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鋼結構內爬塔式起重機基礎無損楔緊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井道與內爬塔式起重機塔架環梁的連接裝置。
背景技術:
內爬塔式起重機特別適宜于高層建筑的結構施工,尤其在鋼結構施工經濟效益最為突出。而內爬塔一般設置于鋼結構的電梯井或豎井內,塔機隨主樓鋼結構的增高延井道爬升。塔機的爬升靠三道環梁的交替向上來實現。工作時塔機靠其中的二道環梁與結構固定,環梁與鋼結構之間需做一個過渡支座,因而過渡支座安裝拆卸是否方便直接影響塔式起重機的爬升速度,進而影響施工進度。一般的內爬塔式起重機基礎是選用型鋼梁作為過渡支座用螺栓固定在結構鋼梁上,而選擇這種方法會對施工造成不利影響1.需要在原結構鋼梁上開孔或增加附屬結構固定頂升梁,對構件的加工、安裝都會造成影響,并且原構件的剛度、強度、穩定性都需要重新進行驗算;2.塔式起重機爬升頻繁,使用這種結構不便于安裝、拆卸,會直接影響塔式起重機的爬升速度,進而影響施工進度;因此,需要設計一種新型的內爬塔式起重機過渡支座,設計原則是安裝拆卸方便快捷,強度、剛度、穩定性好,不在原結構上增加用于塔式起重機爬升的附加結構。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鋼結構內爬塔式起重機基礎無損楔緊裝置,要解決傳統采用型鋼梁作為過渡支撐,需采用螺栓與井道鋼梁固定的連接方式,而帶來的在井道鋼梁上開孔,導致需重新驗算井道鋼梁本身的強度、剛度和穩定性,以及裝拆不便,影響起重機的爬升速度的技術問題。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鋼結構內爬塔式起重機基礎無損楔緊裝置,連接于井道和爬塔式起重機的塔吊環梁之間,所述井道為井道鋼柱和井道鋼梁架設成的框架,包括至少兩個帶有楔口的過渡支座和楔鐵,所述楔鐵楔入過渡支座與井道鋼柱之間縫隙及楔口,所述塔吊環梁通過螺栓與過渡支座連接。所述楔鐵露出過渡支座頂面至少50mm。所述縫隙的寬度至少30 mm。所述井道鋼柱為正柱、斜柱或以上兩者的組合。所述過渡支座為斜向設置在相鄰兩井道鋼梁之間夾角內的斜向過渡支座、架設在井道鋼梁上的橫向過渡支座或以上兩者組合。所述斜向過渡支座為六邊形上鋼板、六邊形下鋼板和側鋼板a圍合成的六邊形型箱體,所述六邊形上鋼板靠近井道鋼柱的一邊上開有帶楔口的U型凹槽,所述U型凹槽的長度大于井道鋼柱的寬度,所述六邊形上鋼板帶楔口一側邊比六邊形下鋼板突出20 mm,其余邊形狀大小完全相同,所述六邊形型箱體內設置有肋板。所述橫向過渡支座為槽狀上鋼板、槽狀下鋼板和側鋼板b圍合成的槽型箱體,所述槽狀上鋼板的兩側邊開有帶楔口的L型凹槽,所述L型凹槽的長度大于井道鋼柱的寬度, 所述槽狀上鋼板帶楔口兩側邊比槽狀下鋼板突出20 mm,其余邊形狀大小完全相同,所述槽型箱體內設置有肋板。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特點和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井道和過渡支座之間通過楔緊的方式連接,避免了對井道鋼梁進行開孔或增加附屬結構,從而影響鋼梁的剛度、強度和穩定性,實現了無損連接,連接時只需將楔鐵楔入楔口,施工方法簡便,省時省力。本實用新型安裝拆卸方便快捷,強度、剛度、穩定性好,不在原結構上增加用于塔式起重機爬升的附加結構,簡化了內爬塔爬升工藝,節約了成本,塔機工作時受的垂直力通過過渡支座轉給井道鋼梁,水平力通過楔鐵傳給井道鋼柱,傳力途徑明確,保證了塔式起重機頂升及作業時安全。本實用新型可廣泛應用于內爬架和井道之間的連接。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圖1是兩個斜柱兩個正柱形成的井道過渡支座楔緊前平面示意圖。圖2是
圖1的A-A剖視圖。圖3是
圖1的B-B剖視圖。圖4是兩個斜柱兩個正柱形成的井道過渡支座楔緊后與塔吊環梁連接的平面示意圖。圖5是圖4的C-C剖視圖。圖6是圖4的D-D剖視圖。圖7是斜向過渡支座上鋼板詳圖。圖8是橫向過渡支座上鋼板詳圖。圖9是四根斜柱形成的井道過渡支座楔緊后的平面示意圖。
圖10是四根正柱形成的井道過渡支座楔緊后的平面示意圖。
圖11是
圖10的E-E剖視圖。附圖標記1 一斜向過渡支座、1. 1 一六邊形上鋼板、1. 2—六邊形下鋼板、1. 3—側鋼板a、l. 4 一 U型凹槽、2 —橫向過渡支座、2. 1 一槽狀上鋼板、2. 2 一槽狀下鋼板、2. 3 一側鋼板b、2. 4 一 L型凹槽、3 —楔口、4 一楔鐵、5 —井道鋼柱、6 —井道鋼梁、7 —肋板、8 —螺栓、9 一塔吊環梁、10 —縫隙。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一參見
圖1 圖8所示,一種鋼結構內爬塔式起重機基礎無損楔緊裝置,連接于井道和爬塔式起重機的塔吊環梁9之間,所述井道為井道鋼柱5和井道鋼梁6架設成的框架,包括至少兩個帶有楔口 3的過渡支座和楔鐵4,所述楔鐵4楔入過渡支座與井道鋼柱5之間縫隙10及楔口 3,所述塔吊環梁9通過螺栓8與過渡支座連接。所述楔鐵露出過渡支座頂面至少50mm。所述縫隙10的寬度至少30 mm。所述井道鋼柱5為正柱、斜柱或以上兩者的組合。所述過渡支座為斜向設置在相鄰兩井道鋼梁6之間夾角內的斜向過渡支座 1、架設在井道鋼梁6上的橫向過渡支座2或以上兩者組合。所述斜向過渡支座1參見圖7,為六邊形上鋼板1. 1、六邊形下鋼板1. 2和側鋼板 al. 3圍合成的六邊形型箱體,所述六邊形上鋼板1. 1靠近井道鋼柱的一邊上開有帶楔口 3 的U型凹槽1.4,所述U型凹槽的長度大于井道鋼柱5的寬度,所述六邊形上鋼板1. 1帶楔口一側邊比六邊形下鋼板1. 2突出20 mm,其余邊形狀大小完全相同,所述六邊形型箱體內設置有肋板7。所述橫向過渡支座2參見圖8和
圖11,為槽狀上鋼板2. 1、槽狀下鋼板2. 2和側鋼板b2. 3圍合成的槽型箱體,所述槽狀上鋼板2. 3的兩側邊開有帶楔口 3的L型凹槽,所述L 型凹槽的長度大于井道鋼柱5的寬度,所述槽狀上鋼板2. 1帶楔口兩側邊比槽狀下鋼板2. 2 突出20 mm,其余邊形狀大小完全相同,所述槽型箱體內設置有肋板7。所述過渡鋼支座應根據塔吊自重和塔吊上部傳來的荷載確定內部肋板的數量和型號,以及加工制作所使用鋼材的型號。實施例二參見圖9,與實施例一不同的是,所述井道鋼柱5全部為斜柱,所述過渡支座為四根斜向過渡支座1。實施例三參見
圖10,與實施例一不同的是,所述井道鋼柱5全部為正柱,所述過渡支座為兩根橫向過渡支座2。
權利要求1.一種鋼結構內爬塔式起重機基礎無損楔緊裝置,連接于井道和爬塔式起重機的塔吊環梁(9)之間,所述井道為井道鋼柱(5)和井道鋼梁(6)架設成的框架,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兩個帶有楔口(3)的過渡支座和楔鐵(4),所述楔鐵(4)楔入過渡支座與井道鋼柱(5)之間縫隙(10)及楔口(3),所述塔吊環梁(9)通過螺栓(8)與過渡支座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鋼結構內爬塔式起重機基礎無損楔緊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楔鐵露出過渡支座頂面至少50mm。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鋼結構內爬塔式起重機基礎無損楔緊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縫隙(10)的寬度至少30 mm。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鋼結構內爬塔式起重機基礎無損楔緊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井道鋼柱(5)為正柱、斜柱或以上兩者的組合。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鋼結構內爬塔式起重機基礎無損楔緊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過渡支座為斜向設置在相鄰兩井道鋼梁(6)之間夾角內的斜向過渡支座(1)、架設在井道鋼梁(6)上的橫向過渡支座(2)或以上兩者組合。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鋼結構內爬塔式起重機基礎無損楔緊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斜向過渡支座(1)為六邊形上鋼板(1. 1)、六邊形下鋼板(1.2)和側鋼板a (1.3)圍合成的六邊形型箱體,所述六邊形上鋼板(1. 1)靠近井道鋼柱的一邊上開有帶楔口(3)的U型凹槽(1.4),所述U型凹槽的長度大于井道鋼柱(5)的寬度,所述六邊形上鋼板(1. 1)帶楔口一側邊比六邊形下鋼板(1.2)突出20 mm,其余邊形狀大小完全相同,所述六邊形型箱體內設置有肋板(7)。
7.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鋼結構內爬塔式起重機基礎無損楔緊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橫向過渡支座(2)為槽狀上鋼板(2. 1)、槽狀下鋼板(2. 2)和側鋼板b (2. 3)圍合成的槽型箱體,所述槽狀上鋼板(2. 3)的兩側邊開有帶楔口(3)的L型凹槽(2. 4),所述L型凹槽的長度大于井道鋼柱(5)的寬度,所述槽狀上鋼板(2. 1)帶楔口兩側邊比槽狀下鋼板(2. 2) 突出20 mm,其余邊形狀大小完全相同,所述槽型箱體內設置有肋板(7)。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鋼結構內爬塔式起重機基礎無損楔緊裝置,連接于井道和爬塔式起重機的塔吊環梁之間,所述井道為井道鋼柱和井道鋼梁架設成的框架,包括至少兩個帶有楔口的過渡支座和楔鐵,所述楔鐵楔入過渡支座與井道鋼柱之間縫隙及楔口,所述塔吊環梁通過螺栓與過渡支座連接。本實用新型井道和過渡支座之間通過楔緊的方式連接,避免了對井道鋼梁進行開孔或增加附屬結構,從而影響鋼梁的剛度、強度和穩定性,實現了無損連接,連接時只需將楔鐵楔入楔口,施工方法簡便,省時省力。簡化了內爬塔爬升工藝,節約了成本,可廣泛應用于內爬架和井道之間的連接。
文檔編號E02D27/44GK202194157SQ201120304119
公開日2012年4月18日 申請日期2011年8月19日 優先權日2011年8月19日
發明者喬聚甫, 劉紅玉, 劉迎紅, 年洪喜, 李淑杰, 李雁鳴, 楊玉蘋, 謝婧, 趙繼剛, 陶官思, 齊明 申請人:北京市機械施工有限公司, 北京建工博海建設有限公司, 青島博海建設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