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吸收塔粧基礎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吸收塔粧基礎,包括多個粧、設置在多個所述粧的上方用于支撐吸收塔的梁板式承臺,所述梁板式承臺包括頂板和與所述頂板固定的支撐梁,多個所述粧的頂部與所述支撐梁固定。本實用新型通過設置頂板和支撐梁來支撐吸收塔,使得吸收塔基礎占用空間小,土方開挖量少,粧頭破除工作量小,節省了工程費用和工時,并且解決了現有技術中吸收塔基礎具有較大的承載冗余弊端。
【專利說明】一種吸收塔粧基礎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承臺基礎,特別涉及一種吸收塔樁基礎。
【背景技術】
[0002]火力發電廠燃煤脫硫技術主要有燃燒前煤脫硫技術、燃燒中煤脫硫技術、燃燒后煙氣脫硫技術。燃燒后煙氣脫硫技術主要有濕法煙氣脫硫技術、半干法煙氣脫硫技術、干法煙氣脫硫技術,石灰石一石膏法濕法煙氣脫硫技術是我國火力發電廠脫硫技術的主流技術。在石灰石一石膏法煙氣脫硫技術中,吸收塔是脫硫FGD技術的核心設備,脫硫反應在該系統中運打。
[0003]我國脫硫技術在初試階段是引進外資技術,其吸收塔基礎一直采用大塊式基礎并沿用至今。
[0004]在以往的吸收塔基礎設計當中,對于300麗容量的機組而言,吸收塔基礎一般寬出吸收塔塔壁500_,基礎厚度一般約2m,基礎內配置梅花型鋼筋,吸收塔基礎混凝土量及土方開挖量都比較大。
[0005]根據以往吸收塔基礎設計形式,對于地基較差的區域,吸收塔基礎需要樁基處理,其做法是在約2m厚的吸收塔基礎下設置樁基,然而2m厚的吸收塔基礎本身的抗剪切能力遠大于其上部的荷載,吸收塔基礎下方的樁基承載力一般也大于上部荷載,可以說在地基較差的情況下,目前的設計形式具有較大的承載冗余弊端。
[0006]并且在樁基施工當中,樁基往往是在開挖前施工,在施工吸收塔基礎前需要進行土方開挖,土方開挖時,還要額外將無效樁頭破除,目前這種吸收塔基礎模式急待改進。
實用新型內容
[0007]本實用新型主要目的在于解決上述問題和不足,提供一種費用低、工期短的吸收塔樁基礎。
[0008]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
[0009]一種吸收塔樁基礎,包括多個樁、設置在多個所述樁的上方用于支撐吸收塔的梁板式承臺,所述梁板式承臺包括頂板和與所述頂板固定的支撐梁,多個所述樁的頂部與所述支撐梁固定。
[0010]進一步,支撐梁包括兩條通梁和多條環梁、次梁,兩條所述通梁呈十字形固定在所述頂板上,多條所述環梁以兩條通梁的交叉點為圓心設置并且環梁的直徑由內向外逐條變大,多條所述環梁之間通過多條所述次梁連接,多個所述樁的頂部與所述通梁和環梁固定。
[0011]進一步,在兩條通梁的交叉點上固定一個樁,其余的樁均與所述環梁固定。
[0012]進一步,各所述次梁分別連接兩條或兩條以上的環梁。
[0013]進一步,各所述環梁之間間距相等。
[0014]進一步,樁、頂板、通梁、環梁和次梁采用C30混凝土材料。
[0015]進一步,在每個所述樁的頂部與所述通梁或環梁固定的位置澆筑柱帽。
[0016]進一步,每個所述樁的鋼筋插入所述通梁或環梁內。
[0017]進一步,頂板的厚度為150_250mm。
[0018]進一步,在所述頂板的上表面設置一層用于保證頂板平整度的表面層。
[0019]綜上內容,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吸收塔樁基礎,通過設置頂板和支撐梁來支撐吸收塔,使得吸收塔基礎占用空間小,土方開挖量少,樁頭破除工作量小,節省了工程費用和工時,并且解決了現有技術中吸收塔基礎具有較大的承載冗余弊端。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0]圖1是實用新型吸收塔基礎的平面示意圖;
[0021]圖2是實用新型吸收塔基礎的剖面示意圖。
[0022]如圖1和圖2所示,樁1,頂板2,通梁3、環梁4、次梁5、柱帽6、回填土 7、基土 8、吸收塔9。
【具體實施方式】
[0023]下面結合附圖與【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描述:
[0024]如圖1和圖2所示,一種吸收塔樁基礎,包括若干個樁1、設置在樁I頂部用于支撐吸收塔9的梁板式承臺,梁板式承臺包括頂板2和支撐梁,支撐梁包括通梁3、環梁4和次梁5,其中樁1、頂板2、通梁3、環梁4和次梁5均采用C30鋼筋混凝土材料,頂板2與通梁3、環梁4和次梁5澆筑固定,樁I與通梁3或環梁4澆筑固定。
[0025]頂板2為圓盤形,其厚度為150-250mm,在本實施例中采用200mm,頂板2采用厚板的形式使其與通梁3、環梁4和次梁5能夠達到足夠的剛度,從而達到較小撓度的效果,避免因撓度大使頂板2的平整度不符合吸收塔9設備的要求。
[0026]通梁3和次梁5為長條形,環梁4為圓環形,支撐梁包括兩條通梁3、多條環梁4和次梁5,環梁4和次梁5的條數以頂板2的尺寸為依據設置,如圖1所示,在本實施例中環梁4為四條,次梁5為十二條。兩條通梁3十字交叉設置,其交叉點為頂板2的圓心,每條環梁4的直徑各不同,環梁4以兩條通梁3的交叉點為圓心設置,靠近交叉點的環梁4直徑小,越遠離交叉點的環梁4直徑越大,各環梁4之間的間距相等。各環梁4之間通過次梁5連接,在本實施例中,八條次梁5連接最外側的兩條環梁4,四條次梁5連接外側的三條環梁4,每條次梁5之間等間距設置。通梁3、環梁4和次梁5盡量將頂板2均勻分割,以使頂板2的受力更多的傳遞到支撐梁上。
[0027]在兩條通梁3的交叉點上澆筑固定一個樁1,其余的樁I均與環梁4澆筑固定,每個樁I的鋼筋插入通梁3或環梁4內。在每個樁I的頂部與通梁3或環梁4固定的位置澆筑一個柱帽6,以使樁I的上部載荷更好的傳遞給樁1,柱帽6的傾角按不小于45°設計。
[0028]在頂板2的上表面設置表面層,用于保證頂板2的平整度符合吸收塔9設備的要求,在本實施例中,對頂板2進行二級灌漿澆筑,采用高一標號的混凝土材料,即C35細石混凝土材料進行二級灌漿,以保證頂板2的表面平整度。
[0029]在施工時,根據地質勘察報告,確定樁I規格型號以及樁長和單樁承載力,再根據吸收塔9設備方案以及其載荷大小,確定樁I的布置形式,之后在基土 8上進行打樁。打樁結束后進行土方開挖,土方開挖為淺挖,挖至環梁4的底部所在位置即可,之后對所有樁I進行統一樁頭破除。在土方開挖和樁頭破除結束后,進行梁板式承臺的鋼筋綁扎和支模板,樁I的鋼筋伸入通梁3和環梁4內,同時進行土方回填,回填土 7需要分層夯實處理,回填至頂板2底部結束,回填土 7作為防止頂板2撓度過大的一種反力措施。之后進行澆筑步驟,頂板2澆筑結束后還需進行二次澆筑,以確保表面平整度。
[0030]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吸收塔樁基礎,通過設置頂板2和支撐梁來支撐吸收塔9,使得吸收塔9基礎占用空間小,土方開挖量少,樁頭破除工作量小,節省了工程費用和工時,其工費節省約42.8%,并且解決了現有技術中吸收塔基礎具有較大的承載冗余弊端。
[0031]如上所述,結合附圖所給出的方案內容,可以衍生出類似的技術方案。但凡是未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內容,依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仍屬于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范圍內。
【權利要求】
1.一種吸收塔樁基礎,其特征在于:包括多個樁(I)、設置在多個所述樁(I)的上方用于支撐吸收塔(9)的梁板式承臺,所述梁板式承臺包括頂板(2)和與所述頂板(2)固定的支撐梁,多個所述樁(I)的頂部與所述支撐梁固定。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吸收塔樁基礎,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梁包括兩條通梁(3)和多條環梁(4)、次梁(5),兩條所述通梁(3)呈十字形固定在所述頂板(2)上,多條所述環梁(4)以兩條通梁(3)的交叉點為圓心設置并且環梁(4)的直徑由內向外逐條變大,多條所述環梁(4)之間通過多條所述次梁(5)連接,多個所述樁(I)的頂部與所述通梁(3)或環梁⑷固定。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吸收塔樁基礎,其特征在于:在兩條通梁(3)的交叉點上固定一個樁(I),其余的樁(I)均與所述環梁(4)固定。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吸收塔樁基礎,其特征在于:各所述次梁(5)分別連接兩條或兩條以上的環梁(4)。
5.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吸收塔樁基礎,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環梁(4)之間間距相等。
6.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吸收塔樁基礎,其特征在于:所述樁(I)、頂板(2)、通梁(3)、環梁(4)和次梁(5)采用C30混凝土材料。
7.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吸收塔樁基礎,其特征在于:在每個所述樁(I)的頂部與所述通梁(3)或環梁(4)固定的位置澆筑柱帽(6)。
8.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吸收塔樁基礎,其特征在于:每個所述樁(I)的鋼筋插入所述通梁(3)或環梁(4)內。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吸收塔樁基礎,其特征在于:所述頂板(2)的厚度為150_250mm。
10.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吸收塔樁基礎,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頂板(2)的上表面設置一層用于保證頂板(2)平整度的表面層。
【文檔編號】E02D27/42GK204023602SQ201420455898
【公開日】2014年12月17日 申請日期:2014年8月13日 優先權日:2014年8月13日
【發明者】曹東, 馬曉明 申請人:大唐科技產業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