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用于石油天然氣開發的井身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 本實用新型涉及石油天然氣開發工具,具體地,涉及一種用于石油天然氣開發的 井身結構。
【背景技術】
[0002]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海洋石油天然氣的開發力度越來越大。而在石油天然氣開 采過程中,井身結構起著及其重要的作用,簡單的說,井身結構是建立在地面和地下油氣層 之間的一條油氣通道。
[0003] 現有技術中的井身結構包括最外層的表層套管、中間層的技術套管以及最內層的 生產套管,生產套管的外部設置有水泥環。所述表層套管、技術套管以及生產套管形成一個 通道,在該通道內設置有用于輸送油氣的油管。
[0004] 然而,在利用上述井身結構開采中小型和邊際油氣田時,成本較高,難以實現石油 天然氣經濟有效地開發。為此,需要提供一種結構簡單、成本較低的井身結構,以實現石油 天然氣經濟有效地開發。 【實用新型內容】
[0005]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用于石油天然氣開發的井身結構,以克服現有技術 中成本較高,難以實現石油天然氣經濟有效開發的問題。
[0006]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用于石油天然氣開發的井身結構,該井 身結構包括外層套管、沿所述外層套管的長度方向設置并從所述外層套管伸出的內層套管 以及沿所述內層套管的長度方向延伸并從所述內層套管伸出的油管,所述油管的至少伸出 所述內層套管的管段的外周以及底部設有用于固井的第一固井層,所述油管和所述第一固 井層相對應的位置設置有用于使油氣進入所述油管的油氣輸入結構。
[0007] 優選地,所述外層套管的外周和所述內層套管的至少伸出所述外層套管的管段的 外周均設有第二固井層,所述內層套管的所述第二固井層與所述外層套管的所述第二固井 層相互連接,且所述內層套管的所述第二固井層與所述第一固井層相互連接。
[0008] 優選地,所述第一固井層和第二固井層均為水泥層。
[0009] 優選地,所述油氣輸入結構為形成在所述油管和所述第一固井層上的射孔。
[0010] 優選地,所述內層套管的上起始端、所述外層套管的上起始端以及所述油管的上 起始端均位于所述井身結構的井口位置。
[0011] 優選地,該井身結構包括從所述井身結構的井口沿所述油管的長度方向依次設置 在所述油管上的安全閥、偏心工作筒以及循環閥。
[0012] 優選地,所述油管包括第一油管以及沿所述第一油管的長度方向延伸并與所述第 一油管密封連接的第二油管。
[0013] 優選地,所述第一油管位于所述第二油管上部,所述第二油管從所述內層套管伸 出,所述安全閥、偏心工作筒以及循環閥均設置在所述第一油管上且所述安全閥、偏心工作 筒以及循環閥分別為可固井式井下安全閥、可固井式偏心工作筒和可固井式循環閥。
[0014] 本實用新型中,將現有技術中的井身結構中的只用于生產的油管兼作為生產套 管,從而減少了管材的消耗,降低了成本。
[0015] 本實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優點將在隨后的【具體實施方式】部分予以詳細說明。
【附圖說明】
[0016] 附圖是用來提供對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理解,并且構成說明書的一部分,與下面 的【具體實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但并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圖中:
[0017]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提供的用于石油天然氣開發的井身結構的示意圖。
[0018]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實施方式提供的用于石油天然氣開發的井身結構的示 意圖。
[0019] 附圖標記說明
[0020] 1〇:外層套管; 20:內層套管; 30:油管;
[0021] 31 :第一油管; 32:第二油管; 40:第一固井層;
[0022] 50 :第二固井層; 60 :射孔; 70 :安全閥;
[0023] 80:偏心工作筒; 90:循環閥。 100:尾管掛;
[0024] 200 :浮箍; 300 :浮鞋。
【具體實施方式】
[0025]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進行詳細說明。應當理解的是,此處 所描述的【具體實施方式】僅用于說明和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
[0026] 在本實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說明的情況下,使用的方位詞如"上、下、左、右"通常 是指參考附圖所示的上、下、左、右;"內、外"是指相對于各部件本身的輪廓的內、外。
[0027] 本實用新型是基于現有技術中的井身結構在開采中小型和邊際油氣田時存在的 成本較高,難以實現石油天然氣經濟有效開發的問題,提供一種結構簡單、成本較低的井身 結構,現將參考圖1和圖2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的說明。
[0028] 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用于石油天然氣開發的井身結構包括外層套管 10、沿外層套管10的長度方向設置并從外層套管10伸出的內層套管20以及沿內層套管20 的長度方向延伸并從內層套管20伸出的油管30,油管30的至少伸出內層套管20的管段的 外周以及底部設有用于固井的第一固井層40,油管30和第一固井層40相對應的位置設置 有用于使油氣進入油管30的油氣輸入結構。
[0029] 需要說明的是,上述外層套管10可以是現有技術中井身結構的表層套管,內層套 管20可以是現有技術中井身結構的技術套管。另外,可以在油管的下端設置浮箍200和浮 鞋300,其中浮箍200安裝在距套管柱(也就是本實用新型中的油管30的管柱)末端20~ 30米處,起承托環和回壓凡爾的作用,浮鞋300安裝在套管柱(也就是本實用新型中的油 管30的管柱)末端,起引鞋和回壓凡爾的作用。需要說明的是,所謂回壓凡爾是鉆井過程 中的一種內防噴工具,是一個單流閥,井噴的時候可以防止地層流體通過鉆頭水眼進入鉆 具內。所謂引鞋是指用生鐵、水泥或硬木制成的接在套管柱最下端的一個錐狀體,用以防止 套管底口碰刮或插入井壁,引導套管(在此處指油管30)順利下至井底。
[0030] 本實用新型中,將現有技術中的井身結構中的只用于生產的油管兼作為生產套 管,從而減少了管材的消耗,降低了成本。而且,由于現有技術中的井身結構具有兩個通道, 即用于油氣生產的油管以及油管與生產套管之間的環形空間,而本實用新型中的井身結構 只具有一個通道,即用于油氣生產的油管30,可見本實用新型中的井身結構占用的空間較 小,換句話說,本實用新型中用于安裝外層套管10、內層套管20以及油管30的井眼尺寸相 對于現有技術有所減小(這一點通過以下表1更加能夠說明),因此顯著地縮短了施工時 間,并節省了鉆井液和固井材料。
[0031] 表1 :現有技術中的井身結構與本實用新型的井身結構的比較
[0032]
【主權項】
1. 一種用于石油天然氣開發的井身結構,其特征在于,該井身結構包括外層套管 (10)、沿所述外層套管(10)的長度方向設置并從所述外層套管(10)伸出的內層套管(20) 以及沿所述內層套管(20)的長度方向延伸并從所述內層套管(20)伸出的油管(30),所述 油管(30)的至少伸出所述內層套管(20)的管段的外周以及底部設有用于固井的第一固井 層(40),所述油管(30)和所述第一固井層(40)相對應的位置設置有用于使油氣進入所述 油管(30)的油氣輸入結構。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石油天然氣開發的井身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層套 管(10)的外周和所述內層套管(20)的至少伸出所述外層套管(10)的管段的外周均設有 第二固井層(50),所述內層套管(20)的所述第二固井層(50)與所述外層套管(10)的所述 第二固井層(50)相互連接,且所述內層套管(20)的所述第二固井層(50)與所述第一固井 層(40)相互連接。
3. 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石油天然氣開發的井身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 井層(40)和第二固井層(50)均為水泥層。
4.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石油天然氣開發的井身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油氣輸 入結構為形成在所述油管(30)和所述第一固井層(40)上的射孔(60)。
5. 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石油天然氣開發的井身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內層套 管(20)的上起始端、所述外層套管(10)的上起始端以及所述油管(30)的上起始端均位于 所述井身結構的井口位置。
6. 根據權利要求1-5中任意一項所述的用于石油天然氣開發的井身結構,其特征在 于,該井身結構包括從所述井身結構的井口沿所述油管(30)的長度方向依次設置在所述 油管(30)上的安全閥(70)、偏心工作筒(80)以及循環閥(90)。
7. 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石油天然氣開發的井身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油管 (30) 包括第一油管(31)以及沿所述第一油管(31)的長度方向延伸并與所述第一油管 (31) 密封連接的第二油管(32)。
8. 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石油天然氣開發的井身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油 管(31)位于所述第二油管(32)上部,所述第二油管(32)從所述內層套管(20)伸出,所述 安全閥(70)、偏心工作筒(80)以及循環閥(90)均設置在所述第一油管(31)上且所述安全 閥(70)、偏心工作筒(80)以及循環閥(90)分別為可固井式井下安全閥、可固井式偏心工作 筒和可固井式循環閥。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石油天然氣開發領域,公開了一種用于石油天然氣開發的井身結構,該井身結構包括外層套管(10)、沿所述外層套管(10)的長度方向設置并從所述外層套管(10)伸出的內層套管(20)以及沿所述內層套管(20)的長度方向延伸并從所述內層套管(20)伸出的油管(30),所述油管(30)的至少伸出所述內層套管(20)的管段的外周以及底部設有用于固井的第一固井層(40),所述油管(30)和所述第一固井層(40)相對應的位置設置有用于使油氣進入所述油管(30)的油氣輸入結構。本實用新型中,將現有技術中的井身結構中的只用于生產的油管兼作為生產套管,從而減少了管材的消耗,降低了成本。
【IPC分類】E21B17-00, E21B43-00
【公開號】CN204571946
【申請號】CN201520193522
【發明人】張海山, 羅勇, 宮吉澤, 陳偉寧, 郭士生
【申請人】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 中海石油(中國)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
【公開日】2015年8月19日
【申請日】2015年4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