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深井高溫地質條件下避難硐室的支護保溫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礦山領域緊急避險避難硐室的支護保溫結構,具體涉及一種深井高溫地質條件下避難硐室的保溫結構。
技術背景 井工開采的礦井常常需要配置緊急避險避難硐室。該避難硐室為一密閉空間,用于礦山事故發生后,為避難人員提供臨時躲避場所。硐室配備氧氣供應與調節、空氣凈化、氣幕、溫度與濕度調節、應急照明、通信、食品、水等人員避險生存所需的基本配置。部分礦井由于存在深井高溫地質條件,大量巖溫地熱將會透過避難硐室的支護結構層傳輸到避難硐室內部,此時常規的降溫方式很難以足夠的降溫功率達到調節硐室內溫度使人體可以接受。
發明內容針對上述現有技術中存在的問題,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深井高溫地質條件下避難硐室的保溫結構,其可大幅減少高溫巖石傳輸到避難硐室內的熱量,減輕空調的降溫負荷。本實用新型為實現其目的所采取的技術方案一種深井高溫地質條件下避難硐室的支護保溫結構,包括砌筑在圍巖周邊的混凝土結構層,在所述混凝土結構層內側設置保溫層。所述保溫層厚度5(T300mm。所述保溫層采用聚氨酯保溫材料,通過緊固件組件和護板固定在所述混凝土結構層內側。所述保溫層也可采用發泡水泥預制砌塊,通過緊固件組件固定安裝在所述混凝土結構層內側。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使高溫巖石的熱量不易傳導至避難硐室內,這樣,避難硐室需要空調降溫的熱負荷將明顯減少,通過常規的降溫方式實現調節硐室內溫度至人體接受的溫度將成為可能。
以下結合附圖
和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圖I為深井高溫地質條件下避難硐室剖面俯視示意圖;圖2為圖I避難硐室的A-A斷面結構示意圖。圖I中,I、保溫層;2、混凝土結構層;3、避難硐室生存室;4、設備間;5、空調;6、過渡室;7、墻體;8、防爆阻燃密閉門,9、錨桿;10、鋼筋網;11、緊固件組件;12、護板。
具體實施方式
圖I為深井高溫地質條件下避難硐室剖面俯視示意圖該避難硐室為一解決深井高溫地質條件下密閉空間,用于礦山事故發生后,為避難人員提供臨時躲避場所。由避難硐室生存室3、設備間4和過渡室6構成;避難硐室生存室3內設空調5 ;過渡室6由墻體7隔成;墻體7上設防爆阻燃密閉門8。為減少巖溫傳遞到避難硐室內的熱量,減少空調的負荷,避難硐室的支護保溫采用復合式結構,在混凝土結構層2內側設置保溫層1,即在避難硐室內表面敷設保溫材料,將高溫巖石與避難硐室隔離,這樣,避難硐室需要空調降溫的熱負荷將明顯減少,通過常規的降溫方式實現調節硐室內溫度至人體接受的溫度將成為可能。圖2為避難硐室斷面結構示意圖。硐室支護采用混凝土結構層和保溫層雙層復合式結構。保溫層采用阻燃且輕質的聚氨酯保溫材料。采用緊固件組件11和護板12固定。或采用發泡水泥預制砌塊,可以提高施工質量和效率。保溫層敷設在除門以外避 難硐室內表面。實施方式如下實施例一避難硐室周邊圍巖先采用錨桿9和鋼筋網10及噴層進行錨網噴支護,再砌筑混凝土結構層2,保證硐室形狀的穩定性。在此基礎上,根據巖溫條件和避難硐室要求的生存環境溫度,初步確定保溫層厚度5(T300mm。設計時初選厚度具體值,根據聚氨酯材料參數計算傳熱,并選型降溫設備。根據設備選型結果,優選保溫厚度、設備選型匹配技術方案。保溫層施工時,采用模板,將聚氨酯材料敷設到硐室的內表面。待材料成型后,為保證保溫材料不至落下,采用緊固件組件和護板固定。實施例二避難硐室周邊采用錨網噴、混凝土施工等辦法,保證硐室形狀的穩定性。在此基礎上,根據巖溫條件和避難硐室要求的生存環境溫度,初步確定保溫層厚度5(T300mm。設計時初選厚度具體值,根據保溫材料即發泡水泥預制砌塊參數計算傳熱,并選型降溫設備。根據設備選型結果,優選保溫厚度、設備選型匹配技術方案。保溫層施工前,根據硐室的形狀預制發泡水泥保溫砌塊,或向專業的建筑保溫材料定制。施工時,將發泡水泥預制砌塊采用緊固件組件固定安裝即可。上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而已,對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實用新型有多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發明思想和原則之內,作出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括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1.一種深井高溫地質條件下避難硐室的支護保溫結構,包括砌筑在圍巖周邊的混凝土結構層,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混凝土結構層內側設置保溫層。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深井高溫地質條件下避難硐室的支護保溫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溫層厚度5(T300mm。
3.根據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深井高溫地質條件下避難硐室的支護保溫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溫層采用聚氨酯保溫材料,通過緊固件組件和護板固定在所述混凝土結構層內側。
4.根據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深井高溫地質條件下避難硐室的支護保溫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溫層采用發泡水泥預制砌塊,通過緊固件組件固定安裝在所述混凝土結構層內側。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深井高溫地質條件下避難硐室的支護保溫結構,包括砌筑在圍巖周邊的混凝土結構層,在所述混凝土結構層內側設置保溫層。所述保溫層厚度50~300mm,采用聚氨酯保溫材料,或采用發泡水泥預制砌塊。本實用新型使高溫巖石的熱量不易傳導至避難硐室,這樣,避難硐室需要空調降溫的熱負荷將明顯減少,通過常規的降溫方式實現調節硐室內溫度至人體接受的溫度將成為可能。
文檔編號E21F11/00GK202768061SQ20122043062
公開日2013年3月6日 申請日期2012年8月28日 優先權日2012年8月28日
發明者閆紅新, 秦強, 陸傳宗, 馬乾坤, 吳雙白 申請人:煤炭工業合肥設計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