隔熱油管,以解決現有技術存在的接箍的連接部位在熱采井的隔熱油管管柱中薄弱容易出現問題,以及API標準螺紋連接形式的隔熱管在復雜井況中容易發生斷裂、滑脫、泄漏等形式的失效,給油田帶來巨大的損失,無法滿足用戶使用需求的問題。
[0005]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直連型深井用隔熱油管,包括外管I和內管3,內管3焊接在外管I的內部,在外管I和內管3之間設置內隔熱層2,所述外管I的外螺紋端10上依次設有外副扭矩臺肩11、外密封斜面12、外螺紋13、外密封圓錐面14和外主扭矩臺肩15 ;內螺紋端7上依次設有內副扭矩臺肩4、內密封斜面5、內螺紋6、內密封圓錐面8和內主扭矩臺肩9,內螺紋端7的內密封斜面5、內密封圓錐面8分別與外螺紋端10的外密封斜面12、外密封圓錐面14形成金屬過盈配合,提高了隔熱油管連接處的密封性;同時內螺紋端7的內副扭矩臺肩4、內主扭矩臺肩9分別與外螺紋端10的外副扭矩臺肩11、外主扭矩臺肩15金屬過盈配合,提高了隔熱油管連接處的抗壓縮能力。
[0006]優選地,外主扭矩臺肩15和內主扭矩臺肩9采用90°直角臺肩,外副扭矩臺肩11和內副扭矩臺肩4采用90°直角臺肩。
[0007]優選地,外密封圓錐面14與內密封圓錐面8錐度相同,其錐度為1:10-1:14 ;外密封斜面12與內密封斜面5角度相同,其夾角Q設定在+12° -+17°之間。
[0008]優選地,所述外螺紋13和內螺紋6采用偏梯形圓錐螺紋,其圓錐螺紋錐度為1:16。
[0009]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的外管連接處具有直連型,主、副扭矩雙臺肩、雙錐面密封等結構的優點,兩根外管連接后,內螺紋6和外螺紋13嚙合,螺紋在上扣旋轉擰接過程中,內密封錐面8與外密封錐面14首先接觸,逐漸過盈,形成第一道到密封結構;螺紋繼續旋轉擰接,外主扭矩臺肩15與內主扭矩臺肩9開始接觸并逐漸過盈,形成第一道到反扭矩結構;伴隨螺紋繼續旋轉擰接,內密封斜面5與外密封斜面12開始接觸,逐漸過盈,形成第二道密封結構;最后螺紋繼續旋轉擰接,外副扭矩臺肩11與內副扭矩臺肩4開始接觸并逐漸過盈,形成第二道到反扭矩結構;主、副扭矩臺肩共同承擔壓縮交變載荷,提高了隔熱油管連接處的抗壓縮能力;主、副密封結構共同承擔密封功能,大大提高了隔熱油管密封性。在外管上加工螺紋,改變了傳統隔熱油管加工接箍式螺紋的連接形式,簡化隔熱油管的生產工藝,提高了加工效率,節約了加工成本。
【附圖說明】
[0010]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0011]圖2是本實用新型內螺紋端的結構示意圖。
[0012]圖3是本實用新型外螺紋端的結構示意圖。
[0013]圖4是本實用新型內螺紋前端的結構放大示意圖。
[0014]圖5是本實用新型外螺紋后端的結構放大示意圖。
[0015]圖6是本實用新型內螺紋后端的結構放大示意圖。
[0016]圖7是本實用新型外螺紋前端的結構放大示意圖。
[0017]圖中,1-外管,2-內隔熱層,3-內管,4-內副扭矩臺肩,5-內密封斜面,6-內螺紋,
7-內螺紋端,8-內密封圓維面,9-內主扭矩臺肩,10-外螺紋端,11-外副扭矩臺肩,12-外密封斜面,13-外螺紋,14-外密封圓錐面,15-外主扭矩臺肩,Q-外密封斜面或內密封斜面的角度。
【具體實施方式】
[0018]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為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0019]如圖1、圖2、圖3、圖4、圖5、圖6、圖7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直連型深井用隔熱油管,包括外管I和內管3,內管3焊接在外管I的內部,在外管I和內管3之間設置內隔熱層2,所述外管I的外螺紋端10上依次設有外副扭矩臺肩11、外密封斜面12、外螺紋13、外密封圓錐面14和外主扭矩臺肩15 ;內螺紋端7上依次設有內副扭矩臺肩4、內密封斜面5、內螺紋6、內密封圓錐面8和內主扭矩臺肩9,內螺紋端7的內密封斜面5、內密封圓錐面8分別與外螺紋端10的外密封斜面12、外密封圓錐面14形成金屬過盈配合,提高了隔熱油管連接處的密封性;同時內螺紋端7的內副扭矩臺肩4、內主扭矩臺肩9分別與外螺紋端10的外副扭矩臺肩11、外主扭矩臺肩15金屬過盈配合,提高了隔熱油管連接處的抗壓縮能力。
[0020]優選地,外主扭矩臺肩15和內主扭矩臺肩9采用90°直角臺肩,外副扭矩臺肩11和內副扭矩臺肩4采用90°直角臺肩。
[0021]優選地,外密封圓錐面14與內密封圓錐面8錐度相同,其錐度為1:10-1:14 ;外密封斜面12與內密封斜面5角度相同,其夾角Q設定在+12° -+17°之間。
[0022]優選地,所述外螺紋13和內螺紋6采用偏梯形圓錐螺紋,其圓錐螺紋錐度為1:16。
[0023]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的外管連接處具有直連型,主、副扭矩雙臺肩、雙錐面密封等結構的優點。兩根外管連接后,內螺紋6和外螺紋13嚙合,螺紋在上扣旋轉擰接過程中,內密封錐面8與外密封錐面14首先接觸,逐漸過盈,形成第一道到密封結構;螺紋繼續旋轉擰接,外主扭矩臺肩15與內主扭矩臺肩9開始接觸并逐漸過盈,形成第一道到反扭矩結構;伴隨螺紋繼續旋轉擰接,內密封斜面5與外密封斜面12開始接觸,逐漸過盈,形成第二道密封結構;最后螺紋繼續旋轉擰接,外副扭矩臺肩11與內副扭矩臺肩4開始接觸并逐漸過盈,形成第二道到反扭矩結構。主、副扭矩臺肩共同承擔壓縮交變載荷,提高了隔熱油管連接處的抗壓縮能力。主、副密封結構共同承擔密封功能,大大提高了隔熱油管密封性。在外管上加工螺紋,改變了傳統隔熱油管加工接箍式螺紋的連接形式,簡化隔熱油管的生產工藝,提高了加工效率,節約了加工成本。
[0024]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主權項】
1.一種直連型深井用隔熱油管,包括外管⑴和內管(3),內管(3)焊接在外管⑴的內部,在外管⑴和內管(3)之間設置內隔熱層(2),所述外管⑴的外螺紋端(10)上依次設有外副扭矩臺肩(11)、外密封斜面(12)、外螺紋(13)、外密封圓錐面(14)和外主扭矩臺肩(15);內螺紋端(7)上依次設有內副扭矩臺肩(4)、內密封斜面(5)、內螺紋(6)、內密封圓錐面⑶和內主扭矩臺肩(9),其特征在于,內螺紋端(7)的內密封斜面(5)、內密封圓錐面⑶分別與外螺紋端(10)的外密封斜面(12)、外密封圓錐面(14)形成金屬過盈配合,提高了隔熱油管連接處的密封性;同時內螺紋端(7)的內副扭矩臺肩(4)、內主扭矩臺肩(9)分別與外螺紋端(10)的外副扭矩臺肩(11)、外主扭矩臺肩(15)金屬過盈配合,提高了隔熱油管連接處的抗壓縮能力。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直連型深井用隔熱油管,其特征在于,外主扭矩臺肩(15)和內主扭矩臺肩(9)采用90°直角臺肩,外副扭矩臺肩(11)和內副扭矩臺肩⑷采用90°直角臺肩。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直連型深井用隔熱油管,其特征在于,外密封圓錐面(14)與內密封圓錐面⑶錐度相同,其錐度為1:10-1:14 ;外密封斜面(12)與內密封斜面(5)角度相同,其夾角Q設定在+12° -+17°之間。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直連型深井用隔熱油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螺紋(13)和內螺紋(6)采用偏梯形圓錐螺紋,其圓錐螺紋錐度為1:16。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直連型深井用隔熱油管,所述外管(1)設有外螺紋端(10)和內螺紋端(7),內螺紋端(7)的內密封斜面(5)、內密封圓錐面(8)分別與外螺紋端(10)的外密封斜面(12)、外密封圓錐面(14)形成金屬過盈配合,提高了隔熱油管連接處的密封性;同時內螺紋端(7)的內副扭矩臺肩(4)、內主扭矩臺肩(9)分別與外螺紋端(10)的外副扭矩臺肩(11)、外主扭矩臺肩(15)金屬過盈配合,提高了隔熱油管連接處的抗壓縮能力。在外管上加工螺紋,改變了傳統隔熱油管加工接箍式螺紋的連接形式,簡化隔熱油管的生產工藝,提高了加工效率,節約了加工成本。
【IPC分類】E21B17/02
【公開號】CN204782816
【申請號】CN201520348016
【發明人】沈彥德, 周振強, 張春生, 李太仁
【申請人】盤錦遼河油田金環實業有限責任公司
【公開日】2015年11月18日
【申請日】2015年5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