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井下救生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井下救生裝置,主要應用于煤礦等礦井下,防止透水、毒氣以及局部塌方的救生裝置。
背景技術:
眾所周知,煤礦井下透水不僅會給國家財產帶來巨大損失,更嚴重的是會給井下礦工的生命造成嚴重的危害。通過新聞報道等媒體我們知道,每次煤礦井下透水事故都會奪去無數礦工的生命,使無數家庭支離破碎。目前煤礦巷道內用于阻斷水的設施,是用防水閘門,而防水閘門在巷道內是固定的,可能離工作人員的作業的位置比較遠,不能及時的操 作。 中國公開號為CN 201696094U的專利申請中公開了一種可根據需要設置在不同地段的人力可以搬動的防水氣囊,主要包括氣囊、固定氣囊的支撐柱、以及支撐該支撐柱以及充氣后氣囊的四根支撐柱組成,而該裝置的氣體發生器采用與汽車同樣的點火式結構,通過引爆點火劑釋放氣體。但其存在以下問題I、上述氣囊要靠支撐板和支撐柱等支撐裝置支撐在巷道壁上,結構復雜,體積大、安裝耗時長,難以在短時間內充氣,不適用氣體、水以及塌方等短時間內發生的災害的控制;2、氣囊受力在側面,不能適用于塌方,應用范圍小。綜上,該專利的使用局限性大,不能同時適用封堵氣體、水和塌方。有鑒于此,提出本實用新型。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結構簡單、體積小、充氣快、兼適于防水,防毒氣擴散以及局部塌方的井下救生裝置。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采取以下技術方案一種井下救生裝置,包括氣囊、氣體發生器和待使用完氣囊后將氣囊內氣體放出的放氣結構,在所述氣體發生器上設有多個向氣囊內排氣的排氣孔,所述氣體發生器位于氣囊內,包括通過隔離柵隔開的兩個反應室,在所述隔離柵上有一可扯開部分或一被軟塞堵住的開口,所述可扯開部分或軟塞連接一拉開結構,所述來開結構穿過設在反應室側壁和氣囊壁伸到氣囊外,在所述排氣孔處設有單向閥。優選的,所述可扯開部分為由刻痕線圍成的封閉片,所述拉開結構與所述封閉片連接的位置臨近該封閉片的端部。優選的,所述拉開結構為一拉繩。所述拉開結構還可以為拉桿。優選的,所述氣囊采用纖維加膠材料。[0016]優選的,所述放氣結構為一個尖刺結構。優選的,所述放氣結構連接在氣囊外表面。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本裝置的氣體發生器在氣囊內部,使氣囊充氣后裝置體積小、撕拉就可以打開充氣裝置,開啟結構簡單,氣體產生速度快、適用于突發事故。該裝置可直接放置或掛等軟連接的方式固定在巷道內,掛起時,單手拉就可以開啟充氣裝置,直接放或卡接等軟連接,兩只手反向用力也可以很容易打開,因此該裝置的充氣開啟結構操作簡單,為處理突發事故節爭取了時間,本裝置的結構使其適用于塌方、水和毒氣,適用范圍廣。
圖I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氣體發生器的一種結構圖;圖3是氣體發生器的另一種結構圖。附圖標記為氣囊-I氣體發生器-2排氣孔-3隔離柵-4反應室-5軟塞-6開口 -7拉開結構-8單向閥-9刻痕線_10封閉片-11尖刺結構一1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實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優點能夠更加明顯易懂,
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參照圖1-3,一種井下救生裝置,包括氣囊I、氣體發生器2和待使用完氣囊I后將氣囊I內氣體放出的放氣結構,在所述氣體發生器2上設有多個向氣囊I內排氣的排氣孔3,所述氣體發生器2位于氣囊I內,包括通過隔離柵4隔開的兩個反應室5,在所述隔離柵4上有一可扯開部分或一被軟塞6堵住的開口 7,所述可扯開部分或軟塞6連接一拉開結構8,所述拉開結構8穿過設在反應室5側壁和氣囊I壁伸到氣囊I外,在所述排氣孔3處設有單向閥9,單向閥9使反應室5的未反應介質不能到氣囊I中,產生的氣體回到反應室5。工作原理為拉動拉開結構8,隔離柵4上的可扯開部分或軟塞6被撕開,從而使兩個反應室5內的反應介質混合反應產生氣體并從排氣孔3充到氣囊I中去,由于該結構拉開可扯開部分或軟塞6就可以使介質反應,充氣結構開啟簡單,因此節省了充氣時間,適用于突發事故。據試驗,采用合適的反應介質,用本裝置充氣時間最短可達0.25秒。本裝置的氣體發生器2在氣囊I內部,使整個裝置體積小;氣囊I可將拉開裝置位于氣囊I外的一端直接掛在巷道頂壁,人經過時單手一拉氣囊I就可以開啟充氣,非常簡單,且快速;還可以將其放在巷道內任意一個地方,使用時拿起來,一手握住氣囊1,一手拿住拉開結構8,兩手反向用力就可以很簡單快速的打開充氣裝置,或通過其他任意軟連接的方式如卡接等,但是氣囊I的拉開結構8和固定位置不能硬連接,不能有固定死點,否則固定點容易被撕裂。不管采用上述哪種固定方式,開啟充氣的時間都很短,為處理突發事故節爭取了時間。本裝置的結構使其適用于塌方、水和毒氣,適用范圍廣。參照圖2,優選的,所述可扯開部分為由刻痕線10圍成的封閉片11,所述拉開結構8與所述封閉片11連接的位置臨近該封閉片11的端部。該結構刻痕線10和隔離柵4本呈一體,除非施加一定力度的力否則無法打開充氣裝置,防止了誤操作。所述拉開結構8可以為一拉繩。拉繩便于將氣囊I懸掛在巷道頂壁上,但由于拉繩要穿過其中一個反應室5,而若是液液反應,則很可能該反應液有腐蝕性,所以應盡量用防腐蝕的材質,這個根據實際情況選擇。當然,所述拉開結構8也可以為拉桿。為了實現與巷道內壁很好的密封性,壓力大,氣囊I內要充足夠多的氣體,使氣囊I承受的壓力大,而且其必須與巷道內壁緊密貼合,摩擦也大,所以該氣囊I采用纖維加膠材料,耐磨性好,承受力大。參照圖1,對于上述實施例,所述放氣結構為一個尖刺結構12。現有技術中采用直 接在氣囊I上設置放氣口,但由于氣囊I是用來防止塌方、毒氣擴散和洪水等,必須保證充氣后的氣囊I氣壓大于水或塌方的地面的推壓力,所以充氣要足夠多,但如果將放氣口直接設置在氣囊I上,則當氣囊I內氣壓很大時會撐開放氣口,使氣囊I不能達到預定的氣壓,從而起不到作用,導致井下作業人員危險。所以本裝置不在氣囊I上設放氣口,氣囊I本身除了必要的開口 7外,不設放氣口,當危險事故結束后,用另配的尖刺結構12刺開氣囊I放氣,這樣能保證氣囊I的效果。尖刺結構12可單獨配置,也可以事先就系在氣囊I外表面上或采用其他方式連接在氣囊I上。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1.一種井下救生裝置,包括氣囊(I)、氣體發生器(2)和待使用完氣囊后將氣囊內氣體放出的放氣結構,在所述氣體發生器上設有多個向氣囊內排氣的排氣孔(3),其特征在于,所述氣體發生器(2)位于氣囊(I)內,包括通過隔離柵(4)隔開的兩個反應室(5),在所述隔離柵(4)上有一能夠扯開部分或一被軟塞(6)堵住的開口(7),所述可扯開部分或軟塞連接一拉開結構(8),所述拉開結構(8)穿過設在反應室(5)側壁和氣囊(I)壁伸到氣囊外,在所述排氣孔(3)處設有單向閥(9)。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井下救生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能夠扯開部分為由刻痕線圍成的封閉片,所述拉開結構與所述封閉片連接的位置臨近該封閉片的端部。
3.根據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井下救生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拉開結構(8)為一拉繩。
4.根據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井下救生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拉開結構(8)為拉桿。
5.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井下救生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氣囊(I)采用纖維加膠材料。
6.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井下救生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放氣結構為一個尖刺結構。
7.根據權利要求I或6所述的井下救生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放氣結構連接在氣囊外表面。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井下救生裝置,包括氣囊、氣體發生器和待使用完氣囊后將氣囊內氣體放出的放氣結構,在所述氣體發生器上設有多個向氣囊內排氣的排氣孔,其特征在于,所述氣體發生器位于氣囊內,包括通過隔離柵隔開的兩個反應室,在所述隔離柵上有一可扯開部分或一被軟塞堵住的開口,所述可扯開部分或軟塞連接一拉開結構,所述來開結構穿過設在反應室側壁和氣囊壁伸到氣囊外,在所述排氣孔處設有單向閥。該裝置的充氣開啟結構操作簡單,為處理突發事故節爭取了時間,本裝置的結構使其適用于塌方、水和毒氣,適用范圍廣。
文檔編號E21F11/00GK202544909SQ20122004870
公開日2012年11月21日 申請日期2012年2月15日 優先權日2012年2月15日
發明者湯廣武 申請人:湯廣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