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險自救過渡站及緊急避險自救網格系統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提供一種避險自救過渡站及緊急避險自救網格系統,所述避險自救過渡站采用單體結構,包括:主艙室、設置在所述主艙室兩端的入口過渡艙和出口過渡艙、以及設置在所述入口過渡艙的側壁上的入口和設置在所述出口過渡艙的側壁上的出口,且所述入口和所述出口處均設置有防火氣密門。通過本發明提供的避險自救過渡站緊急避險自救網格系統,能夠使得各個避難裝置之間有機地聯接起來,在井下組成一個全新的、完整的、無縫鏈接的、網格狀的緊急避險安全網絡,可以覆蓋到井下采、掘、機、運、通等各個環節、各個崗位,解決了現有的緊急避險方案只能避險不能逃生的問題,確保井下工作人員在災變期緊急避險、撤離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高緊急避險、撤離的可靠性。
【專利說明】避險自救過渡站及緊急避險自救網格系統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礦用安全設備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避險自救過渡站及緊急避險自救網格系統。
【背景技術】
[0002]根據國家安監總局的要求和實際安全生產的需要,煤礦生產企業均應在井下配備避難裝置。目前的避難裝置主要包括永久避難硐室、臨時避難硐室和可移動式救生艙。其中,永久避難硐室服務于整個礦井或采區,是固定式永久設施;臨時避難硐室服務于采掘作業面及其附近區域,是井下專用巷道硐室;可移動式救生艙是指可通過牽引、吊裝等方式實現移動,適應井下采掘作業地點變化要求的避險設施,其主要服務于采掘作業點并隨著作業點的改變而跟隨移動。礦難發生時,現場人員可就近緊急進入上述三類避難硐室或救生艙等待救援。
[0003]盡管上述避難裝置能夠在一定時間內,為避險人員提供生存保障并等待救援,但因現有的避難裝置之間距離較遠,是點狀分布的、相互之間缺乏聯系、相對孤立,缺乏一種能夠將現有的避難裝置聯系起來,并作為撤離路徑上進行逃生自救物資補充的過渡站,導致避險人員缺乏主動逃生的手段,只能被動等待救援,一旦次生災變發生或井下救援工作進展不順利,就仍可能對艙內避險人員的安全造成嚴重威脅,加重災變損失,導致緊急避險系統的可靠性降低。
【發明內容】
[0004]本發明提供一種避險自救過渡站及緊急避險自救網格系統,用于解決現有的避難裝置僅能避險等待救援,而無法提供主動逃生手段的問題。
[0005]一方面,本發明提供一種避險自救過渡站,所述避險自救過渡站采用單體結構,所述避險自救過渡站包括:
[0006]主艙室、設置在所述主艙室兩端的入口過渡艙和出口過渡艙、以及設置在所述入口過渡艙的側壁上的入口和設置在所述出口過渡艙的側壁上的出口,且所述入口和所述出口處均設置有防火氣密門。
[0007]可選的,所述主艙室與所述入口過渡艙和所述出口過渡艙之間用防火門隔開。
[0008]可選的,所述避險自救過渡站還包括:分別設置在所述入口位置和所述出口位置的氣幕吹掃裝置。
[0009]可選的,所述氣幕吹掃裝置包括:風刀吹掃設備、聯動氣控閥、匯流排和高壓氣瓶組;所述風刀吹掃設備與所述聯動氣控閥和匯流排連接,所述匯流排與煤礦壓風系統和所述高壓氣瓶組連接。
[0010]可選的,所述聯動氣控閥與所述防火氣密門連接,所述防火氣密門的開關狀態控制所述聯動氣控閥的開關狀態。
[0011]可選的,所述避險自救過渡站采用單體式鋼結構。
[0012]可選的,所述避險自救過渡站采用高強度低合金耐候型鋼板制造;其中,所述避險自救過渡站的結構件采用高強度低合金耐候型中鋼板制造,所述避險自救過渡站的壁板采用高強度低合金耐候型薄鋼板制造。
[0013]可選的,所述避險自救過渡站采用A60防火結構。
[0014]可選的,所述入口和所述出口均不設置在朝向采掘作業面的側壁上。
[0015]可選的,所述入口和所述出口所在的側壁不為同一側壁。
[0016]可選的,所述避險自救過渡站鋼結構的頂角設置有國際標準角件,用于通過所述角件對所述避險自救過渡站進行牽引和吊裝。
[0017]可選的,所述避險自救過渡站還包括:風壓正壓維持裝置、有毒氣體處理裝置、站內環境檢測監測裝置、應急通訊裝置、防爆供電裝置、照明裝置、以及供水裝置。
[0018]另一方面,本發明提供一種緊急避險自救網格系統,包括:多個避難裝置,所述避難裝置包括永久避難硐室、臨時避難硐室和可移動式救生艙、以及前述各實施方式的避險自救過渡站;
[0019]所述避險自救過渡站設置在所述永久避難硐室、臨時避難硐室和可移動式救生艙之間的預設路線上,且每個所述路線上相鄰的所述避難裝置之間的距離不超過預設的閾值,以使設置在每個路線上的避難裝置呈連續分布。
[0020]本發明提供的避險自救過渡站及緊急避險自救網格系統,能夠使得各個避難裝置之間有機地聯接起來,便于實施中繼站式的持續救援,保證在撤離過程中的各個點都能夠得到及時、有效的自救和補給,在井下組成一個全新的、完整的、無縫鏈接的、網格狀的緊急避險安全網絡,可以覆蓋到井下采、掘、機、運、通等各個環節、各個崗位,解決了現有的緊急避險方案只能避險不能逃生的問題,確保井下工作人員在災變期緊急避險、撤離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高緊急避險、撤離的可靠性。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1]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一提供的避險自救過渡站的俯視剖面結構示意圖;
[0022]圖2為本發明實施例一提供的避險自救過渡站的前視剖面結構示意圖;
[0023]圖3為本發明實施例一提供的避險自救過渡站的后視剖面結構示意圖;
[0024]圖4為本發明實施例一提供的避險自救過渡站的左側視剖面結構示意圖;
[0025]圖5為本發明實施例一提供的避險自救過渡站的右側視剖面結構示意圖;
[0026]圖6為本發明實施例二提供的緊急避險自救網格系統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7]為使本發明實施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為了方便說明,放大或者縮小了不同層和區域的尺寸,所以圖中所示大小和比例并不一定代表實際尺寸,也不反映尺寸的比例關系。
[0028]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一提供的避險自救過渡站的俯視剖面結構示意圖,如圖1所示,所述避險自救過渡站包括:
[0029]主艙室21、設置在主艙室21兩端的入口過渡艙22和出口過渡艙23、以及設置在所述入口過渡艙的側壁上的入口 24和設置在所述出口過渡艙的側壁上的出口 25,且入口24和出口 25處均設置有防火氣密門26。
[0030]其中,所述避險自救過渡站采用單體結構。
[0031]目前國內井下緊急避險系統,沒有考慮災變發生時第一逃生原則是撤離的理念,現有的避難裝置,例如永久避難硐室、臨時避難硐室和可移動式救生艙,是點狀分布的、相互之間缺乏聯系、相對孤立,僅能提供緊急避險、等待救援,不符合災變發生時第一逃生原則是撤離的理念。
[0032]在實際應用中,由于上述現有的避難裝置存在一些問題,例如,可移動救生艙生產成本高、移動性差、安裝要求高等,不利于進行連續設置。而本實施例的所述避險自救過渡站生產成本低,采用單體結構,整體性強,密封性好,無需拆裝和再密封,便于進行安裝設置,因此能夠有效地起到銜接作用,進而實現避險人員的主動撤離逃生,提高緊急避險的可靠性。
[0033]并且,具體的實際應用中,當進出站的逃生人員多時,會產生一定程度的無序甚至混亂,不利于安全有序逃生,現有的過渡站包括主艙與過渡艙,即進出站為同一個門,安全保障和進站秩序沒有給予基本的考慮,而本實施例中的所述避險自救過渡站主艙的兩端設置了出、入口過渡艙結構,從而有利于有序的進、出過渡站避險逃生,進而更好地實現各避難裝置之間的聯系與銜接。可選的,所述過渡艙結構可以為通道式結構。
[0034]可選的,入口 24和出口 25均不設置在朝向采掘作業面的側壁上,從而避免災變瞬間現場爆炸沖擊波對出、入口的直接沖擊。
[0035]再可選的,入口 24和出口 25所在的側壁不為同一側壁,即入口 24和出口 25不設置在同一側壁上,以防止逃生人員混淆出、入口。這種出、入口過渡艙結構提供了一種新的逃生、補給、疏導模式,便于人員依次順序進出過渡站。在具體應用時,逃生人員可以有序地從入口過渡艙進入主艙更換自救器、補給、休息、醫療等活動,再經出口過渡艙出站繼續撤離,形成一種有序的逃生組織模式,避免了進站人員較多時可能發生的混亂狀態,提高了疏散效率,保障有序安全地撤離。
[0036]具體的,所述避險自救過渡站能夠在永久避難硐室、臨時避難硐室、可移動式救生艙等避難裝置之間起到重要的鏈接或承上啟下的作用,實現以一組連續的、中繼站式的安全自救站點,為礦難事故現場人員在撤離過程中提供持續的安全保障服務,為建立“硐室為主、礦用避險自救過渡站為輔、遇險優先撤離”的新型井下應急避險體系提供了一種重要的安全技術保障設施。
[0037]具體的,所述可移動式救生艙可以是距采掘作業面最近的避難裝置,礦難發生時現場人員可以就近緊急進入救生艙。所述避險自救過渡站可設置在采掘作業面與可移動式救生艙、臨時避難硐室、永久式避難硐室和安全區域之間的撤離路線上,使各個避難裝置有機地聯接起來,在井下組成了一個全新的、完整的、無縫鏈接的、網狀的緊急避險安全網絡,可以覆蓋到井下采、掘、機、運、通等各個環節、各個崗位,加長了原避險系統中只能避險不能逃生的短板,確保井下工作人員在災變期緊急避險、撤離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0038]通過本實施例所述的避險自救過渡站,能夠實現將一組避難裝置合理地、網狀地設置在各條撤離路線的沿途,實施中繼站式的持續救援,保證人員在撤離過程中的各個點都能夠得到及時、有效的自救和補給,直至撤離事故現場,進入安全區域,為人員撤離敷設一條井下安全通道,形成集避險和逃生功能為一體的井下緊急避險系統網,將極大地提高煤礦企業的安全防護水平和災變應對能力。
[0039]在實際應用中,所述避險自救過渡站可以采用單體式鋼結構,所述鋼結構設計可以采用國際標準鋼結構模式,具體的,所述避險自救過渡站可以采用高強度低合金耐候型鋼板制造。進一步的,所述避險自救過渡站的結構件可以采用高強度低合金耐候型中鋼板制造,所述避險自救過渡站的壁板采用高強度低合金耐候型薄鋼板制造,具體的,可以采用波紋型壓制薄鋼板制造。例如,所述過渡站的角柱等承重件可以為6毫米(mm)中板異型壓制;各種橫梁、縱梁等承重件可以采用4.5mm鋼板異型壓制或材料厚度為3mm方矩形鋼管等型鋼;壁板等墻體可以為2mm薄板波紋型壓制;頂板為3mm平板并用頂橫梁支撐。
[0040]在實際使用時,根據流體力學原理,可以將所述避險自救過渡站放置在輔助巷道內,避免災變瞬間現場爆炸沖擊波對站體的直接沖擊,站體強度最薄弱的側壁采用波紋型壓制薄鋼板,既降低了站體自重,也保證了站體的整體抗沖擊波能力,使得所述避險自救過渡站在災變后能夠生存下來,成為災變后撤離路線上有效的中繼補給站。
[0041]通過上述實施方式,能夠保證過渡站的強度要求(站體鋼結構最薄弱處可以抵抗不超過0.3兆帕(Mp)爆炸沖擊波所產生的沖擊力,符合礦用救生設備的基本強度要求),極大地減輕艙體自重,具體的,通常承載12人的可移動式救生艙自重因制造廠家不同而輕重不同,但最輕的也不低于8.5噸,而本實施例中所述的避險自救過渡站的自重可達到僅4.5噸,節約了鋼材,極大地降低了制造成本,實現了煤礦避險救生艙的輕型化、單體化和低成本化。
[0042]此外,通過該實施方式,所述避險自救過渡站整體性強,密封性好,無需拆裝和再密封,并且,其結構件選用高強度低合金耐候型中、薄鋼板,能夠提供有效的防護保障,且極大地降低了站體質量;并且所述過渡站利用其站體鋼結構標準化和成熟的制造工藝,結構強度及其檢驗手段的規范化,可實現規模化工業生產的特點,既保證了結構的安全強度,也極大地降低了制造成本,從而更有效地實現在井下高密度地網狀設置過渡站。
[0043]在應用中,所述避險自救過渡站可為事故現場人員在逃生路線上持續提供臨時的、具有安全保障的、方便快捷出入的密封空間站點,以便進行更換自救器、休息、補給水和食物、醫療救助等活動,從而使避難人員基于連續排布的避難裝置,有補給地撤離至安全區域。
[0044]此外,現有過渡站的主艙與過渡艙采用氣隔式塑料透明條狀掛簾進行隔離,不能有效阻止有毒氣體的侵入主艙,也不能有效防止主艙內壓力的顯著降低,不利于主艙室安全環境的保持,因此,為了提高主艙室環境的安全性,可選的,所述避險自救過渡站的所述主艙室與所述入口過渡艙和所述出口過渡艙之間用防火門26隔開。
[0045]通過本實施方式,使得各艙室之間相對獨立,在避險人員進、出過渡站時,設置在過渡艙之間的防火門迅速關閉,具體的,可以依靠機械式閉門裝置實現,從而避免主艙迅速失壓,并且因進出站造成的壓力損失可以快速補充恢復到正常的正壓值,確保艙室內環境的安全。
[0046]可選的,所述避險自救過渡站還包括:分別設置在入口 24位置和出口 25位置的氣幕吹掃裝置27,從而可以有效地阻止有毒氣體侵入站內,同時發揮穩定站內正壓環境的保壓作用。
[0047]再可選的,本實施例中所述氣幕吹掃裝置可以包括:風刀吹掃設備、聯動氣控閥、匯流排和高壓氣瓶組;
[0048]所述風刀吹掃設備與所述聯動氣控閥和匯流排連接,所述匯流排與煤礦壓風系統和所述高壓氣瓶組連接。
[0049]具體的,目前的避難裝置大多會采用風幕機對進站人員攜帶的有毒物質進行清掃,但是由于風幕機的風壓有限,清掃效果不理想,不能起到人員進入艙內時隔絕艙內外環境、減少艙內正壓損失的作用。而本實施例中的所述氣幕吹掃裝置通過采用風刀吹掃設備,能夠有效提高清掃效果。
[0050]需要說明的是,在實際應用中,在正常情況下,所述風刀吹掃設備的風壓可以來自煤礦的壓風系統,進一步的,當煤礦的壓風系統無法使用時,則可以使用所述高壓氣瓶組。
[0051]可選的,可以通過氣密門的狀態對聯動氣控閥進行自動控制。具體的,所述聯動氣控閥與所述防火氣密門連接,所述防火氣密門的開關狀態控制所述聯動氣控閥的開關狀態。
[0052]具體的,基于本實施方式,所述氣幕吹掃裝置的功能和工作過程是,為阻止出、入口氣密門開啟時有毒氣體和粉塵侵入站內,在出、入口的氣密門內側可設置有風刀吹掃設備,并采用聯動氣控閥控制氣幕吹掃裝置的開關狀態。具體的,當氣密門開啟時,帶動聯動氣控閥的開關動作,高壓氣體由匯流排控制供氣,風刀開始工作,氣流通過風刀的風嘴噴出,形成一道高速、高壓沖擊氣幕,覆蓋范圍為與開門高度等高的區域,從而在密閉門開啟的情況下,將站內外環境有效隔離,阻止站外的有毒氣體或粉塵侵入過渡站;進站人員通過高壓氣幕時,其所攜帶的有毒氣體被基本吹掃干凈;氣密門關閉時,帶動聯動氣控閥的開關動作,氣幕吹掃裝置停止工作。
[0053]其中,所述風刀吹掃設備的具體工作原理如下,煤礦壓風供氣系統或高壓氣瓶組提供的壓縮空氣進入風刀吹掃設備后,通過極窄的風刀刀口間隙吹出,形成一面高速氣流薄幕。并且,遵循科恩達效應原理及風刀特殊的構造,該氣幕將引流30至40倍的環境空氣,形成一面持續的、薄薄的、高強度、大氣流的沖擊氣幕,其強度穩定、可靠,具有一定的剛性。
[0054]遵循科恩達效應原理形成的高強度、大氣流沖擊氣幕可靠、有效,不僅能夠阻止站外有毒氣體的侵入,其所具有的強度和剛性相當于一塊很薄的柔性隔板,將站內外隔開,可以最大程度地隔離站內外的環境氣氛,有效降低站內正壓損失速率,確保站內壓力保持相對穩定。
[0055]用風刀取代可移動式救生艙使用的風幕機對進站人員攜帶的有毒物質進行強力清掃,提高了清掃效率,同時為人員進出站時最大限度隔絕站內外環境提供了一種新手段,阻止有毒氣體的侵入,增強了過渡站內環境的安全性。在實際應用中,所述氣幕吹掃裝置每次連續工作的時間可以為15分鐘,也可斷續工作,以滿足多批次人員出入的需求。
[0056]此外,目前生產的避難裝置大都使用隔熱材料和冰槽式的物理降溫模式控制艙內的溫度環境,不具備防火功能,降低了應對火災型災變的防護功能。因此,為了提高避難裝置的防火性能,可選的,所述避險自救過渡站可以采用A60防火結構。在實際應用中,所述過渡站的地板可以采用防火水泥并鋪設防靜電地板革,在墻板和頂板處可以設置防火巖棉和船用舾裝板組成的A60等級防火結構,從而為逃生人員提供具備防火、隔熱、保溫功能的過渡站,形成小型化、全封閉、舒適的安全環境。
[0057]在實際應用中,為了保證所述過渡站鋼結構的可靠性并為實現快速、便捷牽引、吊裝提供基礎結構件,且作為鋼結構的重要連接部件,所述避險自救過渡站鋼結構的頂角可設置有國際標準角件。例如,符合ISO TC/104的角件。在實際應用中,所述避險自救過渡站的牽引和吊裝具體可以通過所述角件實現。
[0058]可以理解,目前的避難裝置的移動性普遍較差,不利于連續設置,而在本實施例中,通過本實施方式可以快速、便捷地對所述避險自救過渡站進行吊裝和牽弓I,便于對其進行移動和安裝設置,從而更有效地實現在井下高密度地網狀設置過渡站,有效地起到銜接作用,進而實現避險人員的主動撤離逃生,提高緊急避險的可靠性。。
[0059]可選的,所述避險自救過渡站還可以包括:風壓正壓維持裝置、有毒氣體處理裝置、站內環境檢測監測裝置、應急通訊裝置、防爆供電裝置、照明裝置、以及供水裝置。
[0060]其中,所述風壓正壓維持裝置,可以與煤礦壓風系統和所述高壓氣瓶組連接。具體的,在正常情況,當災變發生而煤礦壓風系統仍能工作的情況下,站內的正壓建立和維持主要依靠煤礦壓風系統提供壓縮空氣實現。舉例來說,所述煤礦壓風系統的供氣量可以不低于0.3立方米(m3)/分鐘?人,壓風出口壓力在0.1?0.3兆帕之間,噪聲不大于70分貝。其工作路徑是,高壓空氣通過管路接入站體內后,經過濾器、減壓閥、消音器、靜壓箱、控制閥組,減壓至0.3兆帕,最大流量4000升/分鐘。
[0061]當災變發生后煤礦壓風系統不能正常工作時,即在無煤礦氣源的狀態下,站體的氣密性可以確保主艙室的壓力損失降較小,微小的壓力損失可以依靠所述高壓氣瓶組補氣,保障主艙室內保持250帕微正壓,維持時間不少于24小時。
[0062]并且,當氣密門開啟(關閉)時,出、入口過渡艙正壓值降低,此時氣幕吹掃系統的沖擊氣幕可以降低站內正壓氛圍的溢出速率。在有源狀態下(即煤礦壓風系統正常工作的情況下)站內壓力可以持續補氣,迅速恢復正常值;在無煤礦氣源的狀態下,則通過站內儲存的所述高壓氣瓶組(內裝普通安全空氣)補氣,其效果與有源狀態時相同。
[0063]其中,為保證主艙室的安全無毒環境,所述有毒氣體處理裝置可以具有處理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氣體的能力。具體的,該裝置使用氣動風機強制主艙室內空氣通過化學藥劑層的工作方式達到空氣凈化的目的。其處理二氧化碳的能力可以不低于0.5升/分鐘,處理一氧化碳的能力可在20分鐘內將一氧化碳濃度由0.04%降到0.0024%以下;主艙室內的空氣每2小時循環一次。過渡站進入獨立運行狀態時,可以連續9小時提供新鮮空氣,也可以12小時斷續提供新鮮空氣。
[0064]其中,所述站內環境檢測監測裝置可以包括設置在主艙室內的在線式C0、C02、02、CH4檢測器,其具體數量可以根據實際需要確定,例如,三臺,從而在礦井檢測監控系統正常工作的情況下使用,可以檢測其濃度變化,并通過專用接口與煤礦地面中心站相連;可選的,所述站內環境檢測監測裝置還可以包括便攜式四合一氣體檢測儀,其具體數量同樣可以根據實際需要確定,例如,一臺,從而在礦井檢測監控系統不能正常工作的情況下,即無源狀態下使用,提醒站內的避險人員采取相應的安全措施,確保人身安全。
[0065]其中,所述應急通訊裝置可以通過兩種方式實現:一是利用礦井現有的無線通訊系統,配置井下防爆手機實現通訊。二是利用礦井調度通訊系統進行通訊,該系統中所有的井下有線電話均接入礦內調度交換機。具體的,所述避險自救過渡站可以配置有線電話。
[0066]其中,通過可變徑電纜穿隔器將礦井供電電纜接入到站內的防爆配電箱,站內各艙室分別安裝有照明裝置,例如礦用隔爆型LED巷道燈,以提供日常維護中站內的照明,當事故發生所有用電器停用時,遇險人員可以用自身攜帶的礦燈提供照明。
[0067]其中,所述供水裝置與煤礦的供水系統連接。在日常工作中,為維修人員提供水源;在事故狀態下,當煤礦的供水系統仍可以正常工作時,為避險人員提供水源。
[0068]具體的,在實際應用中,還可以在所述避險自救過渡站站體外部的四周和站體的內部設置熒光標志和熒光路線指示標志,便于避險人員準確確定礦用避險自救過渡站的準確位置。進站之后,避險人員還可以通過站內的熒光路線指示標志進入各功能區,完成自救和補給,之后仍可以通過熒光線路指示標志撤離過渡站。站內所有需要避險人員操作的設備均可設有具備熒光反射功能的操作提示,用以指導人員進行正確操作。站內自救器和補給物資也均可設置指示標記,方便取用。
[0069]通過本實施方式,所述避險自救過渡站集正壓防爆、防毒、防火隔熱、儲存、供水、供氣、應急醫療、應急通訊、照明、指示、臨時避險等系列功能為一體,拓展出一個為礦難撤離人員提供基本安全保障的中繼式集避險、自救、休整、體能恢復和物資補充為一體的逃生新模式。
[0070]在實際應用中,主艙室內還可以設儲物柜等保障設施,作為避險人員更換自救器、醫療救治、獲取飲用水、食物等補給物資、對外取得聯絡的主要場所。具體的,站內可以配備有隔絕式壓縮氧自救器、高能量食物、飲用水、醫療急救包等物資。具體儲備數量可以根據實際需求配置,例如,配備有供100人次使用的儲備物資。此外站內還設置了滅火器、工具包等輔助裝備。
[0071]為了更好的理解本方案,圖2和圖3分別為本發明實施例一提供的避險自救過渡站的前視剖面結構示意圖和后視剖面結構示意圖,圖4和圖5分別為本發明實施例一提供的避險自救過渡站的左側視剖面結構示意圖和右側視剖面結構示意圖。具體的,可以結合各附圖更好地理解本實施例的技術方案。
[0072]具體的,所述避險自救過渡站的各項技術參數可以根據不同用戶的具體要求進行調整,以滿足各類煤礦的要求。具體舉例來說,其各項技術參數可如下所述:
[0073](I)規格尺寸:6058 X 1800 X 2100mm(長 X 寬 X 高);
[0074](2)站內正壓力:200至500帕;
[0075](3)站體防火等級:A60級;
[0076](4)站體適應溫度范圍:-40至60°C ;
[0077](5)無源有毒氣體處理能力:9小時(連續工作模式);12小時以上(斷續工作模式);
[0078](6)物資保障參數:
[0079]壓縮氧自救器:100套;
[0080]食品供給量:2000千焦X 100人份;
[0081]飲用水供給量:2升X 100人;
[0082](7)艙內容納人數:12人(同時更換自救器);
[0083](8)站內氣體監測、應急通訊、照明指示;
[0084](9)噪聲等級最大為70分貝;
[0085](10)艙體質量:4.5噸。
[0086]此外,目前的可移動式救生艙采取分體組裝式結構模式。這種結構要求可移動式救生艙在井上完成制造,在井下完成組裝和固定。為保證結構強度,每個分段體沿高度方向設置一組若干根加強橫梁;各個分段之間用連接板連接,用橡膠密封件密封,用螺栓緊固,為保證連接強度,連接板的厚度一般為25mm至35mm,為充分保障艙內環境的安全可靠,對密封件和螺栓有很高的要求,橡膠密封件采用特殊橡膠以保證密封性及使用壽命。為保證在事故爆發點的生存能力,可移動式救生艙多采用高強度中厚鋼板制造,以抵抗爆炸沖擊波的沖擊,鋼板厚度一般為12mm至15mm。由于結構、材料和設備不同,一臺國產的12人的可移動分體組裝式救生艙的長度約為7米至10米,自重約為8.5噸至17噸不等。
[0087]而本實施例提供的避險自救過渡站采用單體結構,其主艙兩端設置了出、入口過渡艙結構,且出、入口過渡艙側壁上分別設有出、入口,出、入口處設置有防火氣密門,該過渡站整體性強,密封性好,無需拆裝和再密封,便于安裝設置,且有利于有序的避險逃生,從而方便有效地實現各避難裝置之間的聯系與銜接,便于實施中繼站式的持續救援,保證在撤離過程中的各個點都能夠得到及時、有效的自救和補給,從而在井下組成一個全新的、完整的、無縫鏈接的、網格狀的緊急避險安全網絡,可以覆蓋到井下采、掘、機、運、通等各個環節、各個崗位,解決了現有的緊急避險方案只能避險不能逃生的問題,確保井下工作人員在災變期緊急避險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高緊急避險的可靠性。
[0088]并且,在實際應用中,所述避險自救過渡站具備雙向服務功能,即在服務于災變避險逃生人員的同時,也可以為災變發生后的救援人員提供救生物資補充和臨時休整的站點,減少、減輕了救援人員攜帶物資和裝備的數量和重量,提高了救援工作的靈活性和機動性,提高了救援效率,同時也為救援人員提供了有效的安全保障。
[0089]此外,所述避險自救過渡站主艙的兩端設置了出、入口過渡艙結構,其均具備保壓、隔絕有害氣體、人體吹掃等功能。避險人員經入口過渡艙進入主艙進行更換自救器、補給、休息、醫療等活動,再經出口過渡艙出站繼續撤離,形成一種有序的逃生組織模式,避免了進出站人員較多時可能發生的無序和混亂,提高了疏散效率和有效性。
[0090]此外,所述避險自救過渡站單體的、符合國際標準的結構特點和較輕的質量使得移動和安裝固定非常簡便。過渡站標準化和工業化批量生產的特點,確保了低成本,具備在井下網狀設置的經濟可行性。
[0091]圖6為本發明實施例二提供的緊急避險自救網格系統的結構示意圖,如圖6所示,所述系統包括:多個避難裝置61 ;
[0092]避難裝置61包括永久避難硐室、臨時避難硐室和可移動式救生艙、以及如實施例一中所述的避險自救過渡站;
[0093]所述避險自救過渡站設置在所述永久避難硐室、臨時避難硐室和可移動式救生艙之間的預設路線上,且每個所述路線上相鄰的所述避難裝置之間的距離不超過預設的閾值,以使設置在每個路線上的避難裝置呈連續分布。
[0094]其中,所述路線可以根據撤離需要設定,例如其可以為從采掘作業面延伸至安全區域,例如井口,的撤離路線。
[0095]其中,所述閾值可以為基于人體動力學計算獲得人員在災變環境下能夠堅持移動的距離,也可以根據實際模擬測試和經驗確定,例如,設為500米。需要說明的是,此處的閾值可以為動態的值,可選的,距離作業面越近的位置,發生災變時環境越惡劣,則相應的,所述閾值越小,反之,所述閾值則越大。例如,在靠近作業面的位置,所述閾值可以設為300米,在遠離作業面靠近安全區域的位置,所述閾值可以設為500米。
[0096]本實施例中的所述緊急避險自救網格系統中的各避難裝置為連續設置,從而將避難裝置有機地鏈接成一張有點有線的、可以緊急避險、可以逃生的安全網。當災變發生時,該安全網既可以為井下人員提供不同層級的緊急避險場所,也可以提供一條可持續自救、補給的通向井口的安全逃生通道,同時還可以為災變發生后的救援人員提供救生物資補充和臨時休整的站點,極大地提高了救援效率。
[0097]本實施例提供的緊急避險自救網格系統,通過設置避險自救過渡站,使得每個路線上相鄰設置的避難裝置之間的距離不超過預設的閾值,以使設置在每個路線上的避難裝置呈連續分布,從而使得各個避難裝置之間有機地聯接起來,在井下組成一個全新的、完整的、無縫鏈接的、網格狀的緊急避險安全網絡,可以覆蓋到井下采、掘、機、運、通等各個環節、各個崗位,解決了現有的緊急避險方案只能避險不能逃生的問題,確保井下工作人員在災變期緊急避險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高緊急避險的可靠性。
[0098]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各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盡管參照前述各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并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發明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避險自救過渡站,其特征在于,所述避險自救過渡站采用單體結構,所述避險自救過渡站包括: 主艙室、設置在所述主艙室兩端的入口過渡艙和出口過渡艙、以及設置在所述入口過渡艙的側壁上的入口和設置在所述出口過渡艙的側壁上的出口,且所述入口和所述出口處均設置有防火氣密門。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過渡站,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艙室與所述入口過渡艙和所述出口過渡艙之間用防火門隔開。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過渡站,其特征在于,所述避險自救過渡站還包括:分別設置在所述入口位置和所述出口位置的氣幕吹掃裝置。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過渡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氣幕吹掃裝置包括:風刀吹掃設備、聯動氣控閥、匯流排和高壓氣瓶組; 所述風刀吹掃設備與所述聯動氣控閥和匯流排連接,所述匯流排與煤礦壓風系統和所述高壓氣瓶組連接。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過渡站,其特征在于,所述聯動氣控閥與所述防火氣密門連接,所述防火氣密門的開關狀態控制所述聯動氣控閥的開關狀態。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過渡站,其特征在于,所述避險自救過渡站采用單體式鋼結構。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過渡站,其特征在于,所述避險自救過渡站采用高強度低合金耐候型鋼板制造;其中,所述避險自救過渡站的結構件采用高強度低合金耐候型中鋼板制造,所述避險自救過渡站的壁板采用高強度低合金耐候型薄鋼板制造。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過渡站,其特征在于,所述避險自救過渡站采用A60防火結構。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過渡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入口和所述出口均不設置在朝向采掘作業面的側壁上。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過渡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入口和所述出口所在的側壁不為同一側壁。
11.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過渡站,其特征在于,所述避險自救過渡站鋼結構的頂角設置有國際標準角件,用于通過所述角件對所述避險自救過渡站進行牽引和吊裝。
12.根據權利要求1-11中任一項所述的過渡站,其特征在于,所述避險自救過渡站還包括:風壓正壓維持裝置、有毒氣體處理裝置、站內環境檢測監測裝置、應急通訊裝置、防爆供電裝置、照明裝置、以及供水裝置。
13.一種緊急避險自救網格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多個避難裝置,所述避難裝置包括永久避難硐室、臨時避難硐室和可移動式救生艙、以及如權利要求1-12中任一項所述的避險自救過渡站; 所述避險自救過渡站設置在所述永久避難硐室、臨時避難硐室和可移動式救生艙之間的預設路線上,且每個所述路線上相鄰的所述避難裝置之間的距離不超過預設的閾值,以使設置在每個路線上的避難裝置呈連續分布。
【文檔編號】E21F11/00GK104196560SQ201410429760
【公開日】2014年12月10日 申請日期:2014年8月28日 優先權日:2014年8月28日
【發明者】周國成, 唐勇, 衛宏 申請人:北京冠怡圣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