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防震建筑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建筑技術領域,具體是一種可防地震的防震建筑。
背景技術:
建筑是人們用土、石、木、鋼、玻璃等材料建造的構筑物,其目的是獲得建筑所形成的空間,建筑包括地基和地面上房屋,可供人們在其中工作、生活、學習、娛樂和儲藏物資。 建筑地基分為天然地基和人工地基。人工地基可分為1、均質地基、多層地基;2、復合地基;3、樁基礎。建筑物的全部荷載都由下面的地層即地基來承載。目前,建筑的地基與房屋基本上都是采用固聯的方式,即將地基構筑在地層上后再將房屋建筑在地基上,從而保證建筑的穩定性和整體性,在一般情況下可以起到穩固的作用,但在特殊情況下,如發生地震,由于地殼發生振動,構筑在地面上的建筑也會隨著地殼的振動而振動,地基的變形超過變形允許值,使房屋和建筑物倒塌、出現裂紋等不可逆的破壞性災害,嚴重影響人們的生命安全和建筑的正常使用。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而提供一種可防地震的防震建筑,在地基中設置橡膠支座和鋼珠可有效地緩沖地面建筑在豎向的振動和水平方向的晃動,防止地震時建筑倒塌或產生不可逆的破壞性變形,從而達到防震的效果。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方案一種防震建筑,包括地面建筑和地基,地基包括通過樁體構筑在地層上的連體墊層,在連體墊層上方設有由鋼筋混泥土層和鋼板構成的支撐層,支撐層的鋼板朝上,連體墊層與支撐層之間設置橡膠支座,利用橡膠支座可有效地緩沖發生地震時地殼的豎向振動, 在支撐層上方設有由鋼筋混泥土層和鋼板構成的底座,底座的鋼板向下,支撐層與底座之間均勻設置活動鋼珠,利用鋼珠可隨意滾動的特性可有效地減緩水平方向的晃動,在底座上構筑地面建筑,連體墊層向外延伸固聯豎向限位墻,限位墻與底座之間設有高強度橡膠塊,既可防止底座在發生水平晃動時位移太大,又可在橡膠的彈性作用下盡可能使之復位。為了防止支撐層與底座之間的活動鋼珠隨意移動和聚集在一起,破壞底座的荷載傳遞,在支撐層與底座之間設有鋼珠隔離架。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通過在地基中設置橡膠支座和鋼珠,可有效地緩沖地面建筑在豎向的振動和水平方向的晃動,防止地震時建筑倒塌或產生不可逆的破壞性變形,防震效果好。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縱剖面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鋼珠隔離架的示意圖。圖中1、連體墊層;2、限位墻;3、橡膠塊;4、地面建筑;5、底座;6、鋼筋混泥土層;7、鋼板;8、鋼珠;9、鋼珠隔離架;10、支撐層;11、橡膠支座。
具體實施方式
在圖中所示的結構中,本實用新型包括地面建筑4和地基,地基包括通過樁體構筑在地層上的連體墊層1,在連體墊層上方設有由鋼筋混泥土層6和鋼板7構成的支撐層 10,支撐層的鋼板7朝上,連體墊層1與支撐層10之間設置橡膠支座11,在支撐層10上方設有由鋼筋混泥土層6和鋼板7構成的底座5,底座的鋼板7向下,支撐層10與底座5之間均勻設置活動鋼珠8,鋼珠8之間設有鋼珠隔離架9,在底座上構筑地面建筑,連體墊層1向外延伸固聯豎向限位墻2,限位墻2與底座5之間設有高強度橡膠塊3。發生地震時,地殼產生振動,由于連體墊層1與支撐層10之間的橡膠支座具有彈性,可有效地緩沖發生地震時地殼的豎向振動,而支撐層10與底座5之間的活動鋼珠8可隨意滾動,可有效地減緩水平方向的晃動,并在高強度橡膠塊3的作用下減小底座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移,并盡可能使之復位,從而達到防震的效果。
權利要求1.一種防震建筑,包括地面建筑(4)和地基,其特征在于地基包括通過樁體構筑在地層上的連體墊層(1),在連體墊層上方設有由鋼筋混泥土層(6)和鋼板(7)構成的支撐層 (10),支撐層的鋼板(7)朝上,連體墊層(1)與支撐層(10)之間設置橡膠支座(11),在支撐層(10)上方設有由鋼筋混泥土層(6)和鋼板(7)構成的底座(5),底座的鋼板(7)向下, 支撐層(10)與底座(5)之間均勻設置活動鋼珠(8),在底座上構筑地面建筑(4),連體墊層 (1)向外延伸固聯豎向限位墻(2),限位墻⑵與底座(5)之間設有橡膠塊(3)。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防震建筑,其特征在于鋼珠(8)之間設有鋼珠隔離架(9)。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防震建筑,包括地面建筑(4)和地基,地基包括通過樁體構筑在地層上的連體墊層(1),在連體墊層上方設有支撐層(10),連體墊層(1)與支撐層(10)之間設置橡膠支座(11),在支撐層(10)上方設有底座(5),支撐層(10)與底座(5)之間均勻設置活動鋼珠(8),在底座上構筑地面建筑,連體墊層(1)向外延伸固聯豎向限位墻(2),限位墻(2)與底座(5)之間設有橡膠塊(3)。本實用新型通過在地基中設置橡膠支座和鋼珠,可有效地緩沖地面建筑在豎向的振動和水平方向的晃動,防止地震時建筑倒塌或產生不可逆的破壞性變形,具有結構簡單、防震效果好等特點。
文檔編號E02D31/08GK202064676SQ201120176419
公開日2011年12月7日 申請日期2011年5月20日 優先權日2011年5月20日
發明者葉耀林 申請人:葉耀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