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高強度錨桿螺紋連接機構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應用于等效強度為10.9級以上的預應力錨桿組件或其他結構的高強度錨桿螺紋連接機構,該高強度錨桿螺紋連接機構,由螺桿和螺母裝配而成,螺桿的外螺紋及螺母的內螺紋均為連續圓弧螺紋,螺桿外螺紋由牙頂和牙底圓弧依次連接而成,所述螺桿牙頂為平面;所述螺母內螺紋由上半圓弧、切向直線段和牙頂依次連接而成,所述螺母牙頂為平面。采用該種螺紋牙型,加工難度低,生產效率高,避免高強度材料在螺紋加工時容易出現的低應力脆斷現象;采用連續圓弧螺紋,可以有效地減小因應力集中而出現微裂紋的概率;內、外螺的配合會隨設備的運轉越來越緊密,可有效地避免松動的發生。
【專利說明】一種高強度錨桿螺紋連接機構
[0001]
【技術領域】
[0002]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高強度錨桿螺紋連接機構,應用于等效強度為10.9級以上的預應力錨桿組件或其他結構。
[0003]
【背景技術】
[0004]目前常見的螺紋形式有:三角形螺紋,梯形螺紋,矩形螺紋和鋸齒形螺紋。國內預應力基礎市場上使用的高強度精軋螺紋鋼筋作為錨桿,熱軋時直接形成螺紋,螺紋采用常規梯形螺紋且不連續。上述幾種螺紋都有不足之處,即具有一定的應力集中區域,若采用軋有這些螺紋的鋼筋作為錨桿,則在長期高頻振動載荷下,這類錨桿都有斷裂的風險。
[0005]高強度預應力錨桿組件其等效強度為10.9級以上,通常材料的屈服強度^ 930MPa,抗拉強度> 1080MPa,硬度為35HRC以上,采用傳統的螺紋牙型結構,無論采用切削加工還是冷擠壓加工,容易產生低應力脆斷現象,生產加工效率較低,生產刀具損耗較大,生產成本較高。
[0006]
【發明內容】
[0007]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加工難度低,生產效率高,可以有效地減小因應力集中而出現微裂紋概率的高強度錨桿螺紋連接機構。
[0008]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一種高強度錨桿螺紋連接機構,由螺桿和螺母裝配而成,螺桿的外螺紋及螺母的內螺紋均為連續圓弧螺紋,螺桿外螺紋由牙頂和牙底圓弧依次連接而成,所述牙頂為平面;所述螺母內螺紋由上半圓弧、切向直線段和牙頂依次連接而成,所述牙頂為平面。
[0009]螺桿的圓弧螺紋采用滾壓成型。
[0010]螺桿的圓弧螺紋采用切削成型。
[0011]螺母的圓弧螺紋采用絲錐攻制成型。
[0012]螺母的圓弧螺紋采用切削成型。
[0013]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的積極進步性在于:采用該種連接機構的螺紋牙型,加工難度低,生產效率高,避免在高強度材料在螺紋加工時容易出現的低應力脆斷現象;螺母和螺桿的生產效率高,成本低,適合大批量生產;采用連續圓弧螺紋,可以有效地減小因應力集中而出現微裂紋的概率;內螺紋與外螺的配合會隨設備的運轉而越來越緊密,可有效地避免松動的發生。
[0014]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5]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0016]圖2為螺桿圓弧螺紋示意圖。
[0017]圖3為螺母圓弧螺紋示意圖。
[0018]圖中1-螺桿,2-螺母,3-螺桿牙頂,4-牙底圓弧,5-上半圓弧,6_切向直線段,7-螺母牙頂。
[0019]
【具體實施方式】
[0020]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描述:由圖1可見,本實用新型高開了一種高強度錨桿螺紋連接機構,它由螺桿I和螺母2組成,螺桿I及螺母2的螺紋均為連續圓弧螺紋。螺桿的圓弧螺紋采用滾壓成型,也可采用切削成型。
[0021]由圖2可見,所述螺桿I上的連續圓弧螺紋是外螺紋,由螺桿牙頂3和牙底圓弧4依次連接而成,所述的螺桿牙頂3為平面。
[0022]由圖3可見,所述螺母上的連續圓弧螺紋是內螺紋,由上半圓弧5、切向直線段6和螺母牙頂7依次連接而成,所述的螺母牙頂7為平面。螺母的圓弧螺紋采用絲錐攻制成型,也可采用切削成型。
【權利要求】
1.一種高強度錨桿螺紋連接機構,由螺桿和螺母裝配而成,其特征在于:螺桿的外螺紋及螺母的內螺紋均為連續圓弧螺紋,螺桿外螺紋由牙頂和牙底圓弧依次連接而成,所述螺桿牙頂為平面;所述螺母內螺紋由上半圓弧、切向直線段和牙頂依次連接而成,所述螺母牙頂為平面。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強度錨桿螺紋連接機構,其特征在于:螺桿的圓弧螺紋采用滾壓成型。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強度錨桿螺紋連接機構,其特征在于:螺桿的圓弧螺紋采用切削成型。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強度錨桿螺紋連接機構,其特征在于:螺母的圓弧螺紋采用絲錐攻制成型。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強度錨桿螺紋連接機構,其特征在于:螺母的圓弧螺紋采用切削成型。
【文檔編號】E21D21/00GK204060750SQ201420511038
【公開日】2014年12月31日 申請日期:2014年9月5日 優先權日:2014年9月5日
【發明者】楊中桂, 謝超, 都軍民, 白潔, 劉俊, 崔建國, 宋濤, 孟德明 申請人: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一三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