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水下混凝土澆筑施工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工程施工裝置,具體涉及一種水下混凝土澆筑施工裝置。
背景技術:
由于建設需要,混凝土灌注樁、地下連續墻和混凝土防滲墻廣泛應用于各工程中。槽孔混凝土澆筑是樁基、地下連續墻與防滲墻施工的最后一道工序,是保證質量關鍵,在混凝土澆筑過程中一旦出現問題直接影響工程質量,延誤工期,且難以彌補,甚至前功盡棄,造成重大經濟損失。在混凝土澆筑過程中,槽孔內始終充滿泥漿,采用直升導管法進行泥漿下澆筑,借助導管將混凝土送至槽孔底部,自下而上地置換泥漿,達到成墻或成樁的目的。目前已有的關于水下混凝土澆筑裝置施工裝置結構較為復雜,使用不方便。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結構簡單,安裝靈活,使用方便的水下混凝土澆筑施工裝置。本實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是通過這樣的技術方案來實現的:一種水下混凝土澆筑施工裝置,包括蓄料斗,蓄料斗下部插入到澆筑導管內,澆筑導管通過導管夾板將其固定,蓄料斗內設有放料門,放料門與鋼絲繩連接,澆筑導管內設有控制球。蓄料斗與起重設備的吊索連接。控制球采用橡膠制成,直徑與澆筑導管內徑相匹配。所述的澆筑導管為分節式,各節之間通過螺栓連接。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水下混凝土澆筑施工裝置,制作、安裝、操作簡便易行,安全可靠,同時降低了材料消耗,經濟適用。
以下結合附圖 和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的結構如
圖1所示,一種水下混凝土澆筑施工裝置,包括蓄料斗1,蓄料斗I下部插入到澆筑導管2內,澆筑導管2通過導管夾板5將其固定,蓄料斗I內設有放料門6,放料門6與鋼絲繩7連接,澆筑導管2內設有控制球3。蓄料斗I與起重設備的吊索4連接。控制球3采用橡膠制成,直徑與澆筑導管2內徑相匹配。所述的澆筑導管2為分節式,各節之間通過螺栓連接。本實用新型的制作過程如下:具體實施步驟如下:蓄料斗1、放料門6、導管夾板5在加工廠制作加工,由鋼板制成的放料門6與鋼絲繩7在加工廠完成焊接。澆筑導管2在使用前進行試拼裝,做壓力充水試驗,充水壓力為0.6 IMpa ;根據所需要澆筑的每個槽孔深度提前做好選、配管工作,按導管距孔底適當距離控制。澆筑導管為直徑¢250 320mm,燒筑導管2采用無縫鋼管,可減少混凝土對燒筑導管的阻力。燒筑導管連接方式采取螺旋絲扣連接。澆筑導管要求垂直、同心度好,密封性強,連接可靠。澆筑導管按長短不同搭配,有3m、2m、l.5m、lm、0.5m、0.3m幾種,槽孔底配長管,中部配中等長度的導管,上部特別是槽孔口部分盡量配短管。控制球3直徑與澆筑導管2內徑相適宜。把已配置好的澆筑導管2逐節連接,絲扣間涂刷黃油;澆筑導管2下設完成后,導管夾板5在槽口固定燒筑導管2,燒筑導管距孔底距離按300 500mm控制。蓄料斗I插入澆筑導管2內,蓄料斗I與起重設備吊索4連接,澆筑導管2內置膠球控制球3。第一次灌入管內的混凝土應經過計算,要求在灌入槽孔后能封住澆筑導管2下管口并稍高于管口 500 1000mm。管口埋入太淺時導管易進泥漿,太深則管內混凝土難以灌入。澆筑導管2內混凝土高 出澆筑導管2外混凝土面2.5m,以便混凝土壓入泥漿中。首次澆筑時,蓄料斗I蓄料為其容積的三分之二,供料應連續,并滿足上述要求后,拽掉放料門6,控制球3被混凝土沖開,使混凝土灌入槽孔內,控制球3浮起,這一過程稱為“開管”。此后一面均衡地灌筑混凝土,一面將澆筑導管2緩緩提起,并注意澆筑導管2下口保持在混凝土表面之下。
權利要求1.一種水下混凝土澆筑施工裝置,包括蓄料斗(I),其特征在于:蓄料斗(I)下部插入到澆筑導管(2)內,澆筑導管(2)通過導管夾板(5)將其固定,蓄料斗(I)內設有放料門(6),放料門(6)與鋼絲繩(7)連接,澆筑導管(2)內設有控制球(3)。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水下混凝土澆筑施工裝置,其特征在于:蓄料斗(I)與起重設備的吊索(4)連接。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水下混凝土澆筑施工裝置,其特征在于:控制球(3)采用橡膠制成,直徑與澆筑導管(2)內徑相匹配。
4.根據權利要求1或3所述的水下混凝土澆筑施工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澆筑導管(2)為分 節式,各節之間通過螺栓連接。
專利摘要一種水下混凝土澆筑施工裝置,包括蓄料斗,蓄料斗下部插入到澆筑導管內,澆筑導管通過導管夾板將其固定,蓄料斗內設有放料門,放料門與鋼絲繩連接,澆筑導管內設有控制球。蓄料斗與起重設備的吊索連接。控制球采用橡膠制成,直徑與導澆筑管內徑相匹配。所述的澆筑導管為分節式,各節之間通過螺栓連接。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水下混凝土澆筑施工裝置,制作、安裝、操作簡便易行,安全可靠,同時降低了材料消耗,經濟適用。
文檔編號E02D15/06GK203145021SQ20132019025
公開日2013年8月21日 申請日期2013年4月16日 優先權日2013年4月16日
發明者王昇, 黃祥平, 徐風軍, 石艷軍, 張吉順, 陳寓新 申請人:葛洲壩集團基礎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