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組合式錨碇構造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土木工程中使用的錨碇,特別涉及在巖體中建造的錨碇。
背景技術:
目前在土模工程中對破碎巖體或土體環境中需要巨大抗拉拔力的工程,往往要單獨建造重力式錨碇。現在的重力式錨碇,通常采用混凝土澆注形成大體積的錨碇,通過其基底摩阻力來提供工程所需的抗拉拔力。由于傳統重力式錨碇體積巨大,在山區興建的土木工程中使用時往往造成施工困難,而且不利于降低工程造價。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組合式錨碇構造,結構簡單,且能有效地減少施工量與施工周期,并有利于降低工程造價。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本實用新型的組合式錨碇構造,包括錨固構件,其特征是它還包括預應力錨索, 預應力錨索由錨孔豎向延伸入巖體持力層,其前部通過錨孔內灌注的水泥漿形成錨固段與巖體持力層錨固連接,后端則通過錨具與錨固構件錨固連接。所述錨固構件為既有墩臺。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利用既有墩臺等作為錨碇的外錨固構件,既有利于減少工程量,節約工程造價,又避免施工相互干擾情況;可避免對巖土體的大量開挖,有利于環境保護;具有較好社會和經濟效益。
本說明書包括如下一幅附圖圖1是本實用新型組合式錨碇構造的結構示意圖。圖中示出零部件、部位名稱及所對應的標記預應力錨索10、錨固段11、錨具21、 既有錨固構件22。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參照圖1,本實用新型的組合式錨碇構造,包括錨固構件22和預應力錨索10,預應力錨索10由錨孔豎向延伸入巖體持力層,其前部通過錨孔內灌注的水泥漿形成錨固段11 與巖體持力層錨固連接,后端則通過錨具21與錨固構件22錨固連接,形成重力式和預應力錨索兩種形式組合的錨碇,通過錨固構件22構件自身重量和預應力錨索10豎向力在錨固構件22基礎底部產生的摩阻力來提供對外抗拉拔力。所述錨固構件22利用既有墩臺等。 與傳統重力式錨碇相比較,本實用新型可有效地減少工程量,節約工程造價,又避免施工相互干擾情況,而且可避免對巖土體的大量開挖,有利于環境保護。[0013] 以上所述只是用圖解說明本實用新型組合式錨碇構造的一些原理,并非是要將本實用新型局限在所示和所述的具體結構和適用范圍內,故凡是所有可能被利用的相應修改以及等同物,均屬于本實用新型所申請的專利范圍。
權利要求1.組合式錨碇構造,包括錨固構件(22),其特征是它還包括預應力錨索(10),預應力錨索(10)由錨孔豎向延伸入巖體持力層,其前部通過錨孔內灌注的水泥漿形成錨固段 (11)與巖體持力層錨固連接,后端則通過錨具與錨固構件02)錨固連接。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組合式錨碇構造,其特征是所述錨固構件02)為既有墩臺。
專利摘要組合式錨碇構造,結構簡單,且能有效地減少施工量與施工周期,并有利于降低工程造價。它包括錨固構件(22)和預應力錨索(10),預應力錨索(10)由錨孔豎向延伸入巖體持力層,其前部通過錨孔內灌注的水泥漿形成錨固段(11)與巖體持力層錨固連接,后端則通過錨具(21)與錨固構件(22)錨固連接。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利用既有墩臺等作為錨碇的外錨固構件,既有利于減少工程量,節約工程造價,又避免施工相互干擾情況;可避免對巖土體的大量開挖,有利于環境保護;具有較好社會和經濟效益。
文檔編號E02D5/80GK202073095SQ20112015664
公開日2011年12月14日 申請日期2011年5月17日 優先權日2011年5月17日
發明者朱云發, 林小軍, 梁健, 牟廷敏, 王大春, 范碧琨, 鄭旭峰, 韓玉 申請人:四川省交通運輸廳公路規劃勘察設計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