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煤礦井下水冷卻設備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煤礦井下水冷卻設備,包括換熱器、第一水箱,換熱器固定于一個箱體的內腔中,箱體的一側通過第一風筒與第一風機連通,第一水箱與箱體呈上下式固定連接,箱體內部的底部與第一水箱頂部連通,箱體內部均勻分布若干噴淋裝置,噴淋裝置的尾部匯于同一根水管,該水管上設有噴淋增壓泵,并且該水管與第一水箱連通,換熱器通過水管與管殼式冷凝器管程連通,管殼式冷凝器殼程通過管路與蒸發器連通,蒸發器設有入口端與出口端側面通過第二風筒與第二風機連通,蒸發器、第二風筒、第二風機與冷凝器設置于箱體的上方,該設備不僅可以節約井下用水,減輕使用制冷設備的排水壓力,而且可以節約空間。
【專利說明】一種煤礦井下水冷卻設備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煤礦井下設備,特別涉及一種煤礦井下水冷卻設備。
【背景技術】
[0002]在煤礦礦井降溫中,局部降溫系統在使用過程,其井下熱量的吸收和傳遞主要是靠水循環通過井下排水溝及排水泵帶至地面,以減少井下熱量實現井下降溫。在此過程中需要較多的耗水量,對于煤礦井下水源相對緊張、以及排水系統有限的礦井來說,局部降溫系統的使用會使井下水源更加緊張甚至無法滿足正常需求,排水系統不暢的礦井可能會產生一定的水患,影響井下工作環境,甚至對設備造成損壞。采用回冷機冷卻水通過回冷機的冷卻可循環重復使用,極大地減少水的直接損耗量。而熱量通過吸熱蒸發的水蒸氣隨風通過回風巷直接送至地面。
[0003]在保證回冷機使用效果時,老式回冷機體積較大無法滿足井下巷道安裝及運輸尺寸要求,有時需要單獨鑿壁開拓硐室以便設備安裝,給安裝使用帶來極大不便。
【發明內容】
[0004]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煤礦井下水冷卻設備,該設備可以節約井下水冷卻設備的用水量,減輕排水壓力。
[0005]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以下的技術方案:一種煤礦井下水冷卻設備,包括換熱器、第一水箱,所述換熱器固定于一個箱體的內腔中,箱體的一側通過第一風筒與第一風機連通,所述第一水箱的頂部與箱體的底部固定連接,箱體內部的底部設有一個通孔與第一水箱頂部相連通,箱體內部的頂部均勻分布若干噴淋裝置,所述噴淋裝置的尾部通過支水管匯于同一根主水管,該主水管上設有噴淋增壓泵,并且該主水管與第一水箱的底部連通,噴淋增壓泵通過導線與防暴電機連接,所述第一水箱與箱體之間構成冷卻水循環回路,換熱器通過另外的水管與管殼式冷凝器管程連通并構成換熱水循環回路,管殼式冷凝器殼程通過管路與蒸發器連通并構成另一條制冷劑循環回路,蒸發器連接循環管路的入口端與出口端設于同一側面,并且該側面通過第二風筒與第二風機連通,所述換熱器呈蛇形管狀,蒸發器、第二風筒、第二風機與管殼式冷凝器管程設置于箱體的上方。
[0006]優選的,第一水箱與噴淋增壓泵之間連接的主水管上依次設有閘閥、過濾器、閘閥。
[0007]優選的,第一水箱的頂部還通過管路與一個為第一水箱補充純凈水的井下供水管路連接。
[0008]優選的,與管殼式冷凝器管程出口端連接的換熱水循環回路的水管連接第二水箱的頂部,第二水箱的底部通過水管與換熱器的進口端連接。
[0009]優選的,第二水箱與換熱器進口端之間的水管上設有循環水增壓泵,循環水增壓泵通過導線與另一個防暴電機連接。
[0010]優選的,循環水增壓泵到換熱器之間的水管上依次安裝閘閥、過濾器、閘閥。
[0011]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將水冷卻設備的各個部分通過水管連接起來,并且將蒸發器、第二風筒、第二風機與管殼式冷凝器管程設置于箱體的上方,節約占地面積,節省空間,同時,換熱器采用蛇形管方式,增加了換熱器的有效長度,提高換熱效率。該設備通過冷卻水循環回路以及換熱水循環回路的使用,節約了井下用水,減輕使用制冷設備的排水壓力。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2]圖1是本發明結構連接示意圖;
[0013]其中,1.換熱器2.第一水箱3.箱體4.第一風筒5.第一風機6.噴頭7.噴淋增壓泵8.管殼式冷凝器管程9.蒸發器10.第二風筒11.第二風機12.井下供水管路13.第二水箱14.循環水增壓泵。
【具體實施方式】
[0014]下面結合附圖,通過對實施例的描述,對本發明做進一步說明:
[0015]如圖1所示,本發明一種煤礦井下水冷卻設備,換熱器1、第一水箱2,換熱器I固定于一個箱體3的內腔中,箱體3的一側通過第一風筒4與第一風機5連通,第一水箱2的頂部與箱體3的底部固定連接,箱體3內部的底部設有一個通孔與第一水箱2內部連通,箱體3內部的頂部均勻分布六個用于噴灑換熱器的噴頭6,六個噴頭6的尾部通過支水管匯于同一根主水管,該主水管上安裝一個用于給水增壓的噴淋增壓泵7,并且該主水管與第一水箱2的底部連通,噴淋增壓泵7通過導線與防暴電機連接,第一水箱2與噴淋增壓泵7之間的主水管上依次設有閘閥、過濾器、閘閥,該閘閥可以節流、控制水流大小,過濾器可以清理水中的雜質,第一水箱2與箱體3之間構成冷卻水循環回路,換熱器I通過另外的水管與管殼式冷凝器管程8連通并構成換熱水循環回路,管殼式冷凝器殼程8通過管路與蒸發器9連通并構成另一條制冷劑循環回路,蒸發器9連接循環管路的入口端與出口端設于同一側面,并且該側面通過第二風筒10與第二風機11連通,與管殼式冷凝器管程8出口端連接的換熱水循環回路的水管連接到第二水箱13的頂部并連通,第二水箱13的底部通過水管與換熱器I的進口端連接,第二水箱13與換熱器I進口端之間的水管上安裝循環水增壓泵14,循環水增壓泵14通過導線與另一個防暴電機連接,并且循環水增壓泵14到換熱器I之間的水管上依次安裝閘閥、過濾器、閘閥,換熱器I內的水經過第二水箱13過渡,并通過循環水增壓泵14增壓,使換熱器I內部的水流動,換熱器I呈蛇形管狀,蒸發器9、第二風筒10、第二風機11與管殼式冷凝器管程8均位于于箱體3的上方。
[0016]將水冷卻設備的各個部分通過管路或水管連接起來,并且將蒸發器9、第二風筒10、第二風機11與管殼式冷凝器管程8設置于箱體3的上方,節約占地面積,節省空間,同時,換熱器I采用蛇形管方式,增加了換熱器I的有效長度,提高換熱效率。該設備通過回路系統循環使用冷卻水,節約了井下用水,減輕使用制冷設備的排水壓力。
[0017]該設備工作時,通過噴淋增壓泵7增壓,將第一水箱2內的水抽取到噴頭6,噴頭6對準換熱器I表面噴灑水,在第一風機5的作用下,噴灑在換熱器I表面的水迅速蒸發并吸收換熱器I內部水流散發的熱量,使換熱器I內部的水冷卻,換熱器I內部的冷卻水通過水管流動至管殼式冷凝器管程8,用以冷卻在管殼式冷凝器管程8與蒸發器9之間循環流動的制冷劑,制冷劑在蒸發器9內冷卻第二風機11吹出的空氣后回流至管殼式冷凝器管程8中,而冷卻水在冷卻制冷劑后溫度升高,通過管殼式冷凝器管程8的出口流動至第二水箱13,再通過循環水增壓泵14作用流向換熱器I內,往復循環。
[0018]為避免第一水箱2內的水蒸發散熱后得不到補充而缺水,在第一水箱2的頂部還通過管路與一個為第一水箱補充純凈水的井下供水管路12連接。
[0019]另外,本發明換熱器I與管殼式冷凝器管程8入口端之間的連接的水管上也可以安裝一組閘閥、過濾器、閘閥,用以進一步控制冷卻水流進入管殼式冷凝器管程8的速度和清潔度,同時該段水管可以連接一個與該組的閘閥、過濾器、閘閥并聯的另一個閘閥,避免與過濾器連接的閘閥或過濾器本身損壞導致水流不通的現象。
[0020]以上所述的僅是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創造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都屬于本發明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煤礦井下水冷卻設備,包括換熱器(I)、第一水箱(2),所述換熱器(I)固定于一個箱體(3)的內腔中,箱體(3)的一側通過第一風筒(4)與第一風機(5)連通,所述第一水箱(2)的頂部與箱體(3)的底部固定連接,其特征在于:箱體(3)內部的底部設有一個通孔與第一水箱(2)內部連通,箱體(3)內部的頂部均勻分布若干噴淋裝置¢),所述噴淋裝置(6)的尾部通過支水管匯于同一根主水管,該主水管上設有噴淋增壓泵(7),并且該主水管與第一水箱(2)的底部連通,噴淋增壓泵(7)通過導線與防暴電機連接,所述第一水箱(2)和箱體(3)之間構成冷卻水循環回路,所述換熱器(I)通過水管與管殼式冷凝器管程(8)連通并構成換熱水循環回路,管殼式冷凝器殼程(8)通過管路與蒸發器(9)連通并構成另一條制冷劑循環回路,蒸發器(9)連接循環管路的入口端與出口端設于同一側面,并且該側面通過第二風筒(10)與第二風機(11)連通,所述換熱器(I)呈蛇形管狀,所述蒸發器(9)、第二風筒(10)、第二風機(11)與管殼式冷凝器管程(8)設置于箱體(3)的上方。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煤礦井下水冷卻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水箱(2)與噴淋增壓泵(7)之間的連接主水管上依次設有閘閥、過濾器、閘閥。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煤礦井下水冷卻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水箱(2)的頂部還通過管路與一個為第一水箱(2)補充純凈水的井下供水管路(12)連接。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煤礦井下水冷卻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與管殼式冷凝器管程(8)出口端連接的換熱水循環回路的水管連接第二水箱(13)的頂部,第二水箱(13)的底部通過水管與換熱器(I)的進口端連接。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煤礦井下水冷卻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水箱(13)與換熱器(I)進口端之間的水管上設有循環水增壓泵(14),循環水增壓泵(14)通過導線與另一個防暴電機連接。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煤礦井下水冷卻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環水增壓泵(14)到換熱器(I)之間的水管上依次安裝閘閥、過濾器、閘閥。
【文檔編號】E21F3/00GK104500125SQ201410682748
【公開日】2015年4月8日 申請日期:2014年11月24日 優先權日:2014年11月24日
【發明者】孫超, 孫強, 張曉東, 王康 申請人:淮南潤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