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嵌固于巖石地基中的風機基礎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嵌固于巖石地基中的風機基礎技術領域[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嵌固于巖石地基中的風機基礎。
背景技術:
[0002]風機是我國對氣體壓縮和氣體輸送機械的習慣簡稱,通常所說的風機包括通風機、鼓風機、風力發電機。本實用新型涉及的風機基礎特指風力發電機基礎。[0003]風力發電機需要采用風機基礎固定在大地上,目前位于巖石地基中的風機基礎大都采用擴展式鋼筋混凝土基礎。為了確保風機基礎穩定,避免基礎脫空,基礎底板尺寸較大。一般單機容量2麗、輪轂高度80m的風機,基礎底板直徑達到約20m,需要的混凝土約 500m3。隨著風電單機容量不斷增大,擴展式基礎的尺寸仍將持續增大。由此將會帶來以下幾個問題[0004]( I)風機基礎永久占地面積大,增加建設征地難度;[0005](2)施工難度大,一次性連續澆注施工時間過長,一般超過14小時;[0006](3)施工質量難以控制,大體積混凝土冬季施工時,水化熱、承臺外部產生溫差裂縫等現象都是施工過程中難以避免并且很難妥善處理的難題;[0007](4)風機基礎的混凝土工程用量大,投資增加。實用新型內容[0008]鑒于以上所述現有技術的缺點,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嵌固于巖石地基中的風機基礎,用于解決現有技術中風機基礎占地面積大、混凝土工程用量大、施工難度大和施工質量難于控制的問題。[0009]為實現上述目的及其他相關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嵌固于巖石地基中的風機基礎,包括一個在巖石地基上的基坑,基坑的橫截面積從上至下逐步減小;基坑內澆筑鋼筋混凝土形成鋼筋混凝土體;它還包括風機基礎環,風機基礎環的軸線位于豎直方向,風機基礎環的下部埋在鋼筋混凝土體內。[0010]開挖從上至下橫截面積逐步減小的基坑,然后澆筑鋼筋混凝土,使鋼筋混凝土體與巖石地基嵌固形成整體,共同受力,結構安全可靠;由于基坑從上至下橫截面積逐步減小,減少了混凝土用量和占地面積。[0011]優選的,風機基礎環通過支撐桿支撐在基坑的底部。[0012]優選的,基坑的底部設有一層素混凝土墊層。[0013]優選的,鋼筋混凝土體包括與巖石地基澆筑成一體的下澆筑體和與下澆筑體澆筑成一體的上固定體,下燒筑體的上表面高程低于巖石地基的表面高程,上固定體的下表面面積小于下澆筑體的上表面面積,上固定體的上表面高程高于巖石地基的表面高程。更進一步的優選,下澆筑體的上表面、上固定體的側面以及基坑的內表面形成的空間內回填土形成回填土體,回填土體的上表面與巖石地基的表面位于同一水平面上。回填土體蓋在鋼筋混凝土體上,起到了為整個風機基礎壓重的作用,以及對風機基礎的保護和便于綠肥化。[0014]優選的,基坑的內表面為上圓周面直徑大于下圓周面直徑的圓臺狀。更進一步的優選,基坑的開挖坡為斜坡。這種形狀的基坑便于基坑開挖和基坑內作業。[0015]如上所述,本實用新型嵌固于巖石地基中的風機基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0016]該嵌固于巖石地基中的風機基礎,結構安全可靠,節約用地面積,混凝土用量小, 在工程造價上有了很大程度的降低;而且施工工藝簡單,只需改變風機基礎中的鋼筋混凝土體的結構形狀,不需要增加其它工序。
[0017]圖I顯示為本實用新型嵌固于巖石地基中的風機基礎的結構示意圖。[0018]圖2顯不為圖I所不的嵌固于巖石地基中的風機基礎的俯視圖。[0019]元件標號說明[0020]I巖石地基[0021]2基坑[0022]3鋼筋混凝土體[0023]31下燒筑體[0024]32上固定體[0025]4風機基礎環[0026]5支撐桿[0027]6素混凝土墊層[0028]7回填土體具體實施方式
[0029]以下由特定的具體實施例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熟悉此技術的人士可由本說明書所揭露的內容輕易地了解本實用新型的其他優點及功效。[0030]請參閱圖I至圖2。須知,本說明書所附圖式所繪示的結構、比例、大小等,均僅用以配合說明書所揭示的內容,以供熟悉此技術的人士了解與閱讀,并非用以限定本實用新型可實施的限定條件,故不具技術上的實質意義,任何結構的修飾、比例關系的改變或大小的調整,在不影響本實用新型所能產生的功效及所能達成的目的下,均應仍落在本實用新型所揭示的技術內容得能涵蓋的范圍內。同時,本說明書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 “右”、“中間”及“一”等的用語,亦僅為便于敘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實用新型可實施的范圍,其相對關系的改變或調整,在無實質變更技術內容下,當亦視為本實用新型可實施的范疇。[0031]如圖I和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嵌固于巖石地基中的風機基礎,包括一個在巖石地基I上的基坑2,基坑2的橫截面積從上至下逐步減小;基坑2內澆筑鋼筋混凝土形成鋼筋混凝土體3 ;它還包括風機基礎環4,風機基礎環4的軸線位于豎直方向,風機基礎環4的下部埋在鋼筋混凝土體3內。[0032]開挖從上至下橫截面積逐步減小的基坑2,然后澆筑鋼筋混凝土,使鋼筋混凝土體 3與巖石地基I嵌固形成一整體,共同受力,結構安全可靠;由于基坑2從上至下橫截面積逐步減小,減少了混凝土用量和占地面積。[0033]風機基礎環4通過支撐桿5支撐在基坑2的底部。基坑2的底部設有一層素混凝土墊層6。鋼筋混凝土體3包括與巖石地基I燒筑成一體的下燒筑體31和與下燒筑體31 燒筑成一體的上固定體32,下燒筑體31的上表面高程低于巖石地基I的表面高程,上固定體32的下表面面積小于下燒筑體31的上表面面積,上固定體32的上表面高程高于巖石地基I的表面高程;下澆筑體31的上表面、上固定體32的側面以及基坑2的內表面形成的空間內回填土形成回填土體7,回填土體7的上表面與巖石地基I的表面位于同一水平面上。 回填土體7蓋在鋼筋混凝土體3上,起到了為整個風機基礎壓重的作用。[0034]基坑2的內表面為上圓周面直徑大于下圓周面直徑的圓臺狀;基坑2的開挖坡為斜坡。[0035]本實用新型嵌固于巖石地基中的風機基礎,優選的實施例詳細數據如下[0036]鋼筋混凝土體3的上固定體32為圓柱體,直徑為6. Om,高I. 5m ;下燒筑體31為圓臺體,圓臺下圓周面直徑為6. Om,上圓周面直徑為10. Om,高7. Om ;回填土體7的厚度厚 I. Om0[0037]本實用新型嵌固于巖石地基中的風機基礎的一種具體施工方法如下[0038]I)進行對巖石基礎I的開挖,形成基坑2,開挖坡比優選為1:0. 3 ;[0039]2)在基坑2的底部澆筑一層素混凝土墊層6 ;[0040]3 )將風機基礎環4通過支撐桿5固定在素混凝土墊層6上;[0041]4)向基坑2中澆筑鋼筋混凝土,形成鋼筋混凝土體3,鋼筋混凝土體3包括圓柱狀的上固定體32和圓臺狀的下燒筑體31 ;上固定體32與風機基礎環4固定;[0042]5)在下澆筑體31的上表面、上固定體32的側面以及基坑2的內表面形成的空間內回填土形成回填土體7,回填土體7的上表面與巖石地基I的表面位于同一水平面上。[0043]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嵌固于巖石地基中的風機基礎,結構安全可靠,節約用地面積,混凝土用量小,在工程造價上有了很大程度的降低;而且施工工藝簡單,只需改變風機基礎中的鋼筋混凝土體的結構形狀,不需要增加其它工序。所以,本實用新型有效克服了現有技術中的種種缺點而具高度產業利用價值。[0044]上述實施例僅例示性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術的人士皆可在不違背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疇下,對上述實施例進行修飾或改變。因此,舉凡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未脫離本實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與技術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飾或改變,仍應由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所涵蓋。
權利要求1.一種嵌固于巖石地基中的風機基礎,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一個在巖石地基(I)上的基坑(2),所述基坑(2)的橫截面積從上至下逐步減小;所述基坑(2)內澆筑鋼筋混凝土形成鋼筋混凝土體(3);它還包括風機基礎環(4),所述風機基礎環(4)的軸線位于豎直方向,所述風機基礎環(4)的下部埋在所述鋼筋混凝土體(3)內。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嵌固于巖石地基中的風機基礎,其特征在于所述風機基礎環(4 )通過支撐桿(5 )支撐在所述基坑(2 )的底部。
3.根據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嵌固于巖石地基中的風機基礎,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坑(2)的底部設有一層素混凝土墊層(6)。
4.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嵌固于巖石地基中的風機基礎,其特征在于所述鋼筋混凝土體(3)包括與所述巖石地基(I)澆筑成一體的下澆筑體(31)和與所述下澆筑體(31)澆筑成一體的上固定體(32),所述下燒筑體(31)的上表面高程低于所述巖石地基(I)的表面高程,所述上固定體(32)的下表面面積小于所述下澆筑體(31)的上表面面積,所述上固定體(32)的上表面高程高于所述巖石地基(I)的表面高程。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嵌固于巖石地基中的風機基礎,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澆筑體(31)的上表面、所述上固定體(32)的側面以及所述基坑(2)的內表面形成的空間內回填土形成回填土體(7),所述回填土體(7)的上表面與所述巖石地基(I)的表面位于同一水平面上。
6.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嵌固于巖石地基中的風機基礎,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坑(2)的內表面為上圓周面直徑大于下圓周面直徑的圓臺狀。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嵌固于巖石地基中的風機基礎,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坑(2)的開挖坡為斜坡。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嵌固于巖石地基中的風機基礎,包括一個在巖石地基上的基坑,基坑的橫截面積從上至下逐步減小;基坑內澆筑鋼筋混凝土形成鋼筋混凝土體;它還包括風機基礎環,風機基礎環的軸線位于豎直方向,風機基礎環的下部埋在鋼筋混凝土體內。該嵌固于巖石地基中的風機基礎,結構安全可靠,節約用地面積,混凝土用量小,在工程造價上有了很大程度的降低;而且施工工藝簡單,只需改變風機基礎中的鋼筋混凝土體的結構形狀,不需要增加其它工序。
文檔編號E02D27/44GK202809637SQ201220400318
公開日2013年3月20日 申請日期2012年8月13日 優先權日2012年8月13日
發明者蔣光遒, 王冬珍, 姜娟 申請人:上海勘測設計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