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泵送式濕噴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工程機械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泵送式濕噴機。
背景技術:
在工程施工中,如隧道的噴錨支護、邊坡治理、樓房建筑墻面砂漿噴射及客土噴播等工程都需要濕噴機。現有的普通泵送式濕噴機包括液壓輸送泵、輸料管、噴射槍、速凝劑管。液壓輸送泵通過輸料管與噴射槍連接,從而將料輸送至噴射槍;速凝劑管與噴射槍連接,以使速凝劑在噴射槍處與物料混合。這種泵送式濕噴機將輸料管直接與噴射槍連接,這樣在噴射時,會產生較大脈沖,致使物料噴出時會產生較大的后坐力,這樣便不會使噴出去的物料形成較好的霧狀效果,從而導致噴射效果不好。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泵送式濕噴機,以解決上述的問題。在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中提供了一種泵送式濕噴機,包括:液壓輸送泵、輸料管、砼混合器、噴射槍、速凝劑管、軟管;所述砼混合器包括主管和支管,所述支管連接于所述主管的側壁上;所述主管的兩端分別為出料口和用于與外部的送氣裝置相連接的進氣口 ;所述支管遠離所述主管的一端為進料口;所述液壓輸送泵與所 述進料口之間通過所述輸料管連接,并將物料從所述液壓輸送泵經所述輸料管輸送至所述進料口;所述出料口通過所述軟管與所述噴射槍連接;所述速凝劑管與所述噴射槍連接。本實用新型上述實施例的泵送式濕噴機,使用時,液壓輸送泵將物料通過輸料管輸送至砼混合器,在砼混合器的進氣口持續通入加壓空氣,將砼混合器內的物料輸送至軟管,這樣可以使進入軟管內的物料受力更加均勻,從而減小物料噴出時的后坐力,使經由噴射槍噴射出去的物料形成霧狀。
圖1示出了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的泵送式濕噴機結構示意圖;圖2示出了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二的泵送式濕噴機結構示意圖;圖3示出了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及實施例二的隔板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具體的實施例子并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的詳細描述。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提供一種泵送式濕噴機,如圖1和圖3所示,包括液壓輸送泵1、輸料管2、砼混合器3、噴射槍6、速凝劑管5、軟管4。砼混合器3包括主管13和支管8,支管8連接于主管13的側壁上。主管13的兩端分別為出料口 9和用于與外部的送氣裝置相連接的進氣口 10,支管8遠離所述主管13的一端為進料口 7。液壓輸送泵I與進料口 7之間通過輸料管2連接,并將物料從液壓輸送泵I經輸料管2輸送至進料口 7 ;出料口 9通過軟管4與噴射槍6連接;速凝劑管5與噴射槍6連接。本實施例的泵送式濕噴機,使用時,液壓輸送泵I將物料通過輸料管2輸送至砼混合器3,在砼混合器3的進氣口 10持續通入加壓空氣,將砼混合器3內的物料輸送至軟管4,這樣可以使進入軟管4內的物料受力更加均勻,從而減小物料噴出時的后坐力,使經由噴射槍6噴射出去的物料形成霧狀。本實施例中,速凝劑管5與噴射槍6連接,讓物料與速凝劑充分混合。速凝劑采用的是自吸式,有效減小人工工作量。本實施例中,支管8向進氣口 10的一側傾斜,且傾斜角度可以為30-90度。本實施例中優選傾斜角度為45度。在向進氣口 10通入壓縮空氣時,使主管13內的壓力比支管8內的壓力小,從而使支管8內的物料更容易地進入主管13內,減小液壓輸送泵I輸送物料時的脈沖力,增強濕噴時的連續性。本實施例中,支管8可以為直管、變徑管等,本實施例優選為支管8的內徑沿靠近主管13的方向漸擴,這樣可以使支管8內的物料更容易地進入主管13內。本實施例中,主管13與進氣口 10通過進氣部12連接。出料部14可以為直管、變徑管等,本實施例優選為進氣部12的內徑沿靠近主管13的方向漸擴,以使氣體進入主管13后更加分散,從而有利于物料的分散。本實施例中,主管13與出料口 9通過出料部14連接。出料部14可以為直管、變徑管等,本實施例優 選為出料部14的內徑沿靠近主管13的方向漸擴,以增強進入軟管4內的濕噴物料的連續性。本實施例中,進氣部12內設置有隔板17,隔板17的厚度方向與進氣部12的軸線相同。隔板17上沿厚度方向設有多個小孔18,且這些小孔18關于隔板17的沿厚度方向的軸線呈圓周陣列分布。此隔板17能起到有效的分風作用,有利于濕噴時物料的分散。本實施例中,進氣口 10處設有球閥,用以控制進風量的大小。本實施例中,輸料管2包括多節子輸料管15和子輸料管16。其中,子輸料管15的橫截面相同,子輸料管16沿物料的傳輸方向漸縮。輸料管2可以根據現場的施工情況加長或者縮短,適用環境也就更為廣泛。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二提供一種泵送式濕噴機,如圖2和圖3所示,包括液壓輸送泵
1、輸料管2、砼混合器3、噴射槍6、速凝劑管5、軟管4。砼混合器3包括主管13和支管8,支管8連接于主管13的側壁上。主管13的兩端分別為出料口 9和用于與外部的送氣裝置相連接的進氣口 10,支管8遠離所述主管13的一端為進料口 7。液壓輸送泵I與進料口 7之間通過輸料管2連接,并將物料從液壓輸送泵I經輸料管2輸送至進料口 7 ;出料口 9通過軟管4與噴射槍6連接;速凝劑管5與噴射槍6連接。本實施例的泵送式濕噴機,使用時,液壓輸送泵I將物料通過輸料管2輸送至砼混合器3,在砼混合器3的進氣口 10持續通入加壓空氣,將砼混合器3內的物料輸送至軟管4,這樣可以使進入軟管4內的物料受力更加均勻,從而減小物料噴出時的后坐力,使經由噴射槍6噴射出去的物料形成霧狀。本實施例中,速凝劑管5與噴射槍6連接,讓物料與速凝劑充分混合。速凝劑采用的是自吸式,有效減小人工工作量。本實施例中,支管8向進氣口 10的一側傾斜,且傾斜角度可以為30-90度。本實施例中優選傾斜角度為90度。在向進氣口 10通入壓縮空氣時,使主管13內的壓力比支管8內的壓力小,從而使支管8內的物料更容易地進入主管13內;同時,支管8與主管13垂直,支管8內的物料容易形成滯留體,然后進入主管13內,這樣可以減小液壓輸送泵I輸送物料時的脈沖力,增強濕噴時的連續性。本實施例中,支管8可以為直管、變徑管等,本實施例優選為支管8的內徑沿靠近主管13的方向漸擴,這樣可以使支管8內的物料更容易地進入主管13內。本實施例中,主管13與進氣口 10通過進氣部12連接。出料部14可以為直管、變徑管等,本實施例優選為進氣部12的內徑沿靠近主管13的方向漸擴,以使氣體進入主管13后更加分散,從而有利于物料的分散。本實施例中,主管13與出料口 9通過出料部14連接。出料部14可以為直管、變徑管等,本實施例優選為出料部14的內徑沿靠近主管13的方向漸擴,以增強進入軟管4內的濕噴物料的連續性。
本實施例中,進氣部12內設置有隔板17,隔板17的厚度方向與進氣部12的軸線相同。隔板17上沿厚度方向設有多個小孔18,且這些小孔18關于隔板17的沿厚度方向的軸線呈圓周陣列分布。此隔板17能起到有效的分風作用,有利于濕噴時物料的分散。本實施例中,進氣口 10處設有球閥,用以控制進風量的大小。本實施例中,輸料管2包括多節子輸料管15和子輸料管16。其中,子輸料管15的橫截面相同,子輸料管16沿物料的傳輸方向漸縮。輸料管2可以根據現場的施工情況加長或者縮短,適用環境也就更為廣泛。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實用新型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1.一種泵送式濕噴機,其特征在于,包括:液壓輸送泵、輸料管、砼混合器、噴射槍、速凝劑管、軟管; 所述砼混合器包括主管和支管,所述支管連接于所述主管的側壁上; 所述主管的兩端分別為出料口和用于與外部的送氣裝置相連接的進氣口 ;所述支管遠離所述主管的一端為進料口; 所述液壓輸送泵與所述進料口之間通過所述輸料管連接,并將物料從所述液壓輸送泵經所述輸料管輸送至所述進料口; 所述出料口通過所述軟管與所述噴射槍連接; 所述速凝劑管與所述噴射槍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泵送式濕噴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管向所述進氣口的一側傾斜,且傾斜角度為30-90度。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泵送式濕噴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管的內徑沿靠近所述主管的方向漸擴。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泵送式濕噴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管與所述出料口通過出料部連接; 所述出料部的內徑沿靠近所述主管的方向漸擴。
5.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泵送式濕噴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管與所述進氣口通過進氣部連接; 所述進氣部的內徑沿靠近所述主管的方向漸擴。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泵送式濕噴機,其特征在于,所述進氣部內設置有隔板; 所述隔板的厚度方向與所述進氣部的軸線相同; 所述隔板上沿厚度方向設有多個小孔。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泵送式濕噴機,其特征在于,多個所述小孔關于所述隔板的沿厚度方向的軸線呈圓周陣列分布。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泵送式濕噴機,其特征在于,所述進氣口處設有用以控制進風量的球閥。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泵送式濕噴機,其特征在于,所述輸料管包括多節子輸料管。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泵送式濕噴機,其特征在于, 所述子輸料管的橫截面相同; 和/或; 所述子輸料管沿物料的傳輸方向漸縮。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工程機械領域,具體為泵送式濕噴機。其包括液壓輸送泵、輸料管、砼混合器、噴射槍、速凝劑管、軟管;砼混合器包括主管和支管,支管連接于主管的側壁上;主管兩端分別為出料口和用于與外部送氣裝置相連接的進氣口;支管遠離主管的一端為進料口;液壓輸送泵與進料口之間通過輸料管連接,并將物料從液壓輸送泵經輸料管輸送至進料口;出料口通過軟管與噴射槍連接;速凝劑管與噴射槍連接。本實用新型的泵送式濕噴機,使用時,液壓輸送泵將物料通過輸料管送至砼混合器,在砼混合器的進氣口持續通入加壓空氣,將砼混合器內的物料送至軟管,可以使進入軟管內的物料受力更加均勻,減小物料噴出時的后坐力,使噴射槍噴射出的物料形成霧狀。
文檔編號E21D11/10GK203129149SQ201320166108
公開日2013年8月14日 申請日期2013年4月3日 優先權日2013年4月3日
發明者何健 申請人:何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