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路基邊坡擋護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土木工程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路基邊坡擋護結構。
背景技術:
隨著社會的發展、城市的擴張,路網建設步伐越來越快,道路的修建越來越頻繁。對于處于山嶺重丘型地形的地區,地形起伏較大,因此道路路基邊坡采用擋墻進行支護的機會很多,而在陡坡路段,傳統的重力式擋墻的修建將引起以下幾種問題I、由于坡陡,擋墻的基礎開挖難度大,且這類陡坡多為堅硬巖石,開挖成本較高;2、按照傳統的單一重力式擋墻結構形式,斷面尺寸較大,工程造價高,且墻背回填面積小,無法進行機械壓實,因此路基壓實度常常不能達到標準;3、對現狀穩定巖層的開挖有可能引起巖層的不穩定,存在安全隱患。因此,在這種特定的情況下,為避免以上傳統結構存在的問題,需要設計一種新型的路基邊坡擋護結構,盡量減少自然巖層開挖量,保證巖層整體性和穩定性。
發明內容有鑒于此,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路基邊坡擋護結構,自然巖層開挖量小,能減少自然土層和巖層的破壞,盡量保證原巖層的整體性和穩定性。本實用新型的路基邊坡擋護結構,包括支護路基邊坡的擋墻和沿擋墻縱向排列的錨桿,所述錨桿一端埋設在擋墻內,另一端打入路基內。進一步,所述擋墻為混凝土整體澆筑的擋墻;進一步,所述擋墻為C20片石混凝土整體澆筑的擋墻;進一步,所述路基為路基原狀土層或巖層;進一步,所述錨桿為0 25HRB335鋼筋;進一步,所述擋墻與路基之間還設有碎石回填部分。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實用新型在擋墻和路基之間設置了錨桿,擋墻通過錨桿與路基連接加固,擋墻、路基和錨桿共同組成了一個穩定的整體防護結構,可以保證路基的穩定性;因此,本實用新型無需大量開挖自然巖層,降低了施工難度,減少了工程造價,并且減少了自然土層和巖層的破壞,保證了原巖層的整體性和穩定性。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詳細描述,其中圖I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將參照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進行詳細的描述。[0018]圖I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如圖所示,本實用新型的路基邊坡擋護結構,包括支護路基I邊坡的擋墻2和沿擋墻2縱向排列的錨桿3,所述錨桿3 —端埋設在擋墻2內,另一端打入路基I內。本實施例中,所述擋墻2為C20片石混凝土整體澆筑的擋墻;混凝土整體澆筑的擋墻相對于石塊層疊堆砌的擋墻強度更高,結構更穩固。本實施例中,所述路基I為路基原狀土層或巖層;盡量避免開挖,降低施工難度,同時避免自然土層和巖層的破壞。本實施例中,所述錨桿3為025HRB335鋼筋;025HRB335鋼筋為公稱直徑25、屈服強度335的熱軋帶肋螺紋鋼筋。本實施例中,所述擋墻2與路基I之間還設有碎石回填部分4 ;對碎石回填部分4 進行機械壓實,其上為擬建道路范圍5。本實用新型在擋墻2和路基I之間設置了錨桿3,擋墻2通過錨桿3與路基I連接加固,擋墻2、路基I和錨桿3共同組成了一個穩定的整體防護結構,可以保證路基I的穩定性;因此,本實用新型無需大量開挖自然巖層,降低了施工難度,減少了工程造價,并且減少了自然土層和巖層的破壞,保證了原巖層的整體性和穩定性。最后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限制,盡管通過參照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已經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描述,但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可以在形式上和細節上對其作出各種各樣的改變,而不偏離所附權利要求書所限定的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圍。
權利要求1.一種路基邊坡擋護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支護路基(I)邊坡的擋墻(2)和沿擋墻(2)縱向排列的錨桿(3),所述錨桿(3) —端埋設在擋墻(2)內,另一端打入路基(I)內。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路基邊坡擋護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擋墻(2)為混凝土整體澆筑的擋墻。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路基邊坡擋護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擋墻(2)為C20片石混凝土整體澆筑的擋墻。
4.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路基邊坡擋護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路基(I)為路基原狀土層或巖層。
5.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路基邊坡擋護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錨桿(3)為0 25HRB335 鋼筋。
6.根據權利要求I至5任意一項所述的路基邊坡擋護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擋墻(2 )與路基(I)之間還設有碎石回填部分(4 )。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路基邊坡擋護結構,包括支護路基邊坡的擋墻和沿擋墻縱向排列的錨桿,所述錨桿一端埋設在擋墻內,另一端打入路基內;本實用新型在擋墻和路基之間設置了錨桿,擋墻通過錨桿與路基連接加固,擋墻、路基和錨桿共同組成了一個穩定的整體防護結構,可以保證路基的穩定性;因此,本實用新型無需大量開挖自然巖層,降低了施工難度,減少了工程造價,并且減少了自然土層和巖層的破壞,保證了原巖層的整體性和穩定性。
文檔編號E02D29/02GK202509521SQ20122016735
公開日2012年10月31日 申請日期2012年4月19日 優先權日2012年4月19日
發明者寧俊明, 詹啟亮 申請人:機械工業第三設計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