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旋挖鉆機用鉆斗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樁工機械領域,特別涉及一種旋挖鉆機用鉆斗。
背景技術:
目前,旋挖鉆機在實際施工過程中,遇到泥沙層或者軟土地質,在鉆斗提鉆時,小樁泥沙層負壓吸附鉆斗現象比較明顯,提鉆費時費力,特別是軟土地層,工作效率大為降低;此外,工作對象(泥沙和軟土)又容易從螺旋鉆斗上掉下來,不容易將其帶出孔外。
發明內容針對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旋挖鉆機用鉆斗,能夠消除小樁泥沙層負壓吸附鉆斗現象,提高施工效率。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予以實現。一種旋挖鉆機用鉆斗,包括鉆桿,圍繞在鉆桿外的螺旋,設置在鉆桿頂部的連接頭,其特征在于,所述鉆桿為空心管,空心管上部開設有泥漿孔,底部設置有錐形斗,錐形斗上設置有提鉆時能夠自動打開的斗門。本實用新型中,鉆桿為空心管,空心管上部開設有泥漿孔,底部設置有錐形斗,錐形斗上設置有提鉆時能夠自動打開的斗門。在小樁泥沙層中提鉆時,斗門打開,通過斗門、 錐形斗、空心管、泥漿孔連通外界,可以消除小樁泥沙層負壓吸附鉆斗現象,提高施工效率。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和特點在于所述錐形斗內設置有吊耳,吊耳通過銷軸與斗門上部活動連接。這樣,當鉆斗旋挖時,由于擠壓作用斗門自動關閉,當提鉆時,斗門在自重的作用以及泥漿孔灌入的泥漿重力作用下,斗門自動打開,從而自動消除小樁泥沙層負壓吸附鉆斗的現象。所述螺旋的螺旋面上間隔設置有水平擋板,所述水平擋板與螺旋面夾角為銳角。 這樣,工作對象為泥沙或軟土時,由于水平擋板的作用,工作對象不容易從螺旋鉆斗上掉下來,從而提高施工效率。
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詳細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旋挖鉆機用鉆斗的宏觀結構示意圖;圖2為一種具體的錐形斗和斗門的結構示意圖;圖3為圖2的剖視示意圖;圖4為斗門示意圖;圖5為圖2的左視示意圖;圖中1、連接頭;2、泥漿孔;3、鉆桿;4、螺旋;5、水平擋板;6、錐形斗;7、斗門;8、
銷軸;9、吊耳。
具體實施方式
參照
圖1,旋挖鉆機用鉆斗,主要包括鉆桿3,圍繞在鉆桿3外的螺旋4和設置在鉆桿3頂部的連接頭1。其中,鉆桿3為空心管,空心管上部開設有泥漿孔2,底部設置有錐形斗6。螺旋4的螺旋面上間隔400 500mm設置有水平擋板5,水平擋板5與螺旋面夾角為銳角,用于防止提鉆時泥沙或軟土的掉落。工程實際中,水平擋板5也可采用直徑20mm左右的螺紋鋼筋代替,能起到同樣的效果。參照圖2、圖3、圖4、圖5,錐形斗6內設置有吊耳9,吊耳9通過銷軸8與斗門7上部活動連接。旋挖機打樁時,鉆斗會向下鉆進土中,斗門7在工作介質的作用力下,自動壓靠到錐形斗6上,此時斗門7為關閉狀態,泥漿不能通過斗門7流出,不能流入樁內。當鉆到目標值時,該目標值由控制系統設置單斗進尺深度,以鉆進目標值不阻塞泥漿孔2為準, 提鉆反轉,此時斗門7在重力以及泥漿重力作用下,自動打開斗門7,泥漿通過泥漿孔2進入到鉆桿3內,通過安裝在鉆桿3的最下部斗門7流出,進入樁內,減少負壓。錐形斗上設置有提鉆時能夠自動打開的斗門也可以采用其他結構,如斗門與錐形斗采用旋轉結構進行啟閉,具體為在斗門外設置一凸楞,當鉆斗正轉旋挖時,通過凸楞的摩擦作用斗門自動關閉,當提鉆時逆轉鉆斗,斗門通過凸楞的摩擦作用自動打開,此時,泥漿通過泥漿孔進入到鉆桿內,通過安裝在鉆桿的最下部斗門流出,從而自動消除小樁泥沙層負壓吸附鉆斗的現象。盡管以上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案進行了描述,但本實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體實施方案和應用領域,上述的具體實施方案僅僅是示意性的、指導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在本說明書的啟示下,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所保護的范圍的情況下,還可以做出很多種的形式,這些均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之列。
權利要求1.一種旋挖鉆機用鉆斗,包括鉆桿,圍繞在鉆桿外的螺旋,設置在鉆桿頂部的連接頭, 其特征在于,所述鉆桿為空心管,空心管上部開設有泥漿孔,底部設置有錐形斗,錐形斗上設置有提鉆時能夠自動打開的斗門。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旋挖鉆機用鉆斗,其特征在于,所述錐形斗內設置有吊耳,吊耳通過銷軸與斗門上部活動連接。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旋挖鉆機用鉆斗,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的螺旋面上間隔設置有水平擋板,所述水平擋板與螺旋面夾角為銳角。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樁工機械領域,公開了一種旋挖鉆機用鉆斗。它包括鉆桿,圍繞在鉆桿外的螺旋,設置在鉆桿頂部的連接頭,其特征在于,所述鉆桿為空心管,空心管上部開設有泥漿孔,底部設置有錐形斗,錐形斗上設置有提鉆時能夠自動打開的斗門。使用本實用新型在小樁泥沙層中提鉆時,斗門能夠自動打開,通過斗門、錐形斗、空心管、泥漿孔連通外界,可以消除小樁泥沙層負壓吸附鉆斗現象,提高施工效率。
文檔編號E21B17/22GK202165031SQ20112028431
公開日2012年3月14日 申請日期2011年8月5日 優先權日2011年8月5日
發明者惠紀莊, 王偉, 紀真 申請人:長安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