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溝電纜槽施工臺車及其施工方法、隧道用電纜模架裝置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提供一種水溝電纜槽施工臺車及其施工方法、隧道用電纜模架裝置,電纜模架裝置包括第一油缸和電纜模架,第一油缸的端部與電纜模架鉸接,電纜模架包括定位卡具、定位三角板、調節螺母和導角管,定位卡具與電纜模架固定連接,定位卡具設置有通孔和通槽,導角管包括定位部和與定位部連接的連接部,定位部穿過通孔與調節螺母固定連接,定位三角板穿過通槽鄰接在導角管和定位卡具之間。以及安裝有該電纜模架的水溝電纜槽施工臺車和該施工臺車的施工方法。本發明的電纜模架裝置和施工臺車均具有施工質量高和脫模時間短的優點,而且應用該施工臺車的施工方法能夠提高隧道電纜槽的施工精度、節省脫模時間和縮短施工工期。
【專利說明】
水溝電纜槽施工臺車及其施工方法、隧道用電纜模架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隧道施工技術領域,具體地說,是涉及一種隧道用電纜模架裝置以及安裝有該電纜模架裝置的水溝電纜槽施工臺車和該施工臺車的施工方法。
【背景技術】
[0002]隧道的水溝電纜槽是屬于隧道施工的附屬工程,一般是隧道施工的最后一道工序,只能在隧道施工的中后期才能組織進行施工,所以普遍存在施工量大、施工工期緊張等問題。同時,水溝電纜槽混凝土施工長期存在線形差、施工縫多和施工縫難處理等問題,而且由于水溝電纜槽位于隧道內的兩側,其外觀質量也會直接影響到隧道施工的整體標準化形象,所以是屬于隧道施工后期的重點附屬工程之一,也使得總承包商對其施工的要求極尚O
[0003]目前,傳統的隧道水溝電纜槽施工主要是采用組合式的小型鋼模板進行拼裝,搭建出水溝電纜槽的槽位。而這種施工方式使得在施工時,每一澆筑段都需要進行人工拆除、轉運、安裝、調試和校正模板的步驟,需要投入大量的勞動力。同時,這種施工方式導致施工效率極低且鋼模板與鋼模板之間的加固極不牢靠,容易發生跑模的情況,而且,采用拼裝的方式對鋼模板進行組合極易導致水溝電纜槽的槽位線性差,使得混凝土澆筑出來的外觀不好控制,并且脫模的時間至少需要14個小時,甚至更長時間,進而使得總工期的時間長。
[0004]而在近些年,不乏出現用于對水溝電纜槽進行施工的整體式的臺車,由于其具有行走系統使得在施工時臺車能夠自由移動,并且采用液壓系統對模板進行安裝、轉運、拆除、調試和模板校正等,避免了人工操作效率低和精度低的問題,使得施工時間大為減少,而且整體施工效率和操作性都要優于傳統的組合式的小型鋼模板的施工方式。但是,由于水溝電纜槽模板屬于非承重板,且均采用整體封閉式U型模板結構,導致其垂直向上提升U型模板的脫模方式必須要克服由于氣密性而導致的大氣壓力。當混凝土沒有完全凝固或強度不夠時,提升U型板進行脫模會導致水溝電纜槽混凝土結構大面積破損,導致現有的水溝電纜槽施工臺車在拆模工序時間上受混凝土強度因素影響,脫模時間至少同樣需要14個小時。現有的水溝電纜槽施工臺車進行水溝電纜槽施工的時間雖然比傳統的施工大為縮短,但是總體所需的施工時間依然較長。
【發明內容】
[0005]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種施工質量高且脫模時間短的隧道用電纜模架裝置。
[0006]本發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種施工質量高且脫模時間短的水溝電纜槽施工臺車。
[0007]本發明的再一目的是提供一種能夠提高施工精度、節省脫模時間和縮短施工工期的水溝電纜施工臺車的施工方法。
[0008]為了實現本發明的主要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隧道用電纜模架裝置,其中,包括第一油缸和電纜模架,第一油缸的端部與電纜模架鉸接,電纜模架包括定位卡具、定位三角板、調節螺母和導角管,定位卡具與電纜模架固定連接,定位卡具設置有通孔和通槽,導角管包括定位部和與定位部連接的連接部,連接部穿過通孔,且連接部與調節螺母固定連接,定位三角板穿過通槽并且位于導角管和定位卡具之間,且定位三角板與導角管鄰接。
[0009]由上可見,通過調節定位三角板和調節螺母,使得電纜模架在脫模時,導角管和電纜模架的邊沿與混凝土分離,使空氣能夠進入電纜槽中與電纜模架接觸,進而使得電纜模架在脫模時,不需要克服電纜模架和混凝土之間密閉空間形成的大氣壓力,有效的減小甚至消除電纜槽與電纜模架之間的吸力,并且,當電纜模架在進行脫模提升時,不需要施加很大的拉力即可對電纜模架進行脫模,同時,在進行脫模時不需要等待電纜槽的混凝土完全凝固,能夠有效的避免電纜槽的棱角發生破損,還能夠提高施工質量和節省施工周期。
[0010]進一步的方案是,電纜模架裝置還包括導向桿和滑套件,導向桿的端部與電纜模架固定連接,滑套件套接在導向桿上。
[0011]由上可見,電纜模架是通過第一油缸進行升降運動,在電纜模架進行升降過程中難免會發生晃動,通過設置導向桿和滑套件,使得電纜模架在升降過程中保證智能進行豎直升降運動,避免發生晃動。
[0012]更進一步的方案是,電纜模架的橫截面呈梯形。
[0013]由上可見,與現有的U型式電纜模架相比,現有的電纜模架在進行垂直提升時必需要克服氣密性導致的強大吸力,當混凝土的強度不夠或沒完全凝固時會造成水溝電纜槽的大面積破損,而將電纜模架的橫截面設置成梯形,使得電纜模架在進行脫模時需要克服的大氣壓力更小,且能夠適當縮短脫模時間。
[0014]為了實現本發明的另一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水溝電纜槽施工臺車,包括桁架和行走系統,行走系統安裝在桁架下方,其中,水溝電纜槽施工臺車還包括電纜模架裝置,電纜模架裝置包括第一油缸和電纜模架,第一油缸的第一端與電纜模架鉸接,第一油缸的第二端與桁架鉸接,電纜模架包括定位卡具、定位三角板、調節螺母和導角管,定位卡具與電纜模架固定連接,定位卡具設置有通孔和通槽,導角管包括定位部和與定位部連接的連接部,連接部穿過通孔,且連接部與調節螺母固定連接,定位三角板穿過通槽并且位于導角管和定位卡具之間,且定位三角板與導角管鄰接。
[0015]進一步的方案是,電纜模架裝置還包括導向桿和滑套件,導向桿的端部與電纜模架固定連接,滑套件與桁架固定連接,滑套件套接在導向桿上。
[0016]由上可見,通過行走系統使得隧道水溝電纜槽施工臺車具有良好的移動能力,避免每一澆筑段需要人力對施工臺車進行轉運和移動;而在電纜模架上設置定位卡具、定位三角板、調節螺母和導角管,使得電纜模架在脫模時,不需要克服電纜模架和混凝土之間密閉空間形成的大氣壓力,有效的減小甚至消除電纜槽與電纜模架之間的吸力,并且,當電纜模架在進行脫模提升時,不需要施加很大的拉力即可對電纜模架進行脫模,同時,在進行脫模時不需要等待電纜槽的混凝土完全凝固,能夠有效的避免電纜槽的棱角發生破損,還能夠提升施工質量和節省施工周期;設置通過設置導向桿和滑套件,使得電纜模架在升降過程中保證智能進行豎直升降運動,避免發生晃動。
[0017]更進一步的方案是,水溝電纜槽施工臺車還包括側壁模架裝置,側壁模架裝置包括側壁模架、第二油缸和第三油缸,第二油缸的第一端與側壁模架鉸接,第二油缸的第二端與桁架鉸接,第三缸的第一端與側壁模架鉸接,第三油缸的第二端與桁架鉸接。
[0018]由上可見,側壁模架裝置的第二油缸、第三油缸和側壁模架與桁架之間形成一個門式結構,即鉸鏈四桿機構,使得后期側壁模架在進行脫模時,側壁模架與混凝土之間的吸力比現有側壁模架的垂直式或水平式脫模更小,避免脫模時對側壁造成破壞。
[0019]更進一步的方案是,行走系統包括支承座、行走輪、驅動電機和驅動鏈條,驅動電機的電機座固定安裝在支承座上,行走輪安裝在支承座下方,支承座與桁架連接,驅動電機通過驅動鏈條驅動行走輪。
[0020]由上可見,通過驅動電機帶動驅動鏈條進而驅動行走輪進行轉動,控制隧道水溝電纜槽施工臺車沿預設的軌道進行移動,進而避免通過人力進行移動或需要重新對隧道水溝電纜施工臺車進行拆裝,提高了施工效率,縮短工期。
[0021 ]更進一步的方案是,電纜模架的橫截面呈梯形。
[0022]由上可見,與現有的U型式電纜模架相比,現有的電纜模架在進行垂直提升時必需要克服氣密性導致的強大吸力,當混凝土的強度不夠或沒完全凝固時會造成水溝電纜槽的大面積破損,而將電纜模架的橫截面設置成梯形,使得電纜模架在進行脫模時需要克服的大氣壓力更小,且能夠適當縮短脫模時間。
[0023]為了實現本發明的再一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水溝電纜槽施工臺車的施工方法,其中,水溝電纜槽施工臺車包括桁架、行走系統、電纜模架裝置和液壓操控系統,行走系統安裝在桁架下方,電纜模架裝置安裝在桁架上,電纜模架包括定位卡具、定位三角板、調節螺母和導角管,定位卡具與電纜模架固定連接,定位卡具設置有通孔和通槽,導角管包括定位部和與定位部連接的連接部,連接部穿過通孔,且連接部與調節螺母固定連接,定位三角板穿過通槽并且位于導角管和定位卡具之間,且定位三角板與導角管鄰接,
施工方法包括:
通過行走系統把水溝電纜槽施工臺車移動至待施工隧道段并進行定位;
通過液壓操控系統控制控制電纜模架裝置下沉至設計標高,通過定位三角板和調節螺母對導角管進行調節,使電纜模架達到設計位置,對電纜模架進行校正和固定;
對電纜模架所處的施工區域進行封堵固定,用混凝土對施工區域進行混凝土澆筑并通過振搗棒對混凝土進行振搗,澆筑完成后對混凝土進行養護,
待混凝土凝固后,通過調節定位三角板和調節螺母,使導角管和電纜模架的邊沿與混凝土分離,通過液壓操控系統控制電纜模架裝置進行脫模并提升至初始位置。
[0024]進一步的方案是,電纜模架裝置還包括導向桿和滑套件,導向桿的端部與電纜模架固定連接,滑套件套接在導向桿上。
[0025]由上可見,液壓操控系統對水溝電纜槽施工臺車的各油缸進行控制,使各模架防止實現機械化,提高放置的位置精度,通過電纜模架上的定位三角板和調節螺母對導角管進行調節,使得電纜模架在脫模時,導角管和電纜模架的邊沿與混凝土分離,使空氣能夠進入電纜槽中與電纜模架接觸,有效的減小甚至消除電纜槽與電纜模架之間形成的大氣壓力,便于電纜模架脫模,同時,在進行脫模時不需要等待電纜槽的混凝土完全凝固,能夠有效的避免電纜槽的棱角發生破損,還能夠提高施工質量和節省施工周期。
【附圖說明】
[0026]圖1是本發明隧道水溝電纜槽施工臺車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0027]圖2是本發明隧道水溝電纜槽施工臺車實施例的桁架和行走系統的相對位置示意圖。
[0028]圖3是圖2中B處的放大圖。
[0029]圖4是圖1中A處的放大圖。
[0030]圖5是本發明隧道水溝電纜槽施工臺車實施例的電纜模架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0031]圖6是本發明隧道水溝電纜槽施工臺車實施例的水溝模架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0032]圖7是本發明隧道水溝電纜槽施工臺車實施例的水溝模架裝置的另一視角下的結構示意圖。
[0033]圖8是圖7的A-A剖視圖。
[0034]圖9是本發明隧道水溝電纜槽施工臺車施工方法實施例的水溝模架裝置的第一使用狀態圖。
[0035]圖10是本發明隧道水溝電纜槽施工臺車施工方法實施例的水溝模架裝置的第二使用狀態圖。
[0036]圖11是本發明隧道水溝電纜槽施工臺車施工方法實施例的水溝模架裝置的第三使用狀態圖。
[0037]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
【具體實施方式】
[0038]隧道水溝電纜槽施工臺車實施例:
參照圖1與圖2,圖1是本發明隧道水溝電纜槽施工臺車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發明隧道水溝電纜槽施工臺車實施例的桁架和行走系統的相對位置示意圖。隧道水溝電纜槽施工臺車I包括桁架11、配電操作系統116、液壓操控系統117、行走系統2、側壁模架裝置
3、電纜模架裝置4和水溝模架裝置5,其中,行走系統2安裝在桁架11的下方,隧道水溝電纜槽施工臺車I通過行走系統2實現移動,配電操作系統116為隧道水溝電纜槽施工臺車I提供電力,液壓操控系統117為隧道水溝電纜槽施工臺車I的各油缸進行供電并協調各油缸之間的動作。
[0039]參照圖3,圖3是圖2中B處的放大圖。結合圖1,桁架11包括支撐桿111、拉桿112、滑套件113和油缸114。支撐桿111的第一端與桁架11的主體連接,拉桿112的第一端與桁架11的主體鉸接,拉桿112的第二端與支撐桿111的第二端鉸接,在隧道進行水溝電纜槽的澆筑時,可以通過在支撐桿111之間鋪設板材,形成一個工作平臺,方便施工人員能夠在隧道施工后期進行水溝電纜槽澆筑的同時進行一些相關的輔助性作業,使得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施工效率,節省施工時間,縮短工期。
[0040]滑套件113套接在支撐桿111上,油缸114用于驅動滑套件113沿支撐桿111的軸向滑動,油缸114的第一端與桁架11鉸接,油缸114的第二端與滑套件113鉸接。
[0041 ] 行走系統2包括支承座21、行走輪22、驅動電機23、驅動鏈條24和油缸25,支承座21位于桁架11下方,并通過油缸25與桁架11連接,油缸25的缸體與支承座21固定連接,油缸25的活塞桿與桁架11固定連接。
[0042]驅動電機23的電機座固定安裝在支承座21上,行走輪22安裝在支承座21下方,且行走輪22可以繞自身的軸線轉動,并通過驅動鏈條24與驅動電機23的電機軸連接,驅動電機23通過驅動鏈條24驅動行走輪22沿預先鋪設好的軌道118進行移動,進而避免通過需要人力進行移動或需要重新對隧道水溝電纜施工臺車I進行重新拆裝,提高了施工效率的同時縮短工期。
[0043]參照圖4,圖4是圖1中A處的放大圖。結合圖1,側壁模架裝置3包括側壁模架31、油缸32、油缸33和固定裝置34,其中,固定裝置34為千斤頂。油缸32的第一端與桁架11鉸接,油缸32的第二端與側壁模架31的端面鉸接,油缸33的第一端與桁架11鉸接,第二端與側壁模架31的端面鉸接。側壁模架31、油缸32、油缸33和桁架34形成一個門式結構,即鉸鏈四桿機構。
[0044]在側壁模架31進行脫模時,通過控制油缸33進行收縮,使得側壁模架31接近底面的一側開始脫離已經凝固的混凝土側壁,并使得空氣進入到側壁模架31和混凝土側壁之間,加快脫模并有效減少側壁模架31和混凝土之間的吸力。當側壁模架31與混凝土完全脫離后,通過油缸32對側壁模架31進行提升、回收。與現有側壁模架的垂直式脫模或水平式脫模相比,本實施例的側壁模架裝置3在進行脫模時,側壁模架31與混凝土之間的吸力更小,有效的避免脫模時對水溝電纜槽的側壁造成破壞,保證脫模質量和施工質量,避免后期需要進行人工修補。
[0045]固定裝置34的第一端與側壁模架31的端面鉸接,第二端與地面可分離地連接。由于側壁模架31、油缸32、油缸33和桁架11形成一個門式結構,使得這個結構在脫模時更加方便、快捷且脫模質量高,但是,該結構也使得在進行混凝土澆筑時的抗壓能力較差,容易使相互擠壓的混凝土重側壁模架31中泄漏出來。而通過設置固定裝置34,能夠增加側壁模架31的抗壓能力,防止混凝土發生泄漏。當然,固定裝置34也可以為油缸。
[0046]參照圖5,圖5是本發明隧道水溝電纜槽施工臺車實施例的電纜模架裝置的結構示意圖。電纜模架裝置4包括電纜模架41、油缸42、定位卡具43、定位三角板44、調節螺母45和導角管46。
[0047]電纜模架41可由鋼模板焊接成型,且電纜模架41的橫截面呈梯形,電纜模架41的下底面還設置有連接部411,油缸42的第一端與連接部411鉸接,油缸42的第二端與桁架11的滑套件113鉸接。
[0048]由于電纜槽和水溝槽相距較近,在脫模時由于混凝土與模架之間會產生吸力,容易造成水溝槽和電纜槽之間的混凝土發生破損。而將電纜模架41的橫截面制作成梯形,能夠適度的減小混凝土和電纜模架41之間的吸力,使得電纜模架41在進行脫模時對電纜槽起到保護作用,不會對電纜槽的邊沿造成損壞。
[0049]與現有技術相比,現有技術的電纜模架均采用整體封閉式且橫截面呈U型,使得在對電纜模架進行垂直提升時必需克服氣密性導致的強大吸力,當混凝土的強度不夠或沒完全凝固時會造成水溝電纜槽的大面積破損,且施工周期會延長。
[0050]定位卡具43固定鏈接在電纜模架41上,定位卡具43設置有一個通槽431和一個通孔432。導角管46設置有定位部461和與定位部461連接的連接部462,定位部461設置有一支撐塊463,支撐塊463與電纜模架41的下底面鄰接,用于支撐導角管46的定位部461。導角管46的連接部462穿過通孔432并通過調節螺母45與定位卡具43固定連接,定位三角板44穿過通槽431與導角管46的定位部461鄰接,對導角管46起定位和固定作用。
[0051]當電纜模架41需要進行脫模時,通過調節螺母45松開對導角管46的固定,同時將定位三角板44取下,通過移動導角管46,使得導角管46和電纜模架41的邊沿與混凝土分離,使得空氣能夠進入電纜槽中并與電纜模架41接觸,進而使得電纜模架41在提升過程中不需要克服密閉空間形成的大氣壓力,減小電纜槽和電纜模架41之間的吸力。當電纜槽模架41進行脫模提升時,不需要施加很大的拉力,同時在進行脫模時無需等待電纜槽的混凝土完全凝固,能夠有效的避免電纜槽的棱角發生破損,還能夠提高施工質量和節省施工周期。
[0052]電纜模架裝置4還包括導向桿47和滑套件471,導向桿的端部47與電纜模架41固定連接,滑套件471與滑套件113固定連接且滑套件471可滑動地套接在導向桿471上。
[0053]參照圖6、圖7和圖8,圖6是本發明隧道水溝電纜槽施工臺車實施例的水溝模架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圖7是本發明隧道水溝電纜槽施工臺車實施例的水溝模架裝置的另一視角下的結構示意圖,圖8是圖7的A-A剖視圖。結合圖1和圖2,水溝模架裝置5包括油缸51、相對設置的楔形模架52和楔形模架521、調節單元53、油缸54、限位梁541、支承軸535,調節單元53用于調節楔形模架52和楔形模架521之間的間距。
[0054]油缸51的第一端與桁架11的滑套件113鉸接,承載梁531上設置有吊耳,油缸51的第二端與承載梁531的吊耳鉸接。電纜模架裝置4的油缸42和水溝模架裝置5的油缸51均鉸接在滑套件113上。通過油缸114驅動滑套件113沿支撐桿111的軸向移動,進而帶動電纜模架裝置4和水溝模架裝置5沿隧道的水平徑向移動,實現調節電纜模架裝置4、水溝模架裝置5與隧道豎直中線在水平方向上的距離,進而調節水溝電纜槽的位置,使得隧道水溝電纜槽施工臺車I能夠適應不同直徑寬度的隧道,擴大隧道水溝電纜槽施工臺車I的使用范圍。
[0055]調節單元53包括承載梁531、調節手輪532、相對設置的螺桿533和螺桿534,承載梁531設置有通孔536,支承軸535穿過通孔536分別與楔形模架52、楔形模架521連接,支承軸535用于對楔形模架52、楔形模架521起支承和導向作用,防止調節單元對楔形模架52和楔形模架521的間距進行調節時發生偏移或傾斜。
[0056]調節手輪532安裝在承載梁531上,螺桿533連接在楔形模架52和調節手輪532之間,螺桿534連接在楔形模架521和調節手輪532之間,當調節調節手輪532時,螺桿533和螺桿534反向轉動并帶動楔形模架52和楔形模架521相對彼此運動或相背彼此運動,調節手輪532、螺桿533和螺桿534可組成復式螺旋機構。
[0057]當然,調節單元53還可以包括驅動裝置,該驅動裝置可以使直流電機、交流電機、伺服電機或者是步進電機等,通過驅動裝置對調節手輪532進行驅動。當具有多個調節手輪532時,通過驅動裝置能夠同時控制多個調節手輪532進行同步運動,有效的減少調節過程中的誤差,使得該澆筑段的水溝槽能夠保證整個澆筑段的寬度在允許誤差內,保證施工精度。
[0058]油缸54的缸體固定安裝在承載梁531上,油缸54的活塞桿與限位梁541固定連接,油缸54用于控制限位梁541沿油缸54的活塞桿的軸向移動,通過控制限位梁541與楔形模架的底部的高度差來限制楔形模架52和楔形模架521的間距,并起到對楔形模架52和楔形模架521的限位和定位作用,同時能夠防止當在進行混凝土澆筑時,由于混凝土之間的相互擠壓造成楔形模架52和楔形模架521的相對位置發生偏移,進而避免施工后的水溝槽出現嚴重的誤差。
[0059]水溝模架裝置5還包括鎖緊螺栓55、鎖緊螺母551、滑套件56、導向桿561、定位耳57和導角管58。導向桿561的端部與承載梁531固定連接,滑套件56與桁架11的滑套件113固定連接,滑套件56可滑動地套接在導向桿561上。
[0060]由于進行隧道的水溝電纜槽施工一般是分段施工,使得每一段的施工長度比較長,進而使得無論是側壁模架31、電纜模架41或者是楔形模架52、楔形模架521均具有較大的長度。而電纜模架41是通過油缸42進行升降;楔形模架52、楔形模架521是通過油缸51帶動承載梁531進而帶動楔形模架52、楔形模架521進行升降。但是,電纜模架41、楔形模架52、楔形模架521和承載梁531的質量都很大,如果只通過油缸42對電纜模架41進行升降、通過油缸51對楔形模架52、楔形模架521進行升降時,當油缸啟動的瞬間會造成各模架發生晃動并升降過程中進行持續晃動,進而導致施工出現誤差,或者對已經施工完成的水溝電纜槽進行撞擊使水溝電纜槽出現破損,甚至會導致施工危險。而通過在電纜模架裝置4上設置導向桿47和滑套件471、在水溝模架裝置5上設置滑套件56和導向桿561,能夠保證個模架在提升過程中只能進行豎直的升降運動,能夠有效的避免模架發生晃動,提高施工精度的同時避免由于模架晃動而產生的施工危險。
[0061]鎖緊螺栓55和鎖緊螺母551設置在兩個楔形模架的端部,用于對楔形模架52、楔形模架521進行相對固定,避免在混凝土澆筑過程中,由于混凝土之間產生的壓力對兩個楔形模塊進行擠壓時,使得兩個楔形模塊之間的間距發生變化,造成施工誤差。
[0062]定位耳57的第一端固定安裝在楔形模塊521的頂部,定位耳57的第二端設置有通孔,承載梁531上設置有與該通孔對應的螺紋孔,當楔形模架進行移動并對楔形模架間的間距即逆行調整時,通過定位耳57對楔形模架進行定位、記錄,通過螺栓59穿過定位耳57上的通孔與承載梁531上的螺紋孔進行連接,對定位耳57進行固定,同時對楔形模架起到固定作用。并且,當隧道水溝電纜槽水工臺車I在進行下一待施工隧道段施工時,定位耳57能夠起到標記的作用,使得整個隧道的水溝槽能夠保持相同的寬度,提高施工精度,保證施工質量。
[0063]導角管58固定安裝在楔形模架52的頂部,當需要對楔形模架進行脫模時,通過對導角管58進行調整,使得導角管58和楔形模架52的邊沿與混凝土分離,使得空氣能夠進入電纜槽中并與楔形模架52、楔形模架521接觸,進而使得楔形模架52、楔形模架521在提升過程中不需要克服密閉空間形成的大氣壓力,減小水溝槽和楔形模架52、楔形模架521之間的吸力。當楔形模架52、楔形模架521進行脫模時,無需等待水溝槽的混凝土完全凝固,能夠有效的避免水溝槽的棱角發生破損。
[0064]隧道水溝電纜槽施工臺車I還包括抗浮裝置115,抗浮裝置115的第一端與滑套件113固定連接,第二端與承載梁531可分離地連接。抗浮裝置115為千斤頂,千斤頂具有較大的頂舉力,使得當進行水溝電纜槽的混凝土澆筑時,千斤頂的活塞桿能夠移動至承載梁531并抵住承載梁531,防止由于混凝土在澆筑過程中產生的浮力使得水溝模架裝置5發生上浮;當混凝土凝固后進行脫模時,是千斤頂的活塞桿回到初始位置,使水溝模架裝置5能夠進行脫模。通過設置抗浮裝置115,能夠避免出現施工誤差,提高施工精度。當然,抗浮裝置115也可以為油缸。
[0065]為了保證油缸工作的穩定性,使得油缸的缸體和活塞桿的長度尺寸不能做的過長,所以使得電纜模架裝置4的油缸42和水溝模架裝置5的油缸51的行程只能滿足剛好提升至離開澆筑好的電纜槽、水溝槽的表面,使得電纜模架裝置4的油缸42和水溝模架裝置5的油缸51的提升空間有所不足,可能會對剛澆筑凝固好的混凝土造成損壞。
[0066]而油缸25用于控制整個桁架11的沿豎直方向進行升降,通過油缸25使得當電纜模架裝置4的油缸42和水溝模架裝置5的油缸51的行程不足以將電纜模架41和楔形模架52、楔形模架521提升至足夠的脫模高度時,油缸25能夠對整個桁架11進行整體提升,進而使得電纜模架41和楔形模架52、楔形模架521獲得足夠的脫模空間,有效避免電纜模架41和楔形模架52、楔形模架521對已經凝固好的水溝電纜槽的混凝土造成損壞,保證施工安全和施工質量。
[0067]隧道水溝電纜槽施工臺車施工方法實施例:
隧道水溝電纜槽的施工方法基于上實施例中的隧道水溝電纜槽施工臺車,隧道水溝電纜槽施工臺車的結構已在上實施例中詳細描述,故不贅述。以下結合圖1至圖11,隧道水溝電纜槽施工臺車的施工方法進行說明,施工方法包括
施工臺車定位步驟:在隧道內已經澆筑并凝固的混凝土路面上預先進行隧道水溝電纜槽施工臺車I的軌道118的鋪設,軌道118對隧道水溝電纜槽施工臺車I起到引導和定位作用。將隧道水溝電纜槽施工臺車I置于軌道118上,通過行走系統2的驅動電機24驅動行走輪22轉動,是隧道水溝電纜槽施工臺車I移動至待施工隧道段,并對隧道水溝電纜槽施工臺車I的整車的中心偏距和高程進行定位和調整。
[0068]模架安裝及校正步驟:通過液壓操控系統117對隧道水溝電纜槽施工臺車I的各油缸進行控制。首先,通過液壓操控系統117控制油缸25使桁架下沉至設定位置,接著側壁模架裝置3的油缸32和油缸33將側壁模架31移動至放樣點,并通過油缸32和油缸33對側壁模架31進行定位和校正,當側壁模架31定位和校正完成后,通過液壓操控系統117對油缸32、油缸33進行鎖緊,同時通過控制固定裝置34,即控制千斤頂的活塞桿沿活塞桿軸向伸出缸體,頂住混凝土路面,完成對側壁模架31的固定。
[0069]其次,通過液壓操控系統117控制油缸114推動滑套件113沿支撐桿111的軸向移動,進而使得滑套件113帶動電纜模架裝置4和水溝模架裝置5沿軸向移動至設計的水平位置。
[0070]再次,通過液壓控制系統117控制油缸51將楔形模架52、楔形模架521和調節單元53下沉至水溝槽的設計標高,通過調節調節手輪532使得楔形模架52和楔形模架521相背彼此運動,當安裝有定位耳57的楔形模架521到達設計位置后,通過螺栓59對定位耳57進行固定,并通過調節調節手輪532對楔形模架52進行微調,使得楔形模架52也到達設計位置。接著通過液壓控制系統117控制油缸54使限位梁541下沉至與楔形模架52、楔形模架521鄰接后,調節鎖緊螺栓56和鎖緊螺栓561對楔形模架52和楔形模架521進行固定,通過液壓操控系統117對油缸51、油缸54進行鎖緊。
[0071]然后,液壓操控系統117控制油缸42將電纜模架41下沉至電纜槽的設計標高,并通過油缸42對電纜模架41進行精調,接著通過調節導角管46使電纜模架41到達設計位置,同時校核并調整電纜模架裝置4和水溝模架裝置5之間的間距,通過液壓操控系統117對油缸42進行鎖緊。
[0072]最后,利用鋼板對側壁模架31、電纜模架41、楔形模架52和楔形模架521的兩端端部進行封堵固定,同時,在電纜模架41、楔形模架52和楔形模架521上鋪設蓋板,準備進行混凝土澆筑。需要說明的是,上述的模架安裝及校正步驟的各模架裝置之間的安裝校正順序不分先后,當然也可以同時進行。
[0073]混凝土澆筑及養護步驟:對已經架設并封堵好的水溝電纜槽槽位進行混凝土澆筑,澆筑時通過振搗棒對混凝土進行振搗,在澆筑完成后對混凝土進行養護,直到混凝土表面達到一定的凝固后并無浮漿流動現象時,即可對各模架裝置進行脫模,混凝土養護時間為五至七小時。
[0074]模架脫模步驟:通過液壓操控系統117對隧道水溝電纜槽施工臺車的各油缸進行控制。首先,對側壁模架31、電纜模架41、楔形模架52和楔形模架521的兩端端部用于封堵固定的鋼板進行拆除。
[0075]接著,通過調節螺母45松開對導角管46的固定,同時將定位三角板44取下,并移動導角管46,使得導角管46和電纜模架41的邊沿與混凝土分離,減小電纜槽和電纜模架41之間的吸力。接著通過液壓操控系統117控制油缸42將電纜模架41提升初始位置,使電纜模架41與澆筑好的電纜槽分離。
[0076]然后,參照圖9至圖11,通過對導角管58進行調整,使得導角管58和楔形模架52的邊沿與混凝土分離,使得空氣能夠進入電纜槽中并與楔形模架52、楔形模架521接觸,進而使得楔形模架52、楔形模架521在提升過程中不需要克服密閉空間形成的大氣壓力,減小水溝槽和楔形模架52、楔形模架521之間的吸力。調節鎖緊螺栓56和鎖緊螺栓561松開對楔形模架52和楔形模架521的固定,接著通過液壓控制系統117控制油缸54使限位梁541提升至初始位置,使限位梁541與楔形模架52、楔形模架521分離。松開螺栓59對定位耳57進行固定并通過調節調節手輪532使楔形模架52和楔形模架521相對彼此運動,通過液壓控制系統117控制油缸51將楔形模架52、楔形模架521和調節單元53提升初始位置,使楔形模架52、楔形模架521與澆筑好的水溝槽分離。
[0077]然后,松開固定裝置34,即控制千斤頂的活塞桿沿活塞桿軸向回收至缸體內,使得活塞桿與混凝土路面分離,解除對側壁模架41的固定。接著通過液壓操控系統117控制側壁模架裝置3的油缸32和油缸33將側壁模架31移動至初始位置,使側壁模架31與水溝電纜槽的側壁分離。
[0078]最后,控制油缸25使桁架11提升至初始位置后控制油缸114拉動滑套件113沿支撐桿111的軸向移動,進而使得滑套件113帶動電纜模架裝置4和水溝模架裝置5沿軸向移動至初始的水平位置,完成對該隧道段的水溝電纜槽的施工。
[0079]重復上述施工臺車定位步驟、模架安裝及校正步驟、混凝土饒筑及養護步驟和模架脫模步驟對下一待施工隧道段進行水溝電纜槽的澆筑,直至完成整個隧道的水溝電纜槽的施工。
[0080]由上述方案可見,該隧道水溝電纜槽施工臺車的施工方法與現有技術相比,能夠最大程度的節省人工勞動力、縮短各模架的脫模時間和施工工期,還能夠防止脫模時水溝電纜槽出現崩裂、破損,該隧道水溝電纜槽施工臺車及其施工方法均具有施工精度高、脫模時間短和施工工期短的優點。
[0081]最后需要強調的是,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發明,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發明可以有各種變化和更改,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
【主權項】
1.隧道用電纜模架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油缸和電纜模架,所述第一油缸的端部與所述電纜模架鉸接; 所述電纜模架包括定位卡具、定位三角板、調節螺母和導角管,所述定位卡具與所述電纜模架固定連接,所述定位卡具設置有通孔和通槽; 所述導角管包括定位部和與所述定位部連接的連接部,所述連接部穿過所述通孔,且所述連接部與所述調節螺母固定連接,所述定位三角板穿過所述通槽并且位于所述導角管和所述定位卡具之間,且所述定位三角板與所述導角管鄰接。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纜模架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電纜模架裝置還包括導向桿和滑套件,所述導向桿的端部與所述電纜模架固定連接,所述滑套件套接在所述導向桿上。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電纜模架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電纜模架的橫截面呈梯形。4.水溝電纜槽施工臺車,包括桁架和行走系統,所述行走系統安裝在所述桁架下方,其特征在于: 所述水溝電纜槽施工臺車還包括電纜模架裝置,所述電纜模架裝置包括第一油缸和電纜模架,所述第一油缸的第一端與所述電纜模架鉸接,所述第一油缸的第二端與所述桁架?父接; 所述電纜模架包括定位卡具、定位三角板、調節螺母和導角管,所述定位卡具與所述電纜模架固定連接,所述定位卡具設置有通孔和通槽; 所述導角管包括定位部和與所述定位部連接的連接部,所述連接部穿過所述通孔,且所述連接部與所述調節螺母固定連接,所述定位三角板穿過所述通槽并位于所述導角管和所述定位卡具之間,且所述定位三角板與所述導角管鄰接。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水溝電纜槽施工臺車,其特征在于: 所述電纜模架裝置還包括導向桿和滑套件,所述導向桿的端部與所述電纜模架固定連接,所述滑套件與所述桁架固定連接,所述滑套件套接在所述導向桿上。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水溝電纜槽施工臺車,其特征在于: 所述水溝電纜槽施工臺車還包括側壁模架裝置,所述側壁模架裝置包括側壁模架、第二油缸和第三油缸,所述第二油缸的第一端與所述側壁模架鉸接,所述第二油缸的第二端與所述桁架鉸接,所述第三油缸的第一端與所述側壁模架鉸接,所述第三缸的第二端與所述桁架鉸接。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水溝電纜槽施工臺車,其特征在于: 所述行走系統包括支承座、行走輪、驅動電機和驅動鏈條,所述驅動電機的電機座固定安裝在所述支承座上,所述行走輪安裝在所述支承座下方,所述支承座與所述桁架連接,所述驅動電機通過所述驅動鏈條驅動所述行走輪。8.根據權利要求4至7任一項所述的水溝電纜槽施工臺車,其特征在于: 所述電纜模架的橫截面呈梯形。9.水溝電纜槽施工臺車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水溝電纜槽施工臺車包括桁架、行走系統、電纜模架裝置和液壓操控系統,所述行走系統安裝在所述桁架下方,所述電纜模架裝置安裝在所述桁架上; 所述電纜模架包括定位卡具、定位三角板、調節螺母和導角管,所述定位卡具與所述電纜模架固定連接,所述定位卡具設置有通孔和通槽; 所述導角管包括定位部和與所述定位部連接的連接部,所述連接部穿過所述通孔,且所述連接部與所述調節螺母固定連接,所述定位三角板穿過所述通槽并且位于所述導角管和所述定位卡具之間,且所述定位三角板與所述導角管鄰接; 所述施工方法包括: 通過所述行走系統把所述水溝電纜槽施工臺車移動至待施工隧道段并進行定位; 通過所述液壓操控系統控制控制所述電纜模架裝置下沉至設計標高,通過所述定位三角板和所述調節螺母對所述導角管進行調節,使所述電纜模架達到設計位置,對所述電纜模架進行校正和固定; 對電纜模架所處的施工區域進行封堵固定,用混凝土對所述施工區域進行混凝土澆筑并通過振搗棒對混凝土進行振搗,澆筑完成后對混凝土進行養護, 待混凝土凝固后,通過調節所述定位三角板和所述調節螺母,使所述導角管和所述電纜模架的邊沿與混凝土分離,通過所述液壓操控系統控制所述電纜模架裝置進行脫模并提升至初始位置。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電纜模架裝置還包括導向桿和滑套件,所述導向桿的端部與所述電纜模架固定連接,所述滑套件套接在所述導向桿上。
【文檔編號】E21D11/10GK106089256SQ201610708505
【公開日】2016年11月9日
【申請日】2016年8月23日
【發明人】劉國強, 王建偉
【申請人】中鐵十九局集團第七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