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回填構造物及回填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在構建建筑物的地基部分、地下構造物時用于防止周邊地面的崩潰的回填構造物及回填方法。
背景技術:
在構建建筑物的地基部分、地下室等的地下構造物的情況下,通常的方法如下,首先,挖掘周邊的土地來確保必要寬度,在斜面一側設置擋土墻、地基等,在其背面側回填所挖掘的土,由此構建成為護土墻的回填構造物。關于該以往的回填構造物的結構及方法,參照圖10 圖12進行說明。圖10是表示以往的回填構造物的結構的俯視圖,圖11是沿圖10的B-B線的剖視圖。如圖10及圖11所示,在以往的回填構造物中,在回填部6的邊界面借助滑槽7立設墻面板101,在該墻面板101的土地側的相反側(以下簡單稱為“前面側”),將從固定地設置在墻面板101上的橫梁102經由設置在墻面板101上的通孔(未圖示)張緊了的拉線 103固定連結在被打入土地部5的錨件等支承樁104上,通過與支承樁104的抗拔力之間的平衡來支承墻面板101所受到的土壓。拉線103的拉伸方向不一定必須限制于一個方向,在容易取得整體的平衡的方向上,若有必要可以沿多個方向拉伸。圖12是表示該以往的回填構造物的施工工序的圖。在施工時,首先,如圖12(a)所示,在挖掘形成了的回填部6中通過滑槽7立設墻面板101。從固定設置在墻面板101的前面側上的橫梁102經由設置在墻面板101上的通孔引出張緊了的拉線103。而且,將支承樁104打入土地部5,并將拉線103緊固在該支承樁104上。而且,放入回填土回填到拉線103和支承樁104被掩埋的程度。此時,對于回填土進行滾壓作業,夯實回填土。而且,如圖12(b)及圖12(c)所示,從墻面板101的底部朝向上部反復進行該作業,進行回填直到與墻面板101的高度相同的程度,而構建回填構造物。這樣構建了的回填構造物通過回填部6的土壓和支承樁104的抗拔力之間的平衡來支承墻面板101使其穩定化。順便提及,該情況下的用于打設支承樁104的最佳施工方法因土地、地面的土質、 施工環境的條件而不同。由此,不一定始終獲得穩定的抗拔力,支承樁104的數量、施工位置、支撐用鋼筋的粗細、扭轉次數等需要根據施工環境變更,尤其,在回填土部分,施工后, 因土地的變動、雨水的影響等,支承樁的施工位置容易錯位,存在不能獲得期望的抗拔力的問題。另外,通過滾壓作業進行夯實,由此,回填部6內沒有空隙,能夠使回填部6成為更密的狀態。但是,通過該作業,在回填部6的內部,拉線103沿墻面板101方向或土地5方向拉伸。由此,墻面板101傾斜或拉線103拉伸,由此會發生從土地部5拔出支承樁104的情況,從而不能進行充分的滾壓作業。因此,成為容易受到周邊地面的變動、雨水的影響的脆弱的回填構造物。為解決這樣的問題,提出了如下的輕量填土構造,S卩,在填土的斜面上設置斜面框架,在該斜面框架的內側設置植被土部件和填土主體,在斜面框架的底部設置有用于掩埋固定填土主體的網狀片(參照專利文獻1)。現有技術文獻專利文獻1 日本特開2002-371559號公報
發明內容
發明要解決的課題如上所述,在使用了以往的支承樁、錨件的回填方法中,存在不能獲得期望的抗拔力的情況,會發生擋土墻被回填土的側壓壓倒等不穩定的情況。另外,專利文獻1記載的發明中,需要準備鐵制的大型的斜面框架,對于大型的施工來說是有效的,但對于以一般的建筑現場的地面改良等為目的的施工是無效的。本發明為解決這樣的問題,其課題是實現一種回填構造物及回填方法,不存在施工后的擋土墻不穩定等問題,并適用于較小規模的土地改良。解決課題的手段為解決上述課題,本發明的回填構造物用于通過將挖掘出的土進行回填來構建地下構造物,其特征在于,具有相對于土地部的斜面隔開規定的間隔地立設的多個墻面板; 沿所述多個墻面板的高度方向安裝的多個片部件;連結所述多個片部件和所述多個墻面板的連結部件,將所述挖掘出的土回填到所述規定的間隔內,并且與所述多個墻面板連結的所述多個片部件分別與地面大致平行地被鋪設并被掩埋。另外,本發明的回填構造物的特征是,所述多個片部件是網狀的。另外,本發明的回填構造物的特征是,所述多個片部件是鋼制、布制或樹脂制的。另外,本發明的回填構造物的特征是,所述多個片部件的長度為墻面板1的高度方向的長度的大致1/3以上的長度。另外,本發明的回填方法用于通過將挖掘出的土進行回填來構建地下構造物,其特征在于,具有如下工序對實施回填的地面進行挖掘的挖掘工序;在土地部的前面立設墻面板的板立設工序;在所述墻面板安裝多個片部件的工序;將在所述土地部和所述墻面板之間的回填部進行回填直到所述多個片部件的鋪設水平的回填工序;以所述多個片部件的張數的量反復地在回填之后實施平整地面的平整地面工序。而且,本發明的回填方法用于通過將挖掘出的土進行回填來構建地下構造物,其特征在于,具有如下工序對實施回填的地面進行挖掘的挖掘工序;在土地部的前面立設墻面板的板立設工序;在所述墻面板上安裝多個片部件的工序;將在所述土地部和所述墻面板之間的回填部進行回填直到所述多個片部件的鋪設水平的回填工序;在進行回填直到所述多個片部件的鋪設水平之后對所述鋪設水平面進行滾壓的滾壓工序;將所述回填工序和所述滾壓工序反復進行所述片部件的張數的量之后進行平整地面的平整地面工序。發明的效果本發明如上所述地構成并進行處理,從而能夠實現如下回填構造物和回填方法適用于小規模的土地的施工,能夠進行與當地的狀況相應的施工,并且能夠在施工后長期穩定地維持形成擋土墻的墻面板。
圖1是表示本發明的回填構造物的一實施方式的結構的俯視圖。圖2是沿圖1所示的實施方式的A-A線的剖視圖。圖3是圖1所示的實施方式所使用的連結部件的詳細結構圖。圖4是本發明的回填方法的流程圖。圖5是第二實施方式的回填構造物的剖視圖。圖6是第二實施方式中使用的連結部件的詳細結構圖。圖7是表示第二實施方式的回填構造物的施工順序的流程圖。圖8是表示第二實施方式的回填構造物的施工工序的圖。圖9是表示第二實施方式的回填構造物的施工工序的圖。圖10是表示以往的回填構造物的結構的俯視圖。圖11是沿圖10的B-B線的剖視圖。圖12是表示以往的回填構造物的施工工序的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基于
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第一實施方式〉圖1 圖3是表示第一實施方式的回填構造物的圖。此外,在圖1 圖3中,附圖標記1表示墻面板,附圖標記2表示連結部件,附圖標記3表示網狀片,附圖標記4表示回填土主體,附圖標記5表示土地部,附圖標記6表示回填部,附圖標記21表示3字形墊片,附圖標記22表示板坯環,附圖標記23表示螺母,附圖標記M表示橫梁,附圖標記31表示拉線。以下,基于圖1 圖3進行詳細說明。圖1是第一實施方式的回填構造物的俯視圖。如圖所示,在土地部5的前面,相對于土地部5的斜面隔開規定間隔地立設有多個墻面板1,而構成回填構造物的前緣劃分區域。而且,在該土地部5的前面和多個墻面板1 之間掩埋網狀片3。該網狀片3通過拉線31與連結部件2固定連結。連結部件2的一端貫穿于設置在墻面板1上的通孔(未圖示),另一端側與拉線31連接。圖2是沿圖1的A-A線的剖視圖。如圖所示,墻面板1立設在預先設置于挖掘面的滑槽7上。在墻面板1的最低部, 為保持墻面板1的穩定性而以覆蓋地面部分的方式鋪設網狀片3,并通過螺釘8等直接固定在墻面板1上。在最低部以外的墻面板1的高度方向的多個部位,網狀片3分別通過拉線31與連結部件2固定連結。該網狀片3在回填部6分別被回填土4與地面大致平行地掩埋。在圖中,示出了沿著高度方向與地面大致平行地多層重疊地掩埋了的3張網狀片3。通過采用這樣的結構,回填土 4的土壓施加在各網狀片3上。通過該土壓,即使不打設以往那樣的支承樁,網狀片3也能夠通過回填部6充分地系掛在土地部5,與對墻面板1施加的土壓之間取得平衡,能夠支承墻面板1。此外,這里使用的墻面板1可以采用例如實施了高耐腐蝕性的電鍍的鋼制模架 “E-PANET” (注冊商標)等,網狀片3可以采用鋼制或樹脂制的材料。圖3是表示第一實施方式中所使用的連結部件2的詳細結構的圖。如圖所示,該連結部件2是組合3字形墊片21、板坯環22和螺母23而構成的。使用時,將板坯環22從土地部5側貫穿于設置在墻面板1上的通孔,在墻面板1的前面側穿過3字形墊片21,利用螺母23緊固。而且,在由3字形墊片21的金屬配件的彎曲面和墻面板1的前面側形成的間隙中,塞入橫梁M(這里使用ΙΟπιπιΦ的鋼筋)并固定連結。通過該橫梁M的固定連結,墻面板1被連結在左右的墻面板上,能夠獲得必要的強度。此外,對于墻面板1固定連結網狀片3時,不一定必須使用該連結部件2,例如,也可以直接將網狀片3安裝在墻面板1上。在圖1中,分別從3組墻面板1與地面大致平行地鋪設并掩埋網狀片3,但不一定必須從所有的墻面板1引出網狀片3,只要墻面板1相互被連結,也可以省略一部分,或者將一部分置換成以往例所示的通過支承樁進行的固定連結。圖4是表示第一實施方式的回填方法的流程。通過該流程說明第一實施方式的回填方法。本發明的回填方法是用于在所挖掘的地面對地下構造物進行施工的回填方法。首先,挖掘規定劃分區域的地面(步驟Sl 挖掘工序)。而且,在所挖掘的挖掘面的規定位置立設墻面板1 (步驟S2 板立設工序)。然后,在墻面板1的最低部固定連結并鋪設網狀片3,并放入回填土 4進行回填 (步驟S3 回填工序)。然后,在墻面板1的高度方向鋪設水平面上鋪設網狀片3 (步驟S4 鋪設工序)。接著,判斷相對于墻面板1的高度方向,是否實施了網狀片3的鋪設直到規定高度(步驟S5),在鋪設沒有達到規定高度的情況下,反復進行步驟S3的回填工序及步驟 S4的鋪設工序。該反復進行之后,對于最上部的回填部6實施平整地面(步驟S6:平整地面工序),完成回填。這樣,通過回填,在回填部6中,回填土 4和網狀片3的多層被大致平行地重疊地層疊于地面。這樣,回填土4的土壓施加在各網狀片3,通過該土壓,即使不打設以往那樣的支承樁,網狀片3也能夠通過回填部6充分地系掛在土地部5,與對墻面板1施加的土壓之間取得平衡,能夠支承墻面板1。此外,作為墻面板1,上述示出了鋼制模架的板的例子,但不限于此,也可以使用樹脂制或木制的板。作為網狀片3的材質,可以使用鋼制、布制、樹脂制等與墻面板1的材質相應的網狀的片。網狀片3只要能夠承受土壓的片狀部件即可,不一定必須具有網眼。而且,能夠根據土壤所含有的粘土、沙石的含有率,適當地使用上述種類的片狀部件。另外,沿墻面板1的高度方向設置的多個網狀片3的設置間隔同樣地還能夠根據所構建的構造物的規模進行調整。而且,為保持墻面板1的穩定性,在回填部6的最低部設置網狀片3,但例如在投入回填部6的最低部地澆注混凝土的情況下,不需要設置網狀片3。
6
<第二實施方式>圖5及圖6是表示本發明的第二實施方式的回填構造物的圖。此外,與第一實施方式相同的結構使用相同的附圖標記,省略相關的重復說明。該第二實施方式的回填構造物是通過改變從墻面板引出的網狀片的種類、長度, 而在其施工環境中構建最佳的回填構造物。圖5是第二實施方式的回填構造物的剖視圖。如圖所示,在該回填構造物中,在土地部5的前面立設多個墻面板1而構成回填構造物的前緣劃分區域這點、該墻面板1立設在預先設置于挖掘面的滑槽7上這點、網狀片3 從該墻面板1借助連結部件20向回填部5方向引出這點、網狀片3分別被回填土 4掩埋在回填部6而在回填部6中網狀片3的多層重疊地層疊這點與第一實施方式相同。從墻面板1引出的網狀片3的長度和通過連結部件進行的連結方法與第一實施方式不同。如圖5所示,被引出的網狀片3的長度不像第一實施方式那樣被引出到斜面,而成為相對于立設的墻面板1的高度的1/3左右的長度。由于根據周邊地面的土質、回填土 4的土質和所構建的構造物的規模進行變更,所以能夠調整網狀片3的長度。該長度小于 1/3時,不能通過土壓取得朝向墻面板1的前面側的力和朝向斜面側的力之間的平衡,不能夠支承墻面板1。因此,被引出的網狀片3的長度優選為相對于墻面板1的高度的大致1/3 或以上。圖6是表示第二實施方式的回填構造物所使用的連結部件20的圖。如圖所示,與第一實施方式不同,網狀片3借助連結部件20直接被固定在墻面板1 上。該連結部件20是大致二字形狀且在墻面板1的寬度方向上長的部件。在進行固定時, 在連結部件20的背面和墻面板1之間夾著網狀片3的一端,在該狀態下使用螺釘8將網狀片3固定在墻面板1上。這樣,通過使用簡單形狀的連結部件20,無論墻面板1的材質、形狀如何都能夠容易地固定網狀片3。圖7是表示第二實施方式的回填構造物的施工順序的流程,圖8及圖9是表示該回填構造物的施工工序的圖。以下,參照圖7 圖9說明第二實施方式的回填構造物的施
工方法。首先,如圖8(a)所示,為構建回填構造物而挖掘土地部5的規定劃分區域(圖7 的步驟S10)。然后,如圖8(b)所示,在從通過挖掘工序形成了的斜面8起、確保了用于形成必要的回填部6的寬度的位置處設置滑槽7,將墻面板1立設在該滑槽7上(圖7的步驟 Sll)。此時,在滑槽7或墻面板1的最低部附近固定網狀片3的一端進行鋪設。此外,在將墻面板1立設在預先投入的混凝土上的情況下、根據施工環境,不需要在墻面板1的最低部鋪設網狀片3。然后,放入回填土 4進行回填直到墻面板1上的網狀片3的鋪設水平(圖7 的步驟Si》,借助連結部件20將網狀片3設置在被立設的墻面板1的高度方向的規定位置 (圖7的步驟S13)。然后,以使網狀片3相對于地面大致平行的方式將網狀片3鋪設回填土 4的上方。 而且,如圖9(a)所示,放入回填土 4并通過滾壓作業夯實回填土 4直到網狀片3被掩埋的程度(圖7的步驟S14)。而且,如圖9(b)、(c)所示,還對于所設置的網狀片3的張數的量反復進行回填土 4的放入和滾壓作業(圖7的步驟S15),對于最上部的回填部6實施平整地面(圖7的步驟S16),完成回填。在這樣被構建的回填構造物中,由于在網狀片3被鋪設的位置對回填土 4進行滾壓,所以回填土 4進入各網狀片3的網眼部分,網狀片3和回填土之間的摩擦阻力提高。由此,施加于網狀片3和回填土的土壓以及摩擦阻力超過回填土 4對墻面板1施加的土壓,其結果,能夠牢固地進行墻面板1的支承。另外,由于能夠根據墻面板的高度改變從墻面板引出的網狀片的長度及所設置的間隔,所以能夠適應與施工環境、構造物的規模相應的長度、張數,能夠抑制成本。而且,由于連結部件為簡單的形狀且能夠容易地可靠地將網狀片固定在墻面板上,所以不需要特別的技術就能夠施工。另外由此也能夠縮短工期。此外,第二實施方式中實施的滾壓作業當然也可以在第一實施方式中實施。工業實用性本發明適用于小規模土地的施工,能夠實施與當地的狀況相應的施工,能夠在施工后長期地穩定地維持形成擋土墻的墻面板,從而能夠在建筑、土木相關的工業領域中廣泛利用。附圖標記的說明1 墻面板2、20連結部件3 網狀片4 回填土5 土地部6 回填部7 滑槽8 螺釘213字形墊片22 板坯環23 螺母24 橫梁31 拉線
權利要求
1.一種回填構造物,用于通過將挖掘出的土回填來構建地下構造物,其特征在于,具有相對于土地部的斜面隔開規定的間隔立設的多個墻面板; 沿所述多個墻面板的高度方向安裝的多個片部件;和連結所述多個片部件和所述多個墻面板的連結部件,將所述挖掘出的土回填到所述規定的間隔內,并且與所述多個墻面板連結的所述多個片部件分別與地面大致平行地被鋪設并被掩埋。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回填構造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個片部件是網狀的。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回填構造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個片部件是鋼制、布制或樹脂制的。
4.如權利要求1 3中任一項所述的回填構造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個片部件的長度是墻面板(1)的高度方向的長度的大致1/3以上的長度。
5.一種回填方法,用于通過將挖掘出的土回填來構建地下構造物,其特征在于,具有如下工序對實施回填的地面進行挖掘的挖掘工序; 在土地部的前面立設墻面板的板立設工序; 在所述墻面板上安裝多個片部件的工序;回填工序,將在所述土地部和所述墻面板之間的回填部回填直到所述多個片部件的鋪設水平;平整地面工序,以所述多個片部件的張數的量反復地在回填之后實施平整地面。
6.一種回填方法,用于通過將挖掘出的土回填來構建地下構造物,其特征在于,具有如下工序對實施回填的地面進行挖掘的挖掘工序; 在土地部的前面立設墻面板的板立設工序; 在所述墻面板安裝多個片部件的工序;回填工序,將在所述土地部和所述墻面板之間的回填部回填直到所述多個片部件的鋪設水平;在回填直到所述多個片部件的鋪設水平之后對所述鋪設水平面進行滾壓的滾壓工序;將所述回填工序和所述滾壓工序反復實施了所述片部件的張數的量之后實施平整地面的平整地面工序。
全文摘要
本發明的目的是實現一種回填構造物,不存在施工后的擋土墻不穩定等問題,并適用于較小規模的土地改良。用于構建地下構造物的回填構造物的特征在于具有立設在土地部的前面的多個墻面板(1);貫穿設置在墻面板上的通孔并在墻面板前面側被緊固連結的連結部件(2);固定連結在連結部件(2)的另一端側上的網狀片(3);填充在網狀片(3)上并對網狀片(3)進行掩埋固定的回填土主體,通過回填土主體填滿墻面板(1)、墻面板背面側和土地部之間。
文檔編號E02D17/18GK102575448SQ20108004311
公開日2012年7月11日 申請日期2010年9月2日 優先權日2009年9月28日
發明者鎌田義雄 申請人:日本環境制造株式會社