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隔震樁基礎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隔震樁基礎,包括樁柱、基礎梁及位于基礎梁下部的基礎,基礎位于樁柱頂部,基礎梁和基礎之間設置隔震裝置。本實用新型疊層隔震支座是由多層鋼板和多層橡膠間隔層層疊合而成,橡膠層與鋼板層互相粘結在一起,能有效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承載力,減輕地震帶來的災難,抗震能力強。
【專利說明】一種隔震粧基礎
【技術領域】
[0001 ]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隔震結構,尤其涉及一種隔震樁基礎。
【背景技術】
[0002]長久以來,傳統的建筑地基形狀多采用較大下底面積的地基基礎,以此提高地基的荷載力,但此結構抗震能力較差,地震時,地基基礎的底面直接承受著地殼斷裂或移位導致的地震波能量的沖擊,底面積越大,直接受沖擊的力度及斷裂、位移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其抗震功效就差,在土方處理相同、使用同樣地基建材的情況下,為了提高建筑地基基礎的抗震能力,還采用較大下底面積的地基基礎,已無法實現預期的目的,尤其在地震多發地帶,對其地基基礎提出了更高的抗震要求。
【發明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隔震樁基礎。
[0004]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隔震樁基礎,包括樁柱、基礎梁及位于基礎梁下部的基礎,樁柱為螺紋樁,螺紋樁的下端設置有圓環狀的樁靴,螺旋紋凸出于螺紋樁的外表面伸入到地基土內,基礎位于螺紋樁頂部,基礎梁和基礎之間設置隔震裝置,隔震裝置包括疊層隔震支座、上連接板、下連接板和導向液壓柱,疊層隔震支座是由多層鋼板和多層橡膠間隔層層疊合而成,橡膠層與鋼板層互相粘結在一起,疊層隔震支座的上、下表面分別與上連接板的下表面和下連接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導向液壓柱通過球形鉸鏈設置于上連接板和下連接板之間,上連接板和下連接板分別與基礎梁和基礎固定連接。
[0005]本實用新型由于采用了樁基礎結構,基礎位于樁柱頂部,使整個基礎的重心,始終落在基礎中心的下底面范圍內,地震時,對基礎下底面沖擊的地震波引向基礎的周邊弱化,可在使用同質、同量建筑材料制作基礎的情況下,增強基礎與土層之間的摩阻力,提高抗震承載力。
[0006]本實用新型還采用了疊層隔震支座,疊層隔震支座是由多層鋼板和多層橡膠間隔層層疊合而成,橡膠層與鋼板層互相粘結在一起,使得疊層隔震支座具有很大的垂直承載力和垂直剛度,疊層隔震支座還具有水平剛度較小,水平極限變形較大的特點,可抵抗較大的剪切變形;所以當建筑物上部結構在受到水平推力時,利用疊層隔震支座較大的剪切變形而產生整體水平位移,這樣會減少局部破壞,因此地震對建筑物的水平破壞力被大大削弱。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07]圖1為樁基礎示意圖
[0008]圖2為隔震裝置示意圖
[0009]其中:1為基礎梁,2為基礎,3為球形鉸鏈,4為導向液壓柱,5為上連接板,6為橡膠層,7為鋼板層,8為下連接板,9為樁柱,10為螺旋紋,11為樁靴。
【具體實施方式】
[0010]參見附圖1、2,一種隔震樁基礎,包括樁柱9、基礎梁I及位于基礎梁I下部的基礎2,樁柱9為螺紋樁,螺紋樁的下端設置有圓環狀的樁靴11,螺旋紋10凸出于螺紋樁的外表面伸入到地基土內,基礎2位于螺紋樁頂部,基礎梁I和基礎2之間設置隔震裝置,隔震裝置包括疊層隔震支座、上連接板5、下連接板8和導向液壓柱4,疊層隔震支座是由多層鋼板和多層橡膠間隔層層疊合而成,橡膠層6與鋼板層7互相粘結在一起,疊層隔震支座的上、下表面分別與上連接板5的下表面和下連接板8的上表面固定連接,導向液壓柱4通過球形鉸鏈3設置于上連接板5和下連接板8之間,上連接板5和下連接板8分別與基礎梁I和基礎2固定連接。
【權利要求】
1.一種隔震樁基礎,所述隔震樁基礎包括樁柱、基礎梁及位于基礎梁下部的基礎,其特征在于:樁柱為螺紋樁,螺紋樁的下端設置有圓環狀的樁靴,螺旋紋凸出于螺紋樁的外表面伸入到地基土內,基礎位于螺紋樁頂部,基礎梁和基礎之間設置隔震裝置,隔震裝置包括疊層隔震支座、上連接板、下連接板和導向液壓柱,疊層隔震支座是由多層鋼板和多層橡膠間隔層層疊合而成,橡膠層與鋼板層互相粘結在一起,疊層隔震支座的上、下表面分別與上連接板的下表面和下連接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導向液壓柱通過球形鉸鏈設置于上連接板和下連接板之間,上連接板和下連接板分別與基礎梁和基礎固定連接。
【文檔編號】E02D27/12GK203716166SQ201420026475
【公開日】2014年7月16日 申請日期:2014年1月11日 優先權日:2014年1月11日
【發明者】蔣春霞 申請人: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