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漿體事故池及其建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提出一種漿體事故池結構及其建造方式,所述漿體事故池建造于地面的地坪標高±0.00以下,包括池底和池壁,在池壁上設置有可供漿體物料清理裝置自漿體事故池池口地面駛入池底的斜坡。本發明通過在地平線以下建造漿體事故池并在漿體事故池的側壁開設清理設備駛入通道,有效的解決了現有技術中漿體事故池內固體物料沉淀后難以取出以及清理這些物料時需耗費大量人力、財力、物力和時間的問題,極大地提高了漿體事故池內物料沉淀的清理效率,進而提高了漿體管道輸送效率。
【專利說明】一種漿體事故池及其建造方法【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漿體存放【技術領域】,更具體的涉及一種新型的漿體事故池及其建造方式,尤其是涉及一種用于鐵精礦管道運輸中的礦漿事故池及其建造方式。
【背景技術】
[0002]在目前漿體管道的運輸中,輸送漿體往往會由于各種生產事故而發生溢流和輸漏,因此現有技術在進行漿體管道輸送時一般要建造漿體事故池,尤其是在鐵精礦管道運輸中,漿體事故池的建造非常必要,這種漿體事故池用于及時收集漿體管道因事故溢流或輸漏出來的漿體,尤其是礦漿。現有技術中的這種漿體事故池如附圖1和附圖2所示,其建造在地面I的標高±0以上,結構如附圖1和附圖2所示的,凸出于地面的矩形鋼筋混凝土池,包括池底3和池壁2,池底3建造于地面I之上。在漿體管道的運輸中,漿體會由于各種生產事故而流入附圖1所示的漿體事故池中,久而久之,漿體事故池中的漿體物料4便積累到一定的量,需要對其 進行清理,如果不及時進行清除,將會影響漿體事故池的工作效率,一旦當事故池中的漿體物料堆積滿后便不能再發揮其作用。鑒于現有技術中附圖1和附圖2所示漿體事故池的構造結構,往往采用三種方法對漿體事故池內沉積的漿體物料4進行清理:(I)用吊車將裝載機吊入漿體事故池中進行清理;(2)在地形條件允許的條件下,搭設支架,使裝載機順著支架開進漿體事故池內進行清理;(3)將漿體事故池從其凸出的側壁打開一個口子讓裝載機進入。現有技術中的這三種對漿體事故池內沉積物料進行清理的方法存在以下問題:(1)用吊車將裝載機吊入事故池中進行清理時,每一次清理都將是一個較大的成本支出,因為一次吊車的使用費就接近萬元,而且還需等待吊車進場,這種方式往往會耗費大量時間和財力;(2)采用搭設支架使裝載機順著支架開進事故池的方式,需要根據地形情況提前制作支架并進行安裝,使用完畢后還需進行拆除,而且支架不使用時還需進行妥善保管,不但增加了支架的制作費用,而且在其安裝、拆除過程中也會產生高額的人工費,導致生產成本增加,還會存在安全隱患;(3)將事故池打開一個口子讓裝載機進入的清理方式,因為漿體事故池一般為混凝土結構,在打開口子的時候需破壞原有結構,而且在恢復時混凝土需較長的養護期,在這段時間內,漿體事故池將不能使用,即使恢復后,在事故池口子接縫處也會出現漏水現象,導致這種清理方式嚴重影響漿體事故池的使用壽命,并降低了生產效率。因此這種漿體事故池內沉積漿體物料的清理問題已經成為漿體管道輸送過程中亟待解決的技術難題。
【發明內容】
[0003]本發明基于上述技術問題,創新的提出一種全新的漿體事故池結構和建造方式,通過在地平線以下建造漿體事故池并在漿體事故池的側壁開設清理設備駛入通道,有效的解決了現有技術中漿體事故池內固體物料沉淀后難以取出以及清理這些物料時需耗費大量人力、財力、物力和時間的問題,極大地提高了漿體事故池內物料沉淀的清理效率,進而提高了漿體管道輸送效率。[0004]本發明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所采取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漿體事故池,所述漿體事故池建造于地面的地坪標高±0.00以下,包括池底3和池壁2,在所述池壁2上設置有可供漿體物料清理裝置自漿體事故池池口地面駛入池底3的斜坡5。
[0005]進一步的根據本發明所述漿體事故池,其中所述斜坡5設置于所述池壁2的內側,斜坡5的頂端延伸至池壁頂面,斜坡5的底端延伸至池底表面。
[0006]進一步的根據本發明所述漿體事故池,其中所述斜坡5設置于所述池壁2的外側,所述池壁2的中部開設有缺口,自所述缺口向外延伸建造有通道,所述斜坡5建造于所述通道內,斜坡5的頂端、通道的頂面與池壁的頂面處于同一水平位置,斜坡5的底端延伸至池底的表面。
[0007]進一步的根據本發明所述漿體事故池,其中所述斜坡5的寬度為3-4米,斜坡的高度與池壁的高度一致,所述斜坡5相對于池底表面的傾斜角度為20-40°。
[0008]進一步的根據本發明所述漿體事故池,其中所述斜坡5的寬度為3米,高度為3米,相對于池底表面的傾斜角度為30°。
[0009]進一步的根據本發明所述漿體事故池,其中所述漿體事故池為矩形池結構,包括一面池底3和四面池壁2,所述池底3和池壁2均采用混凝土澆筑的墻體結構,在其中的一面池壁上采用混凝土澆筑結構建造所述斜坡5。
[0010]一種漿體事故池的建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在地坪標高±0.00以下開挖基坑,基坑開挖深度為3-4米,水平尺寸滿足漿體事故池池底尺寸;
2)、在所述基坑內建造漿體事故池池底和池壁的墻體,并用混凝土澆注所述墻體;
3 )、在其中一池壁處用混凝土澆筑建造連接漿體事故池池口地面和池底表面的斜坡; 4)、在漿體事故池的池壁墻體與開挖基坑四周間回填土。
[0011]進一步的根據上述建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步驟3)具體包括:
1)、在池壁的墻體上開設4米左右寬的缺口;
2)、自所述缺口向池壁外側構建長度約2米、高度與池壁一致的通道;
3)、在所述通道內用混凝土澆筑建造傾斜坡度在20-40°間的所述斜坡,斜坡頂端在通道內延伸到池口地面,斜坡底端延伸至缺口內的池底表面。
[0012]進一步的根據上述建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步驟3)具體包括:
沿其中一面池壁的墻體內側中部用混凝土澆筑建造寬度在3-4米、傾斜坡度在20-40°的斜坡,斜坡頂端延伸至池壁頂面,斜坡的底端延伸至池底表面。
[0013]進一步的根據上述建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斜坡的寬度為3米,高度與池壁高度一致,相對于池底表面的傾斜坡度為30°角。
[0014]通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至少能夠達到以下技術效果:
1)、通過本發明所述漿體事故池的結構,可直接將裝載機開進事故池中進行礦漿清理,避免了使用吊用、搭建支架或在事故池上開口,極大的降低了礦漿清理費用,進而降低了漿體管道的輸送費用;
2)、通過本發明所述漿體事故池的結構,裝載機可隨時開進事故池中進行礦漿清理,使得對事故池的清理更加方便快捷,節省了等待時間、調運時間、修理事故池時間,極大地提高了清理效率;
3 )、本發明所述漿體事故池的建造方法簡單,可推廣性強。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5]附圖1為現有技術中漿體事故池的俯視結構圖;
附圖2為附圖1所示漿體事故池沿A-A線的截面圖;
附圖3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漿體事故池的俯視結構圖;
附圖4為附圖3所示漿體事故池沿A-A線的截面圖;
附圖5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漿體事故池的俯視結構圖;
附圖6為附圖5所示漿體事故池沿A-A線的截面圖;
圖中各附圖標記的含義為:
1-地面;2_池壁;3_池底;4_漿體物料;5_斜坡。
【具體實施方式】
[0016]以下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進行詳細的描述,以使本領域技術人員能夠更加清楚的理解本發明的方案,但并不因此限制本發明的保護范圍。
[0017]本發明創新設計的漿體事故池整體為建造于地面I的地坪標高±0.00以下的矩形池結構,包括一面池底3和四面池壁2,所述池底3和池壁2均采用混凝土澆筑的墻體結構,池壁2高為3米,池底尺寸優選為8mX 12m,創新的在其中一面池壁2上設置有可供裝載機自池頂地面駛入池底3的斜坡5,所述斜坡5為混凝土澆筑結構,頂部與事故池開口的地面齊平,底部延伸于池底3的表面,所述斜坡5相對于池底表面的傾斜角度Θ為20-40°,優選為30°,由全混凝土與池底、池壁澆筑一體建造,斜坡的寬度在3米以上,優選為3-4米之間,從而清理事故池內漿體物料的裝載機能夠通過該斜坡5從漿體事故池池口的地平面直接開入漿體事故池內的池底3上,從而對事故池內的沉積漿體物料進行清理。
[0018]所述漿體事故池的建造過程為:
首先在地坪標高±0.00以下向地面I下開挖一個矩形池,開挖深度為漿體事故池所需高度,一般為3米左右,矩形池大小滿足一般漿體事故池池底8mX 12m的尺寸;
接著按漿體事故池的建造工藝建造池底和池壁的墻體,并用混凝土澆注池底和池壁的墻體,澆灌到地坪標高±0.00 ;
然后在其中一池壁處用混凝土澆筑建造連接事故池池口地面和池底的斜坡結構,以供裝載機自池頂地面駛入池底;
最后在事故池的池壁墻體與開挖基坑四周間回填土以對墻體加以保護。
[0019]本發明的創新之處在于將漿體事故池建造于地面以下,同時在其中建造能夠將裝載機等物料清理裝置由事故池池口地面開入事故池池底的通道,所述的通道優選采用連接池口和池底的斜坡結構,所述斜坡進一步有兩種設置方式,對于第一實施方式如附圖3-附圖4所示,所述的斜坡5位于池壁2的外側,斜坡5的頂部與池壁頂部處于同一水平位置,斜坡底部延伸至池底表面,所述斜坡的寬度優選為3米,高度與池壁高度一致,優選為3米,斜坡相對于池底表面的角度Θ為30°,斜坡整體采用混凝土澆筑結構,具體的建筑方式為,首先在建造的池壁墻體上開設4米左右寬的缺口,然后自所述缺口向池壁外側構建長度在2米左右的通道,最后在所述通道內用混凝土澆筑建造坡度Θ在30°左右的斜坡,斜坡頂部在通道內延伸到池口地面,斜坡底部過渡至缺口內的池底,這樣當事故池內漿體物料沉積到一定程度,裝載機便可通過通道內的斜坡自地面駛入事故池內進行物料清理。
[0020]附圖5-附圖6給出本發明所述斜坡第二實施方式的設置結構,在該實施方式中,所述的斜坡5位于池壁2的內側,同樣斜坡5的頂部與池壁頂部處于同一水平位置,斜坡底部延伸至池底表面,所述斜坡的寬度優選為3米,高度與池壁高度一致,優選為3米,斜坡相對于池底表面的角度Θ為30°,斜坡整體采用混凝土澆筑結構,具體的建筑方式為:沿建造好的其中一面池壁的墻體內側中部用混凝土澆筑建造寬度在3米,坡度在30°左右的斜坡,斜坡頂面與池壁頂面齊平,斜坡底部延伸至池底,整個斜坡結構位于漿體事故池內部,這樣當事故池內漿體物料沉積到一定程度,裝載機便可沿斜坡自地面駛入事故池內進行物料清理。
[0021]本發明通過將漿體事故池建造于地面以下并在其中設置可將裝載機等物料清理裝置開入池底的通道,能夠直接地將裝載機駛入事故池中進行清理,極大地方便了對漿體事故池內沉積漿體物料的現場清理工作,且不會產生額外費用,同時不需對事故池進行破壞開洞,節約了人力、物力,極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
[0022]以上僅是對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進行了描述,并不將本發明的技術方案限制于此,本領域技術人員在本發明的主要技術構思的基礎上所作的任何公知變形都屬于本發明所要保護的技術范疇,本發明具體的保護范圍以權利要求書的記載為準。
【權利要求】
1.一種漿體事故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漿體事故池建造于地面的地坪標高±0.00以下,包括池底(3)和池壁(2),在所述池壁(2)上設置有可供漿體物料清理裝置自漿體事故池池口地面駛入池底(3 )的斜坡(5 )。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漿體事故池,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斜坡(5)設置于所述池壁(2)的內側,斜坡(5)的頂端延伸至池壁頂面,斜坡(5)的底端延伸至池底表面。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漿體事故池,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斜坡(5)設置于所述池壁(2)的外側,所述池壁(2)的中部開設有缺口,自所述缺口向外延伸建造有通道,所述斜坡(5)建造于所述通道內,斜坡(5)的頂端、通道的頂面與池壁的頂面處于同一水平位置,斜坡(5)的底端延伸至池底的表面。
4.根據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漿體事故池,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斜坡(5)的寬度為3-4米,斜坡的高度與池壁的高度一致,所述斜坡(5)相對于池底表面的傾斜角度為20-40。。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漿體事故池,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斜坡(5)的寬度為3米,高度為3米,相對于池底表面的傾斜角度為30°。
6.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漿體事故池,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漿體事故池為矩形池結構,包括一面池底(3)和四面池壁(2),所述池底(3)和池壁(2)均采用混凝土澆筑的墻體結構,在其中的一面池壁上采用混凝土澆筑結構建造所述斜坡(5 )。
7.一種漿體事故池的建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1)在地坪標高±0.00以下開挖基坑,基坑開挖深度為3-4米,水平尺寸滿足漿體事故池池底尺寸;(2)在所述基坑內建造漿體事故池池底和池壁的墻體,并用混凝土澆注所述墻體;(3)在其中一池壁處用混凝土澆筑建造連接漿體事故池池口地面和池底表面的斜坡; (4)在漿體事故池的池壁墻體與開挖基坑四周間回填土。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建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步驟(3)具體包括: (1)在池壁的墻體上開設4米左右寬的缺口; (2)自所述缺口向池壁外側構建長度約2米、高度與池壁一致的通道; (3)在所述通道內用混凝土澆筑建造傾斜坡度在20-40°間的所述斜坡,斜坡頂端在通道內延伸到池口地面,斜坡底端延伸至缺口內的池底表面。
9.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建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步驟(3)具體包括:沿其中一面池壁的墻體內側中部用混凝土澆筑建造寬度在3-4米、傾斜坡度在20-40°的斜坡,斜坡頂端延伸至池壁頂面,斜坡的底端延伸至池底表面。
10.根據權利要求8或9所述的建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斜坡的寬度為3米,高度與池壁高度一致,相對于池底表面的傾斜坡度為30°角。
【文檔編號】E02D29/05GK103452368SQ201310411292
【公開日】2013年12月18日 申請日期:2013年9月11日 優先權日:2013年9月11日
【發明者】普光躍, 潘春雷, 馬波, 李申鵬, 李晶晶, 吳佳俊, 曾艷麗, 譚凱文, 呂毅, 姬永麗 申請人:云南大紅山管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