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可替換的耐磨件和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可替換的耐磨件和方法,更具體地說是一種安裝在一個能和磨料嚙合的構件的可磨損部分上的元件和一種供耐磨件用的楔形榫連接的設計方法。
本發明是對共同擁有的美國專利RE33,454的改進。在那份專利里,利用一個間隔開的橫向對齊并逐漸收縮的楔形接合件來提供一個能容易地替換的耐磨件-用作挖掘鏟斗的下側共同作用的基底、刮泥機模板、礦砂流槽的襯里等。這種基底和耐磨件的裝配都趨于只以一個方向安裝,這不能滿足挖掘、采礦等操作人員需要的雙向可用性的要求。
這點也是很清楚的,即受磨損的元件可能得頻繁地替換,附設磨損件的基底件要比多個耐磨損件經用許多倍。
本發明用一種新的楔形榫接合表面的結構布局來實現雙向可用性的,這種結構可利用那種事先已具備了的兩個不同替換件的單個耐磨件。例如在鏟斗的情況下,設置包裹角的耐磨件是有利的,因此,用專利技術指導就需有從右和左兩邊裝配的兩種型式。現在,通過本發明的實施,只需要單個通用的替換件。這對操作人員來說是有意義的,因為鏟斗通常是在粗糙的條件下使用的,并且庫存設備也是有限的,因此總希望能減少需庫存的另件的數量。
另外,四個楔形榫接合表面在制造中要小心管理,以改進適當的接觸。而本發明的楔形榫接合表面的新的結構布局提供了三區域接觸,這帶來穩定、密接和安裝方面的優點。
更具體地說,耐磨件有一對縱向對齊而且縱向間隔開的楔形榫接合面和一個橫向間隔的第三個楔形榫接合表面,它在一對間隔開的楔形榫接合表面之間。耐磨件或基底件之一也可有第二對縱向對齊、在第三個表面兩側的縱向間隔開的楔形榫接合表面,以及單個的在這對表面之間的表面。這就可把兩個成對裝設的元件在一個成對裝設的元件上進行反向的安裝,這兩種安裝都是簡便、穩定的;“三點式”。
那樣的“四點式”連接是希望的,即基底件和耐磨件中每一個都有第一和第二對縱向間隔開的楔形榫接合表面,它與一個有第三和第四對縱向間隔開的楔形榫接合表面的件相連接,第三和第四對楔形榫接合表面與第一和第二對楔形榫接合表面是成交叉或交替的連接。這就可把個成對裝設的元件在兩個成對裝設的元件上進行反向的安裝。
本發明還提供了一種設計楔形榫接合連接的方法。它是通過制訂出在一對面對壁上的楔形榫接合表面重復的結構式樣,然后用間隔的平面橫向切割,以終止限定上述元件。本發明的一些附帶的說明在隨后的說明中可見到。下面,結合附圖來說明本發明,其中
圖1是專利4,716,666公開的現有技術的透視圖;
圖2是把本發明的四點式實施例中的部件加以分解后的透視圖;
圖3是圖4所示組件的頂視圖;
圖4是沿圖3上的線4-4見到的供鏟斗用的一本發明組件局部剖視圖;
圖5是用虛線表示的帶有組合基底的本發明四點式改進型的部件分解后的透視圖;
圖5A是表示在圖2和5中相應的楔形榫接合件嚙合的簡圖;
圖6是圖5所示的本發明改進型的頂視圖;
圖7是沿圖6上7-7線的斷面圖;
圖8是表示可供選用的四點式結構的一系列耐磨組件的簡單頂視圖;
圖9是圖2所示的結構在卸開時的簡單頂視圖;
圖9A是圖6所示的結構在卸開時的簡單頂視圖;
圖10是類似于圖8的視圖,但上、下側約有三分之一換位,以表示本發明三點式結構和方法。
圖11是沿圖10上11-11線切出的基底件頂視圖;
圖11A是沿圖10上11A-11A線切出的基底件頂視圖;
圖13是沿圖12和14所示的組件的端視圖;
圖14是本發明三點式改進型的頂視圖;
圖15是把本發明三點式的組件的部件分解后的頂視圖;
圖16-18是圖14組件的裝配過程頂視圖;
圖19是用作模板切割刃的本發明三點式改進型的另一種式樣;
圖20是圖19所示組件的局部正視圖;
圖21是把圖19和20所示組件的部件分解后的局部視圖。
首先參照被稱為現有技術的圖1,符號A表示基底件,如專利RE33,454所示。符號B表示耐磨件-在這種情況下,是表示挖掘鏟斗下側的道槽。箭頭C表示把件B安裝在基底件A上時移過的途徑。一般,首先把它上移到同一平面,此后朝后滑動,使件A上的D和E與件B上的D1和E1這兩對配對的楔形榫接合件嚙合。這兩對楔形榫接合件都被凹口F分開。
現在,參照圖2,它表示本發明的組合件,標號10表示基底件,標號11表示耐磨件。在這給定的圖解里,基底件10包括一個大致成平板狀的本體12,它比較細長,并提供端壁13、14和側壁15、16。本體的一個表面17是內表面,通常,它被固緊到如鏟斗的角部(見圖4)或另一個構件318(見圖13)的易磨損部分上。和上述的附加表面17相反的表面只能在圖4上見到,并由19表示,構成面對耐磨件11的表面。
耐磨件11有相當的本體、壁和表面-用同樣的標號表示,但在標號的右上角加了撇號(′)。這樣,在圖3中,耐磨件11的本體是12′,端壁是13′和14′,側壁是15′和16′。內表面17′(見圖4)是面對基底件10的表面,而外表面19′是會和磨料嚙合的。
繼續參照圖2的基底件10,這點可見到,即本體帶有成整件橫向延伸的凸緣20、21、22和23,它們被縱向的較細長的凹口24和25分開。凸緣20-23的端部做成能提供漸擴/漸縮的楔形榫接合表面的形狀。換句話說,即這些表面是雙傾斜的-從通常楔形的頂到底的兩個方向上,向前向后地傾斜,以提供漸擴/漸縮的接合表面。這里使用的楔形榫接合表面與前面提到的共同擁有的專利RE 33、454中公開的相似,這里參照著那份專利把它表示出來,以說明它的結構和作用。
基底件10上的凸緣22的外壁或表面26是楔形榫接合表面的圖解說明(見圖2的右方中央),當耐磨件11移動到與基底件10嚙接時-如圖2上弧線箭頭27所示-凸緣22就被放置在凹口28內。然后,當耐磨件11沿箭頭29的方向移動時,楔形榫接合表面26與耐磨件11的一個匹配表面30嚙接。平常,件10、11如圖2所示地放置,當磨料沿箭頭29的方向移動時-就傾向于更牢固地使楔形榫接合表面26、30相互緊貼地安置。更恰當地說,這移動包括楔形榫接合表面31(是與楔形榫接合表面30鏡像對稱的)對著設置在凸緣20端部的楔形榫接合表面的緊貼嚙合,以類似的形式,把耐磨件11的楔形榫接合表面32安置在基底件10的凸緣23上的楔形榫接合表面33上;而楔形榫接合表面34又以類似的形式安置在基底件10的凸緣21端部的楔形榫接合件上。
我們已發現把表面30、31、32和34相對于耐磨件11的縱向中心線35傾斜15度角是有利的。這點應理解到,即基底件10上與之匹配的如26、33等楔形榫接合表面也類似地相對于基底件10的縱向中心線(未示出)傾斜的。在一些實施例中我們發現,把中心線和楔形榫接合表面間的角度在約10度至20度的范圍內改變時,能更好地保證耐磨件的安裝又能簡便地卸下。
在面對基底件10的耐磨件的表面上設置道軌11a(見圖4)也有助于增進更好的安裝。這些軌道也可從圖1的透視圖中鄰接向外伸出的壁G和H并且用符號I表示的看到。
至此所描述的動作都是非常類似于由專利RE 33,454公開的發明所實施的。為得到本發明的雙向可用性的優點,我們在圖2的恰好在耐磨件11的橫向中心線40的右邊設置了附加的楔形榫接合表面36、37;而在耐磨件的左邊設置了附加的楔形榫接合表面38和39。這點應注意到,即楔形榫接合表面是對稱于橫向中心線40,也對稱于縱向中心線35。因此,當耐磨件旋轉180度時,將有圖2那樣的外形,但楔形榫接合表面39這時是在楔形榫接合表面30的位置上,楔形榫接合表面37則處在楔形榫接合表面32的位置上。
在耐磨件11上的楔形榫接合表面是通過伸出壁部而設置在41和42上的,這種式樣類似于和現有技術相關的圖1中的G和H處設置的。更具體地說,即離磨損較遠的表面帶有橫向間隔并成整件地伸出部分提供了設有各種楔形榫接合件的面對的壁,這些面對的壁中鏡像對稱的并與縱向中心線35間隔開等距離。這些面對的壁設有兩對縱向間隔的、實質上相同、并且位居耐磨件11端部的中間又橫向對齊的凹口,例如用28、43表示的一對凹口,而另一對用44、45表示。
這點可見到,即每個凹口在它的縱向兩端上都與對置的或面對壁的楔形榫接合表面區段鄰接,這些壁上的表面區段設置成-凹口兩側的表面在逐漸遠離它毗鄰的凹口時,朝它的縱向中心線收縮,把楔形接合表面30、36認為是與凹口28毗鄰并和中心線35相對的區段就能說明這點。同樣的說明可用在相對于凹口44的區段32、38上,與凹口45有關的區段34、39上及與凹口43有關的區段31、37上。
耐磨件11相對于基體件10的雙向可用性不僅在象圖4所示的左右安裝的情況下有利的,在那里,本體12′是在沿著一個在12″處彎成角的側壁上的楔形榫接合件長度的方向上橫向延伸的;而且即使在一般耐磨件情況下也是有利的。其中,耐磨件是平直的,但只在一個縱向上受到磨損力的作用,通常,頭部比尾部磨損得多,因此,把耐磨件的端部加以轉換能有效地延長使用壽命。在圖3和圖4所示的左右安裝情況下,雙向可用性的特征是特別有利的,因為這些構件通常是相當大和笨重的,需要一個成整體的環46把它提升和裝到鏟斗18上。
從圖5可見到本發明另一個可供選用的能有效應用的形式,其中,耐磨件的長度是有限的,通過省略一對凹口,只用凹口128和143,成圖5所示的耐磨件11。象圖2所示那樣,圖5的說明中利用了和圖2中的壁47、48相當的壁147、148,它們也是對稱于縱向中心線135,這些是由141、142直立的整體部分提供的。象圖2所示的那樣,面對的壁147、148是對稱于標號140的橫向中心線的。
另外,有四對楔形榫接合表面,但結構布局有些不同的。楔形榫接合表面的結構布局在這方面是同樣的,即在凹口128的表面136、130與圖2所示的在凹口28兩側的表面36、30大多相同。在進展到左邊時,由另一個楔形榫接合表面或壁的區段132伸到區段136的左邊,正如圖2上的表面32伸到表面36的左邊。然而,圖2的區段38已從左端換到如圖5的右端138處。更具體地說,對置的側壁147和148設置成由每個壁的一個凹口分開的兩個縱向間隔開的區段。一對壁中每個都包括兩個與凹口直接鄰接相對于它的橫向對齊的壁區段(130與131比較)是收縮的(在離遠凹口過程中)區段成傾角的區段,以及由凹口隔開并且相對于它的橫向對齊的壁區段(138與139比較)是擴大的壁區段。
兩個結構的共同點在于每個凹口在縱向兩端都由面對的壁區段連接,凹口兩側區段中每一個在從相鄰的凹口離開過程中相對于縱向中心線是收縮的。另外,每個離凹口較遠的面對的壁有兩個附加的區段,在把本體雙向可用地安裝在基底件10、110上時,它們與凹口兩側的區段共同作用。
凹口和區段構成大致有相同的長度,第一個附加區段與第一個凹口兩側區段隔開約兩個長度,第二個附加區段與第二個凹口兩側區段隔開約兩個長度,第一個附加區段和凹口兩側區段是平行的,第二個也是平行的。
上面所述的能從圖5A清楚了解到,圖5A是表示在圖2和5里相應構件的簡單頂視圖,即當區段30、130,區段32、132和附加區段36、136對齊時,凹口28和128就對齊。在圖5簡圖的情況下,上述的附加區段包括區段136和138,區段132平行于區段130并與其共同作用,兩者相距兩個長度,附加區段138是以同樣的式樣和凹口鄰接的區段136相關的。因此聯系圖5可見,附加區段是在凹口128對置一側上。
繼續參照圖5A,在圖2的簡單表示情況下,凹口兩側的區段是36和30,附加區段是38和32。可見,區段38和區段36隔開兩個長度,并且平行于區段36;區段32和區段30隔開兩個長度,并且平行于區段30。
注意到如圖8所示的基于重復的模式的各種不同結構就能容易地理解雙向楔形榫接合的結構和特性。例如,若把圖8所示的沿線2′-2′和2″-2″切割。就可得到圖2所示的基底滑道的組合;若沿5′-5′和5″-5″切割,可得到圖5所示的基底/滑道的組合;若在6′-6′-6″-6″處切割,可得到圖6所示的基底/滑道的組合。在所有情況下都可得到雙向可用的基底/滑道的組合。在需要得到特別的目的時可選擇地切割,如由朝前、朝后換位的楔形榫接合件的組合,或當各自可分別安裝時的一個更緊湊的組合(與系列安裝相反)。
在圖2所示實施例的情況下,可把一個耐磨件的端部鄰接另一個地將耐磨件11安排成連續系列。例如在挖掘鏟斗的耐磨滑道、礦砂滑道的襯里方面-并且,當這些耐磨件要系列地卸下時,可提供必要的滑動以便卸下。這是由于在圖9的基底10允許耐磨件11在它的移動不受阻礙而且基底件10的楔形榫接合件有必要的位移的情況下向前移動必要的距離M供卸下用。為了系列地使用圖5所示的實施例,在圖6和7所示的耐磨件211和249和250處附加了端部突出,供基底件210相對移動用。圖9A表示加了端部突出的變化以及為了卸下楔形榫接合件和移動耐磨件所必要的移動M′。
三點式實施例首先,這點很清楚,即關于四點式實施例的圖8顯示了基底和耐磨件重復的模式,它能被切成各種不同數量的區段,而且仍是一個有用的基底滑道組合件。然而,還有另外一些切割連續區段的方式,圖10表示第一步-相對于另一個壁441縱向地移動向外突出的442,這進展到在四點式實施例中沒顯示的偏置J。
在描述了三點式實施例的細節后再參照圖10、11和11A。現在參照圖12,它表示本發明三點式的組件,標號310表示基底件,標號311表示耐磨件。在所給的圖解里,基底件310包括一個普通的平板狀本體312,它比較細長以提供端壁313、314和側壁315、316。通常,一個本體表面317(見圖13)是被緊固到結構318的可磨損部分上的表面。
與緊貼的表面317對置的表面能在圖13中見到,它用319表示,并構成面對耐磨件311的表面,如圖所示那樣,耐磨件本體、壁和表面部分用一些和基底件同樣的標號,但都帶有撇號(′),如312′-317′和319′或412′-417′和419′。
繼續參照圖12的基底件310,應注意到這點,即本體側壁315裝設著整體橫向延伸的凸緣322和323,它們由一個縱向較長的凹口324分隔開。凸緣322、323端部做成能提供漸擴/漸縮的楔形榫接合表面的形狀。
另一個凸緣320從本體的相對一個側壁316伸出,而且它的端部也做成能提供漸擴/漸縮的楔形榫接合表面的形狀。凸緣320和凹口324橫向對齊-因而凸緣320處在本體312的長度的中間位置,而凸緣322、323則鄰接本體的端部。圖12與圖2所示的一個重要的不同是只有一個凸緣從側壁316橫向地伸出。換句話說,沒有凸緣21的配對部分。每個凸緣有一個漸縮/漸擴的楔形榫接合外表面。
在基底件310或410(可見圖14和15的右上方)上的凸緣部分322的外壁或表面326是楔形榫接合表面的圖解,圖14和15所表示的與圖12的不同在于凹口424比凹口324短得多,而且凸緣420比凸緣320短。
圖14和15所示的實施例不同于圖1的現有技術在于前者允許以同樣的和不同的兩種式樣把耐磨件411安裝在基底件410上。在圖1上,凹口F與楔形榫接合件E是對齊的,耐磨件B移動到和穩定的基底件A嚙合,然后沿箭頭C所示方向朝后移動。通常材料流動是如圖1所示從右到左。
為了在基底件410上安裝耐磨件411,凹口428和443能象圖2中凹口28、43那樣地使用。圖14和圖15的描述也用于圖12,但為了清晰,在圖12中已省略某些標號。凹口428、423各自設在向外伸出的側壁部分441、442上-見圖15。一般,這些和圖1所示的現有技術的向外伸出壁部G上的凹口F相當。通過放置耐磨件411,使凹口428和凸緣422對齊,而凹口443與凸緣420的后端對齊,耐磨件411就能裝在基底件410上。此后,使耐磨件411沿中線435后滑(朝圖15的左側),這樣,使各種楔形榫接合表面進入匹配嚙合。我們把通常材料流動的方向用術語朝后-是指圖15中用箭頭429表示的方向。這增加了耐磨件411和基底件410上的楔形榫接合表面之間緊貼嚙合。在這嚙合中楔形榫接合表面430與基底件410上的楔形榫接合表面433配對,并且楔形榫接合表面434和凸緣420上的楔形榫接合表面451配對。
圖14和15的實施例不利用下面所述的可選用的現有技術那樣的凹口就能把耐磨件411安裝在基底件410上。
可選用的安裝把耐磨件411安裝在穩定的基底件410上的可選用的操作用圖-16-18逐一加以說明。例如由圖16可見,耐磨件411被定向,使它的縱向中心線435a與基底件410的中心線435成一較小的銳角。
然后在圖17中耐磨件411按箭頭429的方向,也即通常的材料流向,向后移動到基底件410上,然后把耐磨件411旋轉(如圖17所示的順時針方向),使中心線435a、435對齊,,由此通過沿中心線435、435a進一步把耐磨件411移動到圖18所示的左側,就能使各個楔形榫表面緊貼嚙合。
在圖18的左端能非常清楚地見到楔形榫接合表面(在基底件410上的),其中標號433表示在凸緣423上的楔形榫接合表面-凸緣423與圖12上的凸緣323是相同的,并且帶有表面426的凸緣422與凸緣322是相同的。從對置的側壁426突出的是凸緣420,在它的端部有楔形榫接合表面451。
和這些表面共同作用的是在耐磨件上的一些面對著的表面。在向外伸出的壁部411上-見圖15的右側-表面430嚙合表面426,表面432嚙合表面433,表面434嚙合表面451。第一壁447有一對把楔形榫接合表面430、432分開的縱向間隔,它與中心線435成一正角傾斜(見圖15);第二對置壁448有單個楔形榫接合表面434,它與中心線435成一負角或反向角傾斜,而且處在第一對置壁447上那對楔形榫接合表面430、432鄰接端的中間。
在圖12中通過設置較長的凹口324(與圖14較短的凹口424比較)和較長的凸緣320(與凸緣420比較),就能使楔形榫接合表面351約等于楔形榫接合表面326、333的和。相反,圖15的楔形榫接合表面451的縱向延伸是與那對表面426、433中每一個大致相同。單個楔形榫接合表面和一對楔形榫接合表面相等(見圖12)能得到更大的保持能力雙向可用性為了使耐磨件311、411能用任意一端朝向前放置地被安裝,對置壁447、448被設置成當它們旋轉過180度時仍有同樣的輪廓。
為了實現把楔形榫接合表面嚙合在反向放置的耐磨件311、411上,設置三個附加的楔形榫接合表面,例如楔形榫接合表面436(見圖15)與楔形榫接合表面434對應,并且一對表面439、437與表面430、432對應。
這點應注意到,即楔形榫接合表面430、432和反向作用的對應表面437、439都是鄰接構成耐磨件411的(就這而言,也可指耐磨件311)大致成平板狀本體412′的端部(見圖15),因而可不考慮那一端被先放置。當這種情況可能時,這對楔形榫接合表面430、432或437、439有一個直接朝凹口428、443放置的楔形榫接合表面。當一個前壁朝前放置時,凹口443是緊接在楔形榫接合表面434后面,當件411旋轉180度時,單個的楔形接合表面436緊接在凹口428前。
模板的連接本發明在土方工程中的耐磨件上得到有益的應用。如圖19-21的模板518,這里最希望有一個鋒利的底部切割刃,這是通過在模板518上邊靠邊地安裝一組如圖20所示的耐磨件511。耐磨件511有側壁和端壁及頂和底表面-為清楚起見,標號均被刪去。
為此目的,模板518上邊靠邊水平地安裝著多個基底件510,每個基底件510包括一個大致成平板狀的本體512(見圖21),它大致做成細長的,以提供如前述本發明實施例中的端壁、側壁、頂和底表面。一個基底件的側壁515(圖21中是朝上地設置)有前面實施例所述的輪廓,即被一凹口524(見圖20和21)分隔開的漸擴/漸縮的楔形榫接合表面526和533,然而,另一側壁表面516不是楔形榫接合的,但有一平面壁,它只有面對耐磨件511上的內臺肩552。耐磨件的另一個楔形榫接合是在模板518的553處實現的-見圖19的下部。
耐磨件511與帶有模板518的基底件連接能從圖21得到清楚的了解,尤其是通過耐磨件511的透視圖,它顯示了沿平行于縱向中心線535的線529的安裝過程。
首先,從圖19的左下部分可見,模板有一斜角底緣554,它平行于地面,并且可用螺栓裝在切割刃上,底緣554有效地提供了楔形榫接合表面,它和設在耐磨件511上的直的楔形榫接合表面配對-見圖21,分解后表示的耐磨件的右下部分。換句話說,楔形榫接合范圍的表面548不象本發明其他實施例是漸縮/漸擴的那樣。然而,耐磨件有向外伸出壁部541和542,壁部541有一個壁547,它帶有被凹口528分隔開的漸擴/漸縮表面530、532-如前面所述的實施例。壁548、554平行于耐磨件511的縱向中心線地延伸。
在安裝耐磨件時,縱向中心線再次作為它移動方向的參照,通過圖21的箭頭529來表示。根據設計者的目的,耐磨件的較長尺寸可以是在安裝的移動方向上或它的橫向上。
為了安裝,把耐磨件511底上的凸緣狀向外伸出壁部542吊在模板底壁554下邊,使凹口528與楔形榫接合表面533對齊,然后,把耐磨件511接,把楔形榫接合表面533放到凹口528里。此后把耐磨件511滑向右邊(如圖21所示描述的)。當耐磨件511邊靠邊地組合時,最外側的耐磨件由螺栓或焊接鎖住,耐磨件彼此和最外側的耐磨件鎖住。由于楔形榫接合件只是在一個直立的壁上,楔榫接合角不必是相同的收縮/擴大,這就把準確的公差配合的要求放寬了。
在本發明的實踐中,只要遵循本發明基本指導,就可利用各種楔形榫接合結構,關鍵在耐磨件上,更具體地說,圖8的向外伸出的壁部41、42或圖10的441、442,這項指導包括在一個壁上構造一對分隔開的楔形榫接合表面30、32(圖8)或430、432(圖10),這些都是有利地各處與縱向中心線35、435成正角地構造的。在縱向中心線的另一側,第二壁部42、442各處設有表面37、434,其正對第一壁部41、441上的楔形榫接合表面,表面37、434設置在分隔開的表面30、32或430、432的中間。
如模板的連接所指出的那樣(圖19-21)面對的表面可以是斜的或直的楔形榫接合表面548。當面對的表面434與圖10的中心線435成負角構造時,它給出了三點式實施例的第三表面(見圖15)。
通過把與中心線435成正角構造的表面437、439設置在表面434兩側,并且在表面430、432之間設置配對的成負角的表面436,就可實現雙向可用性。
為獲得疊加性能,這三點式的重復結構式樣能被調整,即象圖9和9A那樣系列地安裝。這是通過加長圖10在610處基底件和附加凹口部分649、650、666、667實現的,圖11A反映這樣的基底件和三點式結構。
切割重復的結構式樣,以改進基底件710(見圖10左部分)則可取得四點式實施例。圖10示出了這種耐磨件711大致與圖6所示的耐磨件211相當,然而,在對置壁上的凹口沒有對齊,而是偏置的。在圖6里,有一個零偏置,而在圖11里偏置1/3區段。一個區段是任意兩個相似或相以的點間的距離,即兩個鄰接凹口中心的間距,兩個鄰接的楔形榫接合件的峰間距離等等。這能從加在圖10左側的符號J清楚地了解到,而且它可延伸到1/2區段。
偏置J可根據所要求的條件和功能加以控制。這個重復結構的式樣也可在一個合適的地方進以切割,以得到一個既能重疊又雙向可用同時還提供三點、四點和多點接觸的基底/耐磨件的組合。
權利要求
1.一種安裝在一個能和磨料嚙合的構件的可磨損部分(18、518)上并能替換的耐磨件(11、411、511)包括一個整件比較細長的、大致成矩形平板狀的本體(12′、412′),它有端壁(13′、413′、14′、414′)、側壁(15′、415′、16′、416′)、頂和底表面(17′、417′、19′、419′),上述表面之一(19′、419′)適于嚙合上述的磨料,上述的頂和底表面中的另一個(17′、417′)可大致沿著它的縱向中心線(35、435、535)移動而與上述的可磨損部分面對地放置,上述的另一個表面(17′、417′)鄰接兩個側壁(15′、415′、16′、416′),側壁設有橫向間隔的并提供對置的壁(47、447、48、448、547、548)的整體部分(41、441、42、442),上述對置壁中的第一個(47、447、547)有一對縱向間隔的楔形榫接合表面(30、430、530、32、432、532),其相對于上述的中心線(35、435、535)成正角傾斜,本發明的特征在于上述的對置壁中的第二個(48、148、548)有一個楔形榫接合表面(37、434、548),其位于上述的第一對置壁的鄰接端部的一對楔形榫接合表面(30、430、530、32、432、532)的中間。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耐磨件,其特征在于上述的第二對置壁上的楔形榫接合表面(37、434)與上述的中心線(35、435)成一角度地傾斜。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耐磨件,其特征在于一對基本上相同的凹口(28、43、128、143)設置在上述本體(12′)的端壁(13′、14′)中間的對置壁(47、48、147、148)上;每個凹口在它的縱向兩端上都與面對的壁部的楔形榫接合表面(30、36、31、37、130、137)區段鄰接,每個凹口兩側鄰接表面在逐漸離開它毗鄰的凹口時,朝上述的縱向中心線(35、135)收縮;上述的每個面對壁有兩個附加的楔形榫接合表面區段(32、38、34、39、132、138、134、139),在雙向可用地把上述的本體安裝在上述磨損部分上時,與凹口兩側鄰接的表面區段共同作用;上述的第一個附加的表面區段(32、34、132、134)與第一個凹口兩側鄰接的表面區段(30、31、130、131)是隔開的,第二個附加的表面區段(38、39、138、139)與第二個凹口兩側鄰接的表面區段(36、37、136、137)是隔開的,上述的第一個凹口兩側鄰接的表面(30、31)平行于上述的附加表面區段(32、34)而第二個凹口兩側鄰接的表面(36、37)平行于上述的附加表面區段(38、39)。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耐磨件,其特征在于上述的本體在每一個壁上均有單個嚙合凹口(128、143),上述的附加表面區段在上述的凹口(128)對側上。
5.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耐磨件,其特征在于上述的本體在每個壁上有第二個嚙合凹口(44、45),上述的附加表面區段(32、38)是在上述的凹口(28)的同一側上。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耐磨件,其特征在于它是和基底件(10、110、410、510)組合,上述的基底件可緊固在一個會和磨料嚙合的構件的可磨損部分(18、518)上,上述基底件有楔形榫接合表面(26、33、426、433、526、533),它是與上述的第一個對置壁上成對的縱向分隔的楔形榫接合表面(430、432、530、532)嚙合的。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耐磨件,其特征在于上述的第二對置壁有一個與上述的中心線(535)平行地延伸的單個楔形榫接合面(548)。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耐磨件,其特征在于上述的第二對置壁(448)包括一個與上述中心線(435)成負角傾斜的單個楔形榫接合表面(434)。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耐磨件,其特征在于上述的本體有一個設置在材料流動通路里的朝前的端壁(413′);一個設置在第一壁(447)上鄰接上述成對的楔形榫接合表面中前一個(430)的后部的凹口(428);一個設置在第二壁上(448)鄰接上述單個楔形榫接合表面(434)的后部的凹口(443)。
10.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耐磨件,其特征在于上述的第一對置壁(447)有一位于上述成對的縱向分隔開的楔形榫接合表面(430、432)之間的單個楔形榫接合表面(436),用如同上述第二壁單個楔形榫接合表面(434)那樣的角度傾斜;上述的第二對置壁(448)有一對在上述第二壁單個楔形榫接合表面(434)兩側的楔形榫接合表面,用如同上述第一壁成對的(430、432)縱向分隔開的楔形榫接合表面那樣的角度傾斜;在旋轉180度,把上述的耐磨件反向地安裝在一個匹配的基底件上時,上述第一壁(447)相當于上述第二壁(448)。
11.一種設計楔形榫接合件連接的方法,這種連接是在一個比較細長的能裝在表面受磨料磨損的基底件和一個較細長的會與磨料嚙合的耐磨件之間的,其中,上述的耐磨件通過沿上述件體的縱向中心線移動就能安裝在上述的基底件上,步驟是制訂出在上述每個元件上的成對對置壁中的每個壁上楔形榫接合表面的重復結構式樣,以提供兩個橫向隔開的成組的面對壁;至少把兩個縱向隔開的、與上述中心線成正角傾斜并且被兩元件上面對壁的橫向延伸的凹口分開的楔形榫接合表面區段包括在上述成組的面對壁中每一個上;用縱向間隔至少超過上述兩個區段的對置端部的橫切平面切割,把上述的元件加以終止限定。
12.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的面對壁組中的另一個壁上,至少有一個位于上述兩個縱向間隔開的楔形榫接合區段的鄰接端中間的楔形榫接合區段,在上述壁組上的凹口大致是橫向對齊的。
13.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的面對壁組中的另一個壁上,至少有一個位于上述兩個縱向間隔開的楔形榫接合區段的鄰接端中間的楔形榫接合區段;所述壁組上的相應點是縱向地偏置1/2區段,這里一區段是同一壁上相應點間的縱向距離。
14.一種安裝在一個會與磨料嚙合的構件可磨損部分上的可替換的耐磨件,它包括一個整件比較細長、大致成矩形平板狀的本體,其有端壁和側壁、頂和底表面,上述的表面之一適于與上述的磨料嚙合;上述的頂和底表面中的另一個適于通過沿其縱向中心線移動而與上述可磨損部分面對地設置;上述鄰接兩個側壁的另一個表面設有橫向間隔開的成整體向外伸出部分地提供面對壁,所述面對壁是鏡像對稱的,并與上述縱向中心線等間隔地隔開;處在上述本體端部中間的、在面對壁上橫向對齊的一對大致相同的凹口;縱向的兩端與上述面對壁的區段鄰接的凹口;上述的每個鄰接區段,當它逐漸遠離與它毗鄰的凹口時向縱向中心線收縮;在離上述凹口較遠的每個面對壁均有兩個縱向間隔開的附加區段,在反向地把上述本體裝在可磨損部分上時與上述凹口兩側鄰接的區段共同作用;上述的附加區段中的第一個是與上述的凹口兩側鄰接區段中的第一個隔開的,而上述的附加區段中的第二個是與上述鄰接區段中的第二個隔開的,上述第一個鄰接區段和附加區段是平行的,而第二個鄰接區段和附加區段是平行的;上述面對壁上的每個區段都朝上述的一個表面和它的鄰接側壁橫向地傾斜的。
全文摘要
一種安裝在能和磨料嚙合的構件的可磨損部分上的耐磨組合件,包括一個適于緊固在可磨損部分上的比較細長的基底件和一個可卸下的雙向可用地安裝在基底件上的較細長的耐磨件,每一件在伸出壁部都有縱向分隔開的楔形榫接合表面,在第二對置的伸出壁部至少一個表面設置在分隔開的楔形楔接合表面之間。也公開了通過一個重復的結構式樣設計楔形榫接合件連接的方法。
文檔編號E02F9/28GK1055786SQ9110139
公開日1991年10月30日 申請日期1991年2月12日 優先權日1990年2月12日
發明者特里·勒·布里斯科, 保羅·西·斯普朗格 申請人:埃斯科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