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室抗浮鋼錨索的防水構造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地下室抗浮鋼錨索的防水構造,包括錨入巖層的錨索和插入所述巖層上面的土體內的自由段套管,自由段套管內插裝波紋管,土體上澆筑砼墊層并固定波紋管的下部,砼墊層上設主防水層,主防水層上設兩防水增強層,且形成與波紋管貼覆的向上翻折段,主防水層和防水增強層之上設隔離層,隔離層上設砼防水保護層,砼防水保護層上設防水混凝土底板,防水混凝土底板上設錨索鋼墊板及索頭張拉錨定件,防水混凝土底板和錨索鋼墊板之上澆筑保護找坡層,并在索頭外周形成局部摻水泥基滲透結晶型防水劑的砼面層。本實用新型,可確保地下室抗浮錨索在防水性能。
【專利說明】地下室抗浮鋼錨索的防水構造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建筑防水【技術領域】,具體涉及地下室抗浮鋼錨索的防水構造。
【背景技術】
[0002]近年來,大量帶有地下室的高層建筑物、地下車庫、地下商場等地下建、構筑物不斷涌現。由于地下水的浮力,使這些建、構筑物的抗浮問題比較突出。為此,抗浮問題越來越受到重視。其中,抗浮錨桿技術是一種有效的抗浮手段。
[0003]地下室抗浮錨桿分鋼筋、鋼索兩種,兩種錨桿均沒有防水節點可供參考,無論是圖集還是設計資料。特別是錨索,穿透整個底板,錨頭帶有油脂,密封困難,成為技術難題。地下工程抗浮錨索、動輒數千根之多,滲水后,由堵漏公司善后,大多治標不治本。
[0004]由此可見,地下室抗浮錨索在防水方面存在著嚴重的滲水隱患。
實用新型內容
[0005]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地下室抗浮錨索設計存在的防水問題。
[0006]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地下室抗浮鋼錨索的防水構造,包括錨入巖層的錨索和內置于所述巖層上的土體內的自由段套管,錨索下端位于自由段套管內;還包括:
[0007]波紋管,插裝于所述自由段套管內;
[0008]砼墊層,澆筑于土體上并固定所述波紋管的下部;
[0009]主防水層,覆于所述砼墊層上;
[0010]第一、第二道防水增強層,均由聚氨酯涂膜及聚酯布復合形成,依次覆于所述主防水層上,且形成與所述波紋管貼覆的向上翻折段;
[0011]隔離層,覆于所述主防水層和防水增強層之上;
[0012]砼防水保護層,澆筑于所述隔離層上;
[0013]防水混凝土底板,澆筑于所述砼防水保護層上;
[0014]錨索鋼墊板及索頭張拉錨定件,置于防水混凝土底板上,錨索鋼墊板采取密封措施;
[0015]保護找坡層,澆筑于所述防水混凝土底板和錨索鋼墊板之上,并在索頭外周形成局部摻水泥基滲透結晶型防水劑的砼面層。
[0016]在上述方案中,所述波紋管的管壁厚為lmm-2mm,且所述波紋管的最大外徑與所述自由段套管的內徑相同,插入所述自由段套管的所述波紋管的長度不少于100_。
[0017]在上述方案中,所述5全墊層厚度為140mm-160mm,置入所述5全墊層的所述自由段套管的長度為40mm-60mm。
[0018]在上述方案中,第一道防水增強層的翻折段高度不小于100mm,第二道防水增強層的翻折段高度不小于150_。
[0019]在上述方案中,所述隔離層采用不小于150g/rn2的聚酯布。
[0020]在上述方案中,所述砼防水保護層的厚度為50mm-70mm,所述波紋管處的所述砼防水保護層的厚度為90mm-110mm。
[0021]在上述方案中,所述錨索鋼墊板采用環氧砂漿座漿鋪設。
[0022]本實用新型,在錨索上端選用波紋管,使主防水層能通過加胎增強之涂膜與自由段套管形成連續密封防水;錨索鋼墊板周邊密封處理,增設砼或鋼筋砼保護兼找坡層,該層砼在錨頭局部內摻水泥基滲透結晶防水劑,從而可確保地下室抗浮錨索防水構造的防水性。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3]圖1為實施例中所述地下室抗浮鋼錨索的防水構造的工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4]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和說明書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做出詳細的說明。
[0025]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地下室抗浮鋼錨索防水構造,包括錨入巖層的錨索2和插入巖層上面的土體I內的自由段套管3,錨索2位于自由段套管3內;波紋管4插裝于所述自由段套管3內;砼墊層5澆筑于土體I上并固定所述自由段套管3和波紋管4的下部;主防水層6覆于所述砼墊層5上;聚氨酯涂膜及聚酯布復合的兩道防水增強層7覆于所述主防水層6上,且形成與所述波紋管4貼覆的向上翻折段;聚酯布隔離層8覆于所述主防水層和防水增強層7之上;砼防水保護層9澆筑于所述隔離層8上;防水混凝土底板10澆筑于所述砼防水保護層9上;錨索鋼墊板11及索頭張拉錨定件13置于防水混凝土底板10上;保護找坡層12澆筑于所述防水混凝土底板10之上,并在索頭局部摻水泥基滲透結晶型防水劑15。
[0026]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地下室抗浮鋼錨索防水構造采用如下方法施工:
[0027]a)將錨索2下端錨入巖層,并在巖層上面的土體I內插入自由段套管3,自由段套管3的上端向上伸出土體1,將自由段套管3外圍被擾動之原土 20清除,并用ClO素砼回填;
[0028]b)將波紋管4的下端插裝于所述自由段套管3內;
[0029]c)澆筑砼墊層5,固定所述波紋管4的下部;
[0030]d)施作主防水層6,覆于所述砼墊層5上;施作防水增強層7,覆于所述主防水層6上;防水增強層7為兩道,每道均由聚氨酯涂膜和聚酯布復合形成;
[0031]e)鋪設聚酯布隔離層8,覆于所述主防水層6和防水增強層7之上;
[0032]f)澆筑c20砼防水保護層9于所述隔離層8上;
[0033]g)澆筑防水混凝土底板10于所述砼防水保護層9上;
[0034]h)安裝錨索鋼墊板11于防水混凝土底板10之上,鋼墊板11采取密封措施21,張拉錨索,固定索頭;
[0035]i)澆筑保護找坡層12于所述防水混凝土底板10和鋼墊板11之上,并在索頭局部摻水泥基滲透結晶型防水劑。
[0036]更進一步地,
[0037]步驟a)中,清除施作錨索時被擾動的原土,用ClO混凝土 20回填被清除之原土,并振搗密實。
[0038]步驟b)中,所述波紋管4管壁厚為lmm-2mm,內壓注水泥漿,所述波紋管4的最大外徑與所述自由段套管3的內徑相同,插入所述自由段套管3的所述波紋管4的長度不少于100mm。優選,波紋管4為金屬管,自由段套管3為PVC塑料管。
[0039]步驟c)中,所述5全墊層厚度為140mm-160mm,置入所述輪墊層的所述自由段套管的長度為40mm-60mm。燒筑的cl5混凝土并壓實抹光后養護達到規定的強度。
[0040]步驟d)中,所述第一道防水增強層的翻折段高度不小于100mm,所述第二道防水增強層的翻折段高度小于150mm。
[0041]步驟e)中,所述隔離層采用不小于150g/ Hl2的聚酯布。
[0042]步驟f)中,澆筑的c20的所述砼防水保護層9的厚度為50mm-70mm,近所述波紋管的所述砼防水保護層9的厚度為90mm-110mm,并通過綁扎Φ6鋼筋井架14固定波紋管的上部,井架14固定在防水混凝土底板10上的鋼筋上。
[0043]步驟g)中,按有關規范規程完成防水混凝土底板10的施工。
[0044]步驟h)中,按有關規程安裝錨索鋼墊板、張拉錨索、固定錨頭,錨索鋼墊板采用環氧砂漿座漿鋪設形成密封措施21。
[0045]步驟i)中,清理錨頭、錨索鋼墊板及其附近污物塵屑,在索頭外周300mm?400mm局部15區域內摻水泥基滲透結晶型防水劑,摻量1.0kg/ m2,連續施工澆筑。
[0046]本實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最佳實施方式,任何人應該得知在本實用新型的啟示下作出的結構變化,凡是與本實用新型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技術方案,均落入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1.地下室抗浮鋼錨索的防水構造,包括錨入巖層的錨索和插入所述巖層上面的土體內的自由段套管,錨索位于自由段套管內;其特征在于,還包括: 波紋管,插裝于所述自由段套管內; 砼墊層,澆筑于土體上并固定所述波紋管的下部; 主防水層,覆于所述砼墊層上; 第一、第二道防水增強層,均由聚氨酯涂膜及聚酯布復合形成,依次覆于所述主防水層上,且形成與所述波紋管貼覆的向上翻折段; 隔離層,覆于所述主防水層和防水增強層之上; 砼防水保護層,澆筑于所述隔離層上; 防水混凝土底板,澆筑于所述砼防水保護層上; 錨索鋼墊板及索頭張拉錨定件,置于防水混凝土底板上,錨索鋼墊板采取密封措施; 保護找坡層,澆筑于所述防水混凝土底板和錨索鋼墊板之上,并在索頭外周形成局部摻水泥基滲透結晶型防水劑的砼面層。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室抗浮鋼錨索的防水構造,其特征在于,所述波紋管的管壁厚為lmm-2mm,且所述波紋管的最大外徑與所述自由段套管的內徑相同,插入所述自由段套管的所述波紋管的長度不少于100mm。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地下室抗浮鋼錨索的防水構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砼墊層厚度為140mm-160mm,置入所述輪墊層的所述自由段套管的長度為40mm-60mm。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室抗浮鋼錨索的防水構造,其特征在于,第一道防水增強層的翻折段高度不小于100mm,第二道防水增強層的翻折段高度不小于150mm。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室抗浮鋼錨索的防水構造,其特征在于,所述隔離層采用不小于150g/ m2的聚酯布。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室抗浮鋼錨索的防水構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砼防水保護層的厚度為50mm-70mm,所述波紋管處的所述輪防水保護層的厚度為90mm-110mm。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室抗浮鋼錨索的防水構造,其特征在于,所述錨索鋼墊板采用環氧砂漿座漿鋪設。
【文檔編號】E02D5/74GK203834476SQ201420072447
【公開日】2014年9月17日 申請日期:2014年2月19日 優先權日:2014年2月19日
【發明者】張道真 申請人:深圳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