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巷道噴霧防塵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巷道噴霧防塵裝置,包括:安裝在巷道內用于過濾巷道中粉塵的濾塵網;安裝在巷道頂面上用于對所述濾塵網噴霧的凈化水幕裝置;其中,所述濾塵網緊鄰所述凈化水幕裝置并位于其上風處;其中,所述濾塵網的四周分別連接巷道的四壁。本實用新型在井巷粉塵防治中應用效果良好,而且結構簡單,成本低廉,可循環利用。
【專利說明】一種巷道噴霧防塵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礦業工程領域,尤其涉及煤礦井巷中的一種噴霧防塵裝置。
【背景技術】
[0002]目前,煤礦粉塵所造成的職業危害,塵肺病和煤塵爆炸災害已被煤炭界充分認識。基于此,我國多年來一直在煤礦粉塵防治技術方面開展多層次、多方位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始終沒有擺脫只有持續噴霧才能達到降塵的目的,一旦噴霧關閉立即會失去降塵效果。并且,持續噴霧降塵還具有以下問題:持續噴霧造成水資源浪費嚴重;持續噴霧產生的噴霧水對巷道底板浸滲,從而引起底鼓破壞;長時間持續噴霧造成空氣過度潮濕,對井下電器設備及管路等金屬材料銹蝕。
【發明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就是為了克服上述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提供一種噴霧防塵裝置,該噴霧防塵裝置不僅可以持續降塵,而且可以節省水資源,解決井巷內空氣潮濕和可見度低的問題。
[0004]為了實現本實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提供以下技術方案:
[0005]一種巷道噴霧防塵裝置,包括:安裝在巷道內用于過濾巷道中粉塵的濾塵網;安裝在巷道頂面上用于對所述濾塵網噴霧的凈化水幕裝置;其中,所述濾塵網緊鄰所述凈化水幕裝置并位于其上風處;其中,所述濾塵網的四周分別連接巷道的四壁。
[0006]優選地,所述凈化水幕裝置包括:緊貼巷道頂面安裝的噴霧管道,所述噴霧管道與供水管道連接;間隔均勻的安裝在所述噴霧管道上的多個噴嘴。
[0007]優選地,所述噴霧管道的形狀與巷道頂面形狀相同;所述濾塵網的形狀與巷道斷面形狀相同,并且所述濾塵網的面積不小于巷道斷面面積,以便于覆蓋巷道斷面。
[0008]優選地,所述濾塵網和噴霧管道垂直巷道中線安裝。
[0009]優選地,所述多個噴嘴與所述濾塵網之間形成大于0°小于等于90°的夾角。
[0010]優選地,所述相鄰噴嘴之間的間距不超過600mm。
[0011]優選地,所述濾塵網上開設有人車通道門和皮帶運輸通道。
[0012]優選地,所述人車通道門處設置有用于打開或關閉人車通道門的濾塵網門簾;其中,所述濾塵網門簾可沿人車通道門的上沿左右拉移。
[0013]優選地,所述皮帶運輸通道上設置防水棚。
[0014]優選地,所述濾塵網為柔性微孔紗網。
[0015]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體現在以下方面:
[0016]1、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且安裝操作簡單;
[0017]2、本實用新型利用凈化水幕裝置和濾塵網結合,實現短時噴霧持續降塵的效果;
[0018]3、本實用新型由于噴霧時間短,產生的水分少,從而在節約水資源的同時解決了巷道底鼓破壞、空氣潮濕、可見度低等問題,改善井下作業環境;
[0019]4、本實用新型與自動噴霧降塵裝置等相比,使用濾塵網,結構和制作工藝簡單,成本低廉。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0]圖1是實施例一的巷道噴霧防塵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0021]圖2是圖1所示的凈化水幕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0022]圖3是實施例二的巷道噴霧防塵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0023]圖4是圖3所示的凈化水幕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0024]附圖標記說明:1-濾塵網;2_凈化水幕裝置;21_噴霧管道;22_噴嘴;3_巷道頂面;4_供水管道;5_人車通道門;51_濾塵網門簾;6_皮帶運輸通道;7_防水棚。
【具體實施方式】
[0025]一種巷道噴霧防塵裝置,如圖1和3所示,包括:安裝在巷道內用于過濾巷道中粉塵的濾塵網I ;安裝在巷道頂面3上用于對所述濾塵網I噴霧的凈化水幕裝置2。安裝時,所述濾塵網I緊鄰所述凈化水幕裝置安裝并位于其上風處;并且,所述濾塵網I的四周分別連接巷道的四壁,以便實現巷道斷面的全覆蓋。
[0026]其中,所述凈化水幕裝置2包括:緊貼巷道頂面3安裝的噴霧管道21,所述噴霧管道與供水管道4連接;間隔均勻的安裝在所述噴霧管道21上的多個噴嘴22。
[0027]下面結合實施例詳細介紹本實用新型。
[0028]實施例一
[0029]如圖1所示,一種巷道噴霧防塵裝置安裝在梯形巷道內,包括:安裝在梯形巷道內用于過濾梯形巷道中粉塵的濾塵網1,所述濾塵網的形狀為梯形,并且其面積不小于巷道斷面面積;安裝在巷道頂面3上用于對所述濾塵網I噴霧的凈化水幕裝置2。如圖1和2所示,所述凈化水幕裝置2包括:緊貼巷道頂面3安裝的噴霧管道21,所述噴霧管道21的形狀與巷道頂面形狀相同;間隔均勻的安裝在所述噴霧管道21上的多個噴嘴22,所述相鄰噴嘴22之間的間距不超過600mm,間距越小,噴霧效果越好。
[0030]安裝時,先將凈化水幕裝置2固定在巷道頂面3上,再緊鄰所述凈化水幕裝置將所述濾塵網I的四周分別連接到巷道的四壁,使濾塵網I全覆蓋巷道斷面。所述濾塵網I和噴霧管道21均要垂直巷道中線安裝。
[0031]其中,濾塵網I要安裝到凈化水幕裝置2的上風處,并且噴霧管道21上焊接的多個噴嘴22與濾塵網I之間形成大于0°小于等于90°的夾角。這樣,噴嘴22產生朝向濾塵網I的噴霧,當含有粉塵的風流從濾塵網I的上風處吹來時,噴嘴22產生的噴霧方向正好與風流方向相反或垂直,阻礙風流中的粉塵被吹到濾塵網I的下風處。
[0032]其中,噴霧管道21與供水管道4連接,通過開啟安裝在供水管道4上的閥門便可使供水管道4為噴霧管道21供水,使噴嘴22產生噴霧。
[0033]使用本實施例的噴霧防塵裝置降塵步驟如下:將凈化水幕裝置2開啟I分鐘,使濾塵網I全部濕潤后,立即關閉凈化水幕裝置2,此時,濾塵網I可保持4小時左右的濕潤時間。當含粉塵的風流經過噴霧防塵裝置時,利用濕潤的濾塵網I對其進行篩濾和撲集,粘結在濾塵網I的粉塵經灑水沖洗就可除掉,噴霧I分鐘即可實現有效降塵4小時。
[0034]利用本實施例的噴霧防塵裝置可達到節能、高效降塵之目的。不僅極大節約了水資源,還解決了傳統降塵裝置引起的巷道底鼓、空氣潮濕、可見度低等一系列問題,改善井下作業環境。
[0035]另外,濾塵網I上還開設有人車通道門5和皮帶運輸通道6,方便井下作業。如圖1所示,人車通道門5處設置有用于打開或關閉人車通道門的濾塵網門簾51,該濾塵網門簾的面積大于人車通道門的面積,以便全覆蓋人車通道門,防止粉塵從人車通道門進入巷道。其中,濾塵網門簾51可沿人車通道門的上沿上設置的拉繩左右拉移,用于打開或關閉人車通道門。當關閉人車通道門時,濕潤的濾塵網門簾可粘接到濾塵網上,有效避免粉塵吹入巷道。
[0036]濾塵網I優選柔性微孔紗網。
[0037]其中,所述皮帶運輸通道6上設置防水棚7,防止噴霧水降落到皮帶運輸通道6的煤層上。
[0038]實施例二
[0039]如圖3所示,一種巷道噴霧防塵裝置安裝在拱形巷道內,包括:安裝在拱形巷道內用于過濾拱形巷道中粉塵的濾塵網1,所述濾塵網的形狀為拱形,并且其面積不小于巷道斷面面積;安裝在巷道頂面3上用于對所述濾塵網I噴霧的凈化水幕裝置2。如圖3和4所示,所述凈化水幕裝置2包括:緊貼巷道頂面3安裝的噴霧管道21,所述噴霧管道21的形狀與巷道頂面形狀相同;間隔均勻的安裝在所述噴霧管道21上的多個噴嘴22,所述相鄰噴嘴22之間的間距不超過600mm,間距越小,噴霧效果越好。
[0040]本實施例的噴霧防塵裝置的具體結構、安裝及其操作步驟同實施例一,在此不再贅述。
[0041]本實用新型在井巷粉塵防治中應用效果良好,而且結構簡單,成本低廉,可循環利用。
[0042]盡管上述對本實用新型做了詳細說明,但本實用新型不限于此,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原理進行修改,因此,凡按照本實用新型的原理進行的各種修改都應當理解為落入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巷道噴霧防塵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安裝在巷道內用于過濾巷道中粉塵的濾塵網; 安裝在巷道頂面上用于對所述濾塵網噴霧的凈化水幕裝置; 其中,所述濾塵網緊鄰所述凈化水幕裝置; 其中,所述濾塵網安裝在所述凈化水幕裝置的上風處,使凈化水幕裝置的噴霧方向與風流方向相反或垂直; 其中,所述濾塵網的四周分別連接巷道的四壁并覆蓋巷道斷面。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巷道噴霧防塵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凈化水幕裝置包括: 緊貼巷道頂面安裝的噴霧管道,所述噴霧管道與供水管道連接; 間隔均勻的安裝在所述噴霧管道上的多個噴嘴。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巷道噴霧防塵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噴霧管道的形狀與巷道頂面形狀相同;所述濾塵網的形狀與巷道斷面形狀相同,并且所述濾塵網的面積不小于巷道斷面面積。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巷道噴霧防塵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濾塵網和噴霧管道垂直巷道中線安裝。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巷道噴霧防塵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個噴嘴與所述濾塵網之間形成大于0°小于等于90°的夾角。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巷道噴霧防塵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相鄰噴嘴之間的間距不超過600mm。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巷道噴霧防塵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濾塵網上開設有人車通道門和皮帶運輸通道。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巷道噴霧防塵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人車通道門處設置有用于打開或關閉人車通道門的濾塵網門簾; 其中,所述濾塵網門簾可沿人車通道門的上沿左右拉移。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巷道噴霧防塵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皮帶運輸通道上設置防水棚。
10.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巷道噴霧防塵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濾塵網為柔性微孔紗網。
【文檔編號】E21F5/04GK203856495SQ201320799259
【公開日】2014年10月1日 申請日期:2013年12月6日 優先權日:2013年12月6日
【發明者】謝俊文, 盧熹, 周翔, 上官科峰, 李暉, 范振東, 王瑋, 陳忠平, 梁志杰 申請人:華亭煤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