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地下外墻洞口的換撐結構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地下外墻洞口的換撐結構,包括有帶洞口的地下外墻,所述地下外墻內側上設有圍護墻,所述圍護墻通過墊塊連接有換撐板,所述換撐板沿地下外墻伸出所述洞口連接到傳力柱,所述傳力柱的另一端連接有受力基,所述換撐板由相互垂直的橫筋和縱筋組成,該實用新型可以對外墻安全、有效的傳遞基坑側壁傳來的水平力,進而增強地下結構外墻整體的穩定性的換撐結構。
【專利說明】一種地下外墻洞口的換撐結構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地下外墻換撐結構,尤其涉及一種適用于地下外墻有樓梯口、車道口及設備吊裝口等洞口的換撐結構。
【背景技術】
[0002]地下外墻預留的樓梯口、車道口及設備吊裝口等洞口因結構缺失區域較大,必須設置臨時的支撐來傳遞缺失區域的水平力,否則沒有結構承擔基坑圍護墻傳遞來的水平力時,基坑會失穩而破壞地下結構外墻。目前工程上主要是加強樓梯口、車道口及設備吊裝口等洞口上下換撐的截面尺寸及鋼筋的配筋量,當洞口尺寸較大時,由于上下換撐之間的豎向距離較大,造成基坑側壁上下換撐之間土體的變形過大,基坑整體穩定性無法保證,給地下結構外墻留下了巨大的安全隱患。
【發明內容】
[0003]針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能夠保證帶有洞口的地下外墻安全、有效的傳遞基坑側壁傳來的水平力,進而增強地下外墻整體的穩定性的換撐結構。
[0004]為了解決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進行實施:
[0005]一種地下的外墻洞口的換撐結構,包括有帶洞口的地下外墻,所述地下外墻內側上設有圍護墻,所述圍護墻通過墊塊連接有換撐板,所述換撐板沿地下外墻伸出所述洞口連接到傳力柱,所述傳力柱的另一端連接有受力基,所述換撐板由相互垂直的橫筋和縱筋組成。
[0006]所述橫筋的間距為120?150mm,所述縱筋的間距為100?120mm。
[0007]每個所述橫筋的直徑為8?12mm,每個所述縱筋的直徑為16?22mm。
[0008]所述墊塊的每條邊長大于所述換撐板的每條邊長20?30mm。
[0009]所述傳力柱的直徑為400?500mm,其厚度為6?10mm。
[0010]所述受力基的長度比所述傳力柱的直徑大于150?200mm,所述受力基的寬度比所述傳力柱的直徑大于150?200mm。
[0011]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第一,本實用新型通過在地下的外墻上設置圍護墻,并通過墊塊將換撐板連接,提高了地下外墻的整體穩定性。第二,本實用新型通過傳力柱將圍護墻傳來的水平力導入受力基,保證了地下外墻的整體受力均勻,防止了地下結構外墻因設有洞口向下受力缺失,容易塌方的事故。第三,本實用新型的換撐板上分布相互垂直的鋼筋,提高了換撐板的承受力,更好地保證了地下結構外墻的穩定。第四,本實用新型結構合理,方便施工,適于推廣。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2]圖1是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0013]附圖標記[0014]I 一地下外墻2—地下外墻洞口 3—圍護墻 4 一墊塊 5—換撐板
[0015]5a—橫筋 5b—縱筋6—傳力柱7—受力基。
【具體實施方式】
[0016]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0017]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地下外墻洞口的換撐結構,包括有帶洞口 2的地下外墻1,所述地下外墻I內側上設有圍護墻3,所述圍護墻3通過墊塊4連接有換撐板5,所述換撐板為鋼筋混凝土板,厚度為200?250_,所述換撐板5沿地下外墻I伸出所述洞口 2連接到傳力柱6,所述傳力柱6的另一端連接有受力基7,所述換撐板5由相互垂直的橫筋5a和縱筋5b組成。每個所述橫筋5a的直徑為8?12mm。每個所述橫筋5a的間距為120?150mm,每個所述縱筋5b的直徑為16?22mm ;每個所述縱筋5b的間距為100?120mm。所述墊塊4的每條邊長大于所述換撐板5的每條邊長20?30mm。所述墊塊4可以是鋼筋混凝土塊,也可以是鋼板,墊塊與維護墻的連接可以是用混凝土現澆,也可以通過吊筋連接。所述傳力柱的直徑為400?500mm,其厚度為6?10mm。傳力柱可以為成型鋼。所述受力基的長度比所述傳力柱的直徑大于150?200mm,所述受力基的寬度比所述傳力柱的直徑大于150?200mm。
[0018]本實用新型的工作過程:
[0019]第一,預制厚度為200?250mm鋼筋混凝土板,即為換撐板,其高度為地下外墻的
聞度的。
[0020]第二,在換撐板5內分布相互垂直的橫筋5a與縱筋5b。其中,橫筋5a的直徑為8?12謹,間距為120?15Ctam,縱筋5b的直徑為16?22謹,間距為100?120mm。
[0021 ] 第三,采用鋼管混凝土柱預制傳力柱6,鋼管混凝土柱6的混凝土強度不低于C30,鋼管的直徑為400?500mm,壁厚為6?10mm。
[0022]第四,施工圍護墻高度到換撐板在地下外墻內標定的高度,將墊塊用混凝土與圍護墻、換撐板整澆到一塊,墊塊每邊的長度比換撐鋼筋混凝土板每邊長度大20?30mm。同時,將伸出洞口的換撐板通過混凝土后澆帶與傳力柱連接。
[0023]第五,燒筑受力基,受力基的長、寬比傳力柱的直徑大150?200mm,將受力基和傳力柱整澆在一起,然后將換撐板與墊塊和傳力柱澆筑在一起,澆筑混凝土強度不低于地下結構外墻混凝土強度。
[0024]實施例1在高為6000mm的帶洞口的地下外墻上搭建換撐結構
[0025]工作者預制的換撐板為厚度220mm,高為4000mm的鋼筋混凝土板,并將橫筋以130mm,縱筋為IlOmm的間距相互垂直分布,其中橫筋的直徑為9mm,縱筋的直徑為17mm。隨后,工作者預制圍護墻到換板在地下外墻內標定的高度,即地下外墻的4000_處。通過墊塊將圍護墻、換撐板使用混凝土澆筑方法連接在一起。工作者將伸出洞口的換撐板通過混凝土后澆待與采用鋼管混凝土柱的傳力柱連接,傳力柱的直徑為450_,厚度8_。最后,傳力柱通過燒筑混凝土與長為610mm,寬為630mm的受力基連接。
[0026]實施例2在高為17000_的帶地下外墻上搭建換撐結構
[0027]工作者預制的換撐板為厚度240mm,高為IlOOOm的鋼筋混凝土板,并將橫筋以140mm,縱筋為115mm的間距相互垂直分布,其中橫筋的直徑為10臟,縱筋的直徑為20mm。隨后,工作者預制圍護墻到換板在地下外墻內標定的高度,即地下外墻的IlOOOmm處。通過墊塊將圍護墻、換撐板使用混凝土澆筑方法連接在一起。工作者將伸出洞口的換撐板通過混凝土后澆待與采用鋼管混凝土柱的傳力柱連接,傳力柱的直徑為480mm,厚度為9.5mm。最后,傳力柱通過燒筑混凝土與長為630mm,寬為670_的受力基連接。
[0028]實施例3在高為3000mm的帶洞口地下外墻上搭建換撐結構
[0029]工作者預制的換撐板為厚度205mm,高為2000mm的鋼筋混凝土板,并將橫筋以145mm,縱筋為115mm的間距相互垂直分布,其中橫筋的直徑為9.5mm,縱筋的直徑為18.5mm。隨后,工作者預制圍護墻到換板在地下外墻內標定的高度,即地下外墻的2000mm處。通過墊塊將圍護墻、換撐板使用混凝土澆筑方法連接在一起。工作者將伸出洞口的換撐板通過混凝土后澆待與采用鋼管混凝土柱的傳力柱連接,傳力柱的直徑為420_,厚度為6.5mm。最后,傳力柱通過燒筑混凝土與長為580mm,寬為610mm的受力基連接。
[0030]盡管上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進行了描述,但是本實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體實施方式】,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的啟示下,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宗旨和權利要求所保護的范圍情況下,還可以作出很多形式,這些均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地下外墻洞口的換撐結構,包括有帶洞口的地下外墻,其特征在于,所述地下外墻內側上設有圍護墻,所述圍護墻通過墊塊連接有換撐板,所述換撐板沿地下外墻伸出所述洞口連接到傳力柱,所述傳力柱的另一端連接有受力基,所述換撐板由相互垂直的縱筋和橫筋組成。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地下外墻洞口的換撐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橫筋的間距為120?150_,所述縱筋的間距為100?120mm。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地下外墻洞口的換撐結構,其特征在于,每個所述橫筋的直徑為8?12mm,每個所述縱筋的直徑為16?22mm。
4.根據權利要求2或3所述地下外墻洞口的換撐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墊塊每條邊長大于所述換撐板每條邊長20?30mm。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地下外墻洞口的換撐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傳力柱的直徑為400?500mm,其厚度為6?10mnin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地下外墻洞口的換撐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受力基的長度比所述傳力柱的直徑大于150?200mm,所述受力基的寬度比所述傳力柱的直徑大于150?200mmo
【文檔編號】E02D29/045GK203498865SQ201320552634
【公開日】2014年3月26日 申請日期:2013年9月6日 優先權日:2013年9月6日
【發明者】柴艷飛, 王存貴, 余流 申請人:中國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