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曳引抽油機用鋼絲繩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曳引抽油機用鋼絲繩技術領域[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鋼絲繩,更具體的說,是涉及一種新型壓實股結構鋼絲繩。
技術背景[0002]隨著技術的進步,油田開發研制了新型采油機械-W型曳引抽油機,由于抽油機野外工作環境惡劣,要求鋼絲繩具有較高的承載能力、耐磨性能和耐腐蝕性能,為這種設備配套哪種結構的鋼絲繩可以滿足使用要求,沒有可以借鑒結構型式。開始使用普通的電梯用金屬繩芯鋼絲繩,使用壽命只有1-2個月,主要表現為鋼絲繩因銹蝕、磨損造成疲勞壽命將低,很難滿足用戶提出的6個月以上的使用周期要求。而現有的起重機和卷揚機等用的壓實股鋼絲繩,金屬繩芯采用7*7的結構,鋼絲與鋼絲之間容易產生相對滑動,影響鋼絲繩的穩定性。實用新型內容[0003]本實用新型是為了克服現有技術中的不足之處,提供一種具有較高的承載能力、 耐磨性能和耐腐蝕性能的曳引抽油機用鋼絲繩。[0004]本實用新型通過下述技術方案實現[0005]一種曳引抽油機用鋼絲繩,其特征在于,由一個金屬繩芯和八個外層鋼絲繩股組成,每個外層鋼絲繩股為由25根鋼絲組成的壓實股結構,所述金屬繩芯由一個中心股和八個中間鋼絲繩股組成,每個中間鋼絲繩股由7根直徑相同的鋼絲組成,所述中間鋼絲繩股的7根鋼絲中,1根位于中心位置,6根均布于中心鋼絲的圓周;金屬繩芯的八個中間鋼絲繩股與八個外層鋼絲繩股對應設置;所述中心股由13根粗鋼絲和6根細鋼絲組成,13根粗鋼絲按照由內向外第一層為1根粗鋼絲、第二層為6根粗鋼絲、第三層為6根粗鋼絲的方式分成三層,中心股的6根細鋼絲分別位于最外層6根粗鋼絲中的相鄰兩根粗鋼絲之間。[0006]每個外層鋼絲繩股中的25根鋼絲包括19根粗鋼絲和6根細鋼絲,其中,19根粗鋼絲按照由內向外第一層為1根粗鋼絲、第二層為6根粗鋼絲、第三層為12根粗鋼絲的方式分成三層,6根細鋼絲均勻分布在第三層和第二層之間相鄰粗鋼絲的空隙內。[0007]每個外層鋼絲繩股中各層鋼絲的直徑比為6根細鋼絲第一層的1根粗鋼絲 第二層的6根粗鋼絲第三層的12根粗鋼絲=0.4783 1.2174 1.1014 1.0000[0008]外層鋼絲繩股最外層粗鋼絲的斷面為扇形。[0009]所述中心股中各個鋼絲的直徑的比例關系為6根細鋼絲第一層的1根粗鋼絲第二層的6根粗鋼絲第三層的6根粗鋼絲=0.7123 1.0959 1 1。[0010]本實用新型具有下述技術效果[0011]1、本實用新型的鋼絲繩中,外層鋼絲繩股為壓實股結構,股中鋼絲相互間接觸為一較大平面或弧面,各鋼絲接觸緊密,同時,外層鋼絲繩股與金屬繩芯中間鋼絲繩股的數量相等,使鋼絲繩的結構穩定,抗橫向變形性能好,鋼絲填充密度系數大,鋼絲繩承載能力大。[0012]2、本實用新型的鋼絲繩中,外層鋼絲繩股為壓實股結構,股中鋼絲相互間接觸為一較大平面或弧面,各鋼絲接觸緊密,鋼絲繩表面平滑,表面積大,作用到繩輪上的單位壓力小,耐磨性能好。[0013]3、外層鋼絲繩股為壓實股結構,股中鋼絲相互間接觸為一較大平面或弧面,各鋼絲接觸緊密,間隙小,鋼絲繩表面密封性好,腐蝕介質不易滲入,鋼絲繩抗腐蝕能力強。[0014]4、本實用新型的鋼絲繩中,通過對金屬繩芯及外層鋼絲繩股的設計,使得鋼絲繩抗疲勞性能好,使用壽命長。
[0015]圖1為本實用新型曳引抽油機用鋼絲繩的剖面圖;[0016]圖2為外層鋼絲繩股的剖面圖;[0017]圖3為中心股的剖面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8]
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說明。[0019]本實用新型曳引抽油機用鋼絲繩的示意圖如圖1所示,由一個金屬繩芯4和八個外層鋼絲繩股2組成,每個外層鋼絲繩股為由25根鋼絲組成的壓實股結構。所述金屬繩芯 4由一個中心股1和八個中間鋼絲繩股3組成,每個中間鋼絲繩股3由7根直徑相同的鋼絲組成,所述中間鋼絲繩股的7根鋼絲中,1根位于中心位置,6根均布于中心鋼絲的圓周。金屬繩芯的八個中間鋼絲繩股3與八個外層鋼絲繩股2對應設置。所述中心股1的示意圖如圖3所示,由13根粗鋼絲7和6根細鋼絲8組成,13根粗鋼絲7按照由內向外第一層為1 根粗鋼絲、第二層為6根粗鋼絲、第三層為6根粗鋼絲的方式分成三層,中心股的6根細鋼絲8分別位于最外層6根粗鋼絲中的相鄰兩根粗鋼絲之間。[0020]本實施例中,每個外層鋼絲繩股的示意圖如圖2所示,每個外層鋼絲繩股中的25 根鋼絲包括19根粗鋼絲5和6根細鋼絲6,其中,19根粗鋼絲按照由內向外第一層為1根粗鋼絲、第二層為6根粗鋼絲、第三層為12根粗鋼絲的方式分成三層,6根細鋼絲均勻分布在第三層和第二層之間相鄰粗鋼絲的空隙內。每個外層鋼絲繩股中各層鋼絲的直徑比為6根細鋼絲第一層的1根粗鋼絲第二層的6根粗鋼絲第三層的12根粗鋼絲= 0. 4783 1. 2174 1. 1014 1. 0000。[0021]外層鋼絲繩股最外層粗鋼絲的斷面為扇形。[0022]實施例[0023]以下以直徑為13mm鋼絲繩為例進行說明。[0024]金屬繩芯4與鋼絲繩成品的直徑比為0.5077 1,金屬繩芯4直徑=6. 60mm。[0025]外層鋼絲繩股2壓實前直徑與鋼絲繩直徑的比為0.2785 1,外層鋼絲繩股2壓實前直徑=3. 62mm。[0026]外層鋼絲繩股2壓實后直徑與鋼絲繩直徑的比為0J646 1,外層鋼絲繩股2壓實后直徑=3. 44mm。[0027]中間層鋼絲繩股3直徑與鋼絲繩直徑的比為0. 1338 1,中間層鋼絲繩股3直徑 =1. 74mm。[0028]中心股1直徑與鋼絲繩直徑的比為0.2538 1,中心股1直徑=3. 30mm。[0029]外層鋼絲繩股2中各個鋼絲的直徑比例關系為[0030]6根細鋼絲6 第一層的1根粗鋼絲第二層的6根粗鋼絲第三層的12根粗鋼絲=0.4783 1.2174 1.1014 1. 0000,鋼絲實際直徑為:[0031]6 根細鋼絲 6 = 0. 33mm ;[0032]第一層的1根粗鋼絲=0.84mm;[0033]第二層的6根粗鋼絲=0. 76mm ;[0034]第三層的12根粗鋼絲=0. 69_。[0035]中間層鋼絲繩股3中各個鋼絲的直徑的比例關系為[0036]第一層的1根鋼絲第二層的6根鋼絲=1. 1071 1,鋼絲實際直徑為[0037]第一層的1根鋼絲=0.62mm;[0038]第二層的6根鋼絲=0. 56mm。[0039]中心股1中各個鋼絲的直徑的比例關系為[0040]6根細鋼絲第一層的1根粗鋼絲第二層的6根粗鋼絲第三層的6根粗鋼絲 =0.7123 1.0959 1 1。鋼絲實際直徑為[0041]6 根細鋼絲=0. 52mm ;[0042]第一層的1根粗鋼絲=0.80mm;[0043]第二層的6根粗鋼絲=0. 73mm ;[0044]第三層的6根粗鋼絲=0. 73_。[0045]將上述鋼絲按照常規方法制成鋼絲繩。采用國家標準規定的檢測方法對鋼絲繩的承載能力進行檢測,同樣是1960MPa強度級,普通金屬繩芯鋼絲繩的破斷載荷為118kN,本實施例鋼絲繩的破斷載荷為145kN,相比提高了 22.9%。本實用新型的鋼絲繩使用時的耐磨性能和耐腐蝕性能具體的表現在使用壽命的延長,普通金屬繩芯鋼絲繩的使用壽命為6 個月,本實施例的鋼絲繩的使用壽命為12個月,相比提高了 50%。
權利要求1.一種曳引抽油機用鋼絲繩,其特征在于,由一個金屬繩芯和八個外層鋼絲繩股組成, 每個外層鋼絲繩股為由25根鋼絲組成的壓實股結構,所述金屬繩芯由一個中心股和八個中間鋼絲繩股組成,每個中間鋼絲繩股由7根直徑相同的鋼絲組成,所述中間鋼絲繩股的7 根鋼絲中,1根位于中心位置,6根均布于中心鋼絲的圓周;金屬繩芯的八個中間鋼絲繩股與八個外層鋼絲繩股對應設置;所述中心股由13根粗鋼絲和6根細鋼絲組成,13根粗鋼絲按照由內向外第一層為1根粗鋼絲、第二層為6根粗鋼絲、第三層為6根粗鋼絲的方式分成三層,中心股的6根細鋼絲分別位于最外層6根粗鋼絲中的相鄰兩根粗鋼絲之間。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曳引抽油機用鋼絲繩,其特征在于,每個外層鋼絲繩股中的 25根鋼絲包括19根粗鋼絲和6根細鋼絲,其中,19根粗鋼絲按照由內向外第一層為1根粗鋼絲、第二層為6根粗鋼絲、第三層為12根粗鋼絲的方式分成三層,6根細鋼絲均勻分布在第三層和第二層之間相鄰粗鋼絲的空隙內。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曳引抽油機用鋼絲繩,其特征在于,每個外層鋼絲繩股中各層鋼絲的直徑比為6根細鋼絲第一層的1根粗鋼絲第二層的6根粗鋼絲第三層的 12 根粗鋼絲=0. 4783 1.2174 1.1014 1.0000。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曳引抽油機用鋼絲繩,其特征在于,外層鋼絲繩股最外層粗鋼絲的斷面為扇形。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曳引抽油機用鋼絲繩,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股中各個鋼絲的直徑的比例關系為6根細鋼絲第一層的1根粗鋼絲第二層的6根粗鋼絲第三層的 6 根粗鋼絲=0. 7123 1.0959 1 1。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曳引抽油機用鋼絲繩,旨在提供一種具有較高的承載能力、耐磨性能和耐腐蝕性能的鋼絲繩。由一個金屬繩芯和八個外層鋼絲繩股組成,每個外層鋼絲繩股為由25根鋼絲組成的壓實股結構。金屬繩芯由一個中心股和八個中間鋼絲繩股組成,每個中間鋼絲繩股由7根直徑相同的鋼絲組成。中間鋼絲繩股的7根鋼絲中,1根位于中心位置,6根均布于中心鋼絲的圓周;金屬繩芯的八個中間鋼絲繩股與八個外層鋼絲繩股對應設置;中心股由13根粗鋼絲和6根細鋼絲組成,13根粗鋼絲按照由內向外第一層為1根粗鋼絲、第二層為6根粗鋼絲、第三層為6根粗鋼絲的方式分成三層,中心股的6根細鋼絲位于最外層6根粗鋼絲中的相鄰兩根粗鋼絲之間。
文檔編號E21B43/00GK202247492SQ20112023953
公開日2012年5月30日 申請日期2011年7月8日 優先權日2011年7月8日
發明者于克勇, 劉艷, 孫國和, 張英, 王會清, 田莊強, 陸則龍, 韓丹 申請人:天津高盛鋼絲繩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