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雙彎殼體導向鉆具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雙彎殼體導向鉆具,包括套管、鉆鋌、鉆桿、第一扶正器、第二扶正器、第三扶正器、第一彎接管、第二彎接管、鉆頭,鉆鋌外部設有可旋轉的套管,鉆鋌下方與鉆桿、第一扶正器、第一彎接管、第二扶正器、第二彎接管、第三扶正器、鉆頭依次連接,第一彎接管的第一彎角為1.5°,第二彎接管的第二彎角為2.4°,第一彎角、第二彎角的彎曲方向相同。本實用新型的結構彎角和鉆頭偏移量小,在套管內更容易通過,使得一次下井即可完成鋼套管壁及水泥和巖石層的水平鉆孔,大大提高了井下水平開孔的效率,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操作方便,成本低,減少了鉆具的占用空間,縮小了整個設備的體積。
【專利說明】一種雙彎殼體導向鉆具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屬于鉆井作業【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雙彎殼體導向鉆具。
【背景技術】
[0002]傳統的防斜鉆具組合例如鐘擺防斜鉆具組合、滿眼防斜鉆具組合、柔性防斜鉆具組合、偏心防斜鉆具組合等,一般是建立在鉆柱靜力學分析的基礎上提出的,在此基礎上設計的鉆具組合一般忽略地層的各向異性以及鉆具的各向異性,除此之外,還要求降低鉆壓,甚至要求輕壓吊打,不惜犧牲鉆速來保證防斜效果。因此我們需要一種新的鉆具組合,除了具有較好的防斜效果并且能夠施加足夠的鉆壓來保證鉆速不受影響。
【發明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問題是提供一種雙彎殼體導向鉆具,該鉆具防斜能力強,成本低,減少了鉆具的占用空間,大大提高了井下水平開孔的效率。
[0004]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0005]一種雙彎殼體導向鉆具,包括套管、馬達、液壓油缸、鉆鋌、鉆桿、第一扶正器、第二扶正器、第三扶正器、第一彎接管、第二彎接管、鉆頭,所述鉆鋌外部設有可旋轉的套管,所述鉆鋌下方與所述鉆桿、所述第一扶正器、所述第一彎接管、所述第二扶正器、所述第二彎接管、所述第三扶正器、所述鉆頭依次連接,所述第一彎接管、所述第二彎接管上分別設有第一彎點、第二彎點,所述第一彎點處的第一彎角為1.5°,所述第二彎點處的第二彎角為2.4°,所述第一彎角、所述第二彎角的彎曲方向相同,所述馬達固定在進給所述液壓油缸上,所述鉆頭通過萬向節與所述馬達相連接。
[0006]所述鉆頭與所述第三扶正器的距離為1.25m,第三扶正器與所述第二彎點的距離為0.72m,所述第二彎點到所述第二扶正器的距離為3.63m,所述第二扶正器與所述第一彎點的距離為1.23m,所述第一彎點與所述第一扶正器的距離為1.2m。
[0007]所述第一扶正器、所述第二扶正器、所述第三扶正器均包括依次相連的上頸部、螺旋扶正翼和下頸部,所述上頸部、所述螺旋扶正翼、所述下頸部軸向的軸向長度比例為1: 1.3:0.9,在所述螺旋扶正翼里側設有凹槽,所述凹槽處設有兩個對稱的半圓弧,所述螺旋扶正翼采用左旋螺旋結構。
[0008]所述第一扶正器、所述第二扶正器、所述第三扶正器螺旋角度均為21-27°。
[0009]與單彎殼體鉆具相比,本實用新型結構彎角和鉆頭偏移量小,在套管內更容易通過,加上液壓油缸可以提高足夠的鉆壓,可快速完成鋼套管壁及水泥和巖石層的水平鉆孔,大大提高了井下水平開孔的效率,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操作方便,防斜能力強,成本低,減少了鉆具的占用空間,縮小了整個設備的體積。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0]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0011]圖中,1、鉆鋌2、鉆桿3、第一扶正器4、第一彎接管5、第二扶正器6、第二彎接管7、第三扶正器8、鉆頭9、套管。
【具體實施方式】
[0012]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雙彎殼體導向鉆具,包括套管9、馬達、液壓油缸、鉆鋌1、鉆桿2、第一扶正器3、第二扶正器5、第三扶正器7、第一彎接管4、第二彎接管6、鉆頭8,鉆鋌I外部設有可旋轉的套管9,鉆鋌I下方與鉆桿2、第一扶正器3、第一彎接管4、第二扶正器5、第二彎接管6、第三扶正器7、鉆頭8依次連接,第一彎接管4的第一彎角為1.5°,第二彎接管6的第二彎角為2.4°,第一彎角、第二彎角的彎曲方向相同,馬達固定在進給液壓油缸上,鉆頭8通過萬向節與馬達相連接。
[0013]實施例1
[0014]一種雙彎殼體導向鉆具,包括套管9、馬達、液壓油缸、鉆鋌1、鉆桿2、第一扶正器3、第二扶正器5、第三扶正器7、第一彎接管4、第二彎接管6、鉆頭8,鉆鋌I外部設有可旋轉的套管9,鉆鋌I下方與鉆桿2、第一扶正器3、第一彎接管4、第二扶正器5、第二彎接管6、第三扶正器7、鉆頭8依次連接,第一彎接管4上的第一彎角為1.5°,第二彎接管6的第二彎角為2.4°,第一彎角、第二彎角的彎曲方向相同,馬達固定在進給液壓油缸上,鉆頭8通過萬向節與馬達相連接;第一扶正器3、第二扶正器5與第一彎接管4之間分別設置有橡膠密封圈,第三扶正器7、第二扶正器5與第二彎接管6之間設置有橡膠密封圈,這些橡膠密封圈起到密封作用,鉆頭8與第三扶正器7的距離為1.25m,第三扶正器7與第二彎點的距離為0.72m,第二彎點到第二扶正器5的距離為3.63m,第二扶正器5與第一彎點的距離為1.23m,第一彎點與第一扶正器3的距離為1.2m。
[0015]實施例2
[0016]一種雙彎殼體導向鉆具,包括套管9、馬達、液壓油缸、鉆鋌1、鉆桿2、第一扶正器3、第二扶正器5、第三扶正器7、第一彎接管4、第二彎接管6、鉆頭8,鉆鋌I外部設有可旋轉的套管9,鉆鋌I下方與鉆桿2、第一扶正器3、第一彎接管4、第二扶正器5、第二彎接管6、第三扶正器7、鉆頭8依次連接,第一彎接管4的第一彎角為1.5°,第二彎接管6的第二彎角為2.4°,第一彎角、第二彎角的彎曲方向相同,馬達固定在進給液壓油缸上,鉆頭8通過萬向節與馬達相連接,液壓油缸通過馬達提供動力驅動鉆頭8旋轉;鉆頭8與第三扶正器7的距離為1.25m,第三扶正器7與第二彎點的距離為0.72m,第二彎點到第二扶正器5的距離為3.63m,第二扶正器5與第一彎點的距離為1.23m,第一彎點與第一扶正器的距離為1.2m。第一扶正器3、第二扶正器5、第三扶正器7均包括依次相連的上頸部、螺旋扶正翼和下頸部,上頸部、螺旋扶正翼、下頸部軸向的軸向長度比例為1: 1.3:0.9,在螺旋扶正翼里側設有凹槽,凹槽處設有兩個對稱的半圓弧,螺旋扶正翼采用左旋螺旋結構,第一扶正器3、第二扶正器5、第三扶正器7螺旋角度均為21-27°。
[0017]本實用新型與單彎殼體鉆具相比,結構彎角和鉆頭偏移量小,在套管內更容易通過,使得一次下井即可完成鋼套管壁及水泥和巖石層的水平鉆孔,大大提高了井下水平開孔的效率,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操作方便,成本低,減少了鉆具的占用空間,縮小了整個設備的體積。
[0018]以上對本實用新型的兩個實施例進行了詳細說明,但所述內容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不能被認為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的實施范圍。凡依本實用新型申請范圍所作的均等變化與改進等,均應仍歸屬于本實用新型的專利涵蓋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雙彎殼體導向鉆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套管、馬達、液壓油缸、鉆鋌、鉆桿、第一扶正器、第二扶正器、第三扶正器、第一彎接管、第二彎接管、鉆頭,所述鉆鋌外部設有可旋轉的套管,所述鉆鋌下方與所述鉆桿、所述第一扶正器、所述第一彎接管、所述第二扶正器、所述第二彎接管、所述第三扶正器、所述鉆頭依次連接,所述第一彎接管、所述第二彎接管上分別設有第一彎點、第二彎點,所述第一彎點處的第一彎角為1.5°,所述第二彎點處的第二彎角為2.4°,所述第一彎角、所述第二彎角的彎曲方向相同,所述馬達固定在進給所述液壓油缸上,所述鉆頭通過萬向節與所述馬達相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雙彎殼體導向鉆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鉆頭與所述第三扶正器的距離為1.25m,第三扶正器與所述第二彎點的距離為0.72m,所述第二彎點到所述第二扶正器的距離為3.63m,所述第二扶正器與所述第一彎點的距離為1.23m,所述第一彎點與所述第一扶正器的距離為1.2m。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雙彎殼體導向鉆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扶正器、所述第二扶正器、所述第三扶正器均包括依次相連的上頸部、螺旋扶正翼和下頸部,所述上頸部、所述螺旋扶正翼、所述下頸部軸向的軸向長度比例為1: 1.3:0.9,在所述螺旋扶正翼里側設有凹槽,所述凹槽處設有兩個對稱的半圓弧,所述螺旋扶正翼采用左旋螺旋結構。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雙彎殼體導向鉆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扶正器、所述第二扶正器、所述第三扶正器螺旋角度均為21-27°。
【文檔編號】E21B17/10GK204040903SQ201420510451
【公開日】2014年12月24日 申請日期:2014年9月5日 優先權日:2014年9月5日
【發明者】李熙 申請人:山東東旺石油裝備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