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隧道通風除塵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通風除塵裝置,特別是涉及一種用于隧道的通風除塵裝置。
背景技術:
現有技術中,隧道的通風主要采用在隧道頂部串裝幾組射流風機,幾組風機同時運轉接力,以使隧道通風。由于隧道內空氣的阻力和渦流的反作用力,射流風機串裝的間距較短,同時射流風機產生的噪音直接在隧道內產生共鳴,因此噪音非常大。另一方面,汽車行駛過程中產生的灰塵和廢氣不能及時排除隧道,雖然較長的隧道可采用豎井或斜井方式來給隧道通風換氣,但豎井或斜井開挖的工程成本較大,所需時間也很長。因此本領域技術人員致力于開發一種噪音小、成本低,并且通風除塵效果好的隧道通風除塵裝置。
實用新型內容有鑒于現有技術的上述缺陷,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噪音小、成本低,并且通風除塵效果好的隧道通風除塵裝置。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隧道通風除塵裝置,包括通風管;所述通風管上的尾端為出風口 ;所述通風管內設置有第一風機;位于所述第一風機的上游處,所述通風管沿軸向設置有至少一個進風口。采用上述結構,利用風機制造的空氣負壓,自然的對隧道進行通風換氣,由于結構簡單實用,因此避免了采用射流風機、豎井或斜井的高成本,并且噪音小。較佳的,所述第一風機緊鄰最靠近所述出風口的進風口。為適應車流量對隧道氣流產生的變化,從而達到最佳的通風除塵效果,所述通風管的首端為封閉端;所述通風管的圓周上設置有至少一個缺口,各缺口構成各所述進風口 ; 所述通風管位于各所述進風口處設置弧形風門;所述弧形風門上焊接有伸出所述通風管上的調節手柄;所述通風管沿周向設置有用于容納所述調節手柄圓周運動的調節槽。為便于風門的調節,所述弧形風門靠近所述通風管一側設置有第一滾珠槽;所述通風管對應所述第一滾珠槽處設置有第二滾珠槽;所述第一滾珠槽和第二滾珠槽中設置有滾珠。較佳的,所述通風管上間隔設置有三個進風口,其中一進風口位于通風管的首端; 各進風口的距離相等。為提高通風除塵效果,所述出風口處設置有第二風機。為降低噪音,所述通風管的內壁對應所述第一風機和第二風機處分別設置有減震墊;所述第一風機和第二風機均固定連接有風機支架;所述風機支架固定在所述減震墊上。較佳的,所述通風管由首尾相接的四段組成,相鄰兩段彼此垂直。[0015]較佳的,所述第一風機和第二風機均為軸流式風機;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制造方便,成本低、噪音小。
圖1是本實用新型一具體實施方式
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圖1的A-A剖視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一具體實施方式
的工作狀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如圖1和圖2所示,一種隧道通風除塵裝置,包括由首尾相接的四段組成的通風管 1,通風管的相鄰兩段彼此垂直。通風管1上的首端Ia為封閉端,尾端Ib為出風口 2。通風管1內設置有第一風機4,出風口 2處設置有第二風機11,第一風機4和第二風機11均為軸流式風機。在其他具體實施方式
中,在第一風機4與第二風機11之間也可增設更多的風機, 以達到更佳的技術效果。位于第一風機4的上游處,風管1的圓周上沿軸向依次設置有三個缺口,三個缺口構成三個進風口 3,各進風口的間距為70m,其中,一進風口位于通風管1的首端la,一進風口緊鄰第一風機4。在其他具體實施方式
中,也可設置其他數量的進風口,以達到基本相同的技術效果,各進風口的間距為50 IOOm較佳。通風管1位于各進風口 3處設置弧形風門5,弧形風門5上焊接有伸出通風管1上的調節手柄6,通風管1沿周向設置有用于容納調節手柄6圓周運動的調節槽7。可通過調節手柄6來控制各進風口 3的開閉,以達到較佳的通風除塵效果。在其他具體實施方式
中, 也可通過電動控制等其他結構來控制弧形風門5的開閉,以達到基本相同的技術效果。弧形風門5靠近通風管1 一側設置有第一滾珠槽8,通風管1對應第一滾珠槽8處設置有第二滾珠槽9,第一滾珠槽8和第二滾珠槽9中設置有滾珠10。通風管1的內壁對應第一風機4和第二風機11處分別設置有減震墊12,第一風機 4和第二風機11均固定連接有風機支架13,風機支架13固定在減震墊12上。如圖3所示,隧道通風除塵裝置通過吊裝架14安裝在隧道15的頂部,其中通風管的首端Ia位于隧道15的中部。與通風管1的第一段垂直的第二段,以及與第二段連接的第三段和第四段均伸出隧道15的出口外。在通風管的尾端Ib設置有除塵池16,通風管的尾端Ib與除塵池16的液面大體垂直,并位于除塵池16的液面下5 10厘米。隧道通風除塵裝置工作時,通過調節弧形風門5,打開最靠近通風管1首端Ia的進風口 3,其余兩個進風口處于關閉狀態,啟動第一風機4和第二風機11,此時帶塵氣流從進風口 3被吸入通風管1內,并流至出風口 2處。由于出風口 2處于液面下,在第二風機11 所產生的強力下,帶塵氣流被吹入除塵池16中,因此,灰塵在除塵池16內被吸收。在這一過程中,由于第一風機4和第二風機11的作用,通風管1內的空氣壓力小于通風管外的空氣壓力,因此空氣被源源不斷的送入通風管1中,而隧道外的新鮮空氣流入隧道中。[0030]當隧道15內的汽車流量較大時,會加快隧道外空氣的流入速度,此時可根據車流量,打開另外兩個風門之一,并關閉最靠近通風管首端的進風口 3,以達到最佳的通風除塵效果。以上詳細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具體實施例。應當理解,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無需創造性勞動就可以根據本實用新型的構思作出諸多修改和變化。因此,凡本技術領域中技術人員依本實用新型的構思在現有技術的基礎上通過邏輯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實驗可以得到的技術方案,皆應在由權利要求書所確定的保護范圍內。
權利要求1.一種隧道通風除塵裝置,其特征是包括通風管(1);所述通風管(1)上的尾端(lb) 為出風口(2);所述通風管(1)內設置有第一風機(4);位于所述第一風機(4)的上游處,所述通風管(1)沿軸向設置有至少一個進風口( 3 )。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隧道通風除塵裝置,其特征是所述第一風機(4)緊鄰最靠近所述出風口(2)的進風口(3)。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隧道通風除塵裝置,其特征是所述通風管(1)的首端(Ia)為封閉端;所述通風管(1)的圓周上設置有至少一個缺口,各缺口構成各所述進風口(3);所述通風管(1)位于各所述進風口( 3 )處設置弧形風門(5 );所述弧形風門(5 )上焊接有伸出所述通風管(1)上的調節手柄(6);所述通風管(1)沿周向設置有用于容納所述調節手柄 (6)圓周運動的調節槽(7)。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隧道通風除塵裝置,其特征是所述弧形風門(5)靠近所述通風管(1) 一側設置有第一滾珠槽(8 );所述通風管(1)對應所述第一滾珠槽(8 )處設置有第二滾珠槽(9);所述第一滾珠槽(8)和第二滾珠槽(9)中設置有滾珠(10)。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隧道通風除塵裝置,其特征是所述通風管(1)上間隔設置有三個進風口(3),其中一進風口位于通風管(1)的首端(Ia);各進風口(3)的距離相等。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隧道通風除塵裝置,其特征是所述出風口(2)處設置有第二風機(11)。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隧道通風除塵裝置,其特征是所述通風管(1)的內壁對應所述第一風機(4)和第二風機(11)處分別設置有減震墊(12);所述第一風機(4)和第二風機 (11)均固定連接有風機支架(13);所述風機支架(13)固定在所述減震墊(12)上。
8.如權利要求1至7任一所述的隧道通風除塵裝置,其特征是所述通風管(1)由首尾相接的四段組成,相鄰兩段彼此垂直。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隧道通風除塵裝置,其特征是所述第一風機(4)和第二風機 (11)均為軸流式風機。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隧道通風除塵裝置,其特征是包括通風管(1);所述通風管(1)上的尾端(1b)為出風口(2);所述通風管(1)內設置有第一風機(4);位于所述第一風機(4)的上游處,所述通風管(1)沿軸向設置有至少一個進風口(3)。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制造方便,成本低、噪音小。
文檔編號E21F1/08GK202228101SQ201120354408
公開日2012年5月23日 申請日期2011年9月21日 優先權日2011年9月21日
發明者刁國正 申請人:刁國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