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燃氣發電、尾氣蒸汽、空氣聯供聯合采油方法及系統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燃氣發電、尾氣蒸汽、空氣聯供聯合采油方法及系統,將稠油空氣驅采油技術與航改機發電機組相結合,利用航改機組進行發電,高溫熱水、蒸汽及剩余尾氣的混相氣體,再次經過余熱鍋爐進行熱交換產生高溫蒸汽及剩余尾氣混相過熱蒸汽氣體。利用混相過熱蒸汽氣體進行點火,將熱交換所產生的混相過熱蒸汽氣體和高壓空氣或高壓富氧進行混相驅油。實現混相過熱蒸汽氣體和高壓空氣或高壓富氧復合驅采油及LNG發電多聯產,該方法可大幅提高采收率,并實現全程零排放、環保、安全、節能減排。
【專利說明】
一種燃氣發電、尾氣蒸汽、空氣聯供聯合采油方法及系統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燃氣發電、尾氣制蒸汽、空氣聯供聯合采油方法及系統,屬油田空氣驅采油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0002]燃氣輪機是從飛機噴氣式發動機的技術演變而來的,它通過壓氣機渦輪將空氣壓縮,高壓空氣在燃燒室與燃料混合燃燒,使空氣急劇膨脹做功,推動動力渦輪旋轉做功驅動發電機發電。新引進研發的航改機燃氣發電機組發電效率顯著提高,通常效率在60%以上,但是其產生的尾氣溫度高達450-550Γ,也可以通過余熱鍋爐再次回收熱能轉換成蒸汽,驅動蒸汽輪機再發一次電,從而形成燃氣輪機-蒸汽輪機聯合循環發電,發電效率可以達到58%-60%,一些大型機組甚至可以超過60%。
[0003]在現有的采油技術中,所需要的蒸汽采油方法是通過燃油、燃氣來制造,如采用該發電機組產生的尾氣直噴水中進行熱交換而產生高溫熱水、蒸汽及含有大量二氧化碳的剩余尾氣的混相氣體,再次經過余熱鍋爐進行熱交換產生高溫蒸汽及剩余尾氣混相過熱蒸汽氣體,在采注入井下進行復合驅油,實現全程零排放、環保、安全、節能減排,且大幅降低了采油成本,該聯合配套工藝技術是給大型熱采油田提供一種特別完整、先進的配套技術。
【發明內容】
[0004]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燃氣發電、尾氣蒸汽、空氣聯供聯合采油方法及系統,將稠油空氣驅采油技術與航改機發電機組相結合,利用航改機組進行發電,燃燒發電產生的尾氣經過蒸汽發生系統與水進行熱交換而產生高溫熱水、蒸汽及剩余尾氣的混相氣體,再次進行熱交換產生高溫蒸汽及剩余尾氣混相過熱蒸汽氣體,將熱交換所產生的混相氣體和高壓空氣或高壓富氧通過注入系統從注氣井注入油層,實現混相過熱蒸汽氣體和高壓空氣或高壓富氧復合驅采油及LNG發電多聯產,該方法可大幅提高采收率,并實現全程零排放、環保、安全、節能減排。
[0005]—種燃氣發電、尾氣蒸汽、空氣聯供聯合采油方法,其具體步驟為:
[0006]1.選擇在注氣井周邊合適區域將含有撬裝式航改機移動發電機組的發電系統、空氣系統、燃料系統、水處理系統、蒸汽發生系統、控制系統、注氣井注入系統及采油集輸系統按照多聯產相關順序進行組裝及管線連接;
[0007]2.使用撬裝式航改機移動發電機組進行發電,燃料為天然氣、LNG或CNG。發電產生的電力可自用也可并網;
[0008]3.燃燒發電產生的尾氣經過蒸汽發生系統與水進行熱交換而產生高溫熱水、蒸汽及剩余尾氣的混相氣體,再次經過余熱鍋爐進行熱交換產生高溫蒸汽及剩余尾氣混相過熱蒸汽氣體;
[0009]4.將熱交換產生的混相過熱蒸汽氣體通過注氣井注入油層,對油層進行加熱,在油層溫度場建立后,停止注入蒸汽,同時注入高壓空氣對油層進行點火;
[0010]5.當油層點火完成后,將熱交換所產生的混相過熱蒸汽氣體和高壓空氣或高壓富氧通過注入系統從注氣井注入油層,對油層同時進行多種驅油方式相結合的混相驅油。
[0011]—種燃氣發電、尾氣蒸汽、空氣聯供聯合采油系統,包括:含有撬裝式航改機移動發電機組的發電系統、空氣系統、燃料系統、水處理系統、蒸汽發生系統、控制系統、注氣井注入系統及采油集輸系統。
[0012]本發明相對于現有技術其優點在于:
[0013]本發明借助于撬裝式航改機移動發電機組進行發電,發電產生的電力可自用也可并網,避免單獨購電,降低采油成本,并網后可獲得一定的經濟效益。發電產生的高溫尾氣可通過熱交換產生高溫蒸汽,避免單獨利用燃料或其他能源產生高溫蒸汽,從而降低了能耗,進一步降低了采油成本。
[0014]注入高壓空氣或高壓氧氣,利于原油的降解反應,起到降粘的作用。
[0015]注入含大量二氧化碳的尾氣,起到降低原油粘度的作用,注入高溫蒸汽,起到高溫降粘的作用,通過注入含大量二氧化碳的尾氣和高溫蒸汽的組合,使得原油降粘效果更好,進一步提高了原油的流動性,從而提高采收率。含大量二氧化碳的尾氣和高溫蒸汽的聯合使用,減少了高壓空氣或高壓氧氣的使用量,降低了制取高壓空氣或高壓氧氣所需的能耗,并且能取得更好的降粘效果。
【附圖說明】
[0016]圖1聯合采油示意圖。
[0017]圖2采油流程示意圖。
[0018]1.燃料系統(LNG\CNG); 2.航改機發電組;3.發電上網;4.高溫尾氣;5.儲水罐;6.水處理系統;7.蒸汽發生系統;8.高溫蒸汽;9.氣體分離罐;10.氮氣;11.氮氣排空;12.二氧化碳;13.二氧化碳儲存罐;14.高溫尾氣、高溫蒸汽;15.注入系統;16.富氧發生裝置;17.高溫尾氣、尚溫蒸汽、g氧、空氣;18.儲油觸;19.生廣井;20.儲油觸;21.生廣井;22.注氣井;23.氣頂;24.氣頂;25.裂解區域;26.原油流動方向;27.原油流動方向;28.地層;29.油層;30.地層
【具體實施方式】
[0019]本發明技術方案不局限于以下所列舉【具體實施方式】,還包括各【具體實施方式】間的任意組合。
[0020]附圖1聯合采油示意圖所示,燃料系統(I)提供燃料至航改機發電組(2),進行發電,并發電上網(3),儲水罐(5)中的水通過水處理系統(6)處理后,與發電產生的高溫尾氣
(4)一起通過蒸汽發生系統(7)產生高溫蒸汽(8),通過氣體分離罐(9)產生的氮氣(10)排入空氣,產生的二氧化碳(12)存入二氧化碳儲存罐(13),通過注入系統(15)注入高溫尾氣、高溫蒸汽(14)以及富氧發生裝置(16)發生的富氧,向注氣井(22)中注入高溫尾氣、高溫蒸汽、富氧、空氣(17),進入地層(28)和地層(30)之間的油層(29),產生氣頂(23,24),順著原油流動方向(26,27),進入生產井(19,21),將采出的原油分別存入儲油罐(18,20)。
[0021 ] 一種燃氣發電、尾氣蒸汽、空氣聯供聯合采油方法,其具體步驟為:
[0022]1.選擇在注氣井周邊合適區域將含有撬裝式航改機移動發電機組(2)的發電系統、空氣系統、燃料系統(I)、水處理系統(6)、蒸汽發生系統(7)、控制系統、注氣井注入系統
(15)及采油集輸系統按照多聯產相關順序進行組裝及管線連接。
[0023]2.使用撬裝式航改機移動發電機組進行發電,燃料為天然氣、LNG或CNG。發電產生的電力可自用也可并網。
[0024]3.燃燒發電產生的尾氣經過蒸汽發生系統與水進行熱交換產生高溫熱水、蒸汽及剩余尾氣的混相氣體,再次經過余熱鍋爐進行熱交換產生高溫蒸汽及剩余尾氣混相過熱蒸汽氣體。
[0025]4.將尾氣熱交換產生的混相過熱蒸汽氣體通過注氣井注入油層,對油層進行加熱,在油層溫度場建立后,停止注入蒸汽,同時注入高壓空氣對油層進行點火。
[0026]5.當油層點火完成后,將熱交換所產生的混相過熱蒸汽氣體和高壓空氣或高壓富氧通過注入系統從注氣井注入油層,對油層同時進行多種驅油方式相結合的混相驅油。
[0027]實施例1
[0028]—種燃氣發電、尾氣蒸汽、空氣聯供聯合采油方法,其具體步驟為:
[0029]1.選擇在注氣井周邊合適區域將發電系統、空氣系統、燃料系統、水處理系統、蒸汽發生系統、控制系統、注氣井注入系統及采油集輸系統按照多聯產相關順序進行組裝及管線連接。
[0030]2.使用撬裝式航改機移動發電機組進行發電。
[0031]3.燃燒發電產生的尾氣經過蒸汽發生系統與水進行熱交換產生高溫熱水、蒸汽及剩余尾氣的混相氣體,再次經過余熱鍋爐進行熱交換產生高溫蒸汽及剩余尾氣混相過熱蒸汽氣體。
[0032]4.將尾氣熱交換產生的混相過熱蒸汽氣體通過注氣井注入油層,對油層進行加熱,在油層溫度場建立后,停止注入蒸汽,同時注入高壓空氣對油層進行點火。
[0033]5.當油層點火完成后,將熱交換所產生的混相過熱蒸汽氣體和高壓空氣或高壓富氧通過注入系統從注氣井注入油層,對油層同時進行多種驅油方式相結合的混相驅油。
【主權項】
1.一種燃氣發電、尾氣蒸汽、空氣聯供聯合采油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1).使用撬裝式航改機移動發電機組進行發電; 2).燃燒發電產生的尾氣經過蒸汽發生系統與水進行熱交換產生高溫熱水、蒸汽及剩余尾氣的混相氣體,再次經過余熱鍋爐進行熱交換產生高溫蒸汽及剩余尾氣混相過熱蒸汽氣體; 3).將尾氣熱交換產生的混相過熱蒸汽氣體通過注氣井注入油層,對油層進行加熱,在油層溫度場建立后,停止注入蒸汽,同時注入高壓空氣對油層進行點火; 4).當油層點火完成后,將熱交換所產生的混相過熱蒸汽氣體和高壓空氣或高壓富氧通過注入系統從注氣井注入油層,對油層同時進行多種驅油方式相結合的混相驅油。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燃氣發電、尾氣蒸汽、空氣聯供聯合采油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I發電產生的電力可自并網。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燃氣發電、尾氣蒸汽、空氣聯供聯合采油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I發電用燃料為天然氣、LNG或CNG。4.一種燃氣發電、尾氣蒸汽、空氣聯供聯合采油系統,包括:空氣系統、控制系統、注氣井注入系統及采油集輸系統,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含有撬裝式航改機移動發電機組的發電系統、燃料系統。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燃氣發電、尾氣蒸汽、空氣聯供聯合采油系統,其特征在于,還包括水處理系統和蒸汽發生系統。
【文檔編號】F01N5/02GK106050205SQ201610615737
【公開日】2016年10月26日
【申請日】2016年8月1日
【發明人】鄧曉亮, 洪兆
【申請人】中嶸能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